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弘治皇帝未必就不知道他在试探,而其愿意给他这个明确的信首发
…
…
司礼监掌印太监,老公公陈宽弯腰道:“奴婢遵旨。”同时,心里长长的叹口气。
狗日的,张昭今天过关了。
他想看的好戏没看成。张昭还是在皇爷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圣眷犹在。
这时,反倒是萧敬脸上露出一丝丝的笑容。君臣相得,这个画面好啊!这是他想看到的。
弘治皇帝挥挥手,让殿中的歌姬和乐队全部都下去。瞬间广寒殿正殿中便冷清下来。几名丹陛下的小太监也识趣的站在宫门口。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弘治皇帝喝口茶,和张昭拉着家常,打一棍子要给甜枣,张昭心里肯定有意见,他得安抚一下,温声道:“张爱卿,朕听皇儿几次说你府中的东西好吃,搞美食街肯定赚钱。
你在京西北圈的那三千亩地还没动工,是不是很缺银子使用?朕赐你一万盐引。”
明代的盐法,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在“开中法”逐渐败坏的明中期,执行的是“纲盐法”。
具体怎么的法度,暂时不在这里赘述。按照明朝的制度,一引盐,不是等于一斤盐,而是等于300斤。
换言之,弘治皇帝一次性赏赐给张昭约300万斤盐。按照如今的私盐的市价,每一千斤盐约为125两银子至15两银子。换算下来,这笔盐引价值约四万两白银。
明朝皇帝在把宝钞玩坏之后,便开始习惯于用盐引作为给权贵们的赏赐。
当然,这些盐能不能在盐场里兑现,行话叫做“支盐”,这是两说的。有的盐商排一辈子的队,都没能在盐场里拿到盐。按照常理以张昭的权势,估计是能拿到盐的。
他手里拿着枪杆子的啊。
张昭心里已经无力吐槽。其一,无力吐槽明朝的盐法。其二,你打别人一棍子,再给个甜枣,这是爽的!可是恩威并施这种事落到自己身上,其实是不爽的。
此刻他当然不敢拒绝皇帝的好意。怎么,你连朕的赏赐都想不要?
“臣谢陛下赏赐。”
其实,今天的面圣到此时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张昭很顺利的“化解”了一场危机,并由此学到很多东西。譬如,如何和皇帝打交道。
但是,于张昭今天本来的目的而言其实失败的。他是真的想把国子监的规章制度改一改。
推动工业革命,并不一定要推行义务教育。比如:德国、法国搞了。但是英国、奥地利没搞,一样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职业技工培训学校,这是要搞的啊!
换言之,搞工业化,一定要培养出足够的产业工人(识字的)。至于怎么培养,你随便。
然而,此时此刻的情况,教他该如何才能给弘治皇帝提起这事而不被反感呢?
他现在最优的选择是陪着弘治皇帝闲扯,表示“我被你恩威并施”后口服心服,再叩谢后告退。
但张昭并不甘心,脑子飞速运转着。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
弘治皇帝并知道张昭脑子里在想什么,抬起手,示意张昭平身,语调轻松的自我调侃道:“朕赐你这盐引是无中生有。国泰商行上交给朕的那是真金白银。朕心里有数。”
张昭思路中断,心里叹口气。弘治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他还能如何?
他既不是外戚,又不是大明的勋贵出身,生来就和老朱家关系紧密。更不是弘治皇帝潜邸之臣。皇帝能“安抚”他到这方份上,已经是非常给面子。
张昭绷紧的身体刻意的略微放松些,头也没再低着看脚尖,“掏心窝子”的表态道:“陛下乃是三代以来有数的仁君,臣生于此世,能为陛下效命,是臣的荣幸。”
张昭厚着脸皮吹捧弘治皇帝,顿了顿,再请求道:“臣自读书以来,就梦想着能荣登皇榜。幸赖陛下天恩,得以进国子监读书。只要结业就有会试资格。臣恳请陛下允许臣不必坐监读书。”
最好的表态,并非是语言,而是行动。
他心里有没有意见?给弘治皇帝随意的揉搓,当然是有的。他今天要是反应不快,可以肯定,必将处境艰难。而且,美食街大概率要腹死胎中。京中的权贵、商人谁没点眼力劲?
