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孚急切的道:“大帅,韩家愿意为大军向导,并且帮朝廷大军诱敌。”
    张昭道:“这个想法可以。我会采纳。但是,有些事情是底线。铁器和粮食是不能卖给北虏的。卖这些物资给北虏是对大明将士的残害。”
    卫孚叹口气,道:“多谢大帅坦言相告。另外,韩兄委托在下将其女儿送给你为侍女。在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韩家侄女就在驿馆外,大帅自行决断。”
    京中传言张大帅年少成名,风流好色。娶平江伯府的庶女为妾,还顺便纳陈氏的堂妹、表妹。京中传为风流韵事。韩家侄女容颜一流。若能侍奉在他身边,于事情定会有转机。
    然而,此时他确定张昭的想法,且其心志坚定。韩家侄女的处理于韩家的命运而言根本无用。
    他说出来,反而是有点看不起张昭。但受人之托,终究还是要提一句。
    张昭不以为意的道:“一事不烦二主。还请卫先生将韩家女带回去吧。”
    卫孚神情微微惭愧,拱手告辞。
    九月初二,朝廷经过商议后,派遣刑部侍郎樊莹到遵化处理通敌之事。
    此案在京中经过真理报、论道报、邸报等报纸披露后,引起一阵阵的申讨声。
    张昭和樊侍郎交接后,提交了一份奏章给朝廷。主要是谈及韩家抄家之后的资产,张昭想要将其划归给后军都督府,用作战争经费。数日后,弘治皇帝同意。
    奏章中还有一份对于韩家名下金矿的拍卖建议。
    九月初三,张昭抵达三屯营。此时,蓟州镇所有的参将、游击将军都已经抵达。

第四百零七章 新军营的战略
    “末将等恭迎大帅。”
    三屯营外的官道上,蓟州镇的将校们数十人躬身行礼,铠甲一片片的哗哗作响。
    不说礼节,仅仅从衣衫中就可以区分新军营和蓟州镇军官们的区别。
    随着燧发枪的研制成功,以其威力来说,盔甲的防御力降的非常低。新军营的军官和士卒除了铁皮帽头盔,全身都没又防具。俱是土布军装。
    张昭在马上受众将一礼,抬手回礼,道:“回营吧。”
    众将簇拥着张昭回到三屯营中。
    张昭在遵化县将整个“入侵”案件调查清楚,拿到人证、物证。这给他在蓟州镇中的清洗拿到“合法”的大义。
    暂时扣押在新兵二团营地中的蓟州镇总兵阮兴、喜峰口顾参将等九名将军在昨晚就已经送到遵化,交给刑部侍郎樊莹。
    此时,整个蓟州镇只剩下张昭的“声音”。
    接下来,就是整个蓟州镇的裁撤老弱病残,兵饷实额,整训全军。积极为剿灭朵颜三卫备首发
    …
    …
    张昭旅途劳累,稍作休息,下午开会。
    新军营二团的营地中,张昭缓和着骑马带来的疲劳,在帐篷里和老泰山王承裕喝茶闲聊。
    王承裕穿着便服,意态悠闲的喝着清茶,“子尚,你这是用力过猛啊!你叫辽东、宣府那边的总兵、巡抚怎么想?呵呵,遵化那边其他人怎么处理?”
    王承裕和张昭合作愉快,现在看这个便宜女婿是越看越顺眼。他的工作就是务实的处理琐碎的事情。难题张昭都解决掉。
    张昭这段时间来回跑,纵然年轻,脸上还是带着疲倦之色。放松的道:“泰山大人,这不能怪我。阮兴自己作死啊。我何尝想用这种方式掌控蓟州镇?
