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兵力十余万。
张昭没有召诸将前来。诸将自然不敢擅离职守。汇聚在这里的都是蓟州镇内的将校。
在三屯营休息一晚之后,张昭第二天上午带着蓟州镇七名将军登上明长城喜峰口,远眺塞外。
“三千年来谁著史?”张昭拍着长城上的砖墙,在险要的山间隘口上轻声感叹着。
他想起明末的故事。那是华夏百姓最深沉的苦难之一。这一次,他要皇太极连成为种子的机会都没有。
庞泰、王武跟在张昭身边。还有几名今年六月份从新军营初级学堂毕业年满十六岁的青年。他们充着张昭的军中参谋。张昭有意培养他们。
庞泰道:“少爷,大宁都司被裁撤,这里就成了前线。想依靠山河之固终究是不靠谱的。蓟州镇十余万军队分布在这漫长的边墙上。每个隘口只有两三千人。北虏的骑兵动辄数万骑联合入寇,这怎么守得住?”
阮兴眼角跳了跳,张大帅身边的人都是锐气十足啊,连太宗、宣宗的过失都敢指责。赶紧解释道:“大帅,喜峰口这里出塞路途难,朵颜卫那边过来也不容易。蓟州镇守得住。朵颜卫自成化年间,就没有犯境。”
张昭笑了笑,不想和阮兴掰扯,道:“嗯。阮总兵的辛苦,我看在眼里。你好好做事。”
朵颜卫傻了才敢一家来打大明。但是他们混在小王子的队伍中入关抢掠,你阮总兵知道?
下了长城,张昭带着亲卫沿长城巡视蓟州镇各地的兵将。把古北口、居庸关都跑遍,做到心中有数。于七月二十二日下午返回京城。
临进城前,庞泰道:“少爷,蓟州镇兵将难堪大用。燧发枪都给各部装配。加起来不下一万支,却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属下建议调新军营一团,驻守密云,以防不测。”
第三百八十章 回京的任务
明朝的军队中向来配有火器部队。当年,明成祖朱棣就将火绳枪的战术玩的娴熟无比。神机营威震漠北。
所以,当庞泰发现蓟州镇各军中的燧发枪兵没有形成战斗力后,立即就得出结论蓟州镇的兵将不堪大用。
因为排枪击毙战术,要的就是大量、严格的训练。列队这种东西根本没法作假,一眼看过去就能知道得七七八八。
连燧发枪兵的训练都不抓。其他兵种,步兵、骑兵的训练会抓吗?
张昭道“嗯。我回头上一本奏章上去。”
庞泰作为他的心腹,知道他内心中的想法。在顺天府、天津卫和京中权贵们妥协之后,他在北直隶就不准备再妥协了。将要采取平凉府模式分田地。
第一,他如今的职权在这里,可以抗住目前北直隶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
第二,关于废除卫所已经在朝廷、京师取得共识。大势在他手中。
所以,调新军一团去密云,防备的是蓟州镇一些人狗急跳墙,搞内外勾结的把戏。
以张昭目前的职务、责任,只要朵颜三卫,或者鞑靼人打到顺天府,届时会有大把的人弹劾他。张昭仕途上升的势头就会终结。
而如果能打到京师下,张昭基本就可以准备自杀谢罪。
“走吧!回京之后事情还有一大堆落下的功课要补。小泰,通知下去,让真理报选拔一批优秀的编辑,准备派往辽东镇开分社。”
“是。”
…
…
张昭在七月的整个行程,其实有一点本末倒置。
按照常理来说,他在六月十一日的大朝会上接任后军都督府之后,首先应该先行梳理后军都督府的人事和防区,然后再去搞废除卫所的事。
但是,张昭直接先前往永平府考察,将永平府的开平中屯卫确定为第一批移民之地,准备大搞建设和开发。作为将来出塞进攻的基地。
王承裕曾经问过张昭,“为什么?”
