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切尔卡斯基公爵还说道,如果大明愿意的话,他所派的使者伊万可以作为联络官留在大明的首都,同时筹建正式的公使馆。
这对于加强罗刹国同大明之间的友谊,创建正常外交关系于双方都是一件好事。同时罗刹国还对大明现在同满清的战争表示愿意站在正义的一方,也就是大明这一边。
而且作为友好国家,罗刹国可以帮助大明彻底打垮满清,以尽到朋友的义务。
切尔卡斯基公爵指出,作为东方总督,有着帮助朋友和稳定东方秩序的义务,这也是罗刹国沙皇陛下的意愿。最后,再一次祝大明皇帝陛下身体健康,并期盼两国早日正式建交。
第九百八十四章 沙皇彼得
看完了这封所谓的“信”,朱怡成若有所思,静静地想了想这让邓秉也看下信件内容,等他看完后问:“对此此事,你如何看?”
信虽然是邓秉送来的,但里面的内容邓秉也是刚刚看完,不过他能够在通事处的位置上坐了这么久,并主管对外情报工作,对于罗刹国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
何况一直以来,自当年罗刹国和满清联手,同明军交了一仗后,通事处方面就把罗刹国列为主要情报目标之一,这些年来虽然罗刹国并未同大明直接接壤,可通事处方面也未一直停止对罗刹国的情报工作,所以邓秉只是想了想后就开口回答。
“皇爷,臣以为这表面看起来倒也不是坏事,但罗刹国那边的话却也不能尽信。”
“哦,那你倒是说说。”邓秉这话倒是让朱怡成有了兴趣,指了指边上的座位让他坐下讲。
邓秉施了一礼,这才落座道:“臣自任提督四夷通事后,依皇爷之意打探各国消息,收集情报,判断局势,予以皇爷和朝廷参谋之用。这些年来虽不能说尽知天下之事,但战战兢兢之下侥幸也小有成就。而随着了解越多,越觉得天下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各国之间无论大小都有可取之处,这都是皇爷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所至,臣无比佩服……。”
先是说了几句吹捧的话,邓秉继续道:“以我大明交往各国,其中最为密切的自然是周围各藩属之国,如之前的琉球,如今的日本、朝鲜、交趾、暹罗、缅甸等等,自然还有南海诸小国。此外,西方各国这些年同我大明来往甚多,尤其是朝廷大开海贸,拓展海外后,接触也越加频繁,除去已同我大明建立正式关系的英国、葡萄牙外,还有荷兰、西班牙、法兰西,自然也包括同我大明近在咫尺的罗刹国。”
“西方各国自百年前开海探险,相互之间各自争夺,其本土虽小,但其势却不能不让人惊心。其中法兰西为欧洲最为强大之国,陆军之力无人可比。英国自当年在海上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也已纵横四海,隐隐有争雄天下之意。至于其他,如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虽已衰弱,可毕竟曾经强盛一时,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拥有实力倒也不可小觑。但相比这些国家,罗刹国却较为特殊……。”
说到这,邓秉抬眼看了看朱怡成,见朱怡成依旧静静坐着,似乎在等着他继续往下讲,邓秉继续道:“罗刹一地,原本只是一个公国,如今所谓的沙皇在当年也不过仅仅只一个公爵。前宋时期,罗刹之主称莫斯科大公,后被蒙古击败,称臣于当时的金帐汗国。金帐汗国衰败后,莫斯科大公联合地方贵族反抗蒙古,最终把蒙古人势力给驱逐了出去,随后自号沙皇,这就是罗刹国的来历。”
“罗刹国建国之后,由于其地苦寒,罗刹人天生吃苦耐劳,同样也是最好的战士,几代经营不断吞并周边,慢慢地从一介小国成了大国。但罗刹人虽然建国称帝,但由于地处偏远,举止粗鲁,在欧洲各国眼里却是一个看不起的角色,尤其是欧洲各国君主甚至贵族眼中,罗刹人只是半开化的民族,更是乡下穷亲戚的存在。”
