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这种情况,就算有人反对也无济于事,除非带兵将领直接反出大清投靠大明,可这样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这点不能不说贝和诺的本事,他所挑选的将领无一不是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又或者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他们反出大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也是贝和诺一直能够抓住兵权,指挥大军的基础。
早就有准备的诚亲王以极短的时间就替换了前线将领,其中虽然有些波折,可也很快被压制住。等把所有军权全部归于其手后,诚亲王再一次拥有了一支十数万的大军,这是他自从山东退往中原后战败之后再一次掌握如此雄厚的兵力,一时间诚亲王心中涌起无限豪迈。
“王爷,您真要放弃云南?”昆明城,诚亲王并未搬到五华山上居住,而是在城里挑了一处地方作为他的王府。这一日,诚亲王突然召集部下商议军事,当所有人到齐后,城亲王直接先宣布了一件事,当听闻诚亲王决定主动放弃云南的时候,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怎么?你们以为云南将来还能守的住?”诚亲王冷笑着看着众人反问:“云南虽好,可地处西南,山地众多,地方复杂,当年大理段氏建国时,终其朝三百年未有寸进,吴三桂坐镇云南,最终也是兵败身亡。故,云南之地实则死地,难道本王不走还等着明军杀过来取本王脑袋不成?”
“可是王爷,云南如守的话还是可以守一守,何必直接弃之不顾呢?”有人不解地问道。
诚亲王哈哈一笑,当即道:“就算勉强可守又如何?那也只不过是苟延喘息罢了。尔等不要忘记,本王不久前起兵所为何事?眼下我大清在西北疆土何止万里?再加上蒙古、辽东之地,如能从云南跳出去,这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去?又何必偏偏死守云南?”
说到这,诚亲王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看着众人,斩钉截铁道:“诸位不必多言,本王意已有决,苏肯!”
“奴才在!”听到自己的名字,苏肯连忙起身。
自统合了贝和诺的兵力后,诚亲王直接把苏肯私授于提督之职,这位副将一直是自己最亲信的人,更是自己的奴才,有他帮着自己统帅一部,城亲王自然是最放心不过。
第一千一十二章 屯田
西北兰州。
相比西安,兰州虽是西北重镇,可条件要差得远了,更不用说和当年的北京城相比。
整个兰州,就连官府都是破破烂烂的,至于平常的建筑就更糟糕。至于人口,整个甘肃的人口原本只有不到四十万,大多分布在陇中和陇东南部,自从清廷在顺治朝时,把甘肃首府由宁夏迁往兰州后,兰州的人口这才逐渐上升。
但直至如今,兰州一城的人口也不过三万多人,而清廷自从西安继续西移抵达兰州后,这座城市瞬间就被塞进了数十万人,这些人包括整个西安的清廷中枢、朝中官员和其家眷,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普通人,再加上八旗和新军,不大的兰州城顿时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试想,一座原本最多容纳五万人的城市,一下子增加了几倍的人口,这会带来什么样的状况。
就算雍亲王提前有所准备,可这么多人涌入兰州已经造成了极大压力。别的不说,就将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吧。衣和行也就算了,地处偏僻的兰州肯定无法同中原那样繁华,但人总要吃饭和住的,这么多人口每日的人吃马嚼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许多人连住的地方都没,西北的风沙又大,那些只能暂且歇息在营地中,几户人挤在同一个帐篷里的情况比比皆是,令跟随来到兰州的许多人叫苦不迭。
兰州城内,雍亲王住的地方名义上称为行宫,可实际也就是一处看起来有些样子的大院罢了。
后面的院子住着建兴和他的皇后、妃子还有阿哥、格格。堂堂大清的皇上,这位建兴皇帝连同老婆孩子挤在小小的屋子里,平日别说出去,就连出门在门口转上几圈都需那些看守的奴才同意,才有短暂的“放风”机会。这种待遇甚至连所谓的圈禁都不如。
