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窗外清爽的秋风吹动着木制窗户。历史的时光在轻轻的“咯吱”声中交汇。
“学生见过王前辈!”
张昭躬身行礼。他今天特意换上青衫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一副生员装束。
他现在见过的历史名人多了去。弘治皇帝、张皇后、朱厚照他见过。青史留名的三贤相他见过。一代圣人王阳明,被他拉着参加故意他的婚礼。
因而,此时见王恕并没有太多来自前世的见历史名人的情绪。正要说“咖位”,王恕还真比不上李东阳。
王恕同样在打量张昭:俊朗、沉静的青年。听到张昭这个称呼,他微微一愣,下意识的问道:“你之前在何处求学?治何经典?”随即,哑然失笑。
王恕身边的绝色少女惊讶的看着张昭。新军卫大胜鞑靼人,斩首两千余,谁会想到其指挥使竟然会是个读书人呢?不是赳赳武夫更合适吗?
王恕年龄虽然大,但思维依旧清醒,说道:“不提读书的事。你受朝廷的总兵官、总督委托,驻防韦州城,为何擅离职守到西安府来?”语气略带着质问。
这才是一代名臣的风范!但凡名臣,绝对是很讲原则的。张昭的做法有点犯王恕的忌讳。
第两百零五章 拜访王恕(下)
王恕开口质问,小轩中的气氛顿时略显有点严肃。
一个八十五岁的老头子,为何会给人这样的压迫感?仅仅是“名臣”这两个字是无法说清楚的。
王恕,这是明成化朝、弘治朝始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当年成化朝的名相们纷纷离去。宰执天下的李贤死在任上,科举大神商辂商相公主动求去。
朝堂上变成“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整个天下的风气变得浑浊、晦暗。当时有歌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此公清正、忠贞,身负天下之望。
而等到弘治天子继位,王恕果然没有辜负天下士民的期望,没有辜负弘治皇帝的信任,任吏部尚书,改革除弊,横扫成化朝的鬼魅魍魉,使得朝廷、天下风气一清。
正所谓:王端毅之在铨(吏部)也,其犹麟凤乎?麟凤,天下望而知其瑞!
其人正统十三年登第,授翰林庶吉士,历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为官十九任。最终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少傅、太子太傅。官居一品。
弘治中兴,名臣是必定要提王恕。
时人评价:恭惟明公学本六经,志在三代。德足以镇山岳,量足以涵河海,忠足以贯金石,气足以凌雪霜,威足以镇华夷。可谓天下第一人矣!
排除掉时人跪舔的成分,这样的元勋人物当面质问张昭,理所当然会带来压力。
这种压力并不来自于其权位。王恕和弘治天子有点龌蹉。所以,弘治天子让他致仕回乡。王恕在弘治朝的影响力已经趋于零。以他的官位当然可以上书,但弘治皇帝、庙堂诸公会听?
这压力是来自于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百姓、时代的贡献、以及其自身的品德、节义。这是一个应当受到尊重的人。
张昭如果想在明朝做点事,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不准备当反派,还存有良知,王恕就是这条路上的一座丰碑!他不能不尊重。当然,他没打算学王恕。
做点事,实现人生的价值,改变历史。这是可以有的。但该享受生活还是要享受啊!
张昭躬身行礼,解释道:“王前辈有所不知。学生和保国公多有龌蹉。新军卫驻韦州城,直面鞑靼兵锋。若给养不足,恐怕数千将士将暴尸荒野。
学生信不过保国公。因而,不得不亲身前来西安府,采购补给物资。
学生不知道搜套结果如何。但如今才是七月初秋。鞑靼骑兵很有可能会在数月后再次南下抢掠。新军卫全体将士,不惧捐躯报国。但学生作为卫指挥使,要让兄弟们能吃口饱饭。
还请王前辈明察。”
王恕在中枢日久,而且当过兵部尚书,对军中的勾当有一定的了解。略一思索,就点点头。然后不满的道:“马负图如今做事没有锐气。弘治十一年后,西北局势糜烂,他这个兵部尚书要负首要责任。”
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王恕今年八十五岁便是如此。以他的地位、年龄,数落朝中重臣马文升无须避讳。马文升,表字负图。
这话张昭自然不能接。马文升对新军卫还是很支持的。
这时,王恕身旁的绝美少女看着张昭,美眸亮晶晶的,问道:“张指挥使的意思是说:鞑靼人今年还要来?”
