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8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勖冒进,至我军入险地而不顾,父皇如此处罚自然没有问题……。”对于朱怡成,无论是作为太子还是儿子,朱伯?当然不能说不是,何况在这件事上杨勖的确犯了错误,如果不是杨勖的运气好,这北方军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哪里还有什么大胜的可能?

    战争无论是那种都有着风险,古时名将征战沙场,无数经典战例流传史书,令人看了热血沸腾。

    但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朱怡成要求的战争和常人眼里的战争方式不同,或者说朱怡成对于战争的看法更为保守。

    这句话说出来似乎有许多人觉得可笑,因为无论大明复国之前还是现在,朱怡成手中的大明内外发动的战争数不胜数,就说这几年吧,无论是新明爆发的战争还是南海的小规模战争,又或者西域、辽东还有缅甸那边的战争,其中大明直接参与的占了多数。

    由于大明复国以来每年都在打仗,不是在本土周边打就是在海外大,而且越打越强。现在已经有不少人说朱怡成这个皇帝穷步黩武了,这怎么又能说朱怡成对于战争保守呢?

    其实这并不矛盾,在最初的时候朱怡成亲自带兵打仗时战术灵活多变,其部和清军作战更多的采用奇袭、围城打援等不同战术。

    但随着大明的国力日渐强盛,朱怡成又在崇明岛编练新军成功之后,大明和满清之间的力量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超出。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的作战方式就开始发生了改变,战术什么固然需要,可在战场上大明军队更多的是依靠训练有素和精良的装备赢得战争。这种改变也表示了大明战法的前后不一,而现在无论是内外战争中,大明就算采取一些看似冒险的战术,可其实从实际分析或者结果来看,大明是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

    那些历史上留名的名将们,有些战役打的的确漂亮,以少胜多让人无比遐想。可是这样的战役又有多少次呢?而且处身置地,如果这些名将拥有绝对碾压对手的力量话,肯定是不会这样弄险的。

    这种战法就是赌博,一旦输了其结果不仅是战死当场,更有可能直接导致一个帝国的毁灭,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更是比比皆是。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后世的灯塔国在全球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他们的战术说起来简单粗暴却无往不利,因为他们拥有比对手强大无数的实力。可要论什么战术,又什么战场妙计的话,灯塔国恐怕拿不出几样来。

    眼下的大明同样也是如此,大明的未来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一两场战役胜负来决定,随着热兵器的不断运用,战争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战争已从简单的初级战争开始向更高级的层次变化。

    在外人眼里,杨勖这一仗打的的确漂亮,可在朱怡成眼里杨勖是把大明宝贵的力量用于自己的冒险。为了自己的荣耀和功劳,杨勖根本就没考虑大明是否能够承担战败的损失,更没想过一旦失败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情况是朱怡成绝对不允许的,所以他必须要处罚杨勖。但如何处罚却是一个技巧,朱怡成不仅要让杨勖明白他错在哪里,更要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不处罚严重不可能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庄岩说的也没错,这仗胜了,处罚太过恐怕寒了将士的心。所以朱怡成在处罚的同时也要把一碗水端平,这也是他故意询问太子的原因。

    朱伯?很聪明,他边回答着朱怡成的话,边思索着,很快就明白了朱怡成的意思:“父皇处置儿臣没有异议,不过儿臣觉得杨勖有过可同样也有功,如仅是以过处罚恐怕不妥,父皇当以功再赏,如此奖罚分明,才能服人。”

    朱怡成微微点头,想了想后说道:“太子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有过必罚,有功必奖,朕罚了他,自然也要奖他。如此,杨勖三等鲁国公晋二等,赐绢百匹,银元五千元,其余各级军官由军机处同陆军部商议晋升事宜,到时候再报于朕。”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高原

    “特么的!这什么鬼地方!”

