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已经与古北口守将取得联系。古北口参将谭范赴蓟镇总兵阮兴中秋之宴尚未归来。关口现由都指挥李秀镇守。关外朵颜卫尚未退去。我部将提兵前移,增援古北口。请相公早做决断。
    末将吴臣手书。大明万岁。”
    小太监念完,暖阁之中忽而一片寂静。只剩下烛光在熊熊的燃烧着。似乎能听到那响声。他茫然的抬起头,正好看到弘治皇帝脸上逐渐扩大的笑容。
    弘治皇帝拍着桌子激动的道:“好!好!好!萧敬,将这份军报拿给朕看看。”
    萧敬这老太监从烛光的阴影中走出来,路过时先对张昭善意的笑一笑,再去将小太监手里的军报取给弘治皇帝。
    他很清楚,事情结束了。
    逃跑的七八名朵颜卫骑兵能翻起多大的浪花来?而新军营千户吴臣麾下最少一个营,去镇守古北口,就算小王子率大军亲至,也别想攻破古北口。
    庙堂诸公在这里讨论军情,列出一二三条。然后对张昭喊打喊杀。结果,张昭的麾下已经将问题解决。这真是叫人情何以堪呐!
    司礼监太监陈宽看看兴奋、激动、释放压力的弘治皇帝,再看看“古井不波”站立着的张昭。心道:你麻痹,又被打脸了。幸好爷们刚刚没出声。
    群臣中有些人发现,不知道何时天竟然已经大亮。那璀璨的晨曦正在天际边喷薄而出,金红的阳光从紫禁城的龙檐处透过来,将暖阁照亮。

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昭秋后算账
    “萧敬,将这份军报拿给诸位先生、爱卿们看看。”弘治皇帝爱不释手的将军报递给萧敬,然后拿起桌上已经凉掉的茶水快意的大喝几口,压着心涌起来的振奋感。
    此时,边境的警情解除。他心一块大石头落地,压力也随之宣泄掉。
    之前,张昭给他上过一封密折,要求调新军营一个团到密云驻守,以备不测。他心里一直存着希望,没想到布置的这个后手真的起到作用。
    张昭当时怕上内阁,反而失去隐蔽的效果,直接给他上密折。军事上的事情,果然还是张昭在行啊!
    …
    …
    弘治皇帝兴奋的模样,群臣们都看到。但没有人像那些需要“刷名声”的御史一样劝谏皇帝此时注意形象。
    话说,真以为张昭的圣眷是假的啊?
    天子现在叫他们看军报,难道只是分享喜悦之情?刚才大家的耳朵有不聋。这是在隐晦的帮张昭找场子啊!
    刚才可是一帮臣列队附议呢。
    吏部尚马升排在第四位,对谢迁递来的军报看都没看,直接递给旁边的兵部尚刘大夏,微微的撇撇嘴。
    他和刘大夏关系不大好。对刘大夏在兵部尚这个位置上的作为很不以为然。没有他干的好!
    京师忽而遇到警讯,谢迁谢阁老感受到“压力”情有可原。谢于乔翰林出身,没见过刀兵的阵仗,第一反应是要问罪于张昭,其实于阁臣而言就是“惊慌”的一种表现。
    但是,你刘大夏堂堂兵部尚,到宣府处理过军饷,总督两广,就跟着谢阁老后面党同伐异。这算什么名臣?还有点兵部尚的样子吗?
    马升轻轻的咳嗽一声,道“刚才的提议作罢吧?以本官看来,张昭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就让他处理后续事宜,再查一查蓟州镇总兵和古北口参将,到底怎么回事。”
    以明朝的政治制度,首辅是无名有实的宰相,当面反驳首辅老大人的话都非常需要勇气。
    但是,在明朝的政治体制,还有一个人是可以不虚首辅的。那就是吏部尚,雅号“天官”。外朝第一大佬。
    强势的吏部天官通常是可以不卖首辅老大人的面子的。因为,首辅确实有多种办法让吏部尚寸步难行。但反过来,吏部天官一样可以把首辅老大人的门生们折腾的不要不要。
    马升和当朝诸多重臣关系不好。除开他很讲原则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官职。在他这个位置上,一讲原则就要得罪人。谁没有三朋四友或者门生呢?
    马天官这话基本是冲着首辅刘健去的。但他确实有这个资格。而且,解开了当前这个尴尬的局面。
    未必庙堂诸公要老老实实站着等着给张昭打脸吗?
