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7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帽子早就不知道跑丢到了哪里去了,脑后的金钱鼠尾也散了开来,同草原上的风沙纠结在一起乱糟糟的和团茅草一般戳在头上。至于身上的盔甲和袍服也已不成样子,受了轻伤的手臂仅仅简单进行了包扎,隐隐渗出丝丝血迹。

    这样的怡亲王是从来没有过的,而在他身边的永谦等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个个看起来比难民还不如。

    “王爷,您也吃点东西吧。”永谦取出随时携带的干粮递过去,怡亲王道了声谢,拿起一块肉干吃了起来。

    这种肉干根本谈不上什么味道可言,仅仅只能说可以吃而已,而且肉干又老又硬,吃起来和啃树皮没什么区别,但怡亲王和其他人一样都努力地用呀用力撕咬着,然后再吞咽下去,至少进了肚子可以补充营养,让疲惫的自己不至于倒下

    至于饮水,现在更是宝贵,大部分饮水都给了马儿,这时候如果没有这些战马他们是逃不掉的,而人只能保证最为基础的水源了。

    “永谦……。”

    “王爷!”

    “你说,我们能回去么?”怡亲王吃了几口肉干再也吃不下去了,他手里握着一块肉干呆呆的坐着,片刻之后突然对身边的永谦问道。

    永谦顿时一愣,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怡亲王一直都是成竹在胸的样子,而且怡亲王决断坚毅,性格坚韧,是满人中的佼佼者。

    可是现在,怡亲王所表现出来的是永谦在他身上从来没有见过的迷茫、不安、忐忑和软弱。如果不是他确定自己没有听错的话,甚至不敢相信这话居然是怡亲王问出来的。

    永谦张口结舌,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怡亲王笑了笑,突然间他之前的坚毅和决断又回到了这个身躯上,仿佛刚才问话的人不是他一般。

    “王爷!王爷!”就在这时候,一人急冲冲地跑了过来,惊慌地手指着南部:“不好了,追……追兵来了……!”

    “来的好快啊!”怡亲王下意识地说道,同时似乎又感觉到从所未有的轻松,一直逃亡的紧张和疲惫在一瞬间全部消失了。

    “快!快走!”永谦惊慌失措地跳起身,试图要去找他的马儿。

    “走?为什么要走?”在这时候,怡亲王似乎下定了什么决心,不仅拦住了永谦,反而问道:“现在走来不及了,就算能勉强再跑出去我们还能跑多远呢?太祖太宗的子孙就算要死也是要战死,而不是像一条丧家之犬一样在逃亡中活活累死。现在!所有人!听我将令!”

    怡亲王站直了身子,抽出刀坚定道:“大清的儿郎们!太祖太宗的子孙们!今天!就让天下看看我们的英武,这里,就是我们最后的战场!本王问你们,你们怕不怕死?”

    “不怕!不怕!”

    虽然疲惫,虽然已到了绝路,可在怡亲王的喊声中所有人都挺直了胸膛给出了令怡亲王满意的答案。

    “好!好!”

    怡亲王哈哈大笑起来:“不亏是我大清的勇士!诸位!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我们的脊梁骨!失去了纵横天下先祖的血性!今天就让敌人看看我们大清的勇气!让他们尝尝我们刀锋的锐利!”

    “王爷万岁!大清万岁!王爷万岁!大清万岁!”

    一声接着一声呼喊响起,此时此刻,怡亲王仿佛又回到了大清当年横扫蒙古的时候,仿佛看见了自己的父皇康熙纵横驰骋的英姿。

    这一切,不就是自己少年时候的梦想么?而现在就是完成这个梦想的时刻了,哪怕这个梦是最后绚丽多姿却随时会破灭的肥皂泡,但至少能够在破灭之前闪耀出最后的光芒。

    当追击而来的明军和蒙古联军到达时,一直逃亡的怡亲王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这一次他不准备再跑了,他决意在此进行最后一战,用敌人的鲜血来维持作为大清皇族和满人的骄傲。

    仅仅半个时辰,这个小土山就被团团围住,之后陆续赶来的明军和蒙古联军越来越多。当彻底包围这,并确定怡亲王和其残部就在这小土山之上时,明军和蒙古联军这边都是大喜过望。

    之后,对方开始向怡亲王劝降,并且开出了只要怡亲王投降就保证他和残部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同时给予优厚款待的条件。