至于前面的院子,住的就是雍亲王。这边不仅是他的住处,同时也是他处理公务的场所,可以说这所谓的行宫眼下就是满清的中枢所在了。
雍亲王盘坐在炕上,边上的炕桌摆满了奏折还有一些文书,房间不大也就十几个平方左右,根本就进不了多少人,所以太监什么的都被赶了出去守在外面,张廷玉、马齐、殷泰、田文镜、戴铎五人站在一侧。
张廷玉、马齐、殷泰这三人不去说,隆科多不在兰州,正领兵在更西面以稳固地方。而田文镜、戴铎这两人是雍亲王在前往兰州之前特意提拔起来的,新入上书房的近臣,这两人可以算得上雍亲王的夹袋人物。
田文镜出身汉军正蓝旗,监生出身,先后在地方担任过县丞、知县、知州等职,因为做事勤勉,在地方干了二十三年才内迁吏部员外郎。
入京后,田文镜一没文凭(仅仅只是监生)二没背景,在京中当个京官难以出头,亏得后来康熙整顿户部时,田文镜被调至当时的四阿哥手下协助,由于他能力出色,做事认真就入了当时的四阿哥眼,随后对他多有提协,就这样田文镜就成了四阿哥的人。
后来,四阿哥封雍亲王,作为门人的田文镜水涨船高,先迁为刑部郎中,之后又升迁监察御史,更在雍亲王的运作下由汉军正蓝旗转为正黄旗,直接成了雍亲王的旗下奴。
建兴迁都西安后,田文镜就在朝中成了透明人,那时候雍亲王面勉强自保,自然无法再照顾于他。不过田文镜这人倒是有些古人之风,对于雍亲王倒一直忠心耿耿,直到雍亲王突然发动政变,囚禁建兴总摄朝政后,田文镜这才终于迎来了他的春天。
而戴铎就更不用说了,戴铎此人要以出身甚至不如田文镜,毕竟田文镜不是进士还算是监生出身。可是戴铎仅仅只能算是读书人罢了,身上有的也只是秀才的功名。
但要论同雍亲王的关系,戴铎就要比田文境强许多。早在雍亲王还是阿哥的时候戴铎就已经是他的人了,不过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师爷又或者是谋士,在暗中帮着雍亲王出谋划策。
当初建兴上位,眼看皇帝之位已落入建兴手中后,戴铎就果断判断局势,力劝雍亲王韬光养晦以保全自身。也正是因为戴铎的建言,雍亲王这才躲过一难,然后给建兴一种甘愿做个太平王爷的假相,从而暗中悄悄准备,在最合适的时机中突然出手,一举翻盘。
可以说,雍亲王有今日同戴铎是分不开的。掌握大权后,雍亲王对于戴铎自然是要重用的。
正是如此,在提拔田文镜的同时,雍亲王也把戴铎放进了上书房,以作为自己的近臣。
“粮食的情况如何?”雍亲王开口问道。
“回王爷,粮草暂时不缺,虽不如在关中之时,但也算够用,只是……。”田文镜回答道,但话说了一半迟疑了下。
见雍亲王的目光向自己扫来,田文镜又道:“西北之地远不如中原,眼下朝廷虽不缺粮,但数十万人涌入西北,地方压力极大。以朝廷的存粮来看,最多也就勉强支持到明年初冬,如无新粮补充,其后果无法想象,所以臣建议尽快在西北屯田,抓紧耕种,以补其缺。”
“嗯,此言有理。”雍亲王点点头,田文镜这话说的没错,其实对于西北的情况雍亲王也是知道的,整个甘肃虽然地广人稀,如果以地方和人口比例来讲,别说多出数十万人,就算多个一百万人也没问题。
不过正如田文镜所言,西北不比中原,西北原本就不是产粮区,这么多人涌入吃饭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朝廷之前准备了不少粮食,可坐吃山空不是办法,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屯田一事,本王已让隆科多着手去办了,估计过不久就会有消息传来。不过无论是军屯又或者民屯,总要拿个确切的章程出来,诸位都是我大清重臣,更是能臣,不知有何教本王的?”雍亲王如此说道,随后把目光看向众人,见众人略有迟疑,他哈哈笑道:“有什么话但说无妨,今日议事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能为我大清百姓和天下万民找一条出路,本王哪里会生气,高兴还来不及呢。”
雍亲王的话顿时让众人同时发出了笑声,大家笑着连连点头,同时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第一千一十三章 魄力
不得不说,雍亲王之所以能够取建兴代之而上位,除了满清面临的困局让满清贵族王公为之心焦,同时对建兴始终无法改变而感到无比失望,此外也有他个人的魅力所在。
虽然说,建兴在继位之前有贤王之称,待人春风和睦,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亲近感。成为皇帝后,在大多数时候建兴同样让臣子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就算平日里同臣子议事,建兴也是极有礼数,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
