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8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军出兵藏地的依旧是隆科多,副将锡保、哈尼,偏将有苏肯、高佳等,基本就是上次出兵的原套班子,此外清军动员了足足六万人的精锐,这支力量已是满清现在全部军力的近半了,从这点就能看出康德的决心。

    五月下旬,清军大军分三路进军,直入藏地。

    清军再次进攻藏地,策妄阿拉布坦没有派部队阻拦,一来是吃不准清军的进入路线,二来上次清军攻藏无功而返,这让策妄阿拉布坦对藏地的地理优势有着极大信心。在他看来,清军这一次过来恐怕和上回的结果没什么两样,初入藏地的清军很快就会受不了藏地的高原气候,自己只要适当后撤,同清军拉开距离,到时候清军自然会退去。

    不得不说策妄阿拉布坦的想法不错,可他没想到康德为了攻入藏地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再加上之前清军对藏地气候已有过一次感受,这一次在提前准备之下,清军虽然还是不怎么适应高原,但相比上回却要好了许多。

    清军三路大军入藏后稍作休息,随后就大举南攻,锡保走东路迂回,哈尼西路进军,隆科多的中路直指拉*萨,来势汹汹,有一气并吞藏地的架势。

    此时,策妄阿拉布坦这才手忙脚乱地发兵阻拦,但在早有准备的清军面前策妄阿拉布坦连接三仗都大败而归,清军长驱直入,仅一个月的功夫就入藏地千里,策妄阿拉布坦大恐,急忙从四处调兵意图固守拉*萨,同时派人向大明求援。

    大明,京师。

    朱怡成办公的偏殿,今日蒋瑾、庄岩、马功成三人正襟危坐,听着站着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张冉说着关于西域满清之事。

    随着张冉的讲述,众人的表情显得有些轻松,尤其是蒋瑾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

    “蒋卿,对此有何看法?”等张冉讲完,朱怡成把目光投向蒋瑾开口询问。

    蒋瑾起身对朱怡成行礼:“西域入手已在眼前,臣为陛下贺,为我大明贺!”

    随着蒋瑾的话音刚落,庄岩和马功成也同时起身行礼祝贺。

    朱怡成的心情很是不错,脸上同样挂着笑容。锦衣卫那边的消息的确是好消息,康德志大才疏,居然在西域学着大明搞起了什么建设兵团,意图变法改革,可是康德却没预料到那么满人是什么货色,再加上康德手中又没有熟悉民政的能臣干吏推行此事,居然闹出了大笑话。

    这个消息能从西域这么快传到京师,锦衣卫是有功劳的。之前伪清淳亲王入京师,锦衣卫就在他身边安插了钉子,这个钉子不是别人,就是关效武。

    在京师时,关效武帮了淳亲王许多,更表露出对其忠心和对“大清”的向往,在淳亲王离去之时,关效武甘愿抛下京师的产业要随同前往西域,这更让淳亲王对关效武亲近信任。

    关效武和淳亲王是老相识,其出身又是满清八大姓瓜尔佳氏一族,从这点来说可谓根正苗红,在京师的时候关效武更为淳亲王跑前跑后,出了不少气力,这样一个人主动要求跟着自己,向来喜欢交友讲义气的淳亲王如何会拒绝呢?

    就这样,关效武顺顺当当地就跟着淳亲王去了西域,并且成了淳亲王的心腹。可淳亲王怎么都没想到,被他视为心腹的关效武居然是大明锦衣卫的人,眼下这颗钉子已牢牢插在淳亲王的身边,以淳亲王的身份地位,可以说关效武已经为大明掌握住了满清的一举一动。

    “做的不错,下去吧。”朱怡成笑着对张冉微微点头,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不错,却让张冉如同喝了蜂蜜水一般兴奋,他知道接下来皇帝要和三位重臣议事,自己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虽然权重,却没有资格参与其中,当即向皇帝行礼后躬身而退。

    等张冉离开后,朱怡成这才继续开口:“满清在西域气数已尽,如朕预料的不差,等到秋收之时满清恐怕在西域就支持不下去了。”

    “陛下说的是,臣以为可让岳钟琪做好随时继续西进的准备,此战一定西域!”马功成拱手道。

    朱怡成微微点头,问庄岩:“让总参谋部尽快拿出西进方案,此外你觉得何时出兵妥当些?”