“不过,历代沙皇倒是拥有雄心,同样颇有手段。罗刹人又骁勇善战,随着地盘越占越多,其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数十年前,罗刹人一度扩张至我辽东以北,同当时的满清打了一仗,但此仗名义虽是满清胜了,可康熙最终却还是让了步,不仅划出不小的土地给予罗刹,而且还就此结束战争。”
朱怡成听到这微微点头,看来邓秉对于罗刹国的了解还是很深,一般人可不会说得如此头头是道。
邓秉继续道:“那仗之后,罗刹国倒是停止了继续东扩,其原因有那么一仗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罗刹国内部出了大事。当时的沙皇病死,其子彼得继位,但由于罗刹长公主突然发难,虽未废除彼得沙皇之位,可同时也立其弟为平等沙皇,以至造成一国两主二帝并立的局面。”
“不仅如此,索菲亚长公主还自称摄政,独揽大权。沙皇权利旁落,朝政全由长公主把持。自此,沙皇就等于成了傀儡,再加上索菲亚长公主以女流之身摄政,国中反对者一直不绝,再加上其人又无大志,也就使得罗刹国彻底停止了扩张。”
这时候,朱怡成突然间想到了《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和这个索菲亚公主的风流逸事,嘴角不由得挂起了一丝笑意,不过那书之前看着还觉得不错,用来消遣也是极好的,但眼下通过真正的历史再去对应完全就是胡言乱语,分明就是在满清脸上贴金。自然,未来历史中,能否还有此书的出现,朱怡成就不得知了,不过这倒不是朱怡成考虑的问题,他的注意力稍稍分散后就又放在了邓秉身上,听着他继续往下说。
“索菲亚长公主摄政直至彼得长大成人,这不能说这个彼得,此人可不简单。彼得十岁继位,但很快就被视为傀儡,罗刹国不仅二帝并立,还有其姐为摄政,按理说他就是一个汉献帝的角色,如不出意外一生都没有可能掌握大权,甚至还有被废黜和杀身之祸。可就是这样,彼得十七岁时经一番谋划,毅然发动政变,把其姐索菲亚长公主送入庵中圈禁,并废黜另一帝,开始正式亲政。”
“亲政之后,沙皇彼得很快就展现出了其雄才大略,不仅内休政治,同时重练国内军事,而且彼得还以沙皇之尊,效仿古时赵武灵王之举乔装打扮前往欧洲中心,周游列国,学习欧洲各强国的经验。”
“回国之后彼得在罗刹国内开始改制革新,全面推行欧化改革,至势其国力大涨,被国民称颂不已。就在前几年,罗刹国同世敌瑞典几番大战,终究获胜,瑞典国王逃亡土耳其,如今联合土耳其同罗刹国继续交战,但面对两个国家联手,罗刹国丝毫不惧,从欧洲传来的消息甚至隐隐占了上风。”
第九百八十五章 利弊相交
虽然朱怡成知道天下大势走向,可在这时代多年,许多事都已经面目全非,尤其是大明复兴,满清即将面临消亡的时刻,一切都变的不一样了。
至于国际方面,朱怡成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对于许多情况和细节根本就搞不清楚。而邓秉现在所介绍的关于罗刹国的一些情况,有些朱怡成也是头一回听说,其中就包括了同瑞典开战的情况。
朱怡成只知道这场战争最终是沙皇彼得获胜,但他却不知道这场战争其实从爆发到最终结束前后打了好几年。双方从陆地打到海上,其中还有土耳其参与在内,直到如今也未真正打完。
“看来,需要时间好好了解一下国际局势了。”朱怡成暗暗想到,再如此下去仅仅靠着自己微薄的记忆,弄不好那天就筑下大错。作为大明的天子,他的所有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大明的未来,一旦决策错误,那么会给大明带来严重后果。
邓秉说完了罗刹国如今的情况,又道:“自皇爷起兵复明后,我大明日渐越盛,尤其是当年南海同葡萄牙一战,更是打出了我大明海军的威风。如今,中原暂且不提,满清已是苟延喘息,彻底失败只是时间,等灭了满清后,我大明疆土将远超汉唐,这都是皇爷之功。”
“至于海外,新明、吕宋、柔佛等地,大明兵锋所向势不可挡,其势可想而知,尤其在新明之地,我明军对欧洲霸主法兰西国和西班牙国联手不仅挡住了对方攻势,甚至还逼迫对方求和,以至稳定新明全境。至于吕宋就更不用说,西班牙在吕宋经营百年,却被我海军、陆师一举击溃,从而全占吕宋之地,由此可见,我大明威名远洋,已至海外,天下何人不知大明?”