可是,这样的皇帝虽然让人感觉亲近,却又让人有一种不太稳妥的看法。就像是朋友和成功的企业家的区别,前者可以让你在交往中感到放松,而后者虽然让你在交谈时候会有一种紧迫的压力,但又让你更为信任和依靠。
雍亲王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平日不苟言笑,更有着铁面王的称呼,可当他决定并且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臣子们都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他们知道雍亲王一直就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个善于干实事的人,在如今局势下这种干实事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的掌舵者。
笑正渐息,田文镜首先开口,他请示过雍亲王后取出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地图,当着大家的面把地图展开。
接着,田文镜指着地图说了起来,随着他的讲述,甘肃各地,尤其是陇右和陇东南的区域面目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根据甘肃的地形、河流、山川和四季气候,田文镜指出最为合适屯田的几个位置,并且建议效仿前明在这些地方建立卫所,进行屯田。
“王爷,其实如今无非军屯和民屯,依臣之见而今可双管齐下,最要紧的还是开屯。”
“田大人的意思是集中力量先开屯,以满足明年之需,等出田后再调整军屯和民屯?”在场的人都是精英,田文镜这话说出后顿时就有人明白过来,马齐当即追问道。
“正是!”田文镜点头道:“无论何种,屯田目的是首要的。民力要聚集、指挥并且进行屯田,其效率远不如军屯便利,这点我想各位大人是知道的。”
见众人点头,田文镜又道:“眼下最要紧的是开屯,这时间一天天过去,实在是耽搁不起,如果先纠于民屯还是军屯,倒不如双管齐下,以抓紧时间做好实在的工作。至于后者,等到明年时再慢慢处置也不迟,想来有这大半年的时间,朝廷也能拿出完善的方案,王爷您以为呢?”
田文镜不愧是在地方干了二十多年的能吏,相比马齐、张廷玉这些中枢大员对于这种农事可以说是最为熟悉。况且,他所提出的建议也极为合理,仔细想想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解眼下燃眉之急。
众人心中暗叹田文镜能被雍亲王看中的确不是侥幸,仅凭他对于地方的判断和思路满朝就算要找也找不出几个来。而且他还提出效仿前明的卫所制度,以协助屯田所用,这点让人拍案叫绝,要知道当年前明的卫所制正是朱元璋大搞屯田,实施以军养军而来,也正是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朱元璋在几年之间就实力大增,最终靠此得了天下。
虽说前明的卫所制度在不到百年就渐渐流于形式,而到前明中后期卫所崩坏,更不堪重用。但这些却无法掩盖当年这制度建立和在元末时期的重要性,在场人都是熟读史书之人,自然也知道这前朝故事。
除去这些臣子所想,雍亲王想的有更深的一层。眼下随着清廷移向西北,在甘肃的清军无论是八旗、绿营又或者所练的新军也越来越多,眼下仅仅在兰州就有着近十万大军在,更不用说隆科多、殷泰和其余将领手里的部队了。
这些部队一方面要承担预防东边明军的进攻,但从目前来看明军要进攻西北的可能性不大,除去时间的原因,明军拿下的关中、山西等地都需要恢复生产,平稳地方。再加上清军在靠着关中地区占住了同往甘肃的要道,明军如果想从关中进入甘肃,除非拿下要道才行,而要打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另一方面,郭亲王的部队在西域,雍亲王已在着手处理这件事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过不了多久郭亲王之事就能妥善解决。等到那时候,雍亲王手里的全部兵力就会更进一步,到时候手握那么多兵力其实也不全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