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道:“殿下,之所以要这个名头,就是为日后归还给朝廷方便。当然,更要的是绝对不能允许大明的军队自行掌握财权。饷银必须要走拨款的流程。否则,将来会有藩镇之祸。新军营此时的情况属于特例,所以,这个名头一定是要的。”
刘瑾眨眨眼睛。这你都敢说?自己给自己挖坑埋掉?
朱厚照不以为意,直率的道:“我信得过你。”
刘瑾:“”
张昭就笑,和朱厚照举杯共饮。
朱厚照再问道:“张昭,你说我父皇修建夏宫之前打算先修西苑,为验证你说的拉动经济之效果,这又是怎么回事?”
张昭也不觉得烦,和朱厚照一边喝酒,一边闲扯,说道:“这事啊,说起来又有点绕。
譬如历代先帝和陛下要修缮宫殿,朝廷诸公们肯定要劝谏。原因有两个。其一,人君当神器之重,应当兴简朴之风,以为天下表率。其二,修缮殿宇劳民伤财。
为什么?
因为会无偿的占用劳役,使唤工匠。所以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如果用内帑的钱来修缮呢?让基建商行去承接这个工程。
花出去的银子购买材料,基建商行赚钱要交税,要给工人们发工资。这就形成一个经济循环。谓之:拉动经济。”
“说到这里,我也不瞒殿下。咱们俩处的这个片区域,我打算在修缮之后捐献出去,搞一个文科大学,专门研究经济之类的学问。目前大明很少有这个研究。”
“啊…,你要捐献掉?”朱厚照单纯的觉得可惜,有点难以理解。这么漂亮的景色,花大量银子修建园林,再捐掉啊?
刘瑾、谷大用几人张大嘴巴,足可塞得下一个鸡蛋。对于太监们而言善财难舍啊!
张昭笑笑,道:“这是我思考已久的想法。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刚刚说的,填补空缺嘛。第二就是我一个伯爵占这么大地方,招人眼红啊!”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要找一批人,找一个地方,和河东派争论,打擂台。学术嘛,你们争起来先,我退后。
不要求多,给我争取五年的时间。等纺织机的威力爆发出来,尔等就知道,什么叫做“历史车轮滚滚而来”,什么叫做“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尽长江滚滚流。”
第四百七十三章 相思千千缕
张昭和朱厚照饮酒、“闲聊”一天的时间,其实是向朱厚照灌输他的一些理念。
特别是“财富观”。
譬如:国库和内帑的区别。天子每年有一百万两的金花银。这个银子和一些贡物,都是由单独的名目向百姓征收。这其实对皇室的声望非常不友好。
那么,为何不改为由国库给天子发工资呢?大臣们当官拿俸禄,皇帝拿不得?就是高一点嘛!
其次,贡物不要用进贡的方式。劳民伤财,吃相难看。比如明代给皇帝的贡物中有一种鱼,结果送到京师来都臭掉。
为何不用皇商采购的办法呢?
流程其实差不多,但是披上一层采购的“白手套”,对皇室的名声就好听许多。有民愤回头把白手套干掉啊!借汝头颅一用,汝妻子我自养之。
再比如:内帑是天子的内帑,也是国家的内帑。否则,户部财政缺钱,天子到底补不补?国家都是你老朱家的,你不补?所以,历代明帝还是会用内帑去补国用的。
那么,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皇帝具备捞钱的动力,用什么办法去捞?
答曰:少府啊!
所以,皇帝一定要有商号,就是要与“民”争利。否则一旦国家有事,你拿不出银子来,那问题就大了。
诸如此类种种,这为日后的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
下午四时许,眼看着湖光山色中波光粼粼,夕阳斜照,张昭送朱厚照一行出来。
朱厚照心满意足的挥挥手,道:“张昭,我走了。下次再来玩。”坐进马车,在一帮精锐禁卫的护卫下离开。
张昭目送。
这时,可以并行八辆马车的水泥大道上有一辆马车停着。似乎正等着他先走。
张昭目光扫过去。车夫旁边似乎坐着的是管家。他连忙下来,躬身行礼,恭敬的道:“小人见过伯爷。”
张昭略有些疑惑,“你是谁家的奴仆?”