    不说这个。遵化那里偷运铁器的名单,我都交给樊侍郎。其结局八成是抄没家产,流放辽东屯田。”
    王承裕微微颔首,“朝廷已经批准,以试行改革卫所司组织屯田。所得收入给予后军都督府作战。等到二十万户之后,再整体交给朝廷。”
    张昭轻轻的揉揉脸,“这下我们的压力又要轻一些。”
    王承裕道:“京中的战争债券明天就要开卖吧?只要募集到足够的银子就可以出塞了。”
    神情悠然而向往之。
    这是自宣德皇帝之后,大明的国运再次向上走的标志。只要张昭打赢这场战役:剿灭朵颜三卫、重置大宁都司,必将名垂青史。
    他作为支撑这场战役的后勤文官,同样会名垂青史。
    话题到这里,侍立在一旁的王武忍不住道:“最好是在第一场冬雪之前,灭掉朵颜卫的主力。”
    张昭倚在椅子中,把脚放在小凳上缓解着疲劳,笑道:“那我们的时间很紧迫啊。”
    现在已是九月初。秋季的最后一个月。最好是能在十月份结束第一阶段的战斗任务。
    王武道:“所以,相公,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不用韩家设计朵颜卫呢?一战成功,我们的压力会小很多。而现在,只要朵颜卫在遵化县中有暗探,肯定已经知道韩家被连根拔起的消息。”
    张昭道:“从战争的角度来说,遵化县中有朵颜卫的暗探是肯定的事。朵颜卫现在必然就知道消息。”
    王承裕疑惑的道:“那不是打草惊蛇了吗?”
    张昭笑一笑,喊住进来添茶的庞泰,“小泰,你来说说。”
    庞泰前些天胡乱插话,给张昭“教育”了一番。这两天正安静的很。
    其实,他已经第十次向张昭申请去连队带兵。张昭当日留他在身边的理由,是要他负责狙击枪项目。培训一批狙击手出来。庞大郎就是死在鞑靼的射雕手箭下。
    就射程而言,压制射雕手的最优武器当然是火炮。张昭只是找个事让庞泰做。
    此时螺旋膛线的燧发枪已经研制完成。只是前装的螺旋膛线燧发枪装弹需要时间非常长。实战中,基本职能打一发子弹。
    虽说这个项目完成,但张昭依旧不允许庞泰下连队。而是带着身边做军事参谋。
    在排枪击毙战术的时代,军官们都是要在第一排指挥并冲锋的,其伤亡率远高于士兵。
    庞大郎死在西北战场上,张昭不能再让他儿子也死在战场上。
    庞泰给张昭解除“封印”,少年的脸上带着笑容,侃侃而谈的道:“老大人,以我们新军营的战斗力,剿灭朵颜卫,根本没有必要冒险突击。
    所以,就算朵颜卫知道韩家被清洗,知道我们要报复他们的消息,他们的选择无非就是两个。
    第一,死守在燕山和坝上高原中的小盆地,就是所谓的朵颜城中。那我们大军直接推过去就好。免得我们在山里面去找人。
    第二,他们选择逃跑。其一,往松嫩平原和同宗的泰宁卫、福余卫汇合。其二,往西北方向去草原上,和他们的亲戚哈喇慎部。
    这样也行。届时,我们在山间的各路口之间修建水泥堡垒,把主干道一封,再去松嫩平原上重修大宁城。待开春决战就是。”
    王武回过神来,叹道:“原来是这样。”
    随着新军营的日益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还有战术革新。他真的感觉他在落伍。
    “这是个阳谋啊!”王承裕听得有点吃力,他毕竟没有研究过地图,但感觉这个策略挺好的。
    “说的好。”张昭赞许的笑起来,补充道:“小泰还没说透彻。第一,朵颜卫把军队聚集起来,不管他们是走,还是逃。这都会消耗他们的战争潜力。大军聚集起来是要吃喝的嘛。
    第二,朵颜卫动起来,一副要大战的架势。正好可以配合我们在京中贩卖战争债券。
    总之,这次出塞作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的整体策略,就是按部就班的打。不管朵颜卫做什么打算,我们都是按照既定的计划推过去。”
    …
    …
    在大帐中,闲谈起新军营的作战方略,下午时张昭召集诸将在总兵府大堂开会时,重新说了一遍。然后,开始宣布永平府的卫所改革,以及整个蓟州镇的整训计划。

第四百零八章 张昭的调整(上)
    三屯营的总兵府修建的很宽敞。这一百余年以来蓟州镇总兵都是驻防在这里。
    总兵府的大堂中,二十多名蓟州镇的将校分列两旁而坐。有蓟镇副总兵江懿、统领南兵游击将军孟平江、古北口守将卫指挥佥事李秀、燕河营参将张哲宇…
    还有身在大营中的坐营官、把总等人。
    另有新军营二团总旗及以上军官。
    王承裕作为科道言官中具备廷议资格的户科都给事中,位在前列。蓟州镇的镇守太监亦露面。
    张昭居中而坐,他清朗带着京师口音的官话回荡在大堂中。明代的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是金陵那一代的口音。明太祖定的“中原雅音”。
