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卖两文钱的报纸其实在平民而言,相对贵的。两文前能买两个馒头吃。
但是,对读书人阶层,这又并不贵。价格实在不值得一提。两百多份报纸在早上7点许就卖光。
宫中,内廷二十四司,外朝的官衙,国子监,顺天府,这些官方机构都收到一份免费的真理报。精准投放,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力非常大。
想想看,吕纪先他们传播信息,靠的是邸报上摘录的奏章,靠的是口口相传的八卦,这信息量能比的上真理报上白纸黑纸写的文章?直接碾成渣!
“这他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定国公府的一处小轩中,被确定未来要接任国公爵位的徐光祚郁闷的拍着手中的报纸。
报纸一经传播,他立即派下人去高价收购了几份。现在正摆在几人面前。
京中舆论,因这一份报纸陡然翻转。
朱凤脸上的带着讽刺,抖抖报纸,“都说张昭是李阁老的乡党,这是没跑了。李阁老的文章登在上面,那个衙门的正堂官敢压着不给下面的人看?”
顾耀诚默然不语。
李阁老祖籍茶陵,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但同样的,他祖孙三代在京中生活。显然,他和张昭相交,他就是宛平乡党。政z人物啊!
吕纪先盯着报纸,额头上的青筋不断的在跳。
张昭这个王八蛋!
他煞费苦心的搜集张昭的黑材料,呕心沥血的写奏章,又和徐光祚等勋贵合作,所营造的大势在一夜之间消失。
真理报,一个四个版面。
张昭在上面写了一个简短的头条。
“本报征得天子同意,由我出资刊印,位于朝阳门外。今遍请诸位贤达撰文,旨在阐释真理,传播真理。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函投稿,共创美好、和谐世界。”
这根本就没什么。关键是底下大标题的文章,署名李西涯。谈的是君臣一心,百官一体,建设大明盛世。殷殷期盼之情,字里行间可见。然后,表示对真理报的支持。
但凡在京中当官,或者在京中士林混过,都知道这是谁。
再更关键的是,李阁老表态支持真理报办报,这是题中应有之意,他和张昭关系好,满朝皆知。
但是,但是…
李东阳的文章之下,就是今天的戏肉。户部都给事中王承裕大谈特谈他在宁夏、固原两镇废除卫所的见闻,最终得出结论,废除卫所,利大于弊。
他已上书奏请朝廷,为稳妥起见并积累经验,再将京师和天津卫作为试点。
李东阳李阁老潜在的意思,你体会不到吗?他支持的是这个观点。
你叫京师的舆论如何想?
这并非说李阁老可以一言九鼎。而是王承裕白纸黑字的写着,只要不是利益相关方,只要有点脑子,都能判得出吕纪先之前骂的都是些屁话。
再搞两个试点,在京中的阻力真心不大。
不管废除卫所有没有坏处,咱们再试试嘛!反正,好处都是看的见的。给国家增加了数万自耕农。
徐光祚看看桌边沉着脸的吕纪先,催促道:“吕大人,现在怎么办?”
第三百零二章 宫中
有一种手法,叫做“温水煮青蛙”。
张昭现在用的就是这个手段。他和王承裕两人要是强行搞全国废除卫所,反弹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绝对会出问题。
因为,中国地域之大,民情之复杂,绝对不能一言而概之。所以,我们的发言人会怼那些西方国家,你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治理指手画脚,谁给你的自信?
人口多寡,地理面积,这是治理中很重要的因素。有一句话叫做:量变引起质变。
而看不到这一点,治理一国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明朝历史上有一个猛人干过强行推进的事。张居正!
张阁老当年在福建试行一条鞭法后,立即就在全国推广。再加一个考成法,硬是将他的改革推行下去,为明王朝续命五十年。青史留名,后世景仰。
但是,张昭这会儿可没有张相公那么牛逼:吾非相,乃摄也。他和王承裕只打算再搞一搞试点,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徐光祚是聪明人,王承裕的观点一抛出来,他就知道舆论会反转。这事说到底还是武勋集团内部的事。只要张昭不激进,不瞎搞,文臣们肯定想试试。
吕纪先同样是聪明人,所以他现在很头疼,想了一会,道:“御前也未必是李阁老一人说了算。咱们也组织人写文章。”
朱凤不看好这个办法,道:“那有什么用?你没看这报纸后面写的,三天一期,欢迎投稿。下一期的截止时间是四月四日下午六点。文章写出来,哪里有地方刊印呢?”