    锡保骂骂咧咧,满头是汗。

    他的部下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个脑门和蒸笼一样冒着热气,同时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策妄阿拉布坦趁满清在哈密战败,雍正身死内部动荡的好机会从藏地领兵一举攻入西域,意图报当年之仇。

    从战略角度来说,策妄阿拉布坦的打算不错,这时候满清正是最虚弱的,而且哈密的明军对西域虎视眈眈,随时可以继续西进,而满清在丢失哈密后损失极大,皇帝又由雍正换成了康德,在策妄阿拉布坦看来自己和明军前后夹击之下,满清崩溃就在眼前。

    等到灭掉满清,策妄阿拉布坦就能一口吞并西域近半的领土和人口,这样一来他就成了藏地和西域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就算大明再强,他策妄阿拉布坦也不惧怕,何况准葛尔部和大明并没有什么旧怨,以自己的实力到时候和大明进行谈判,双方以天山为界井水不犯河水,分别而治。

    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骨感的。来势汹汹的策妄阿拉布坦没想到自己会在西域败的这么快,又这么惨。

    面对满清的大军,策妄阿拉布坦只占了短时间的上风,很快就被隆科多、苏肯、哈尼等部打的落花流水,如果不是运气好,说不定策妄阿拉布坦连自己的性命都丢在西域了。

    从西域败退,策妄阿拉布坦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亏得大明在后面接济了他一下,要不然回到藏地的策妄阿拉布坦恐怕连大汗的位置都坐不稳了。而现在,策妄阿拉布坦败退后,满清方面却不依不饶,居然领兵直接由西域攻入了藏地。

    清军打进藏地已经有些日子了,由于冬季的来临,清军进入藏地后先占据了一块地盘,然后进行驻军,等到来年开春再继续进攻策妄阿拉布坦部。

    这样的安排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问题,毕竟冬季不战是兵家历来的规矩,现在的军队可不是后世的军队,没有那么先进的科技和技术,清军学着明军这两年大力发展火器,可就算如何也是粗级存在,在行军打仗中基本还是用的老一套方法。

    可谁想到,藏地的气候让清军上下吃尽了苦头。就算是在冬季,这藏地的天气气候变化也太大了。白天的时候气温和夜里相比最高居然有二、三十度的温差,也就是说在晚上零下十几度的温度,到了中午最热的时候居然有零上十几度的温度。

    这种气候让清军极为不适应,晚上冻的要死,白天又是热的要命。就像现在的锡保,在大中午的时候学着藏民把半个袖子什么的全部脱了下来,袖套直接绕在腰上,却依旧是满头大汗。

    除了温差太大外,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藏地的海拔。相比西域,藏地的海拔太高了,随着海拔的升高这空气中的含氧量减少,气压也和西域完全不同。这人在藏地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许多时候只能慢慢来,一旦剧烈运动这气都透不过来。

    高原气候导致的问题让清军是苦不堪言,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进入藏地的清军非战损就高达千人,勉强挨过去的清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个早就没了原本的勇武,和生了大病的病人一样有气无力。

    相比清军,退入藏地的策妄阿拉布坦部却在这个地方如鱼得水,显得生龙活虎。

    这些日子,趁着清军不习惯藏地的气候,策妄阿拉布坦领军对清军进行反击,虽然他的反击在清军的火器和严阵以待下没有起到意想中的效果,可是却给清军带来了不少麻烦。

    锡保的部队驻扎在西域向南进入藏地的东部区域,这些日子锡保是难受到了极点,这仗不仅打的憋屈,更要命的是这鬼地方让人太不适应了。

    锡保是雍正的新军统领,在清廷中的地位不低,而且他还是郡王,可是在当年的时候雍正替换锡保,改用傅尔丹为西域统帅,这让锡保对雍正极为不满。

    后来傅尔丹大败,清廷搞起了八王议政,雍正被迫妥协,锡保这时候就向康德等人开始靠拢了,在雍正死后,他顺理成章地就投靠了康德。

    “王爷,又有两个兄弟不行了。”正当锡保觉得全身烦躁的时候,部下来报。

    “郎中呢?不是刚来了几个郎中么?郎中干什么吃的?”

