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7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怡成认真听着,时不时插口问了些细节,等董大山回答后继续聆听。

    这一说就是整整一个时辰,直到董大山说的口干舌燥这才讲完。

    “董卿辛苦了,董卿的谋划的确不错,而且执行的极为到位,此战后蒙古各部虽不能说元气大伤,但也有些伤筋动骨,更要紧的是经此一战,蒙古各部同我大明的联系更为亲近,而同鄂尔泰那边却略有疏远,这都是董卿之功啊!”

    朱怡成亲手为董大山的茶盏里加满了茶水,示意他喝几口润润嗓子,同时略有感慨的说道。

    “臣如此做也是皇爷的布局所在,如无皇爷高瞻远目,臣也是无能为力。”董大山谦虚地回到。

    “你呀你,怎么几年不见就变得如此谦虚了?这可不是当年的你了。”朱怡成哑然失笑,抬手指着董大山摇头道。

    “回皇爷,当年是当年,如今是如今。当年臣年轻气盛,自然是有什么说什么。而如此的臣已是年老了,您看,臣都是满头白发,这人年龄大了怎么可能和年轻时候那样不懂事呢?何况臣这并非是什么谦虚,实是臣的肺腑之言啊!”

    董大山微笑着回答道,同时伸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下意识地望过去,虽然董大山倒也不是什么满头白发,更没有白发苍苍的老态。

    武将出身的董大山依旧身形挺拔,气宇轩昂。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在辽东几年中董大山的确是老了些。

    要知道当年朱怡成才十七八岁,这么多年过去,如今的朱怡成都已经年近四旬了,而董大山就更不用说了,岁月的沧桑已经爬上的他的脸庞,并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至于他的头发也已开始斑白。

    望着董大山的白发,朱怡成不由得心中有些感慨,这时光真是如贼一般,在不经意之间就偷偷地把岁月从他们身边给带走了。

    一晃这么多年,董大山也老了,而自己也到了中年。光阴如梭,这四个字一点都没有错,朱怡成轻叹了声。

 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许诺

    “你的奏折我看过了。”朱怡成开口说道,这时候他没有称董大山为董卿,也没有自称朕,仅仅用了很是普通的“你”“我”二字,但这二字从朱怡成的口中说出其含义却是大为不同的。

    董大山没有说话,静静地坐在那边,就连头都没有抬起。

    朱怡成说的那奏折是董大山在出兵蒙古后给朱怡成发来的,其中大部分意思都是阐述他由辽东转蒙古的战略方向和战术安排。但在最后,董大山向朱怡成提出了一个看似冒犯的举动,那就是董大山告诉朱怡成,这将是他为大明领兵的最后一战,等此战结束如获大胜,那么董大山就会辞去本职和兼职,从而“告老还乡”。

    对于这个请求,朱怡成并没有作丝毫答复,直到现在董大山都不清楚朱怡成对这件事的态度。

    但不管如何,彻底退下来是董大山早就考虑好的,如今卫国公府已是大明顶级勋贵,再加上董华迎娶大公主朱清研,更成了外戚,其势在朝中无人可比。

    董大山本在朝中军中威望甚高,现在大胜归来皇帝为赏赐其功必然更为恩宠。可董大山心里很清楚,所谓盛极而衰,卫国公如想与国同休的话,那么这种风头就绝对不能出,更不能为此洋洋自得,为自己招来祸害。

    其实董大山在得知皇帝赐婚的时候就做出了这个决定,而现在也是到了实现这决定的时候了。可是最终这件事还是要皇帝拍板,这是董大山的无奈,所以他只能静静等待朱怡成的最终决定。

    “你我初识至今已有十数年了,我依旧记得当年黄杰带着你等拿下桐庐的情景。如无你们辅助,别说占据桐庐了,恐怕我早就死在乱兵之中了……。”

    “皇爷有上天庇护,龙气护体,臣等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董大山连忙回到,但同时神色中也有了一丝怀念,朱怡成说的没错,当年他们才多少人啊!