张昭答道“泰山大人,后军都督府的事务是日常工作。做的好是本份。无法出彩。而剿灭朵颜三卫是我提出来的战略,事关荣辱。这要优先去做。
至少要让朝廷诸公和天子看到我正在迅速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并且在持续的推进。”
这话让王承裕无话可说。这明显是政z优先的意思。他一个四十岁的人还没有张昭看得透彻啊。
张昭在六月中旬担任后军都督府都督。随后立即卷入到“真理报阻塞言路”的攻讦中。原后军都督府都督武安侯郑英调右军都督府。原右军都督府都督保国公朱晖赋闲在家。
在顺天府卫所废除期间,武安侯郑英并未对后军都督府的工作作出任何的改变。
这其实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蓟州镇下辖的卫所,除了永平府,其余全部都在顺天府境内。卫所的士卒全部给张昭、王承裕给“释放”为民户。
只留下正在服役的士卒,十万人。
所以,整个蓟州镇的长城防线在这一阶段是非常脆弱的。张昭其实应该优先解决这个问题,而非去永平府“视察”,准备将永平府打造为反击的基地。
张昭回京,现阶段就是要补这方面的功课。
第一,整训蓟州镇的军队,使其保持战斗力。第二,卫所没了,要建立起健全的预备役制度,以求在战争爆发后,能够迅速的动员,补入边军中。
同时,还要为永平府移民、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接下来,他就有可能要坐镇永平府。
…
张昭回到京中后,立即给朝廷上书。同时,还给弘治皇帝上了一封密折。
偌大的王朝,横贯东西南北。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发生。在近一个与的时间后,关于剿灭朵颜三卫的新闻只剩下的一点渣子沫,基本无人再谈论。
张昭的奏章第二天到内阁中。奏章被中书舍人送到谢迁的值房中。
明代在天启年间,内阁辅臣们是没有明确分工的。奏章的分发很随缘。但是,票拟权只在首辅手中。基本上可以这样看内阁是皇帝的助手,其余辅臣是首辅的助手。
谢迁谢大学士把张昭的奏章翻了翻。张昭提了三条建议第一,今后但凡涉及军务的奏章,需要保密。不要让六科廊房中的书手抄录到报纸上。
第二,有鉴于本月在蓟州镇见闻,奏请朝廷成立军事学院,用来培训军中将领。
第三,北直隶卫所即将裁撤,奏请朝廷批准在北直隶试行新的都司制度。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并诏令天下百姓,具有义务服兵役的责任。
“呵…”谢迁不以为然的笑起来,叫来专门服务他的中书舍人,让他先去和首辅大学士刘健的中书舍人沟通一下。稍后得到答复,来到刘健的公房中。
“刘公,你看看这封奏章。”谢迁将张昭的奏章递给刘健。
刘健招呼谢迁坐下,让中书舍人给谢迁上茶,然后在书桌后面看着张昭的奏章。
明代的奏章都是非常扯淡的写法。需要先从儒家经典中找到立论的根据,然后再牵扯出想谈的工作。
张昭的水平,自然写不出这样的奏章。他拟定大纲后,让幕僚赵子龙帮着写的。
刘健时年七十岁,弘治皇帝即位之后他就以帝师的身份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弘治十一年为首辅。入阁十六年,常年累月的看奏章,早就轻车熟路。
刘健看了一会,就提炼出张昭的意思,道“于乔,你怎么看张昭这本奏章?”
谢迁毫不客气的批判道“夸夸其谈,浮而不实。国朝至今,也未有奏章保密之事。第二条,这不能批。第三条,他的预备役制度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刘健沉吟一会,点点头,“这本奏章你来票拟。”
…
…
张昭给朝廷的奏章石沉大海,但是另外一件事却是引起京中关注。
继在天津卫开设分社之后,真理报又要在辽东都司所在的地点沈阳开设分社。
第三百八十一章 嚣张
七月底,报社镇中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甚至还更热闹几分。
十三家报纸之外,最近又冒出几家新的中小型报纸。背后的东家都不怎么出名。这引得更多的文人来报社镇碰机会。
如今,在京师坐馆教徒的束脩,秀才的价格是一年四十两银子,即月薪3两3钱。
而一家报社的编辑呢?
以真理社、论道报两家为例。真理社总编汤玄策,据闻月薪是二十两银子。比普通百姓干一年的收入还多。论道报总编张名尹据闻月薪高达二十二两银子。
京中百姓,三口之家,一日寻个三四十文钱就可以过的很轻松。一两银子大致可以兑换一千文。二十两银子一个月是什么概念?