    在之前张冉汇报此事的时候,庄岩就在盘算了,听闻朱怡成询问,庄岩当即回道:“如今已是六月,时间已有些紧了,臣以为宜早不宜迟,中枢可令岳钟琪即刻西进。”

    “可!”朱怡成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庄岩的建议,时间不等人,再说京师到哈密遥遥千里,命令传递过去至少要半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大军出发需要准备,虽然因为西域建设兵团的缘故,哈密那边的明军驻军对于后勤已有很大缓解,可毕竟建设兵团成立时间不长,后勤方面依赖中枢调配的依旧存在。

    当然了,随着这近一年的准备,哈密那边囤积的物资支持岳钟琪尽快展开西进计划是没问题的,这也是朱怡成包括军机处各大佬的底气所在,按照总参谋部的推算和岳钟琪之前的报告,只要命令到达哈密方面的部队仅需要五日时间就能完成准备,然后西进。

    对于彻底拿下西域,朱怡成曾今做过多次谋划,但无论那种谋划在他看来至少还需两三年的时间。

    虽说满清已大不如从前,可毕竟在西域实力依在,再加上西域民族问题复杂,朱怡成不想这么早就去接这个包袱,意图让满清在西域多折腾两年再做西进的打算。

    可朱怡成自己都没想到,事情的变化居然会这么快,而且又如此有戏曲性。满清自己作死,康德搞起了变法,从大方向来看变法倒不是什么坏事,康德是一个有想法有所作为的君王,可惜康德却没看到问题的实质,再加上满清下面的一群猪队友,这变法刚开始就出了岔子,一来二去折腾出如此糟糕的局面。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修史

    要说康德变法,从本质来讲并不能说错,满清的糟糕局面是明摆着的,面对大明的压力,本就苟延喘息的满清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康德要想保住满清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

    可是改变也有改变的不同方法,所谓步子大了会扯到蛋就是这个道理,康德一心琢磨着效仿大明实施变法,却没考虑到满清的实际情况,此外再加上满清如今地处西域,原本西域情况就远比中原复杂,强行推行变法不出问题才怪呢。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变法、变革并不少见,其中著名的有商鞅变法,还有宋时的王安石变法,前明时期的张居正变法等等。

    这些变法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造就了秦国的脱胎换骨,从而打下了后来强秦一统天下的基础。张居正变法稍弱,虽使得前明在一段时间内国力大增,可随着张居正死后变法政亡人息。至于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可无论是变法还是王安石本人的结果都不怎么样,不仅变法无疾而终,王安石也因为变法失败退出政坛,从而郁郁而终。

    在历史上,其他的变法还有不少,可真正能够成功的寥寥无几。康德变法在朱怡成看来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先天不足再加上内忧外患,就算康德的决心再大也极为困难。

    除非给康德至少五年的太平时间,让他能够有一定的基础强力推行,并且不断试错,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可现在康德有这五年时间么?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大明虎视眈眈随时可以西进,康德缺的就是时间,再加上康德志大才疏,对变法想当然,不失败才怪呢。

    偏殿中,朱怡成同蒋瑾等人商议了下西域出兵的事,很快就把这事给确定了下来。

    时间紧迫,岳钟琪那边需马上命令下去,朱怡成也就不耽搁军机处办事了,谈完正事随即让他们赶快去办。

    等蒋瑾等人走后,朱怡成继续批阅奏章,可刚看了没一会儿小江子来报,说是翰林院学士王文清求见。

    王文清是湖南人,永业六年的进士,此人才华横溢,不仅写的一手好文章,更对心学、理学有深厚研究。

    当年王文清中进士后,朱怡成召至御前问答,对王文清的学问相当满意,直接授于王文清中书舍人的官职。

    中书舍人,这个官品级并不算高,仅仅七品而已,但地位却不低。

    中书舍人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平日里替皇帝处置一些公文抄写、制浩等繁琐工作。

    从这点来说,朱怡成任命王文清当这个官是对他的极为重视的提拔,更是看重了他的文才和能力。只要王文清在中书舍人位置上安安稳稳坐上几年,接下来不是入部堂就是直入军机处稳稳当个四五品官,仕途一片坦途,再熬上十来年,位极人臣肯定没什么问题。