张昭肯定的道:“是的。”西北四镇年年都要“防秋”。这是季节性入侵。秋天时草原上马匹膘肥体壮,而随后凛冬将至。鞑靼人在秋季都会南下抢掠。
他正在“游说”王恕同意王家的瑞昌号提供物资。当然要一口咬定鞑靼还会再来。这样,给前线杀敌的将士提供物资,就占着道义的高点。
绝美的少女追问道:“那张指挥觉得如何解决河套的鞑靼人这个问题呢?西北军民苦套虏多时。”
小轩中,飒爽的秋风徐来。张昭看向正喝茶的王恕,见他并没有制止这少女。而引他进来的王承襟在旁边侍立,竖着耳朵等着听他的答案。拱手道:“
学生斗胆在王前辈面前陈述方略。套虏和北虏是一个问题。总体方针就是发展军事科技,以力压鞑靼人。以此时西北的战局而言,有两件事可以做。
第一,铸造大量的燧发枪,在民间售卖。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百姓十万军。
第二,烧制水泥,修建堡垒。像榆林镇的防线就建造的非常完备。固原镇完全可以在在花马池、小盐池、韦州一线,用水泥修筑大量的堡垒。”
二八年华的少女忍不住道:“好!”她是为张昭脱口而出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而叫好。这种情怀,只有饱受鞑靼人荼毒的西北百姓能感同身受。
她的声音如同珍珠落在玉盘中,清脆动听。落在张昭俊朗的脸上的明眸里清波流转。
王恕慈爱的看看孙女,放下茶杯,赞许的张昭微微颔首,道:“你的平北虏三策,老夫读过。言之有物。你做的事情,老夫都看在眼中。望你日后上不负天子圣恩,下不负黎庶。采购的事情,你和士英谈吧。”
张昭恭敬的行礼道:“谢王前辈。”跟着王承襟离开小轩。
…
…
走在王家清幽的庭院中,雕梁画栋,尽展世族气派。秋风中有花香飘来。
王承襟离开小轩后明显放松许多,脸上带着笑,“张指挥今年多大,可曾婚配?”
他的侄女向来眼高于顶,对这八百里秦川的青年才俊们不屑一顾。今日反倒是破例向张昭请求套虏的问题。当然,不得不说,张昭的策略很对路子。结合他率军大胜鞑靼人的背景,说话间有一股慷慨的气概。
但是,张昭发明出来的燧发枪、水泥到西北这里来,再要数量上来,至少要两三年之功。
事情办成,张昭心里放松,说道:“我今年十八岁,已经成亲。关于采购清单付账的事情,我有些想法请王老爷参详。我欲代表国泰商行出售水泥配方给瑞昌号,价值几何?
另外,我手里的二锅头配方也可以出售。我还想委托瑞昌号的铁铺为新军卫打造两千支燧发枪,大致要多少银子?”
王承襟心里悚然一惊。他太过于放松。都想到侄女的婚事上去。然而眼前的青年不提其权位,便是能得到他父亲当面的期许,就岂能寻常对待?
他父亲说“上不负天子圣恩,下不负黎庶”,这话得是对什么身份的人说?至少是朝廷重臣!
