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说王老大人是前吏部天官王少傅的幼子吗?”
“那顶什么用?现在不仅是土地的问题,关键是那些有着军籍的士卒这几代人繁衍下来,子孙早就在京中开枝散叶,各自谋生。谁还愿意回去种田?”
汤玄策穿着带半旧的直裰,袖口都磨起边,大口的喝着豆腐脑。心里微微一笑。
真理报第二期,本来只准备发行1000份,但是昨天上午供不应求,京中权贵派人到报社求购。昨天又紧急加印了2000份。总共销售出3000份。
他的这份工作得以保住。而报纸大卖,也令他看到一丝改变人生、生活的希望。
作为报社的编辑,每个月二两银子,中午、晚上报社有食堂管饭。饭菜普通,但是相比于他在国子监的苦逼生活,却要好上太多。国子监发的那点口粮够干什么?
汤玄策喝着咸咸的豆腐脑,都感觉到味蕾上似乎有点甜。
这年头,糖是奢侈品,等闲难得吃到一口。而酱油、盐、姜、醋、葱花这些调料还是常见的。
他知道为何汇聚着几十家食档、酒店、客栈的集市这里,吃个早餐都能听到议论废除卫所声。原因是,真理报社就在集市南半里外的大院中。
在这里吃早餐的,不是守着在这里等消息的大户奴仆,就是落魄文人,想要去报社投稿或应聘,博一个扬名的机会。
“现在京中舆论都已经在讨论任何废除卫所,和安置的问题。反对废除卫所者的论调已经不构成威胁啊!”
汤玄策心里思绪一闪,几口将豆腐脑喝完,付了五文钱,拿着半根油条,边走边吃,到占地一亩的报社前正好吃完。刚进大门,门房的瘸腿汉子热情的道:“老汤,快去正厅里见张相公。他等着你的。”
这瘸腿汉子是新军营在西北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领抚恤,退伍。不想回老家种地,由新军营的后勤部安排工作。
汤玄策微愣一下才反应过来“张相公”是谁,新军营的老兵们这么喊,指的是新秦伯。他心猛的一下提起来。新秦伯是何等地位?高高在上。
他一个穷酸监生,虽然在给新秦伯府上做事,但两人的世界差距太大啊。新秦伯找他,这为的什么事?
…
…
张昭这段时间都在帮王小娘子把关真理报。倒不是在看稿件。稿件有王小娘子、编辑在看。
现在真理报还没到稿件过多,需要编辑尽力筛选的地步。第一期时稿件偏少,第二期时稿件也才刚刚够。
更何况,张昭准备在第三期时再做改变:变成三开,六个版面。实在是京城这场关于是否废除卫所的讨论很激烈。真理报也因此而大卖。
张昭把关的是报纸排版、题头、各种琐事、决断王掌柜报上的事,还有去找重臣们要稿子。
四月六日的上午,张昭在西苑门口再次汇合朱厚照、崔元、刘瑾三人,带着朱厚照到真理报社去参观。
真理报社位于城东一里外,购买的一个富商的大宅改造而成,占地一亩。鉴于此时京城外和郊区没两样,报社的印刷工厂还有扩张的空间。
张昭依旧让王掌柜着手处理此事,把这栋大宅后面的荒地、田地买个几十亩。不管是囤地,还是扩建印刷工厂都可以。
“大用今天休假。其他人对报纸不感兴趣。所以,咱家跟着小爷出来。”
刘瑾跟着张昭往真理报社里走,和张昭说着话。报社的庭院里,古树参天,在夏初时颇显得幽静。
朱厚照换着富家子弟装束,穿着青色绸缎长衫,束着玉带,腰悬玉佩,兴冲冲的东瞧瞧、西看看。
“张昭,这就是能控制舆论的真理报?怎么看起来这么冷清。”
第三百零四章 汤玄策的人生(下)
“殿下,报社的主要工作都是在晚上、凌晨时完成。现在才上午,所以显得冷清。不仅是工人们都没来,编辑来的也少。”
张昭微笑着给朱厚照介绍,招呼崔元、刘瑾几人一起到正厅中喝茶。
报社的职员送来清茶。
真理报社的组织架构分别是:总经理,编辑,技术工匠,印刷工人,职员,报童。
总经理便是王掌柜。他负责日常的运营,财务等事务。编辑就是张昭在国子监找来数十名监生,算是廉价的劳动力,技术工匠由宫中提供,人数在十人左右。