    可惜的是,这看似不错的条件却遭到了怡亲王的拒绝,怡亲王不经割掉了前来劝降使者的耳朵,把人赶了回去,并且严阵以待做好了一切准备。

    劝降失败后,蒙古联军的将领暴跳如雷,直接就对怡亲王发起了进攻。而明军这边的骑兵团长眺望着这不大的土山,神色有些复杂,似乎有些惋惜,同样也有些钦佩。

    战斗打响了,蒙古骑兵从四面八方朝着小土山冲锋,意图一举击垮怡亲王的残部,谁想到战斗开始后蒙古骑兵攻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一来由下往上攻,蒙古铁骑发挥不出骑兵的优势。

    二来,土山虽小,但在防御骑兵方面却有着地理优势,骑兵无法集中力量进攻,何况怡亲王残部都是百战的精锐,装备也比蒙古人好,士气更在怡亲王的鼓动下达到了顶点。

    其三,怡亲王残部还携带着部分火器,这些火器在防御中派上了不少用处。

    正因为这三点,怡亲王部死死防住了蒙古骑兵的几次进攻,不仅打退了蒙古骑兵多次,更让蒙古骑兵在土山丢下了几百具尸体,这样的战果让蒙古联军这边愤怒异常。

    可就算再愤怒,战况摆在眼前,蒙古联军的将领在一时间啃不动怡亲王后无奈求组于明军。

    面对这种情况,明军终于出手了,相比只懂得用骑兵冲锋硬啃的蒙古骑兵,明军在这种作战条件下所使用的战术就强太多了,况且明军来的虽然是骑兵,却携带着几门弗朗机炮,这些佛郎机炮在这种地形下恰好能用上。

    当明军出手后,战局很快就被打破,胜负的天平直接就向攻击一方倾斜。

    虽然怡亲王这边拼死抵抗,而且做出了最大努力,可火器的威力和明军的攻击猛烈却是如同一座大山一般向他们缓慢而坚定地压过来,令人感到无比的绝望。

    当明军参战一个时辰之后,明军和蒙古骑兵终于攻破了怡亲王最后的防线,无数骑兵和士兵直接冲上了土山。

    这时候,怡亲王的残部已经死伤差不多了,小小的土山上到处可见倒下的尸体,鲜血汇集成小溪,染红了整个土山的土壤。

    当明军指挥官和蒙古将领抵达土山顶,终于看见了怡亲王和他剩余的几个侍卫,这时候的怡亲王全身被鲜血浸透,整个人面目都有些分辨不清。

    他的右臂已经耷拉下来,似乎受了重伤,原本就受过伤的左臂勉强握着一把断掉的战刀,整个人靠在一棵半个高的树干上,面容平静的看着四面八方的敌人。

    “要结束了……。”怡亲王对自己说道,这时候他已经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正随着流淌的鲜血一点点从身躯中离开。

    抬头看了看天空,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晚霞映红了西边,而碧蓝的天空也慢慢开始变成了黑色。

    但是,星星还没出现,怡亲王心中不由得有些遗憾,因为他再想看一下草原上那灿烂的星空,就像当年跟随康熙的少年时候那样,在星空下做着自己骄傲而又憧憬的美梦。

    可惜,再也看不见了。怡亲王心中轻叹一声,随后对着向自己这边毕竟的人笑了笑,他不认识对方是谁,但从对方的服饰应该是击败自己的明军和蒙古将领吧。

    不管怎么说,能够把自己留在这里,也许是对方一身中最荣耀的时刻了,想到这怡亲王心中一片坦然,他什么话都没说,直接举起断刀向自己的脖子毫不迟疑地划去,随着鲜血的喷涌而出,怡亲王整个人晃动了一下,很快就再也没有了气息。

    当怡亲王为自己做了结的时候,他身边最后护卫的那些人也作出了同样的举动,片刻之后,当他们全部倒下时,怡亲王包括他的残部全部葬身于此,葬身于这个谁都不知道名字的小土山。

    见到这一幕,明军指挥官心中也不仅叹息,不得不承认,虽然双方是敌人,是对手,可这样的敌人和对手的勇气也是值得尊重的。

    明军制止了因为这一战损失不小的蒙古将领意图对怡亲王等人尸体羞辱的想法,并且收敛了他们的尸骨,直接将怡亲王和他战死的部属全部掩埋在了这个小土山上。

    既然这是他们最后的决定,那么就让他们永远在此相伴吧,这就是最终的宿命,作为一个将领,死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并和自己的部属躺在一起,反而是幸运的结局。