大明不兴欧洲贵族那一套,非要搞什么家徽之类的。张昭看这管家眼生的很,见他态度恭敬,顺口问一句。
管家道:“小人是武安侯府的奴仆。马车上是我家夫人,乃是美食镇陈掌柜的堂姐。小人年前在平江伯府见过伯爷一面。”
张昭点点头,知道是马车里谁。
当日,他和金凤交往,就是给她堂姐多管闲事的说闲话,结果金凤躲着他,还有些闲言碎语传出来,于是他把金凤给纳进房中。
他和金凤的感情其实还未升华到最后一步。但都已经纳妾,大美人当前,他当然是选择先上车后补票。
说起来,这事他还要落这位武安侯府旁系子弟的夫人一个小人情。过年时,他还听金凤说,这位夫人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你们先走吧。不必避让。我还有点事。”
“谢伯爷。”
张昭将这管家打发走,站在自己新府邸门口,脑子里过着组建科大学和河东拍打擂台的事。
哲学这玩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像后世,唯物论,唯心论这两大流派争论不休。
所以说,要在哲学领域和程朱理学下属的流派:河东派争一个高下,那是扯淡的。
哲学如何区分流派?就是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譬如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是意识优先于物质,还是物质优先于意识?2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还是不可认知的?
而具体到大明朝的哲学思辨,那就是要回答独尊儒术之后,在儒家这千年以来的体系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张昭对此一无所知。要问他法家和儒家的区别,他还能扯几句。具体到这种层次的问题,他真不知道。
所以,不能从纯哲学的角度去打擂台,而是从经世致用这方面去斗争。
儒学有很大的弊端啊!比如,他在经济领域的表述完全是在扯淡。到明朝还有方孝孺这样的人喊井田制。
这就是属于极大的弱点。
所以张昭打算从经济学这方面去和儒学打擂台。其实,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是他另立新学,从根子上把儒学给毁掉。
要知道,在自然科学,儒学更加的脆弱,不堪一击。因为,自然科学有一个很牛逼的地方:它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定理。
譬如:初中物理学中的牛顿三大定律。这都是可以做实验的。更别说化学,那更直观。能把儒学的脸打的生疼!
但是,张昭没打算去挑战这么高的难度。直接拆儒学的根基,反扑的力度也会是空前的。
一步一步的来吧。
他现在需要时间去发展经济,推动社会改革。说的更直白点,他要培养一批跟着他走的利益集团,这样才不怕反扑。
儒学不就是一帮搞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在撑吗?
他的力量现在还很弱小。
“走吧!”
张昭沉思了一会,带着随从、亲卫们绕到城南的平江伯府看望陈夕凤。
这段时间过年,这只金凤回平江伯府小住几日,陪着她母亲。
马车走在繁华的南城道路中,将近傍晚时才抵达。
张昭给陈家一个子弟引到正房的花厅中稍等。这是对他身份的重视。
稍后,便见陈夕凤带着香风盈盈而来。
她穿着件橙色的长袄,凶大腰细的丰腴身段显不出来。鹅蛋脸儿白净,五官充满着古典意韵,明艳动人。此时,一双水汪的丹凤眼中藏着难言的惊喜。
陈夕凤声音清澈的道:“老爷,你怎么来了?”
张昭微笑着看着自己的美妾,轻轻的抱着她,让她羞的满脸绯红。这不是家里啊!萍儿看见倒没所谓,关键是花厅这里门开着的。这里人来人往的。但四五日未见,她还是很想念丈夫的怀抱,闭上眼睛,依偎在张昭怀里。
“有点想你了。过来看看。这几天在这边可还好?”
陈夕凤感觉心颤了一下。如同一池春水,无端的被风吹皱。心中仿佛有甜蜜的滋味流淌而过。或许,再过十年,她都会记得此时他特意过来看她说着平淡却触动她心弦的这一幕吧?
“老爷”
“咳咳”俏丫鬟浮萍咳嗽两声。提醒有人过来了。
张昭笑笑,松开陈夕凤,道:“你安心陪着你母亲。我过两天来接你回去过元宵。”
陈夕凤仰着头,凤眼中柔情万种,妩媚入骨,乖巧的答应,“嗯。老爷,你何时离京?”