    杭州兵败,大军四散,朱怡成在黄杰和他董大山等人的护送下逃出生天,随后收拢残兵,果断闪击桐庐,从而拿下桐庐重地。

    得到桐庐后,依靠桐庐囤积的粮草朱怡成这才有能力招募各部,并且由此壮大起来。

    接着,廖焕之的投靠又让朱怡成果断转进,从而以宁波为目标建立基业。

    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才有了现在强盛的大明存在。

    想到这,仿佛这一切还都在眼前似的,一晃就过去了这么多年,实令人感慨无比。

    “什么上天庇护,什么龙气附体,这些在外面说说也就罢了,你我之间还用得着讲这些么?”朱怡成笑着摇头说了这么一句,董大山听了也不由得苦笑起来,微微点头。

    朱怡成不是普通的君主,朱怡成的大气可以说是历代君王中极为罕见的,而且朱怡成对于所谓祥瑞更是心知肚明,有些时候朱怡成虽然不会太过在意,可一旦触犯了他的底线,朱怡成也是毫不客气的。

    这些,一直跟随朱怡成打天下的董大山自然很清楚,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董大山才会向朱怡成提出辞呈,假如换一个皇帝,董大山绝对不敢这么做的。

    朱怡成看了眼董大山,神色中略有感慨。

    过了片刻,他叹了口气,问道:“你走后,谁可接替?”

    董大山心中顿时一喜,朱怡成能问这话这表示朱怡成已经同意了他的请求。

    “回皇爷,林建章或杨勖皆可。”

    “为何不是岳钟琪?”朱怡成询问。

    “岳钟琪从能力而言自然是合适的,不过臣以为接下来岳帅更应关注的是西北那边……。”董大山如此回答道。

    他的话令朱怡成微微点头,明白了董大山的用意。

    从能力而言,岳钟琪的确是最好接替的对象,但是不要忘记岳钟琪现在掌控边关,统帅边军,假如让他来接替董大山的职位控制辽东和蒙古东部的话,那么岳钟琪的管辖范围和权利就过大了,这对于朝廷和岳钟琪本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况且,董大山很清楚接下来朝廷就要对西北用兵,一直摆在西边的岳钟琪就是朱怡成对西北用兵的准备。所以说,董大山并没有推荐岳钟琪,而是推荐了林建章和杨勖,这两位老将都是明军的著名将领,无论其职位又或者军中威望足以接任。

    “就杨勖吧,说实话这些年朕也委屈了他,由他来接替你的职务,也算是朕给他的一个补偿。”朱怡成考虑了下说道。

    “臣替杨勖谢过皇爷!”董大山连忙起身行礼。

    “你呀你,都这个时候了还为部下向我谢恩?”朱怡成笑着摆摆手,让董大山坐下,之后从一旁取出个锦盒来,随后直接递给董大山。

    “皇爷,这……?”董大山接过锦盒,有些不解的问道。

    朱怡成说道:“君臣一场,如今你要离去我也拦不住,就算面前拦住恐怕以后你在朝中也做得不安稳。既然如此,我也只能答应下来,不过朝中职位你可以辞去,我希望你退下后是否可去皇家学院任职,以为我大明培养英才?”

    董大山听朱怡成这么说心中感动,当即点头道:“臣自当听从皇爷吩咐,请皇爷放心。”

    朱怡成点点头,接着说道:“一晃近二十年了,这时间过的也真快啊!如果黄杰还在的话那有多好?可惜,可惜了……。”

    听朱怡成又一次提到黄杰,董大山心中同样是无比感慨。

    “这件物事朕赐给你,也算是朕给你的一个许诺吧。”朱怡成抬手朝着董大山手中捧着的锦盒说道。

    董大山依旧疑惑这锦盒里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在朱怡成的示意下,他这才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打开后里面有黄娟包裹着一件东西,揭开后一看,当董大山看见一个如同瓦片的玩意,上面有着朱砂为色密密麻麻写着一些字的时候,董大山瞬间就傻眼了。

    “皇……皇爷……?”

