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十一章 局破
    十一月初十。清晨,白露为霜。
    张昭带着长随张泰平再次冒着寒风骑马前往京城中。
    张泰平终于忍不住,纵马跟在张昭身边,因口罩挡着风,嗡生嗡气的道:“少爷,你在皇城中学宫中礼仪,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风吹死人了。”
    张昭笑笑,“怎么,这就受不了?平安,做事要有点韧性啊。”他两个长随,都是挑选的机灵人。陈康年龄有十五岁,他自然是精心培养。而这小黑胖子还小,固然是记忆力出色,但谋略之类的事情,他要等其长大点再教。
    见张泰平情绪不高,笑道:“好了,不逗你了。今日你不用在东安门候着,在东城中打听下哪里有合适的小院,我们过两天般到城里来住。”
    张泰平顿时欢呼道:“太好了。少爷,你进东宫的事定下来了?”
    张昭就是一笑,并不回答。他昨日刚见完李东阳,困局已破。
    平安这小子真是个好苗子啊。记忆力出众,理解力又好。这培养出来科举,绝对能保证一个进士!他在科举路上走不远,教出一个翰林来,那也很有成就感。
    而且,将来可以倚重为助力。师生关系本来就是明代最为牢固的关系之一。
    在东宫里当差,只需应付一个被众人包围着的朱厚照,应该不忙。这段时间可以利用起来。
    …
    …
    张昭从东安门进皇城。张泰平兴冲冲的去找牙人看东城售卖的院落。
    再一次的遇到结束早朝的朝臣们,再顺着护城河抵达北花房中。走路都有些摇的王公公依旧准时的等在里面。
    张昭行一礼,“王公公,我们开始吧!”作为一个成年人,张昭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他深知,在皇宫中需要谨慎。所以,他对这名老太监一直保持着恭敬、疏离。
    他不怠慢此人,一切都按流程来。但也绝不和此人亲近。天知道这是谁的人。他从未在此人面前说别的话。
    所以,小太监罗成想要收集张昭心怀怨怼的证据的企图只能落空。因为这具年轻的身体里面的灵魂不年轻啊!
    王公公坐在椅中,咧嘴一笑,嘴里无牙,道:“张舍人今日进来,器宇轩昂,一反常态。想必是进东宫的事有着落,这礼仪学不学都无所谓了。咱家年纪大了,正好休息休息。”
    张昭大感惊讶,他自己感觉他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王公公眯着眼睛笑起来,“张舍人不必如此。咱家在宫中当一辈子差,干的就是察言观色的活儿。何况,你在我这儿学习都快半个月,这有何难?”
    高人啊!张昭收敛惊讶,拱手道:“王公公厉害!在下这些日子眼拙。”
    王公公笑笑,挑明道:“都是小技巧。张舍人跟着我在这里学习十几天的宫中礼仪,难道会是真的坐以待毙?今日不是要走了么?”
    张昭听出点话头来,“坐以待毙?”不是一个困境而已,需要用这么严重的形容词?
    王公公道:“是内官监太监徐智将你压在这里学礼仪。日后东宫问起来,这事就会闹开。我就是替罪羊,而你的名声会受到打击。而且,宫中之人将会看清你的根底。”
    张昭恍然明白,致谢道:“谢王公公提点。”
    王公公笑着摆摆手。
    …
    …
    文华殿中。
    太子朱厚照在文华殿中上课。今日又是翰林侍讲学士王华的课。
    在王华开讲《孟子》没一会儿后,朱厚照坐在案几前,看看忠厚老实的王华,心里盘算着是不是可以开始装头疼。
    王华讲解完这两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忽而感慨道:“殿下,十月份小王子诸部寇大同。臣听闻殿下点名要张昭参赞军务,然而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殿下不要信此人的那套说辞。”
    朱厚照则是一愣。大同距离京师数百里。小王子诸部入寇的消息加急传到京中,他当时都气坏了。问张昭在何处。老刘他们说张昭还在办理到东宫来履职的手续,他问了两天就忘掉。不想这一耽搁,就是十几天都过去。而张昭还没来东宫。
    朱厚照敷衍道:“王先生说的是。本宫知道。”说着,拍拍头,叫道:“嗳哟,王先生,本宫的头似乎有点疼,本宫去后面找太医医治。王先生不必担心。”
    演技极其的浮夸,根本不合格。说着话,使个眼色,带着刘瑾、马永成等人小跑着溜出去。
    大殿中,看着太子飞快消失的背影,王华忍不住苦笑一声。得亏他上来就用孟子的话来引出战争这个话题。不然,还完成不了李阁老交代的“任务”。
    王华在这边哭笑,朱厚照往宫中走去,一边不满的道:“张昭呢?五军都督府还没给他办好告身,还是印绶监没给他办好腰牌,叫他来见我。”
    刘瑾、马永成、谷大用几个大太监低着头,快步跟着朱厚照,悄然的对视一眼。
    要是压张昭二十几天、一个月,这是闹起来可以追究责任。时间越久责任越大。但是十几天完全在正常流程范围内。徐智那老小子的招被破了。
    刚才王学士在殿中提起张昭,他们就大感不妙。现在,小爷果然记起来。
