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平衡直到大明拿下河西走廊,直取镇远城后彻底打破。随着雍正的死去,东边的满清中枢已经转移到了西边的清廷,而现在当初的诚亲王即位为帝,弄了个所谓康德的年号出来,继续苟延喘息。
不久前,朝廷接到了从西域传来的消息,策妄阿拉布坦趁火打劫由藏地出兵西域,意图在满清虚弱的情况下捞些便宜。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大明最好的机会,趁着策妄阿拉布坦和满清狗咬狗的时机继续挥军向西,一举歼灭满清残余主力,彻底平定西域。
可实际上现在的大明在西域的军队已经没有太多能力继续西进了,虽然大明的国力强盛,新军也比之前的军队更为强大,尤其是火器的广泛运用使得大明军队的攻击力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首屈一指的。
但是打仗不是简单的,尤其是在西域如此广阔的土地上,明军在占据镇远城后因为后勤和部队机动力所限,只能进行缓慢推进,而无法再和攻击河西走廊一般高歌猛进。
火器的运用取代了最初的冷兵器,改变了战争的姿态,这是时代的进步,可同样给军队后勤保障带来不小压力。
西域地广人稀先不说,交通更为难走。整个西域除了极少地方外别说什么官道了,就连普通的道路都是没有的。
从一地到另一地,大多只是依靠向导的指引,还有马匹、骆驼等牲畜运输,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的物资的运输,更为军队进军带来极大不便,再加上明军根本不可能把兵力分散使用,也无法直接抓住满清的主力所在展开一场直接决定命运的胜负战,在这种情况下西域战事无奈只能暂告一段落。
技术的进步因为地形和空间的限制所带来的制约暂时无法改变,相反没有拥有什么火器,依旧大部分依靠传统战法的满清和策妄阿拉布坦部反而好些,这也是明军方面的无奈。
对此,朱怡成只能同意岳钟琪的建议,让明军以镇远城为前进基础进行修整,同时适当地向西准不推进,巩固地方的统治。同时加紧对前线物资的运输和补给,以满足大军需求。
可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后期补给压力也越来越大。大明的铁路仅仅只开通道大同,由大同到河西走廊,再经河西走廊到前线,这一路足有几千里地,前线大军十多万人,这么庞大的军队每日需要的物资消耗是天文数字,再加上一路上的损耗和人力物力,大明在这方面的压力极大。
搞清楚了这点,朱怡成才明白为何在历史上满清拿下整个西域前后历经三帝近百年时间,期间大小仗打了无数,耗费亿万万两白银这才彻底拿下。
大明虽然比历史上的满清更强,财政也更雄厚,可是在没有飞机大炮导弹和装甲部队这样的钢铁洪流之下,依靠现在的军事力量想以一战就吞并整个西域根本就不可能。
现实摆在那边,朱怡成也是无可奈何。此外陆军部方面也提出了西域动用军力过多,时间过长所导致的军中一系列问题。
如果从最初朱怡成开始布局西域之战到现在算起,前后已有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西域方面的部队是一增再增,同时许多部队的军士服役也到了一定限度。
大明军制在朱怡成改制后已经类似于后世近代的军制制度,取消了原本的军户制和征兵制,重开募兵制,同时又在募兵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服役制度。
这样一来使得军队成为职业军队,虽然在财政支出上比较巨大,可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大明的军事能够维持现在的精锐,同朱怡成改制的军制有相当的关联,并且作为正式制度实施。
但这制度同样也有弊端,或者说不是弊端而是这制度的规则限制。既然现在是服役制度,那么军官暂且不说,士兵都是有服役期限的,按照大明目前的服役期限,普通士兵从入伍后通常为五年服役时间,如在服役时间内因功提升为军官,那么就能转为职业军官继续在军中服役,要不然服役到期后就正常退役,回到地方进入预备役行列,给予安置。
也就是说,现在在前线的军队中已有不少人士兵已经达到了服役期限,按照军制规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会有不少退役的人员。
军方固然可以以战时需要延长服役时间,可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大明军队中西北所占比例极少,长时间在外征战思想情绪难免,这对军队士气保持就带来极不稳定的变化。
按照陆军部和总参谋部的建议,目前西域之战可暂由镇远战役结束为节点,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需在调整后再进行。
此外,现在西域的部队至少三分之一需要撤回,派其他部队前去换防。除去普通士兵外,军官包括将领同样也是如此,其中就提到了岳钟琪。
算下来,岳钟琪在西域领兵前后已有五年多了,作为一方统帅他在西域的时间太长,这已不利于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岳钟琪的忠心,朱怡成是比较放心的,可在这个问题上军机处不少大臣都表示在适当的情况下把岳钟琪调回来,这些大臣不仅包括文官,也有武将,众人的这些看法就算是作为皇帝的朱怡成也无法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朱怡成也是要考虑到他们的态度。
林林种种问题,再加上国际上各国情况的变化,大明内外看似平缓,实际问题诸多。朱怡成再心急也知道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所以权衡之下决定放缓西域后一步计划,先稳一稳再说。
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建设兵团
稳一稳不代表就把满清搁在一旁,对朱怡成来说满清是必须要灭的,西域也是要必须拿下来的。
不仅是西域,还有藏地,还有漠北等地,这些都属于中华历史上的故土,前明没有做到的,现在的大明一定要做的,而且是必须要做到。
除出上面所说的问题外,那就是占下西域领土的控制和开发。当年朱怡成故意逼迫满清向西域发展,除了先辽东后西域的政策外,还有个主要原因就是借满清之手清洗西域各族。
西域的民族组成极其复杂,自汉时到如今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西域先后存在过大大小小几百个民族和国家,等到了蒙古人统治中原时期,从西方而来的民族和文化开始不断进入这个区域,从而再一次增强了西域的民族、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多样性。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假如过早介入西域,必然会碰上很多问题。倒不如让满清在西域先清洗一遍,那么等到大明彻底解决满清问题之后,西域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
作为君王,朱怡成在这点上算是合格的。他这样做符合内圣外王的要求,更能让以后的西域能更好的融入中华文明,而不是弄一个烂摊子把国家宝贵的财富和精力投入到这个无底洞去。