说到这,邓秉露出了笑容,很有信心道:“此次罗刹国以东方总督的名义来此信,无非是见我大明强盛,兵力雄厚心有所虑而已。假如我大明兵少国弱,以罗刹人贪得无厌的性格又如何会轻易放弃和满清合作?转而向我大明示好?如此看来,罗刹人此意倒是有几分诚,同我大明交好,总比再联手和满清同大明交战来得利益更大吧?”
“按你的意思来说,罗刹人的确是想同大明建立合作了?”朱怡成挑眉问道。
“正是!”邓秉点头道:“臣分析过罗刹人的性格,罗刹人贪婪无比,攻掠成性,但又崇拜强者。其沙皇彼得更是罗刹国百年不出的杰出君主,无论其能力或是手段,就算摆在天下帝王中也是可数的。如今我大明强盛天下皆知,罗刹国虽地处偏远,可也不是充耳不闻的,自然也明白这情况。何况,罗刹国在欧洲正和死敌瑞典、土耳其交战,根本抽不出力量增援东方,而眼下满清全面退出长城之内,一旦满清被我大明所灭,那么罗刹国就面临直接同我大明接壤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大明追究罗刹当年助满清同我交战旧事,罗刹人就要面对同我大明正式开战的可能,这点罗刹人不会不明白这道理。所以趁着现在,提前同我大明交好,并主动提出合作,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说的颇有道理,这就是你刚前所言的倒也不是坏事吧?”朱怡成问。
“回皇爷,就是如此。”邓秉点头承认道,但同时又道:“不过臣以为,罗刹人眼下如此除去刚臣所说的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罗刹人眼下断定满清已不可久,如今交好我大明一可以尽弃前嫌,二来也可以借此找机会于满清和蒙古各部发难。要知眼下罗刹人占了之前漠北半部,这几年下来恐怕已掌控所占领土,一旦能同我大明联手,再行吞并之事,对于罗刹国更是一件好事,如此,还请皇爷明查!”
朱怡成心中赞叹了一声,邓秉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能说出这么一番话,并且作出这样的判断,自己没有用错人。
对于罗刹人,朱怡成最为清楚不过,这时代毛熊比后世的毛熊侵略性更甚,如果因为毛熊的示好就以为对方是可爱的会向你摇尾巴的哈巴狗,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低眉顺眼的毛熊再怎么摆出一副萌萌的样子,那也是一头能吃人的毛熊。以罗刹人一贯的作风,无利可图的事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着其目的和用意。
邓秉说的一点都没错,如果不是如今大明眼下强盛无比,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大明都展现出了强悍的军事实力,这才让罗刹人感到心惊的话,罗刹人又如何会屁颠颠地特意送来这么一份东西?
对于罗刹人这一次的示好,朱怡成心中倒是起了些迟疑,倒不他不准备接受罗刹人的建议而是对于之后的事暂时没有考虑好。
无论朱怡成是否会大开海贸,从而把大明领上大航海时代后期的末班车,从而进去天下争雄的时代中。就算和历史上的满清一样闭关锁国,这天下大势依旧会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从而继续朝着应有的方向而去。
你不主动迎上去,那么就要面临对方打上门来的后果。历史上的满清不就是如此么?这些鼠目寸光的家伙,还以为天下是千百年以前的天下,却不知这时代早就变了。
当整个天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关起门来自顾自过小日子的那种日子就一去不复返,面临瓜分整个世界的浪潮之下,任凭谁都是躲不过去的,如果你不前进,那么也只有受到被摆上餐桌上的结果。
所以说,同罗刹国的正式交往是避免不了的,朱怡成也不会去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事。既然如此,早一些建立交往反而是件好事,罗刹人恐怕也正是看清楚了这点,这才会主动派人联络。
但罗刹人贪婪的性格和骨子里对土地无休止的欲望,朱怡成也断定罗刹人必然会趁着大明和满清交战的机会暗中出手,从而在其中获取好处。这点,朱怡成同样无法容忍,虽然这些地盘眼下并不在大明之手,可在朱怡成的心里早就成了明土,所以朱怡成暂时也没想到接下来如何面临这个问题,一时间陷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