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不到大家的评论。感觉在玩单机一样。期待大家多评论。我好抄你们的评论。嘿嘿。

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
    张昭的马车徐徐远去,从北城进京城,往城东而去,拜访他的老丈人王承裕。
    其实,张昭正儿八经的老丈人应该是卢沟镇中的李父。在礼法上,王承裕真不算他的长辈。
    但是,法理不外乎人情。他和王承裕在工作上有交集,那也不能否认这份关系。毕竟,他对宁可做妾室也要跟着他的王小娘子充满着怜惜、爱意。
    在京西南的湖光山色中踏青的士子们正在小山坡中神采飞扬的指点江山。他们并不知道刚刚过去的马车中的人便是他们口中的权贵、国朝新进的新秦伯张昭。
    京师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西郊这一带正处在西山山脉和平原交接之处。地形上是丘陵地带。在洼地处湖泊汇聚,溪水潺潺。
    自辽代以来,这里就建有行宫。明代时权贵们多在此修建别墅。观西山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又有碧水澄澈,如江南水乡。正所谓: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京中的文人墨客,时常到此游玩唱和。
    今天自江南而来的顾耀诚等人慕名来此。不过,却是看到二十几名民夫正在修建围墙圈地,令他们颇为气氛。这简直是大煞风景!派随从将民夫们找来一问,才知道是新秦伯张昭的手笔:
    他没有天子在城中赏赐的府邸,而是要在这里圈地三千亩新建住处。这如何不令他们读书人气氛。
    “新秦伯年不及弱冠,一朝封爵,立即就原形毕露。三千亩地的府邸,他一个人能住多大的地方?劳民伤财,奢侈无度。这天下就该我辈读书人来匡正!”
    顾耀诚年方二十岁,穿着白色的直裰,中等身高,身形清廋,容貌清秀,温文尔雅,令人一见之下就会心生好感。
    他是南京的国子监生,已经结业,取得会试资格。今科来京中会试,不料落榜。这令一贯在金陵城中为士子领袖、长袖善舞、受人追捧的他颇为失落,心中极其的抑郁。
    “叔时言之有理。”
    “此人当真是罔顾圣恩。在下所知,此人回京第一天,天子就以翰林院学士王华为天使,在军营中册封起为新秦伯,何其之荣耀?然而,他在第二天奏对时怎么说?竟然要和鞑靼人互市!”
    几名同来的士子纷纷附和,而这个新料爆出来,更引起众人交谈的兴趣。
    “简直是乱弹琴!哪次不是鞑靼人求着我大明互市而不得?明明是我大明取胜,怎可与鞑靼人互市?”
    “此人不思进取,以求扫平漠北,反而主张互市、贸易,他在京中则是修建园林、府邸,堕落之快如同流星。由此可以推之,欲为国之栋梁,必读圣贤书。”
    “这还不算。诸位贤兄,我在金陵曾听高士所言,张昭在西北废宁夏、固原两镇卫所,实则是必朝廷执行募兵制。而但凡募兵,则兵为将军私有。这如何使得?”
    “长此以往,必将尾大不掉,国将不国!”
    几名士子在小山坡就着美景,随从们铺开地毯,陈列案几、美酒。他们一边痛饮,一边神采飞扬的议论时事。都是京中这段时间的热点话题。
    舆论,正在发酵中。
    …
    …
    王恕为吏部天官时,所住的宅院位于小时雍坊,这是朝廷所用、天子赏赐。
    而等王恕罢官,王承裕起复,他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兵科给事中,自然没法再住在重臣云集的大小时雍坊中。
    但是,王恕久任高官,家中的瑞昌号在西北一带经营茶马、盐、布、皮革等生意,堪称巨富。
    王承裕在城东置办了一套三进的住宅,位于东长安街南熏坊中。
    这和张昭当日在东安们外的照明坊置办三进的院落差不多,都是为“上班”方便。如今,张昭位于照明坊的住宅被他赠送给方氏父子。当日,出面的是方晶,否则前顺天府通判方大人不会收。
    马车抵达庭院内。
    王承裕带的老仆过来见礼,笑呵呵的作揖,“姑爷一路辛苦了。”叫姑爷,比叫伯爷亲近的多。
    张昭微笑着点头,“六叔,大人路上还好吧?”客套几句,和马车中的王小娘子一起到堂中去拜见岳丈王承裕。
    礼毕后,王小娘子带着丫鬟去后面寻赵姨娘说话。将客厅留给翁婿二人。
    三进的院落,正房客厅中布置的古朴、典雅。东西两间都以叶子门隔开。客厅略显拥挤,但更具生活气息。
    数月不见,王承裕还是中年儒生的形象,只是可能刚刚结束长途跋涉不久,不像张昭都休息了一周多那么精神。
    王承裕慢条斯理的喝着茶,作为一名大儒,讲究的是养气功夫,纵然知道张昭来拜访和当前的传闻有关,还是很沉得住气。说道:“子尚,我刚回京就听闻你拒绝天子给你赏赐的府邸,反而在京西北的郊区划了三千亩地,准备修建新府邸。”
    面对王承裕这种大儒的询问,张昭当然不能说“我想住的舒服点,皇帝赏赐的府邸,那有我自己规划、建设得好?”