所以,他现在给弘治皇帝说,“陛下,我心里没意见。”这是很幼稚的。他直接请弘治皇帝帮他办点“小事”。这其实才是最优解。
别问张昭为什么知道这种小技巧。问就是看网文看的。
弘治皇帝微微一愣,随即失笑,将茶杯放下,爽快的道:“朕准了。”待张昭谢恩后,“你去吧。太子念叨你好几回。”
萧敬脸上也浮起笑容。
大明朝的读书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想做官?不要说去吏部的大堂,你去国子监、顺天府府学里问问。而做官最佳的途径就是考取进士!
而且,进士在士林中意味着荣耀。张昭自小读书,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有这份上进心,有这份读书人的执着,这实在在正常不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小马屁。进士,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啊!
张昭这个态度,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我一个红心向太阳,坚决跟着皇帝走。
陈宽眼睛余光掠过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心里摇头,知道张昭算是彻底过关。
屁事没有,还捞一笔四万两银子的赏赐。
…
…
走出广寒殿,上午的阳光从茂密的夏季树林中斜照而来。张昭顺着水泥路往西苑北而去。
皇家殿宇在湖水、树林中若隐若现。一阵阵清亮的夏风吹来,张昭这才反应过来,他背上出了一身汗。
“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欺我。”
张昭心里感慨一句,对此行不大满意,走在风景优美的西苑中。
在萧敬、陈宽两个司礼监大佬看来,他今天的表现算完美。化解天子的“敲打”,还得到天子赏赐的一万盐引。有这个盐引在,京城里谁会看不清楚形势?
至于说主动交出真理报在舆论上的“霸权”,这不值得一提。
在张昭看来,却并非如此。
首先,他最为不甘心的还是国子监改革的倡议没能实施。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不甘情绪,但是弘治皇帝把话说到那份上,国子监这一块,他真不宜在今天再提。
甚至,这段时间,他都要在这个问题上消停一段时间。
不过,他把他的那份“特权”给保下来。在国子监混个毕业文凭,顺利参加会试,他是认真的。
其次,真理报多出一个竞争对手,或者多过竞争对手,并不能损害真理报在舆论场中的地位。
他只是失去了独家官方报纸的地位而已。办报这种事,真以为徐光祚那个战五渣是他的对手?
今天的收获与挫折,一半一半。
国子监改革暂时而言算是失败了。他不宜再去刺激弘治皇帝敏感的神经。
事实证明,明君他也是一个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的动向,还是非常敏感的。
而收获,自然不是表面上的一万盐引(四万两白银)。而是他仅仅只是表示愿意在真理报上退让,弘治皇帝就决定“原谅”他。这说明什么?
弘治皇帝对兵权放在他手中,还是信任的。今天要是以“帮十二团营训练火器部队”才能平息弘治皇帝的怒火,那问题就大了。搞不好就性命不保。
这是他目前这个局势下,他最大的底气。
换言之,他推动废除卫所改革,主动得罪一大批武勋、权贵,还是卓有成效的。
“陈宽陈大佬搞不好就在我得罪的名单中。他今天的表情不大对头。”
张昭心里腹诽一句,并不去怀疑萧敬的人品,而是怀疑陈宽侵吞了京中卫所的土地。拿出怀里的盐引,看着上面印刷的字样。这四万两银子,他打算拿来。
真理报面临竞争,他需要往里面输血。而且,住宅那边,他得准备好设计图纸,破土动工,好给弘治皇帝一个大致的交代。
带着复杂的心情,张昭走出皇城。
…
…
张昭在西苑中面圣的情况,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内阁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没有去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刘阁老傍晚回府后,脸上带着笑,连带着他的孙儿,一个熊孩子摔碎了他喜欢一只成化年间的笔筒都没生气。
四月底的真理报上,关于阻拦国子监改革的文章变多。张昭给主编汤玄策所划分的各种改革点,一退再退。
同时,定国公府的报纸开始在京中发行。同样是三天一期,版面,发售时间、渠道基本和张昭的真理报类似。
定国公府的《论道报》走的是寿龄侯府白酒销售的渠道以及其他勋贵名下的酒楼、店铺产业。同样是聘请报童在街头送报、卖报。同样是招募文士做编辑,记者。
论道报开售,最直接的体现是,京中落魄文人的价钱上涨。其次是京中印刷行业的产业工人不够。许多小的印刷坊叫苦不迭。谁给印刷工人的工资能高得过两家报纸?