    可谁都没想到王文清对于中书舍人这个官职并不热衷,当了仅仅几个月就向朱怡成提出辞职。朱怡成同王文清谈了一次,听了听王文清的想法后欣然同意了他辞去中书舍人一职,随后把他摆到了翰林院任职。

    因为王文清在翰林院静心研究学问,热衷史学,朱怡成后来把王文清提为翰林学士,同时让他主持修史事宜。

    “臣王文清见过陛下……。”王文清今年四十出头,正是一个男人最为充沛的时候。

    “廷鉴来了,好些日子没见了,无需多礼,坐,坐!”朱怡成和颜悦色向王文清打着招呼,对于王文清,朱怡成相比其他朝臣可要随意的多,一来王文清当过朱怡成的中书舍人,虽然时间短却相处的不错。二来王文清对官位不怎么热衷,一向静心修史治学,这样的人自然要多尊重些。

    “谢陛下……。”王文清依旧郑重向朱怡成行完礼这才落坐,相比其他臣子见到朱怡成许多都是战战兢兢,就连坐也只是坐半个屁股,可王文清却不是如此,举止有度大大方方,坐的稳稳当当。

    让小江子上了茶,朱怡成这才询问王文清前来何事,是否修史遇到了什么问题。

    王文清也不绕圈子,直截了当告诉朱怡成的确是,在修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尤其是许多资料不全,导致进展一直不顺,无奈之下只能来找朱怡成。

    “朕记得大内所藏历来档案、文稿都移交给卿了,难道还不够么?”朱怡成询问道。

    朱怡成不说还好,这话一说王文清就气不打一出来,当即就告诉朱怡成之前大内的确移交了不少老档和文稿这些,甚至还包括满清时期整理的一些关于前明历史的文档和资料。可是这些东西真正能派上用处的寥寥无几,王文清之前不清楚,真正修史后才发现,满清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私下毁掉了许多前明的文档资料,同时还篡改了许多,使得他的工作困难重重。

    “陛下,满清无耻到了极点,大内所藏历来的档案、文稿不仅十毁其半,就算留存者也有多处篡改。至于满清所谓的前明修史草本就更不用说了,在臣看来就是一派胡言,无耻之极!”

    王文清吹胡子瞪眼睛气的不行,还当成从怀中掏出两卷文稿给朱怡成看,直接指着文稿中关键部分的涂改处连连摇头,捶胸顿足之间破口大骂满清无耻。

    朱怡成接过细看,看了几眼眉头紧锁。王文清说的没错,上面不仅有涂改,还有边上后写的篡改记录,这些东西分明就是满清为了抹黑前明刻意所为,朱怡成虽然在后世听说过此事,但他在最初却未有太多关注,毕竟从后世来讲乾隆干这个事干的比较多,而现在的满清不到百年就被重新崛起的大明给替代了,想来要比后世好得许多。

    可谁想到早在满清入关取得天下后就开始做这件事了,这百年时间中满清从没一天放松这事,暗搓搓地篡改历史,抹黑前明,向天下宣扬“大清盛世”,意图把天下人全洗脑成大清的奴才。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征收

    历朝历代有当朝只修前朝史的规矩,也就是说一个王朝修史修的是前一个王朝的历史,自己王朝历史是不修的。这样的做法也就是功过由后人评说出发,以免在修史中因为立场的原因导致修出来的史书有所偏差。

    二十三史(原本历史上的明史是康熙派张廷玉修的,不过还没修完大明就复兴了,自然也就没了明史),皆是如此,可在后世的二十四史中,唯独明史绝不可信,因为满清是异族入侵中原坐了天下,可相比元朝,满清却在修史中动了不少手脚,丧心病狂胡乱编造谎言,拼命抹黑前明诸帝,无耻到了极点。

    宋、辽、金,这三本史书为元朝所修,主修人为当时元朝丞相脱脱。可相比满清,元朝虽也是异族入主中原,但在修史过程中却远比满清来得实在,其修的历书基本实事求是,这是被后人所认可的。

    按理说,朱怡成作为如今的大明皇帝是不应该去修明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