朱凤的心情有点复杂。其实,如果张昭没有在西北立功,就算成国公府和他有些龌蹉,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可以化解的。都在军队中混饭吃,抬头不见低头见。
而且,他爹成国公朱能很有可能会在张懋后接管五军都督府的权力。
然而,张昭一飞冲天,因军功被封新秦伯,而且很大的概率是弘治、正德两朝带兵的大将首选。
这个心结就变得麻烦了。
所以,成国公府的想法是,暗中将张昭打压下去。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他是绝对不会当出头鸟。
朱凤这是明显感觉要失败,心里憋着一口气,提不起劲来。
吕纪先将报纸拍在圆桌上,厉声道:“就在真理报上发。他要是敢不刊登。本官就弹劾他阻塞言路。总要叫天子收回成命。另外,还请世子尽快组建报社。”
徐光祚点点头。他看得出这事的重要性。定国公府作为上公,自永乐朝之后就非常弱势。他想要重振家门。
…
…
正午时分,和阁臣们商议了半天政务的弘治皇帝起身活动手脚,准备吃午饭。
四月初二,天空晴朗的如同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缓缓的浮游着。
弘治皇帝在窗口眺望着天空片刻,忽而开口问道:“萧敬,张昭搞出来的报纸呢,拿来给朕瞧瞧。”
萧敬背微微弓着,侍立在暖阁中,从小太监手里接过报纸,走到窗边,双手奉给弘治皇帝,介绍道:“张昭一共印了300份,宫里皇爷这里,小爷那里都有送。内廷衙门亦都送到。外廷的官衙,他也都派人免费送过去。其余的,都是拿来卖。两文钱一张,早朝刚散就卖光。”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他倒是会做生意啊!这叫什么?他常说的打开市场销路。”接过报纸,再问道:“他都依赖什么渠道去卖报纸?”
萧敬发自内心的笑着,道:“皇爷,你看报纸第四版,上面有介绍。”
弘治皇帝处理政务,他可是将报纸看完。张昭这一手玩的真是漂亮。谁想到他凭借着一份报纸,立即就将舆论反转呢?由此可见报纸之威。
不单单吕纪先是聪明人,看到报纸在宣传上的重要性。今日的形势,萧敬也看出来。
“哦?”
弘治皇帝挑挑眉头,径直翻到在上角标记着“4”的数字的那一版。上面果然注明真理报的销售方式:以报童走街串巷销售为主,背着土布书包,穿着统一制服的小孩便是报童。
报童们会在早上时往京中各衙门送报,沿途售卖。时间大约是早上六点到七点之间。
若是错过报童们的销售时间,可到以下地点购买。下面列的全部是陈记的白酒销售店铺,还有合作的京中各大酒楼。
弘治皇帝微笑着点点头,扫一眼第二版、第三版的奏章摘抄,这是邸报的功能。随口问道:“萧敬,这六点、七点是怎么回事?”
萧敬站在弘治皇帝身侧半米处,几个小太监在暖阁门口伺候着。他恭敬的道:“皇爷,这是新军营的计时方法。他们的工匠上下班,士卒训练全是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早上六点对应的是卯正。张昭说,时间划分的越精细,社会节奏就越快。”
弘治皇帝颔首,评价道:“他就喜欢搞些新奇的东西。”说完,翻着第一版的文章。稍微一看,就落到王承裕的文章上。
王承裕一代名儒,写文章虽然没有文坛盟主李东阳那么牛逼,但是文章的逻辑性,结构性,都是一流水准。他用来说明废除卫所的利弊,再搞试点的缘由、目的,那真是清晰明了。
远比邸报上摘抄奏章里的片段,以及众人口口相传要的消息要更准备,更具备说服力。
弘治皇帝看完之后,忍不住叹道:“萧敬,你说,要是大臣们的奏章都这样写,你们司礼监的工作时不时轻松许多?”