    “回王爷,刘郎中自己都倒下了,现在连爬都爬不起来。”部下无奈回道。

    啪的一声,锡保直接把桌上的酒壶给砸在了地上,紧接着就愤怒地站起了身。

    可是刚站起来,他就感觉到心脏急促呼吸困难,无奈之下连忙双手按在桌上,低头努力大口呼吸了几下,让自己尽量冷静下来。

    过了片刻,锡保这才感觉好受了些,面对一旁关切的部下,他摆了摆手。

    “想办法尽力医治,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按之前的例子吧……。”

    部下应了一声,打了个千儿离去。等部下离开后,锡保这才重新坐下,用手指按着发胀的太阳穴,满面全是愁容。

    “这地方不能呆了,再呆下去别说打仗了,人都活不了。”锡保自言自语道,其实他早在一个月前就给隆科多提出了从藏地撤军的建议,可直到现在这撤军依旧没有半点消息。

    如果不是担心绕过隆科多直接给康德皇帝去折子坏了规矩的话,恐怕锡保早就这么干了。

    而现在,这情况是越来越严重,锡保的部下一共有四千多人,这些日子陆陆续续倒下的就差不多五分之一了,就连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军官也中了招。

    高原气候的适应不是那么简单的,何况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大不如后世。就算在后世,一旦在高原有了高原反应导致的病状不能第一时间治疗的话,那么致死率是极高的。

    在解放军进入藏地的那时候,这种情况也发生过,不少经历了多次战役,在枪林弹雨中都没倒下的优秀军人也没抗住藏地的气候,从而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而现在,锡保也在面临这个问题,再这么下去弄不好自己都要把老命丢在这了。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福兮祸兮

    虽然想撤,可没有隆科多的命令锡保是不敢私自撤退的,军令如山,一旦他私自撤退天知道隆科多这个王八蛋会不会拿自己开刀。

    锡保是郡王没错,可相比之下隆科多的身份也不差,真论起来他还是皇帝的舅舅呢,再说了,现在他虽然已经投靠了康德,可是在之前却一直是雍正的人,这点朝中大家心里都清楚。

    万一隆科多用这个借口处置了他,锡保到时候叫屈都没地方去叫。这满清虽然没落了,可规矩依旧还在,越落后规矩越大,而且康德刚刚上位不久,正好是立威的好时候。

    想了半天,锡保只能继续给隆科多写信,信中把高原的困难再一次讲述了个遍,同时恳求隆科多为军士着想,先把部队给撤回去再说。

    反正在锡保看见,现在驻扎在此也没什么用处,既然不能打何不如先撤呢,这样硬生生地挺着策妄阿拉布坦那边没事,自己这边反而麻烦越来越大。

    其实锡保并不清楚,在他埋怨隆科多的时候,隆科多也在为了藏地的气候头大无比。

    高原气候导致影响的不会分人,锡保是这样,隆科多那边难道会好到哪里去?

    在锡保之前恳求隆科多撤军的时候,隆科多自己都有了退意,而且把这边的情况详细汇报给了康德。

    撤军不是小事,锡保不敢擅自主张,隆科多同样如此,没有康德的同意隆科多有几个胆子私自撤军?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康德的回复来了,当隆科多看完康德同意撤军的命令后,整个人瞬间松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既然皇帝同意了,隆科多哪怕多一天也不想在这鬼地方呆下去了。当即他召集众将会议,宣布了撤退的命令。当命令下达后,所有将领都喜形于色,他们的想法和隆科多、锡保是一样的,就这样在藏地呆了两个多月,清军前后损失了数千人后回撤到了西域。

    清军撤退,策妄阿拉布坦那边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原本他想趁清军撤退的机会来个尾随追击,给清军一点颜色看看。不过当得知清军退而不乱,早就有所防备后,策妄阿拉布坦没有轻举妄动,只是派部队“迎送”清军离开藏地,等清军全部撤走,策妄阿拉布坦兵不血刃地重新收复了丢失的地盘。

    从藏地回到西域,已经是第二年的开春了。这时候隆科多才知道北方出了大事,明军居然拿下了俄罗斯在远东总督府的总镇乌兰乌德,打了一个大大的胜仗,目前清廷上下愁云密布,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好看。

    入宫觐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