印刷熟练工分为两部分,宫中提供一部分,王掌柜在京中和北直隶中招募了一部分。
京师是明朝的心脏,这里的印刷作坊、书店数量不少。王掌柜出高价挖挖到不少人。
同时,新军营初级学堂调十六名二年级的学生过来,八男八女,深度参与印刷流程,学习技术,并准备在印刷厂中开办夜校,培养熟练的印刷工人和技术工匠。
初级学堂里的学生,都是之前由兵部调拨给新军营的火器工匠的子女。还有新军营招募的少年,这本来是为新军营提供兵源用的。相当于军事院校的预科。
张昭规定的新军营招兵年龄是18岁到25岁。这些少年大都是十三四岁,读个几年的预科,掌握文化知识,学习一些军事技能,随后就能补充进新军营。
这些都是未来的军官种子。
这些招募的少年,不少是从养济院(孤儿院)里招募来的。这些半大的小子对新军营也是最忠心。
职员,则是由王掌柜招募的账房、伙计、厨师、门房等人手,保障整个报社的日常运作、各种需求。约有三十多人。
报童,是在京中招募的半大小子。分别往各处送报。
报社在宫中的技术支持下得以搭建、运作起来。对应的,报社需要应承宫中的印刷需求。当然,印刷的墨、纸张,真理报不用帮宫中出的。
张昭其实觉得长此以往并非好事。他调派初级学堂的学生进来,就是准备在半年后将技术工匠、印刷工人还给司礼监。
因为,宫中的事难保不会出现变化。太监们欲壑难填啊!免费给宫中印刷,多年以后搞不好会成为一个亏损的黑洞。
…
…
张昭介绍着报社的详情,王掌柜过来拜见自家少爷后,乖巧的退到门外候着。朱厚照坐在正厅的主位上听着张昭细说,随口喝着茶,微微皱眉。
刘瑾将官窑白瓷盖碗放下,皮笑肉不笑的道:“张伯爷,你这茶品相有点低啊。莫非舍不得拿好茶给小爷吃?”
后世中国,对茶叶有一个分级。最好的特级,其次为一级、二级、三级。级别中还要分等。
明朝虽然没有这种等级分法,但是茶叶的好坏,品鉴是相通的。朱厚照在宫中自然是喝的好茶。什么雨前龙井,大红袍,毛尖。这都不差。
权贵们喝的茶叶也不会差。张昭家里就有好茶。王家送的。瑞昌号做这个生意。
刘瑾才不管张昭在天子面前多么得宠,和小爷私交如何好,他是急小爷之所急。刺张昭几句算什么?他的位置站的很稳。
张昭心道:“你个死太监,翻脸和翻书一样。”起身解释道:“殿下,报社初创,很多东西不齐全。这茶叶已经最好的,还请殿下见谅。等会中午,我请殿下吃顿好吃的。”
朱厚照性情急躁,好动,贪玩,但是在宽厚上面还是随弘治皇帝,等闲不会责怪他人。眉开眼笑的道:“好啊。你说的我肚子都饿了。”把这事揭过去。
上次张昭带他在清江楼里吃了顿大餐,他现在还惦记着。市井风味和宫中口味自然不同。
张昭瞥一眼乐呵呵模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刘瑾。
崔元在一旁看着,笑着打圆场,转移话题,“子尚,拙荆想要去拜访下伯爷夫人,不知何时方便?”
他看得出来,刘公公有日后执掌天下之意。否则,不会内宦们都对报纸不感兴趣,独独他跟着前来?刘瑾很重视真理报。但他先把眼前管着吧。
“随时都方便。”张昭道:“殿下,请允许我先安排下报社的事务。等会去家里吃饭。”
朱厚照挥手道:“你忙你的。我去报社里转转。叫王掌柜跟着我。”
王掌柜听吩咐,陪同着朱厚照去报社里转悠。
张昭将已经抵达报社的汤玄策叫进来。
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形象落拓三十多岁的文士,圆脸,嘴角有纹,这令其人看起来颇为普通。
“学生见过伯爷!”汤玄策语调紧张的向张昭躬身行礼。
张昭坐在椅中,将脑海里对刘瑾刘公公的思考收起来。抬手示意道:“不必拘礼。我听王掌柜说你做事得力。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可愿意离开国子监,专职担任真理报的编辑?”