这是有感而发。明朝大臣的奏章,写的明中期时,就像八股文一样的格式。
其必然是会从儒家经典书籍中寻找出立论的根据,然后再来阐述论点。这用来搞工作,就非常扯淡。司礼监的工作就是帮皇帝提炼出奏章的核心意思,写出来贴在奏章上。皇帝只看司礼监的贴文和内阁的票拟。
萧敬躬身道:“皇爷,这终究是不同的。”
报纸上的文章是写给读书人看的,走的如今文坛提倡的“文必秦汉”的路数。字字用力,言之有物。
弘治皇帝笑一笑,没看后面王华、梁储、焦芳的文章,道:“报纸是早朝散朝前就送到宫中?”
萧敬知道弘治皇帝问的什么意思:内阁的三位先生看过没有。答案是看过。因为散朝后,阁臣们会先回内阁,大约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才会来乾清宫议事。
“是的,皇爷!”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张昭这小家伙很有点本事啊。终究是把事情做成了。”
萧敬赶紧舔道:“终究是皇爷慧眼识人。”
刘健、谢迁在御前没有反对,基本就是认同。换言之,在京师和天津卫废除卫所之事已成定局。现在只是差一个确认流程而已。等王承裕的奏章走内阁票拟,再到宫中批红,事情就会正式定下来。
弘治皇帝仰头哈哈一笑,“你啊。走了,去皇后那边用膳。”
第三百零三章 汤玄策的人生(上)
弘治皇帝一看到王承裕的文章便有定论,京中其他官员自然也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里面的缘由,不仅仅是王承裕的文章写的好。还因为掌握着舆论的文官集团和卫所利益并不紧密,以及报纸在信息传播上远超这个时代的犀利。
四月初五的清晨,真理报第二期如期发行。
在这两天的时间中,吕纪先吕御史确实又组织了一批人手写文章反驳王承裕的观点。他有魏国公府提供的钱财,有老牌御史的身份,组织一批文人并非难事。
但是,也仅限于此。
第二期的真理报上,头版头条是吏部尚书马文升的文章。他赞成在京师、天津卫搞试点。
这是张昭亲自到吏部上门约稿的结果。对于这些朝堂大佬们而言,写篇文章于他们和喝水差不多。
接下来则是李阁老的得意门生,户部郎中徐贵的文章。
王小娘子当日还发愁文章的事,在李阁老隐晦的表态之后,其门生、故旧自然要摇旗呐喊。外加意识到报纸在舆论上优势的职业喷子们(言官)纷纷投稿。
真理报第一期的第四版上附有投稿方式和投稿地址。第二期的稿件根本不用愁。
吕纪先等人的文章都在第三版。
结果,可想而知。
身兼总编的王絮雪,用笔名“木兰”写一篇鼓吹废除卫所好处的豆腐块文章。之所以是豆腐块,因为文言文的文章都很简短的。科举八股文基本都只有几百字。这不像白话文,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描述。
而“木兰”这个笔名,取自“花木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蕴意。
四月五日的真理报在发行后,在京中进一步引起极大的轰动。街头巷尾,茶铺酒肆、青楼会馆俱是讨论废除卫所的议论声。
盖因,京中有很多卫所。太宗皇帝时期,设有七十二卫所拱卫京师。除开天子亲军外,比如锦衣卫就是卫的编制。其他的卫所约七八十万人都在此次革新之列。
出朝阳门外沿官道而行半里,便是一处略显繁华的集市。并非所有的进京人士都带着货物,非得由崇文门进京城。从通州而来的官道直通朝阳门。
这条道路上自然需要有歇脚、喝茶、吃饭的地方。而京城居,大不易。城外也会汇聚出消费的地点。
集市中的一间早点铺子里,汤玄策坐在店铺外支起来的桌子上吃着豆腐脑、油条。
耳边全是议论在京中搞试点废除卫所的话语。
“都说要搞试点,要改革,到底怎么改?咱们京中的情况,和宁夏、固原两镇又不一样。这卫所的土地啊,早就被瓜分殆尽。王老大人再清直也追不回来。”
“不是说王老大人是前吏部天官王少傅的幼子吗?”
“那顶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