    “此物如何?”朱怡成笑着问道,又道:“有了此物你可算放心了吧?收起来吧。”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统治

    “臣臣谢陛下隆恩。”

    董大山见到此物傻眼了,而当朱怡成的话在耳边响起的时候,董大山这才从恍惚中醒来。

    当即,董大山毫不迟疑地捧着锦盒朝朱怡成跪了下去,此时此刻董大山的心中满是无限的感激,因为他根本不会想到朱怡成居然会用这种方式给他承诺。

    丹书铁券,朱怡成给董大山的锦盒中装的就是这东西。此物最早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是为了表彰功臣并且给与对方世代享受优遇和免罪的一种凭证。

    所以说,在民间丹书铁券也被称为免死金牌,而在前明时期,丹书铁券又被称为金书铁券,被分别赐予功臣和重臣。

    现在的大明,朱怡成在封爵的时候并没有赐下这种东西,因为如今的大明和前明已有不同,大明勋贵阶级继承法早就被朱怡成确定了下来,皇室对勋贵的控制比前明严格的多,而且勋贵也不像前明那样拥有极大的特权。

    此外,大明的法律也在朱怡成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作为皇帝的朱怡成并不需要用丹书铁券来进行拉拢朝臣。而朝中大臣们,包括封爵的众人心里也清楚这点。

    但董大山怎么都没想到,今日他居然会在朱怡成手中拿到特意赐给他的丹书铁券,这意味着朱怡成用这种方式安他的心,同时也给了他许诺,面对这样的情况,董大山如何不感动万分?

    当然了,丹书铁券又被称为“免死金牌”,可实际上历朝历代中靠这东西能活命的几乎是寥寥无几。这种玩意最多也就是荣耀和恩宠,假如后世的子孙以为能靠它来肆意妄为,那其结果就是找死了。

    可不管怎么说,董大山拿到它后,除了感激外更是心安。朱怡成还是念着他好的,也理解他的想法,这才用这种方式来安抚董大山。

    “起来吧,此物好好保管,对于你,朕是不担心的,但朕不希望你的子孙用上此物,你可明白?”

    “臣明白,臣再叩谢皇爷。”董大山连忙回道,接着再一次向朱怡成磕头这才起身。

    落宫门前,董大山离开了皇宫,当他迈出宫门的时候,神色复杂地向身后望了一眼。

    自明日起,他董大山就要正式辞去所有职务,随后仅仅以卫国公的身份去皇家学院任教。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皇宫他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机会再次踏入了,至于朝堂也将远离。

    属于董大山的时代从明天起就即将过去,他这一次退的如此彻底,如此坚决,虽然不是他的本意,但对于董大山本人而言却是值得的。

    看了眼怀中的丹书铁券,董大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至少,有了这东西在,卫国公府就不用再担心其他了,而他董大山也能安心养老,话说这些年一直在外,对于家中的确有些愧疚,以后好好弥补就是。

    想到这,董大山收回了眺望皇宫的目光,登上了早就等候已久的马车,当他上了马车后,马车很快就行驶了起来,在夜色中朝着卫国公府而去。

    偏殿中,灯光依旧亮着,朱怡成批阅着奏折,处理那些未完的公务。

    虽然今天比较特殊,但朱怡成却不想因为今天的事把这些公务耽搁,作为大明的皇帝,他每天要处理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假如怠政的话,那么整个帝国的运转就会出问题。

    直到二更天的时候,朱怡成这才处理完手上的这些事,他放下笔,揉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站起身在殿中来回走了几步,疏松着筋骨。

    走了一圈,朱怡成来到放着沙盘的一旁,低头看着那不断修复和完善的沙盘。这个沙盘自当年在南京起就有了,而到京师的时候沙盘就搬了过来。

    这些年中,这个沙盘从最初的几省之地越来越大,到京师的时候,这个沙盘已经包括了整个中原、辽东、蒙古、西北、西南各地的地理风貌,其完善程度简直令人惊叹无比,相比后世也不多让。

    要知道这沙盘上的细节都是通过军方、锦衣卫和通事处各部不断收集而来的,再由总参谋部进行完善和确定后形成的。

    可就算这样,每间隔一段时间,沙盘上的内容依旧会进行一部分的修改,以保证它的准确程度。

    在朱怡成的偏殿中,除了这个大明本土的沙盘外,还有两个新明和南海的沙盘,不过相比大明本土的沙盘而言,这两个沙盘就要稍差一些。但这仅仅是因为勘察和时间的原因,朱怡成相信用不了多少年,这些沙盘也将逐步完善,最终成为大明的宝贵财富。

    目光在沙盘上望去,辽东地区已经插上了大明的旗帜,而在蒙古东部,也就是科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