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爷,此事自然是好事,但臣以为也需小心在意,毕竟蒋大人的急奏中仅说了个大概,有些情况尚不明了。再者,这彭荣为赵弘灿的心腹,如今突然投我大明,其中还需查实。”孙嘉淦在一旁开口道,他这一开口,其他几个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有些人表示孙嘉淦的小心是有道理的,也有人表示既然这急奏是蒋瑾发来的,以蒋瑾的小心应该不会有事。
听着众人的话,朱怡成想了想道:“廖中堂!”
“臣在!”没有开口的廖焕之连忙应声道。
“对于此事你如何看?有何建议?”
“皇爷,蒋大人乃朝中重臣,他既然肯为彭荣做保自然不会无的放矢,不过此事重大,依臣看,还是请皇爷派锦衣卫下去问一问比较妥当。”廖焕之不偏不倚地回答道。
“呵呵,廖中堂这话是老成谋国之举。”朱怡成笑着点点头,这种事仅靠一份奏折自然是无法定论的,这样大事必须要搞明白,何况蒋瑾在急奏中有些也没写明白,所以必须要问问清楚。
既然如此,那么就派锦衣卫跑一趟,想到这朱怡成就决定召张冉过来,把这个差事交于他去办,同时顺便让锦衣卫派人好好摸一摸广西和贵州那边的情况。
第八百八十四章 无小事
如今锦衣卫机构庞大之极,在前明时期锦衣卫最盛时设置十四千户所,分设两京十三省。其人数在中期是大约是四至六万人左右,而到前明后期,锦衣卫的人数居然超过了十万。
可是当时的锦衣卫从人数来讲虽然是前明历代之冠,但起到的作用却是极弱,这方面除了当时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能力外,主要原因还是崇祯。崇桢此人刚愎自用,而且还因为文官的原因对于厂卫的存在极其厌恶,导致皇帝主动放弃了历代以厂卫平和文官集团的方式,从而形成前明末期党争激烈,文官集团势力压倒皇权的局面。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讲,当时的崇祯还是很有权利的,毕竟他当政的那些年可是杀了不少臣子,就连首辅也是不断更换,如果说皇权被压制的话怎么会这样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崇桢虽然能杀官员和更换内阁,可实际上当时的朝政他已经控制不住了,尤其是文官集团的势力失去了厂卫的控制后越发庞大,使得皇帝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的施政。
不仅在施政过程中被文官集团所蒙蔽,而且还因为文官集团的压制使得崇桢在同农民军、后金多线作战中顾此失彼,就连后来崇桢明明想着要用谈判来解决目前问题,可面对文官集团的强大压力却又不敢擅自做主,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在事件被披露后崇桢又害怕背上骂名,使出了让下面人当替死鬼的办法,这更让那些愿意干实事的感到心寒和失望。
前明的灭亡有着许多因素,崇桢个人的性格是其中一个问题,同样他轻信文官自废武功,导致厂卫无法牵制文官集团也是一个因素。
所以在那时候,整个锦衣卫的人员机构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最庞大的数字,但其作用和效率却反而极其低下,在前明灭亡之前,锦衣卫这个组织根本就没帮到半分,反而因为那时候的锦衣卫都指挥使直接投降,导致这个机构瞬间土崩瓦解。
而现在的锦衣卫除京师和原来十三行省外增加了几处千户所,其中就包括台湾、辽东、蒙古、西域四所,再加上新明那边的未来还会增设四至五个千户所,还有刚刚拿下不久的吕宋,也就是说将来大明的锦衣卫千户所将从原本十四千户所直接增加到二十三至二十四个千户所。
当然,因为目前辽东、蒙古,西域、山西、陕西和西南三省暂时未能全部拿下,这些地方的千户所并未在明面上,不过张冉却已在当地暗中设置,进行情报活动了。
眼下大明锦衣卫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六万,虽比不上前明末期人数最多的时候,但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然大物。
随着朱怡成迁都北京,大明的中枢由南京重新转移到北京,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张冉自然也把锦衣卫的衙门重新搬到了北京城,至于选址自然是之前的旧址。
接到朱怡成的召见后,张冉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宫中,等他到时之前的会议已经结束了。
由小江子带着入内,这时候,朱怡成正在翻看着奏折,而在他身边摆着的就是由南京蒋瑾发来的急奏。
见到朱怡成,张冉连忙上前半行礼,等他起身后朱怡成直接就把这急奏递了过去,让张冉看看再说。
管理锦衣卫这么多年,张冉看完急奏后顿时就明白了朱怡成的意思,不过朱怡成还未开口,他自然不好说出口。
“看完了?”