“张指挥,我们到那边详谈。”
第两百零六章 准备报捷
七月二十三日的下午,张昭和王恕的第四子,有着举人功名的王承襟谈妥采购的种种细节,签订契约。傍晚时分,张昭带着庞泰、李逍遥、刘二狗等亲卫连夜启程,北返韦州。
现在是七月底,距离保国公等人誓师“搜套”已经过去十二天。他需要尽快回韦州城。
张昭留下林文宁率后勤军需部的账房、文书在西安府交接。张泰平被留下来,可以晚点再返回韦州。张昭不想再带他上战场。平安年龄还小。
四十多岁的王承襟横穿庭院、屋舍,到正房向父亲汇报情况。
王恕毕竟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他下午时休息了会,此时在躺椅上闭目养神。张昭中午所见的绝美少女并不在这里。一名老妇照顾着王恕。
“父亲,四姨娘。”王承襟打个招呼。
王恕没睁眼,在躺椅上问他感兴趣的事,“那个采购清单,上面哪些物资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
王承襟翻着手里的纸张,回答道:“父亲,新军卫的采购主要分三大块。第一,他们是纯火器部队。在大战后,需要补充弹药消耗。鹿皮,火药,签弹等都这方面的。
第二,秋装、冬装、米面、煤炭等物资,这是后勤保障类的。第三,高度烧酒、纱布、棉布、绳索等物资。据张昭所说是用于消毒,抢救伤员。”
“加起来第一批的数量,约为一万两银子。张昭将二锅头、水泥配方卖给我们家。同时还委托我们打造两千枝燧发枪。最后,支付我们三千两银子。用的是两千两现银,一千两的大明新军发展银行的银票。”
王恕奇怪的“噫”了一声,在小妾的搀扶下坐起来,仔细的品味着,半响后,感慨的道:“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士英,大量制造水泥、燧发枪,助我三秦百姓抵御套虏。”
王恕当了多年吏部尚书,这个职位就是评价人、选拔人。他看人的眼光可谓当世一流。
中午见张昭一面,在王恕看来,张昭日后混个朝堂重臣的位置不难。有封侯的军功,有天子的圣恩,张昭性情沉稳,混个五军都督府的都督有多大难度?
而且,日后天子肯定会依仗张昭征战四方。所以,他说出那样的赠语。
但是,听到四子说完张昭的采购、支付方式,见识张昭“润物细无声”的做事方式,他再次调高对张昭的期许。燧发枪、水泥这都是军用物资。张昭是要借王家的渠道扩散开。
困扰明朝多年的北虏,只怕真有可能被张昭剪除。这灭国之功啊!必将名留青史。
王承襟笑着领命道:“是,父亲。”他原本以为张昭抵御套虏的策略要两三年才见成效,不想张昭给他提出这个方案。指不定今年三边地区就应能取得对鞑靼的防御优势。
稍后,王恕对张昭的评价便从王家、三原县、传遍西安府,关中等地。
但,此时还没有人知道,张昭未来的成就远比王恕所期许的还要高。
…
…
在张昭一路急速北返时,保国公朱晖、三边总督史琳的搜套行动已近尾声。
从地图上可以明确的看到,整个河套地区纵然有沙漠、草原等地形。但是其面积摆在那里。从最西段的宁夏城到最东段的榆林城,约六百余里。
从最北端的鄂尔多斯到最南端的花马池同样约六百余里。
而骑兵一日的行程是多少里?如果是奔袭,一日之内疾驰两百里都是可以的。就算正常行军,70里也是能保证的。
换言之,在这么大小的一块区域中搜索,最多十天的时间就能完成。
朱晖、史琳、苗逵于七月十一日誓师出征,在十四日越过花马池出塞,兵分五路奔袭河套。至此时二十八日,一万大军齐聚在鄂尔多斯草原上。
初秋的草原,天色苍茫,草原如地毯。另有山川、河流、沙漠。风景如画。
只是保国公朱晖并没有心情来欣赏这塞外美景。临时的营地外,朱晖在一处山坡上眺望。蜿蜒的河流潺潺。他却是心烦意燥。
按照计划,他衔尾追击北归的鞑靼人,只需要抓住一个部落,斩首两百余人就算是大胜。结果呢?大军搜套,斩首三级!这让他如何交代?
“国公爷,史总督和苗监军来了。”
“有请。”
史琳和苗逵两人从山坡下走上来。两人穿着常服,形象略显的狼狈。出征时便是如此。和朱晖一样,大军仅仅斩首三级,他们同样心急。
史琳眺望着北方,轻轻的吐出一口气,道:“过这条河,再往北200里就是原东胜卫旧址。”
朱晖摇摇头,“史总督,我们只有一万兵力,若深入草原难以全身而退。我问过张安他们,当年威宁伯搜套,也是止步于此。只是我们运气不好,没有缀上鞑靼人的尾巴。”
苗逵在三人中算是情绪稍微能稳一点的。大军出征必须要监军,他目前还没有替代者出现。此次搜套无功,最多被雪藏几年而已。毕竟,他没有直接指挥大军。
“史大人,保国公说的有理。不能再追了。”
史琳压着情绪,看苗逵一眼,道:“那现在的局面怎么收拾?”作为文官,他的官位最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