    张昭并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他奋斗向上的动力,最迫切的,是“不安全感”。其次,就是想着,穿越一趟,有着先知先觉和各种信息的优势,想要做一番事业。
    而做事并不意味着要当苦行僧!他只是一个俗人,并没有高尚到要成为海瑞。那穿越一趟多没意思?该享受的生活的时候还得享受。
    这话,当然不能在王承裕面前说,说了是要被教育的。
    张昭正色道:“大人,我年方十八岁,便手握重兵。前些时日陛见时,陛下金口玉言,将新军卫扩充为新军营,满编为一万五千人。天恩浩荡,我还有何不足?正当求田问舍,追求醇酒美人。”
    这种鬼话,王承裕一听就懂,神情略微感慨。
    张昭手握一万五千人的精兵。新军卫三千人就可以力抗鞑靼十万精骑。现在扩充到五倍,这是何等恐怖的战力!可以这么说,张昭支持谁,谁就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京城!
    说的更明确一点,张昭手中的力量可以决定皇位。当然,他是弘治皇帝的心腹,而弘治皇帝又只有一个儿子: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和张昭私交甚笃。
    张昭实际上是皇权的保卫者、藩篱。
    但是,掌握着这样一支力量,张昭要还想着和同僚们相处和睦,搞什么礼贤下士,追求好名声,那就等着满门抄斩!
    英国公张懋执掌天下兵权数十年,他是怎么做的?为人豪奢,喜好驱使京营士卒为他干私活,每每被御史弹劾。这才是一个武将正确的生存方式。
    “唉,你也不容易啊!”
    王承裕不再兜圈子,直言道:“固原、宁夏两镇的试点已经完成,成绩斐然。对于废除天下卫所,你是怎么看的?”
    明帝国的崛起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八十一章 说服岳父
    张昭自回京城,各种身份、名号都有。鼓吹他的,说他是国朝第一名将。凡此种种。要是按照玄幻小说的写法,他全名会非常长。
    譬如:大明新秦伯、弘治朝第一名将、鞑靼人所畏惧的魔王、西境守护者…
    文青一点,可以写出一大堆。
    但所有身份、头衔中,最重要的便是王承裕刚刚所领悟的:他手中的新军营可以决定皇位!
    京营、十二团营、御马监加起来不下二十万人,但是在新军营面前真的不够看。
    而张昭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固然是新军卫上下官兵的领袖、灵魂,但是他回到京城中,真的没有人将他当做真正的大佬,反而是当做一个“职场新人”。
    就好像国朝最顶端的权力场中,突然来了一个新人。至于他是否会留下来,还是如同流星般逝去,这就要看咯。
    然而,主席说过一句话:枪杆子出政权。
    不刻意去强调,真的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张昭最有份量的,到底是那一个角色!