    刘健对弘治皇帝拱手一礼,道“既然张昭已经解决警讯,臣方才提议孟浪。马尚之言可行。”
    这几乎是当面向弘治皇帝认错。但,这是一个首辅应有的担当。搞出这样的“事故”来,难道可以含糊的混过去不成吗?他必须为群臣抗下来。
    弘治皇帝温言安抚道“刘先生言重。”说着,对张昭道“张昭,此事交给你处理。若有玩忽职守者,报上来,朕绝不姑息。”
    张昭躬身行礼,“臣遵旨。另外,臣有话要说。”说着,对谢迁拱拱手,“谢阁老,下官上个月层巡查整个蓟州镇防线,发现漏洞,调新兵营一团入驻密云。
    下官方才要做解释,被阁老强硬的打断。阁老说我一问三不知,以当前的通信条件,这不是很正常吗?
    阁老又说,下官严令和没严令没有区别。这如何没有区别?否则,新军营何以能伏击成功。
    阁老是治世之能臣,但是你们不懂军事,还请指责下官之前,把情况了解清楚。否则,会贻笑大方。”
    握草。
    几名刚才置身事外的大臣如户部尚侣钟等人略微惊讶的看着张昭“质问”谢迁。
    张昭还真敢说啊!
    左一句“阁老说”,右一句“阁老又说”,这和当面抽谢阁老的耳光有何区别?而且,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阁下不懂军事,日后还请免开尊口。
    够嚣张,够跋扈!当面质问阁臣啊,这是大明多少年没有发生的事情?但是,确确实实站的住脚。
    谢迁风度翩翩,此刻儒雅的脸上面无表情。当阁老的人嘛,脸皮肯定得厚一点。但是,他官袍袖子的右手紧紧的握成拳头,指甲深深的刺在肉而不自知。
    他心态都要给张昭搞bào zhà了。屈辱啊!
    张昭和谢迁算完帐,并没有,再对刘大夏拱手一礼,“谢阁老不同兵事情有可原。刘老大人之前总督两广,又执掌兵部数月,难道也一点都不懂吗?
    古北口的军报说有数千朵颜卫骑兵。最坏的情况是鞑靼人来攻,其次是朵颜三卫合兵来攻。
    而鞑靼小王子根本不可能越过宣府之外永谢布诸部的地盘攻打古北口。古北口关外顶天是朵颜三卫合兵。以朵颜三卫的实力能打破古北口?
    刘老大人在陛下面前不置一词,而后又附和谢阁老对下官追责。当真是尸位素餐,昏庸无能!下官要奉劝老大人一句日后国朝的军务,还请老大人免开尊口。”
    喔嚯,叫兵部尚不要在军事上发言,这话说的…真是嚣张啊!
    兵部尚刘大夏脸都黑下来,辛苦的忍耐着。他尼玛就跟着首辅刘健、谢迁后面分别表了两次态,什么话都没说。张昭就逮着他往死里骂。
    混账啊。
    这一次刘尚并没有“乞骸骨”。因为那等于是“投降认输”,而非“以退为进”。要真因此事辞官,史上记一笔,他一辈子的名声就毁了。
    李东阳看着张昭在御前“喷人”,心里哭笑不得。但却没有出言阻止张昭。
    张昭这么做,其实有点不妥。小人得志是大忌啊!但是,刚才这一帮人跟在首辅刘健身后是想要将张昭置入死地。这其实已经撕破脸了。他难道还不允许张昭发泄几句?
    礼部尚张升实在看不惯张昭“秋后算账”的嘴脸,插话道“张昭,别强词夺理。弘治十年,小王子就带兵威逼古北口。只是未能得逞罢了。你如何判断古北口下不是鞑靼联军的前锋?”
    张昭瞥张升一眼,鄙视的道“张尚,用你那秀逗的脑子好好想一想。现在和弘治十年时情况一样吗?”
    尼玛。
    张升气的胡子都要吹起来,大口的喘气。虽然他确实没想明白为何不一样。但你那一副“阁下不足与高士共语”的表情是什么意思?你只是个秀才,劳资是礼部尚啊!
    弘治皇帝亦有点好奇,问道“有何不同?”