面圣的第二天,张昭到城东的试行改革卫所司见王承裕。他昨天下午派人和王承裕预约过。聊一聊关于京中卫所废除的进度。
王承裕在临时衙门:试行改革卫所后面的偏厅中见张昭。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一十七章 张昭的想法
试行改革卫所司购买的院落并不大,只有三进,在东城外的价格大约是十二两左右。
王承裕手下有官吏约四十余人。他将临时衙门设置在这里,主要原因也是经费不足。否则,设在城中多有牌面?
仲夏的上午,小院里略显安静。知了不停的鸣叫,树荫落地。
试行改革卫所司虽然有不少官吏,但是大部分都被王承裕派出去做事。登记、更改军户的户籍需要和顺天府诸县的官吏一起编造成册。他做事就像他治学一样严谨。张昭要不是昨天就派人和王承裕预约,今天也见不到他的人。
王承裕时年三十九岁,正值年富力强时,这些天在京中奔波,面相变得有些发黑。一袭青衫,剑眉星目,名儒气度。
王老大人时至今日,依旧是正七品的都给事中,所以官袍就是青色的。
王承裕招呼着张昭落座喝茶,道:“子尚昨日在宫中面圣,今日就来找老夫。昨日是什么情况?”
张昭面露苦笑,端着茶杯,沉吟道:“我所设想的国子监改革失败。武将过多的涉足朝政,不妥!另外,天子赐我一万盐引用于修建京西北的府邸。”
张昭和王承裕其实算不得多熟。但是,两人的政z前途是捆绑在一起的。而且,张昭信的过这位西北名儒的品性,在他面前直接把原因点出来。
张昭冒起来太快。他实际上在京中没什么朋友。想想,如果是一步步科举,生员、举人、进士,这一路走来,十几年的苦工,总能有志趣相投的朋友。
如果是武勋世家,或者在军中服役,一样会有同袍,交几个生死兄弟。
但张昭直接是带着新军卫打出偌大的军功,直接封爵。他想要找人吐槽一下昨天在广寒宫的遭遇,还真没人。李幽是故人,他却信不过。能聊一聊的人,就剩下他的老泰山:王承裕。
王承裕明显的有点难以相信:竟然是因为天子猜疑导致这个提议失败。
他这个女婿什么人?他这双招子看过不下万人,大致还是清楚的。张昭绝对没有篡位,或者架空皇帝的想法。
然而,这就是天子啊!不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心思,而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实力。
再往深里想,弘治皇帝对张昭应该是定性:武将。不允许他越界。这对雄心勃勃,锐意进取,试图改变天下的张昭而言,有点残忍!
王承裕久经风波,他父亲几起几落。张昭这点小挫折算什么?抿一口茶,道:“那子尚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张昭叹口气,闻着袅袅升起的茶香,道:“国子监改革必须得停止。我本来的设想是让报纸行业率先兴起,而解开国子监的禁锢,可以让京中有足够的文字编辑、记者。
这条路现在明摆着走不通。只能换一个方向。我打算在京中开设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培养印刷工人。招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培养他们简单的读写识字。”
义务教育暂时搞不成,那就只能先搞职业技术学院,培育产业工人。只要教会一批识字的工人,后面不一定是搞印刷产业,将来可以转到纺织行首发
报纸行业当然不止真理报社这么大。想想看,后世的一个报社集团下辖多少刊物?养活多少人?
不过,张昭是假培育印刷工人的名号,执行识字扫盲。然后将他们转到纺织行业去。
弘治皇帝已经表露出让他不要参政的意图,他在弘治朝只能在军事领域做出一些变动。然而,时间不等人啊!他只能先从经济上着手。国泰商行有开设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