    所以,前几日李幽到南口村张昭府上说局势危急,搞不好要出人命,张昭只是客气的谢他一声。
    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
    …
    张昭糊弄完自己的老丈人,心里略微汗颜。他其实在扯淡。
    手握重兵确实是这么个局面,但是弘治皇帝其实对他并没有起猜忌之心。
    一个是,弘治皇帝为人还是很仁厚的。弘治朝风气清正,和他这个皇帝的性格息息相关。
    另外一个就是张昭当日给王絮雪解释的:外敌犹在,根本还没到卸磨杀驴、鸟尽弓藏之时。
    所以,弘治皇帝会毫不犹豫的给他扩军,期盼着他将来能打的鞑靼人嗷嗷叫,俯首称臣。
    新军卫三千人能打十万,一万五千人再配点偏师,那不是要横扫塞外?只要后勤跟的上。
    张昭糊弄老丈人,其实真实的理由:一个是自己想当“咸鱼”、陪陪娇妻美妾们,享受下生活。迄今为止,他就只搞出几道美食,酿出个五粮液。
    明朝的生活,相比于现代还有太多的地方可以改善。而这些改善,就先从京西北的新住宅开始吧!
    另外呢,他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自污以求自保。这事王翦出征出国时做过,汉相萧何做过。
    未雨绸缪嘛!
    他主动去做出这个姿态,总比将来和弘治皇帝闹的关系紧张好。
    当然,这些事情,和废除卫所推行募兵的计划,并不冲突。他自保归自保,该推进的事情他不会退让。
    退让了,那他就不是低调的扮猪,而是真的变成一头猪。
    张昭斟酌着说道:“大人,京中的舆论,你应当知晓。全部都围绕着此事,矛头直接对着我。假设我想要大人缓一段时日上书,你会同意吗?”
    王承裕看张昭一眼,神情渐渐的变得坚定,道:“不会。”说着,略带不满的道:“当日你在三原家中对你祖父说:苟(和谐)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废除卫所重新分田的好处,在西北两镇中我看的清清楚楚。这比我在兵科辛苦的清理各地屯田之法好得多。事到临头,你怎么能有退缩之意?”
    张昭略感无奈。
    大明朝的读书人,确实有“头皮太痒,水太冷”的败类,也有威福自用、不顾国事的阁臣。这洗都洗不白,全是黑材料啊。但是呢,同样也有些追求理想、正义的人!
    比如,明朝第一铁汉:杨继承。比如,济时宰相张居正。
    王承裕的反应,在张昭的预料之中,但他其实希望缓一缓。退让他是不会退的。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好好活。这样的人要扫到历史垃圾堆里去。
    但是,斗争也讲策略啊!
    他希望先把边贸的事情落实,他手里的权力将会不只是军权这种大杀器。还有其他的东西。而且固原、宁夏两镇废除卫所这过程中真的没问题?不是因为新军卫坐镇西北的原因?还是让时间来说话吧!
    张昭委婉的劝道:“大人,非是我畏惧人言。事关数千万人的福祉,以及国策,慎重一点不会有错。我认为最好是再搞两个不同情况的试点看看。譬如京师这里,还有天津卫。”
    王承裕微微沉吟。
    他热血归热血,但是快四十岁的人,早不时只管提出问题,不看结果的愣头青。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建功立业。
    其实,在明朝,在文官集团而言,不兴搞父死子继这一套。那些重臣、阁臣们的儿子,一般都不会在高位上。文官们更看重的是座师、门生体系。
    所以,王承裕在父亲王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之下,他其实已经把心思转向儒学上。
    想想看,快四十岁的从七品兵科给事中能有何作为?最大的概率是给事中九年任满,外放布政使、按察使,或者在朝中升任寺监的部门。致仕前能混一个非实权的侍郎、尚书就算功德圆满。
    但是,张昭在西北一顿猛操作,硬生生的让他的仕途起死回生。读书人,谁不想身穿绯袍,辅佐君王,下安黎庶?
    “子尚的意思是,京师算是边镇之外的大府,而天津卫靠海,再搞两个试点看看?”
    “正是如此。”
    王承裕沉默了半响,点头道:“也罢,缓一缓更稳妥些。”他想要做成此事,仅凭着“清平正直”,没有张昭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
    前年,吏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王鏊上边策八条,最后都没有得以落实。涉及到军事,必须要有武将的支持。废除卫所制度,一样如此。
    张昭“说服”老丈人,一切如他所料,都在设想中。心情放松,便问道:“大人如今已经面圣交卸差事,不知道新官职可有消息?”
    西北试点成功,给国家增加数万在编的户口,这是要叙功的!
    王承裕喝口茶,淡淡的笑了笑,很有点装逼感,矜持的道:“听京中好友说,老夫或许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