汤玄策讶然的抬头,看着张昭。心中震惊难言。他没想到张昭会直接招揽他。
为什么同来的数十名监生中,他最为卖力?
在明朝固有的观点中,读书人高人一等。监生虽然不被主流的读书人们看中,但也是读书人。他们来坐监读书,是准备当官的。谁肯将前途系于一家报社?
他卖力,是因为他在国子监中看不到出路。其他三个高年级学堂的监生们做事,那是因为他们快要毕业,要找实习的衙门,将来谋一个好出路。卖些力气,新秦伯帮着说一句话,实习单位不就解决?
汤玄策只犹豫了片刻,便再次躬身抱拳行礼,郑重的道:“学生愿意。”
张昭禁不住笑起来,道:“你倒是答应的干脆。我一个月二两银子雇佣你,你就不怕在京中过得不好吗?”
二两银子一个月在京中委实不高。读书人只要再参与交际,这根本就不够用。
汤玄策心里的紧张稍去,恭敬的道:“伯爷连受伤的老兵都会安排妥当。学生用心做事,伯爷定不会亏待我。”
张昭这次是认真的看了看眼前的中年监生,有点东西啊,笑道:“好。从今天起,你便是真理报的高级编辑,月银五两,我要你负责接下来的头版内容。”
汤玄策有些踌躇,“学生并没有经验,恐怕有负伯爷重托。”
张昭摆摆手,“谁都不是生而知之。我先和你约法三章。当然,这也是咱们报社的规矩。
第一,不得涉及有骂天子的内容。第二,不得宣扬、违背大明的法律、法规。第三,三品以上的大员,不能辱骂诽谤。”
办报有风险,不能作死啊!
汤玄策表示理解,“学生会记在心中。”他早就被社会磨去棱角。
张昭满意的点点头,再道:“第三期的头版,我需要你来剖析国子监里的弊端,为监生们争取更多的福利。
比如:不一定非得坐监读书,监生们可以在课余时自由进出。每年要通过考试淘汰一部分监生。监生学习时间要规定为四年,为国家节约钱粮。要允许监生们自谋出路…”
汤玄策不知道张昭的意图,用心记着,随着张昭口述,他脸上的神情越发的兴奋。他意识到他的人生可能将有巨大的变化。
毫无疑问,离开国子监,不憧憬参加会试,或者毕业监生选官的事,到真理报当高级编辑,他的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跟着新秦伯走。
而他如果为监生们发声,如果能督促朝廷改革国子监的弊端,那么,他的名声必将闻名天下。在青史上记一笔都不是不可能的啊。
在这一刻,汤玄策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燃烧!一股使命感,一股破茧重生感,在他心底油然而生。
他不知道他的人生这么走下去是对是错,但是对于一个处在生活绝境的人来说,他愿意去改变。
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
张昭分别和汤玄策等四人谈完。其余三人,都只打算暂时在真理报兼职。他们还想着选官。
张昭承诺帮他们在实习时给推荐个好位置(衙门),带着朱厚照回小安镇中吃午饭。
小安镇中的张府最开始只是一座两进的小院。张昭和王絮雪回南口村后,派人将隔壁的小院买下来。这次来京中带着妻妾、弟弟、仆人,住的地方还是有些拥挤。
小安镇这样民居密集的地方,想要扩建住宅非常难。空间都填满。不过,这里毕竟只是京城外的小镇。而且还是最不繁华的城北。
张昭花五倍的价格将屋后的四座或两进或三进的小院民居买下来,总花费约200两银子。然后再将这些院落略做修、打通,变成一个整体的府邸。
占地约有1亩,房间八十多间。居住的空间变得宽敞起来。
张昭招待朱厚照的地方位于这栋由几个院落组合起来并不规则的新府邸后花园中。
说是后花园,其实就是将之前两座院子前的空地连起来,视野开阔,用水泥把地面一铺,留几个角种树木、花草。这会石榴树、葡萄架子都栽种好。
再来一个顶棚、浴缸就齐活。
初夏正午的阳光略显炙热,晒得院落里的银杏都有点焉。张昭叫长随丁赞把八仙桌放在过堂里。再搁着冰。微风吹来,凉意丝丝,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