 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时光如贼

    董大山回到京师已是秋日时分了,相比辽东和蒙古,秋日的京师依旧有些炎热,似乎夏天还不愿意那么早就离去。

    一走就是三年的时间,京师在董大山的眼里是既熟悉又陌生。

    作为前军机大臣,辽东统帅,堂堂卫国公,凯旋而归的董大山回京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样。

    其实董大山不想这么高调,他原本也没有摆排场的心思,可是这一次归京是大胜而归,作为收复辽东,击败科尔沁和怡亲王部的功臣,这场胜利足以让大明为之骄傲和自豪,无论于公于私,董大山都不可能低调回京,而皇帝朱怡成也破天荒地携百官出城十里相迎。

    这一日,整个京师都喜气洋洋,甚至比前些时候皇帝嫁女卫国公府迎亲还来得热闹。

    面对这样的排场和礼遇,董大山显得有些惶恐,他不等到近前就跳下马来徒步上前,恭恭敬敬地向等候自己的朱怡成跪拜。

    原本,朱怡成还准备亲自为凯旋而归的卫国公牵马入城,以示荣耀。可董大山却死活不肯,任凭他人相劝就是再不上马,无奈之下朱怡成只是作罢,拉起董大山的手同他并肩入城,当入城的时候,整个京师顿时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所有人高呼万岁,为大明,为皇帝所贺。

    当日,朱怡成在皇宫设宴,为董大山洗尘。宴后,朱怡成请董大山去偏殿小坐,董大山自然应允,随着朱怡成来到了他极为熟悉的偏殿。

    “董卿一去三年,着实是辛苦了。”坐下,等内侍上了茶,朱怡成微笑着先说道。

    “臣不辛苦,臣只是做了臣应该做的事。”董大山连忙回道。

    朱怡成摆摆手,说道:“孩子们的事办得急了些,原本应该是等董卿回来后再办的,但是两个孩子的实习安排早就确定好了,就是朕也不方便为了这事调整时日,所以只能委屈孩子们了,另外也委屈董卿了。”

    董大山听朱怡成这么说连忙回道:“臣明白,臣哪里有什么委屈,皇爷恩典臣感激还来不及呢,何况这么安排也好,臣并无意见。”

    这件事董大山是知道的,按理说卫国公二子和皇帝大公主成婚,作为卫国公的董大山应该是成亲双方的主要一员,可毕竟当时董大山人不在京师,蒙古那边的战况正到了关键时刻,董大山无法脱身前来。

    根据董华和朱清研两人的实习安排,董华是入外交部,并被驻派欧洲至法兰西帝国首都巴黎为公使秘书。而朱清研是进太平洋舰队实习,她暂时被授予少尉军衔,在一艘战舰上担任辅助工作。

    两人的实习去向是早就安排好的,同样也是他们两人所期望的。而且外交部和太平洋舰队都是特殊部门,报道有着条例和要求。所以根据时间安排,董华和朱清研都必须在八月一日(农历)前报道,并且按照外交部和太平洋舰队的安排一个前往欧洲,另一个上舰先去琉球,然后再由北海道至新明的航道进行跨洋远行。

    董大山回京的时间已是八月五日,所以当他抵达京师的时候董华和朱清研已经离开了,这对刚刚成婚没几天的小夫妻就天各一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下一次团聚。

    虽然有些遗憾没有在场,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公主的婚礼,不过董大山也清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作为前线统帅根本就脱不了身,而且孩子们的事也是极为要紧,所以婚事先办很是正常,现在听朱怡成特意为此向自己解释,董大山心中不由得有些感激。

    说完了这件事,朱怡成询问起了董大山关于蒙古战事的情况。

    虽然蒙古战事一直有战报发往京师,不过董大山作为最高指挥官自然比战报里的那些东西更为了解,何况朱怡成还有一些细节要向董大山询问。

    当即,董大山详细地向朱怡成讲述他在辽东之时对蒙古之战的判断、谋划和后来的战况等等。

    朱怡成认真听着,时不时插口问了些细节,等董大山回答后继续聆听。

    这一说就是整整一个时辰,直到董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