张昭道:“一时半会走不了。还得和朝堂诸公掰扯。”
他得把年前提的那些政策、方案全部都落实,才能去辽东、奴儿干都司。
陈夕凤牵着张昭的手,“那你留下来吃晚饭?”
张昭摇头,“我和你两个哥哥喝酒吗?你婉儿姐姐她们等着的。”
“哦。”
陈夕凤情绪有点低落。不想才见到他就分别。但是正到饭点,张昭说的是实情。
她带着丫鬟浮萍依依不舍的送张昭到垂花门,目送他在淡淡的早春夜色中离开。心中相思千千缕。却不知从何时而起。
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开会
时间过的飞快,转瞬之间元宵节就过去。张昭这几天都在家中休息,等待着年后第一次御前会议召开。
至于早朝,弘治皇帝现在基本就罢掉。时间已经是弘治十六年,弘治皇帝的身体早出现问题。
现在张昭推荐这个“御前议事”制度,合理的利用时间。他能偷懒当然就偷懒。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弘治皇帝在执政末期就时常罢早朝。常常因此被大臣、言官劝谏。他都是听进去,但坚决不改。
唉,明代的早朝真不是人干的事。凌晨三四点就起来,五点开午门进场,七点钟退场,就是为走一个形式。何其之痛苦!
要说早朝有没有作用,当然是有的。否则,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强人为何会这样设计制度?
明太祖的政治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驱逐鞑靼,重整山河,复华夏衣冠。干出这样伟业的人,其政治能力在历代帝王之中绝对是名列前茅。
所以,明人敢吹牛逼说:历朝得国之正,无过于我朝太祖。
当然,明太祖杀功臣那也是真心狠,屡兴大狱。跟着这样的老板,还是很恐怖的。
回归正题。
早朝之作用。其一,用于君臣议事。这一条到弘治年间已经不存在。现在用的是阁臣票拟、司礼监批红这个书程序。
议事,基本是弘治皇帝召见几名重臣就定下来。再就是经庭、或者武英殿的廷议。
而现在,张昭推荐弘治皇帝改变,已经统一为:御前议事会议。大约为三天或者一周召开一次。有紧急情况除外。
其二,仪式感。
这一条现在保留了。
张昭穿越前,网络上有一种青一点的说法,叫做生活需要仪式感。早朝这事,大致有一个类比。
比如,大学时期各专业下面的班级常常混在一起上课,而且寝室也有混编的。
这和初、高中时期固定的老师、同学不同,和日后走入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完全不同。
那么,如何体现出你们是一个班的学生?
大学时,每个班都会配一个辅导员,相当于高中时的班主任。约莫每周就会召开一次班会。
而往往只有这个时候,一个班级的男女同学才会坐在一起,各个住的近或远的寝室才会凑在一起。然后,班主任、班干部通知各种班级里的事务。
评个优,说下考试成绩,宣布某个规定,提醒注意天气转凉等等。
啊,原来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
这就会造成一种凝聚力。
而如果具体到朝政上,当然这人际关系比大学时期复杂的多,经常召集的群臣开会,一样的搞各种操作,自然而然的会培养出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概括起来就是:国家!
所有,古人不是傻逼。搞的这么痛苦还要坚持下来当然是有原因在里面的。
而且朝会还属于礼仪的一种,历朝历代都会搞。但真正搞的像开“班会”一样,规定天天早朝,那就只有大明朝。
其三,稳定人心。
封建主义社会,天下的稳定往往是系于一人:皇帝。皇帝每天在奉天门的城楼上当着两千朝官的面吹风,这足可证明一件事:天子无恙。
如此,人心自然稳定。
当然,官执掌朝政的年代,政治基本稳定。看宋明两朝,基本没有太子造反,或者皇子夺位这种事。正德皇帝死后,天子之位空悬三十七天,天下都无事。
弘治皇帝现在执行“御前议事”制度,基本是正在逐渐的替代早朝、以及各种议事制度。
效果当然是非常好的。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