“回皇爷,臣看完了。”张冉垂手回道。
“再看看这个吧。”朱怡成把手中另一份奏折递了过去,张冉接过一看顿时一愣,因为这份奏折同样也是蒋瑾写的,不过和之前的那份奏折稍有不同。手机端 一秒記住《24kwx》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这是蒋瑾的密奏,于刚才急奏一同送来的。”朱怡成淡淡说道,这份密奏之前并没有拿给会议众人看,相比急奏而言里面主要是对于彭荣情况的一些细节,其中就包括了彭荣当年的一些事。
蒋瑾之所以分两份奏折上书,一份还是密奏,那是考虑到这种事不能为外人所知。这点朱怡成看完后自然也很明白,不过这事对于别人是外人,对于张冉却不同,因为锦衣卫原本就是情报机构,而且还有暗中监查百官的权利。
张冉听朱怡成这么说当即就翻开看了起来,一看之下顿时眼皮一跳,等看完后张冉二话不说当即就跪了下来。
“皇爷,臣有罪。”
“你何之有?”朱怡成懒洋洋地问。
张冉伏身道:“彭荣此事锦衣卫原本就已知晓,但因为疏忽大意未能报于皇爷,以至皇爷差一点儿错失良机,臣有贻误军情之罪,罪该万死!”
深知朱怡成脾气的张冉额头流着汗水,当年彭荣说服周忠良投清,这件事锦衣卫事后就知道了,不过那时候的彭荣只不过是一个小角色,根本做不上什么用处,张冉觉得这事无需正式上报,所以仅仅只是在锦衣卫内部存档了事。
但是张冉没想到,事隔多年,这彭荣又一次冒了出来,而且还成了解决西南三省之事的重要人物,这明显就是锦衣卫的失职了。
如果说当时彭荣在广西崭露头角的时候,锦衣卫就把之前的江西一事联系起来,直接报给朱怡成的话,那么张冉就是尽到了义务,可偏偏由于时间太久,再加上彭荣又不是什么大人物,别说下面的人了,就连张冉也都忘了彭荣这号人了,刚才在看第一份奏折的时候张冉只是隐隐觉得彭荣的名字有些熟悉,而当看完第二份密奏的时候,他才猛然想起这么一件事。
“朕一直说过,情报无小事!”朱怡成脸色很是不悦,开口道:“你掌锦衣卫多年,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为何还会忽略此事?如不是现在彭荣主动联系蒋瑾意图投我大明,此事的后果你可知晓?”
随着朱怡成严厉的口气,张冉的额头的汗更多了,幸亏最终朱怡成只是狠狠臭骂了他一顿,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以作警告,这才让他松了口气。
第八百八十五章 暴怒
出宫之后,张冉当夜就赶往天津,随后坐船南下南京。
西南之事事关重大,彭荣那边的情况不仅需要进一步核实,同时也需要锦衣卫做下一步的安排。这是朱怡成交给锦衣卫的任务,张冉丝毫不敢怠慢。
三日后,张冉身着便衣悄悄来到蒋瑾府中,关起门来同蒋瑾谈了许久,直到半夜这才由后门而出,身影消失在夜色之中。张冉悄悄到南京,又悄悄地离开,前后呆了一天都不到的时间,但随着他的南下,锦衣卫西南各处的千户所已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运转,在外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暗中布局。
暂时不说回到广西的彭荣如何协助锦衣卫布局,随着马功成的部队开始进攻山西,已经摇摇欲坠的清廷接到消息后顿时惊恐万分,在西安的建兴皇帝已几日未能安睡,整个人一下子憔悴了许多,就连一双眼也是发红的。
“鄂尔泰那边可有消息传来?”坐在宝座上,建兴皇帝焦虑万分地开口询问,这已经是他几天内第三次问这个问题了。
“皇上,鄂尔泰手握重兵,又有蒙古骑兵之助,再者这两年我朝所练精锐大半都布置在山西一线,虽明军举兵来攻,但以鄂尔泰之能定可御敌于境,皇上不必多虑,国事艰难,皇上当越发要保重龙体啊!”马齐看着建兴皇帝的面容头一个就跪了下来,磕头安慰道。
“是呀皇上,奴才(臣等)恳请皇上保重龙体!”众人慌忙也接连跪下,安慰声响成一片。