两家报社主编级别的编辑,月薪在十五两银子左右。资深编辑的月薪在十两银子左右。普通编辑、记者的月薪在五两银子到八两银子之间。
这如何不让人眼红呢?让人趋之若鹜呢?
在夕阳之中,报社镇两条街的酒楼、茶肆、饭馆内外都在议论真理报再开辽东分社的事情。
“真理报社财大气粗啊!他们目前在京中的销量就有12万份。听闻他们在天津卫那边,依托着运河,迅速的打开局面。自七月十日开始发行,目前的日销量已有2千份。”
“真是亏得起啊!以真理报两文钱一份的售价,这个销量连人工开支都赚不回来。”
“嗨,谁告诉你们报纸是靠卖报盈利的?蠢!没见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吗?那才是盈利的大头。国泰商行为其下属的京师纺织厂招募经销商连保三天真理报第七版。据说花费两三百两银子。”
“我看你才是蠢。你算算账,够开销么?还不是卖的越多亏得越多?说到底还是新秦伯有钱糟蹋。听说美食镇中大部分店面都是他的。由他新纳的小妾陈掌柜管理着。”
“照你们这么说,所有的报社都在亏损办报。那如今报纸行业的兴盛不是海市蜃楼吗?只要各报社的东家不再投入,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酒馆里刚刚吹的热火朝天的众人瞬间为之一静。好像是这样。
坐在酒馆里的一名三十岁许的中男子忍不住笑起来,看着真理报社门口走出来的女子,拿起酒馆桌子上的帽子,低下头走出门。
刚出门,就有两个晒太阳的乞丐悄然跟上两步,低声道:“大哥…”
…
…
张静小步、轻快的从真理报社里出来。夕阳斜照,照在她洁白、美丽的脸蛋上。
新军营初级学堂第一批毕业生十六人。如今还有六人在报社中当编辑。其中四名女生,两名男生。
之前他们都是记者、实习编辑这种。但随着真理报社的扩张,他们这些留下来、忠心耿耿的人全部都晋升为编辑。
她、赵统两人更是通过内部的考试,拿到去辽东分社的机会。明天休假一天,后天启程去辽东。
“听姜承业说高一典、谢浚他们得到伯爷的提拔,带在身边学习。早知道我也回新军营中。”
小姑娘乐滋滋的想着。她最崇拜新秦伯了。以十九岁的年纪,正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看看如今城东的局面:报社镇、京师职业技术学校、美食镇、京师纺织厂、在建的球场。这种繁华的场面,令人不自觉的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张静嘴角不禁掠其一抹笑容。她很庆幸她做为一个女子能参与到其中。
她的笑容,在夕阳中很美。她并非那种瓜子脸、精致的美人。而是圆脸美人。十五岁的年纪,肌肤白皙而健康。五官柔和,明眸皓齿,水嫩的小葱一般。
就在这时,张静身后忽而传来一股力量,跟着被人用手帕捂住嘴,浓郁古怪的味道传来,她的意识逐渐的昏迷,随后被拖上路边的一辆马车,消失在淡淡的夜幕中。
…
…
张静失踪的消息,当天晚上就上报到新军营中。她父亲是新军营下属兵工厂的工匠。母亲在新军营后勤集团中工作。
女儿在晚上没回家,立即就引起她父母的紧张,并把消息上报到兵工厂的经理处,发动亲朋好友去报社镇寻找。
新军营,千户府中灯火通明。
张昭简单的吃过晚饭后,在千户府里的书房中继续工作。
他最近事务繁忙,基本都在新军营中忙到深夜才回家。前两天奏章递进内阁,水花都没听到。
他最近一边安排人和基建商行沟通,修筑一条自通州前往开平中屯卫的大道。这便于移民。一边让他们早做计划,留出工匠、物资,准备兴建唐山城。
张昭不准备建造城墙了。在火炮面前,什么城墙都是扯淡。而是以现代化都市那样,直接在平原上铺开。城市面积,初步设计是可以容纳两百万人。
财务方面,会由后军都督府名下新成立的幽州商行支付。其所需款项直接向国泰商行进行借贷。
同时,他准备再次上书,立陈他的观点。一旦朝廷批下来,整顿蓟州镇的军务就很简单。
届时,他只需要用在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