    “整个蓟州镇的卫所,分布在顺天府、永平府两地。顺天府的卫所废除已经完成,军户转民籍,富余的人口都涌向京师讨生活。给京师的经济带来活力。
    永平府的卫所采取平凉府模式。将土地分给转化为民籍的军户。人口统一归改革司管辖。除种田之外的人口,全部都往开平中屯卫集中,建设新城。
    根据天子的诏令,所有的蓟州镇士兵从卫所兵就地转为义务兵。军饷为每月九钱银子。服役期满三年可转为志愿兵或者退役。”
    “以上种种改革,将终结蓟州镇五十余万军户困苦的生活,有利于保持蓟州镇十万军队的战斗力。但势必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第一,军饷。第二,军官们的利益。第三,预备役、退役。第四,整训。”
    …
    …
    明朝的军制,直白点说就是卫所军户制。
    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喻示这种制度的腐朽。而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席卷南中国,则让这种制度没落。
    张昭此时所在时间线,弘治年间是明中期。正处在卫所制和募兵制并行的阶段,且卫所兵的人数依旧是军中的大头。至嘉靖年间,募兵制才会成为主流。
    明朝的军饷制度,包括提供给卫所兵全家人的“月粮”和军事行动时发给卫所兵本人的“行粮”。
    标准是,骑兵月粮定额是二石。军马每日给豆三升,草料十五斤。普通军士月粮定额是一石,有家室的发放盐二斤,无家室的发盐一斤。行粮,视作战、操备、修边、防秋等军事行动的行程折算饷银。
    张昭将蓟州镇十万大军全部改为义务兵。将月粮、行粮合并在一起归为军饷。标准提高到每月军饷九钱银子。
    一石大米,价值是五钱银子。即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石米。而军士们的口粮不见得就是大米。待遇好一点的可以吃到黍米、小麦,差一点的就全是高粱,或者糠壳、豆子。
    所以,张昭几天前在三屯营宣布提高军饷时,士卒们欢呼不止。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多出的军饷从哪里来?不要想着从户部掏钱。明朝的中央财政穷得叮当响。兵部尚书刘大夏说如今国穷民困,某种意义上没说错。
    注意,他说的这个“民”,指的是黄册上的自耕农。富的流油的各地缙绅,不仅享受着免税,还奴仆成群。他们根本不穷。
    另外,蓟州镇的卫所屯田产出虽然不高,一年大约只有五万石左右。但聊胜于无。张昭把卫所全部废掉,屯田这一块所提供的军饷,也需要填补上。
    在固原镇、宁夏镇推行废除制度时,弥补所产生的亏空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固原镇屯田所产出的粮食、草料共三十万两千石。这是相当漂亮的一个数首发
    所以,将那些卫所士卒转为民户后,得以新增数万户。朝廷也不吝封赏。
    这些民户所缴纳的税赋,会由三边总督统一协调,取出一部分为军费。
    第二,国泰商行在西北设立的数座纺织工厂。其所得利润以股份分红的方式供给边军、军将。
    但目前而言,蓟州镇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
    …
    张昭的话,让蓟州镇的军将们竖起耳朵。不仅仅是军饷的事啊,没见张大帅还说了:第二,军官们的利益。
    张昭环顾一周,将窃窃私语声给压下来,笑一笑,道:“那我先说第二条。
    官场中有一句古话叫做‘千里做官只为财’。咱们不能耻于言利。不能军中的将官生活水平还赶不上乡间的地主。那谁还来当兵,当将军?
    前汉时,为何关中百姓闻战则喜。因为军功是出人头地的捷径,参军是发财的金光大道。
    咱们目前还法做到这一步,但是可以把待遇提一提。
    如今,永平府的卫所无偿废除,镇中许多军将的资产瞬间被我剥夺大半。
    鉴于诸位将军为国戍边,我将准许军中诸将按照官阶大小在大宁都司旧地,也就是松嫩平原上,购买数量不等的土地。一个总旗,最多可以购买五十亩地。
    价格随行就市。我预估在最开始一亩地的价格应该会在五钱银子左右,甚至会更低。
    至于将来你们是自己退役耕种,还是雇人耕种,悉听尊便。”
    这个决定一宣布,大堂中的气氛在肉眼可间热起来。
    很明显,张大帅要造就一批军功地主。这批人将会是他的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