虽然建兴皇帝知道这些奴才和臣子是为自己好,所说的话也有道理,但这两天这种话他听得太多了,而且局势变化也越发恶劣,他的心情根本就缓和不了。
在几年前,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八贤王的美名名扬四海,同时也正是年富力强,翩翩王公的模样。可仅仅几年时间,尤其是坐上了这个皇位后,大清是一日不如一日,如今更是到了日落西山的地步,国家的衰败,祖宗基业的不保,让建兴皇帝心中是忧虑万分,每天饭吃不好,睡也睡不安稳,时时刻刻都在提心吊胆,生怕突然间有什么坏消息传来。
长期在这种情况下的建兴皇帝脾气开始越来越坏,这种情况在后世有一个说法,那就是焦虑引起的症状,所以现在建兴皇帝有着焦虑症是铁定的,甚至还有可能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心力交瘁之下再加上一些狂暴症。
现在的他,虽然身穿龙袍,初看依旧气度不凡。可仔细瞧却能发现他的面容消瘦,脸色苍白,双目深陷,就连头发也有些灰白。甚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惊恐和惧怕,还有那深深的愤怒和无奈。
有时候,在夜深之时,建兴皇帝躺在后宫的龙床上整夜整夜的合不上眼,就算勉强睡下往往也会被噩梦所惊醒。长期如此,虽然有着太医的调理,但建兴的身子骨却渐渐地不行了,哪里还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鄂尔泰当真能够挡住明军?为朕御敌境外?”或许是为自己打气,也或者是想听到更多能安定自己的话,建兴皇帝忍不住又问道。
张廷玉跪在下首心中暗叹一声,洞察人心的他自然明白建兴皇帝的用意,在这种时候就算鄂尔泰那边的局势不好也千万不能明说,必须要讲一些安慰建兴皇帝的话。
作为大清的主心骨,建兴皇帝是万万不能失去信心的,如果他都没了信心那么大清就真的完了。其实从去年开始,岳钟琪攻入四川后,大清上下已如同惊弓之鸟,四川被占西南三省就此隔绝,等于大清已失去了连同四川在内的四省地盘。
而现在除了山西和长城以外的蒙古各部外,大清能够直接控制的仅仅只有陕西、甘肃和西域了。假如山西再落入明军之手的话,那么大清还有多少地盘可言?到时候又将何去何从?
“皇上,马大人刚才说的极是,鄂尔泰乃我朝名将,骁勇善战功勋卓著。当年漠北一战,为我大清扫平三部,如今又驻兵山西,手下精兵良将不缺,再加上蒙古各部之助,挡住明军进攻那是自然的。再者皇上不要忘记,我朝同罗刹国有协议在,如今明军进攻山西,威胁北部,罗刹人恐不会继续坐视不理,自然也会派兵协助,所以皇上对此不必顾虑,静候佳音极是。”
张廷玉这番话说的颇有道理,听起来也似乎不错,可真要细细品其实他所说的也是模棱两可罢了。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张廷玉这话倒是最好的安慰之语,也等于给建兴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安下心来。
“对对,衡臣说的不错,鄂尔泰所部精兵良将不缺,还有蒙古、罗刹之助,定能为朕挡住明军。”听了张廷玉这番话,建兴皇帝眼睛顿时一亮,脸上情不自禁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笑容。
不过这笑容在他脸上并没有停留太久,因为他很快就想到了眼下明军所占的各处优势,尤其是明军如今对山西下手,再加上明军又一直又在进攻关中,还有四川和西南三省的局面,忧虑又一次爬上了他的心上。
心里琢磨着,鄂尔泰虽然能打,兵力也不缺,可作为大清皇帝他还必须做一些安排,尤其是千万不能让明军和攻入四川一样切断陕西和山西的联系。想到这,建兴皇帝琢磨着让谁带兵去支援一下鄂尔泰,以确保万无一失,一边想着,他一边拿起了放在一旁的茶盏,随意喝了一口。
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