这点,在大明拿下河西走廊,占领镇远城也体现了出来。因为满清的缘故,大明在吞下这些地盘后地方上的乱子少了许多,尤其是没有那些各族贵族、王公甚至宗教的影响,使得大明在这方面少了许多麻烦。
以目前情况来看,暂时缓一缓是必要的。此外朱怡成打算向西域移民,对西域进行初步开发,以为之后的进一步西进做好准备。
这些年,随着大明在全世界的不断扩张,大明的人口已经有些支持不住这样的大范围移民了。
先是新明,后是吕宋,紧接着又是辽东和蒙古。对了,还有南陆等地,大明虽然拥有这个世界最庞大的人口基数,可现在大明的人口还远未达到后世的十几亿之数,甚至连清末时期的四亿人口也相差甚远。
这些年,大明向海外各地,包括本土周边的移民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八百万之巨,这个数字如果摆在欧洲,足以是好几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
可是,在各处急需人口移民的庞大基础上,八百万的人口远远无法满足,别说是其他地方了,就连一个新明都满足不了。
按照军机处之前的统计,如果要满足各处移民人口数额需求,大明除目前的移民数量外至少还需要三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口数量。这样的数字以现在的大明根本做不到,要知道朱怡成在中原之战后整大明的人口在三千万五百万左右,等拿下西南的云贵两省后,大明的人口总额也没超过四千二百万。
这样算来,等于要把整个大明本土人口全部搬空才能满足各处移民的需求,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无奈之下大明只能用朝鲜甚至日本的人口作为部分移民对象,从而填补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中曾今有大臣提出效仿西方各国殖民的方式,以少量人口控制当地土族人口的统治,从而调整大明海外领地政策。
这种方式倒不是没有借鉴之处,欧洲各国在世界的各处殖民地就是这么干的,相比大明而言,欧洲各国的人口基数大大不如,就算是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兰西,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近千万人而已。
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的人口就更少了,多则几百万,少则近百万而已,而他们却能够在全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殖民地,拥有比本土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海外领土,靠的就是欧洲特有的殖民政策,以少量的人口基础用武力压制,从而驱使当地人维持在殖民地的掠夺和统治。
但这个建议被朱怡成直接否决了,朱怡成虽然知道西方的殖民手段有着可取之处,同样在人口基础不足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手段可以缓解许多问题,而且还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这种殖民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后世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的百年里,世界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殖民地独立革命,从而导致了西方殖民制度的彻底崩溃。
这就是当年西方殖民手段埋下的祸根,朱怡成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用殖民的方式来统治海外,他所定下的策略是海外和本土一体的政策,虽然这个政策的实施比较困难,周期也长,投入巨大见效缓慢,可从长远角度来看,朱怡成这么做是有着卓越远见的,他相信在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后,这些领地就会同本土一样成为真正的领土,还是自古以来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些年大明一直鼓励民间多生儿育女,换句话来说,就是朝廷支持老百姓多养多生,生的越多越好。
为了推行这个政策,朝廷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生育措施,其中包括对人口出生的政府奖励和免税等等,此外对于儿童的教育方面,朝廷也不遗余力地推行。同时针对民间如溺婴这些恶习进行严厉打击,以保证人口基础的不断增长。
这些政策这几年实施下来效果显著,虽然这个时代的人口出生率统计无法和后世的统计手段那么精确,但从黄册的数字增长来看是极为喜人的。可惜的是,一个孩子要从娃娃长大成人其中需要近二十年的时间,人口数额的真正爆发还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就是这个道理。
朱怡成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而摆在他面前的西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为此,他决定在河西走廊到镇远城这片区域进行“屯田”,这一来可以解决退役军人的就近安置,二来也可以保持对西域的军力压制,三来减少从内陆向西域移民的压力,至于第四点就是减轻西域的后勤压力。
屯田制,这在中国古就有之,当年三国时期曹操就是靠着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从而使得魏国最终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之后的各朝也都有屯田制事实,就算在前明时期也是如此,不过朱元璋直接设置军户制以替代屯田制,但其核心是一致的。
现在,军户制度已经被朱怡成给取消了,可是屯田制还是可以拿出来一用的。当然了,朱怡成为了避免军户制的死灰复燃,决定不再用“屯田制”来进行称呼,而是采用后世的另一种称呼——建设兵团。
这几天,朱怡成在琢磨西域建设兵团的编制和细节,他准备以退役的三万士兵(军官)再加其家人组成十万人的一支建设兵团。
这支建设兵团采取后世的行政结构和管理模式,以预备役的方式存在,半农半民甚至半工,在西域驻扎下来,对当地展开一系列的“建设”。
在世人眼力,西域地广人稀,并没什么出产。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西域不仅能产牛产马适应养殖,同样可以耕作。此外,西域的光照时间长,对于一些农作物尤其合适,比如棉花等作物。
再加上西域同样有着丰富的地下矿产,这些都是西域的资源所在,如这个建设兵团能够顺利运行起来,不仅能够让大明在西域稳稳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