    最浅显的答案是如今大明编练出新军营,不怕小王子。但显然不能算判断的理由。
    李东阳出声,给弘治皇帝解释道“陛下,弘治十年,小王子兵盛,鞑靼右翼三个万户臣服于他。而去年张昭在韦州打掉小王子本部察哈尔部骑兵近一万五千人。
    小王子想要毁掉和大明的互市,带兵过永谢布部攻打古北口。永谢布部如何肯服他?他们自己要先乱起来。”
    弘治皇帝恍然,眼角余光隐蔽的看了刘大夏一眼。
    就怕比较啊。月份刘大夏上言兵事,要求兴利除弊,总共列了十条。但此时和张昭一比,就看出问题来。刘大夏还是适合治理政务。
    …
    …
    张昭没兴趣再专门去“喷”其他人,转身向弘治皇帝一礼,借着刚刚连喷谢迁、刘大夏的气势,“陛下,臣有本要奏。”
    这才是他“喷人”真正的目的所在。
    。
    2

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愿效法前贤
    张昭连续“喷人”,气势极盛。这个时候只要张昭不搞过升有些欣慰。张昭在军事上的见解很明显是值得听一听的。他惟愿大明永昌。
    张懋则是另外一种心情。大明的武勋集团没落的太久。如今总算出了一个强力人物。但是,他不会立即表态支持张昭,而是还要观察、等待。
    如户部尚侣钟几人则完全是“事不关已”看热闹的心态。张昭经过此事算是进一步奠定其在军事领域的话语权。在张昭犯错之前,这个话语权将会非常牢固。
    朝阳徐徐升起,西暖阁一片通明。
    张昭奏道:“臣奏请陛下,今后但凡涉及军务的奏章列为保密,不允许科廊房的手抄录到报纸上。”
    弘治皇帝刚刚还在想这事,“准。”
    张昭再道:“臣奏请陛下成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用以招募、培训军将领。”
    弘治皇帝道:“准!”
    张昭继续道:“臣奏请陛下批准在北直隶试行新的都司制度。以此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臣请陛下诏令北直隶、辽东臣民,皆有义务服兵役。此两地的募兵之权,归后军都督府。”
    弘治皇帝早看过张昭的奏章,知道张昭说的是什么。就是要拿卫所士卒转为民籍之恩,换取他们义务服兵役,补充边墙上的兵力。这是目前的做法。
    此外,这个义务服兵役制度会作为募兵制的补充。
    这其实相当于是留一个律法上的口子。一旦进行战争的全面动员,就要强制征兵。以前把征兵的任务都放在军户身上。现在是要放在所有人身上。
    这个所有人,包括皇亲国戚家的奴仆,以及种种理由隐匿起来的人口。
    弘治皇帝略微顿了顿,他其实是在给首辅刘健等人反对的机会,但阁臣们现在显然是不打算反对。
    弘治皇帝便道:“准!”
    张昭接着道:“因要主持移民辽东等事宜,臣奏请陛下增加后军都督府官吏编制。这批杂职官吏的俸禄由后军都督府承担。只是,其品阶需要吏部承认。若有功劳,日后可在全国流转、升迁。”
    一批杂职官而已,弘治皇帝很干脆的道:“准!”
    马升微微点头。张昭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就好像不久前成立的东城警察局:给官吏的编制,但全部是杂职官。这不会引起士林的反制。
    张昭一口气提了四个要求,弘治皇帝全部都应允。而这四个要求之,其实某些条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譬如:军事保密制度,不仅仅是限制报纸报道那么简单啊!
    再比如: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招生、毕业,这可都是军官。兵部到底认不认?
    武举这个东西,大明朝不是没有。但是兵部从来都不会给这些武举人合适的官职。
    诸如此类。
    但是这些,张昭并没有都提出来。他目前在朝堂上还没有一锤定音的权势。这些东西能开一个口子就算不错。不可能把这些改革一步到位。
    张昭略微停了一会,在所有朝臣都以为张昭说完时。张昭深深的吸一口气,朗声道:“陛下,昔日前汉之陈汤喊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朝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重整山河。自古得国之正莫过于此。至有皇明百年之基业。如今圣君当朝,大明兴。
    今朵颜小部,胆敢犯我皇明天威。微臣不才,愿效法前贤,覆灭朵颜三卫。将此三部首领首级明示万里。以昭告天下: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臣请陛下准臣出战!”
    西暖阁瞬间一片哗然。
    张昭前面铺垫、扯淡的话不去管,核心意思就是一个:要报复朵颜三卫。
    这真的是一个正常至极的请求。敢问西方列强的时代,冒犯列强不需要付出代价吗?凭什么不报复你?
    弘治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