    刘瑾谄笑道:“小爷,司礼监那边安排张昭学习宫中礼仪。这些天想必应该学完了。老奴找个人去问问。”
    朱厚照道:“好。把他叫来见我。”
    …
    …
    张昭在北花房中等到东宫小太监带来的召见,和王公公告辞,走东华门进皇宫中去见太子。
    小太监引着张昭走过文华殿。越过太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到一处宫门前。数名太监正等候在此处。
    张昭前世里看过故宫的地图,大略的知道点。文华殿后面是文渊阁,就是内阁所在。而再往后就是东宫。明代叫慈庆宫,清代叫南三所。见小太监没带他进去,顿时微微有些惊讶。
    张昭不知道的是,慈庆宫此时还叫清宁宫,历来都是太后的住处。只是后来才改为太子的居所。至于太子在皇宫中住哪里,完全是帝、后说了算。只要是在东边这片就行。
    宫门前,数名太监看过来。其中为首的中年太监笑呵呵的道:“张书生,咱们又见面了。”
    说话的,赫然便是刘瑾。

第八十二章 初见太子(上)
    张昭第一次和刘瑾见面是在蒋家庄中。
    他当时无欲无求,又不想和太监们牵扯,表现的不卑不亢。同时,拒绝了刘瑾的“招揽”。刘瑾招揽他,实际上是为菜谱。他识趣的把菜谱给刘公公,这招揽自然作废。
    第二次见面是在青龙镇的客满楼酒楼中。他认出太子朱厚照的身份,但佯装不知道。当时,刘瑾还深深的看他一眼。
    现在,在这皇宫内的宫门处,这是第三次。
    张昭的历史水平再怎么网文级别,对刘瑾刘公公还是熟悉的!此刻,这位正德朝的头号大反派笑呵呵的来这么一句,张昭内心里却是警惕起来。
    很简单的道理,以刘公公的地位,需要对他一副老友见面的样子吗?
    张昭拱手见礼,客气的笑着道:“在下见过刘公公。当日在蒋家庄不知是刘公公当面,还望恕罪。”
    张昭话说的很客气。毕竟,他在东宫中当差,勋卫散骑舍人是武官系统,无定员,俸秩视八品。但是,认真算起来,刘瑾一样可以指挥得动他。
    刘瑾却只是看他一眼,再呵呵笑几声,颇有几分皮笑肉不笑的感觉,尖着嗓子道:“张书生本事大着呢,咱家哪敢怪罪你?走吧,小爷等着的。”
    张昭跟在刘瑾等人身后,往殿宇中走去。心中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p。
    他来东宫的目的很明确:获取朱厚照的信任,为将来做准备。但是,他不能将别人当傻子。
    李东阳、谢迁等大佬都明白,举例子都是拿明朝的宠臣们来举例。显然,就算他还有科举之心,大佬们都觉得他会走这条路线。
    而刘公公不愧是将来能“执政”的大佬,虽然他是反派,但水平还是很高,在他进宫的第一天就表现出“敌意”。
    他倒是想苟着发展,偷偷积蓄力量,但现在看来,工作环境很糟糕啊!他根本不用问,就知道刘瑾此时恐怕已经在东宫的太监们中取得主导权。
    因为,弘治十三年距离弘治皇帝归西也就剩四年多的时间而已。
    …
    …
    太子朱厚照住在坤宁宫东边的承乾宫中。以乾清宫为界线,后面的殿宇都是外臣绝迹的地方。张昭虽然是宫中禁卫,但肯定不能去承乾宫中见朱厚照。
    见面的地点在奉先殿前的一处小殿中。
    朱厚照此时年龄十岁出头,脸有些长,白白净净的小正太模样,穿着太子的常服蟒袍。正在殿中来回踱步,脸上带着一些沉吟之色。显然,他正在思考等会张昭来了他要问什么。
    谷大用等太监们随侍在一旁,另有跟着的皇宫禁卫在小殿门口把守着。
    “小爷,张昭带到。”听到刘瑾的声音,朱厚照侧过身,就见一个身材修长的青年被带来,正是当日在青龙镇中见到书生张昭,见张昭要跪拜行礼,抬手道:“张舍人,免礼。”
    他跟在弘治皇帝身边,耳濡目染。弘治皇帝和大学士议事时以先生相称,极为尊重辅臣。他这会自然是照着学。对有本事,且对他胃口的人,他当然很尊重。
    张昭刚学了半个月的礼仪,当然知道臣子见太子要跪拜,十岁的小孩他照样是太子。但心里很膈应。见朱厚照免掉跪拜的礼仪,说道:“谢殿下。”
    朱厚照神情兴奋,走前几步方便和张昭说话,径直的问道:“张舍人,不久前蒙古小王子诸部再次入寇大同。我在宫中听到消息,都快要气死,你有办法灭掉他吗?”
    说完,目光热切的看着张昭,等着他给出答案。说话间,因为兴奋都没有自称本宫。
    刘瑾、马永成、谷大用等人都是侍立在旁边,安静且神情各异的看着张昭和太子对答。
    张昭在东宫里可是大名鼎鼎啊!毕竟,太子是亲口“邀请”他来东宫参赞军务。而刘公公的分析:张昭是来抢位置的,他们都认可。
    张永三十五岁,在八虎中擅长军务,对军事一向比较感兴趣。他对张昭的本事还是佩服的,不然也不会专门在太子面前说张昭的观点。但张昭要来抢他们的饭碗,这当然是不行的!
    明朝,皇帝身边宠臣的“坑位”,不仅仅是太监独占。还会有道士,武将等人。这都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见太子上来就问这样的大题目,张永看看张昭,心里就嗤笑一声,“看你怎么回答?回答有,又兜售你那几条平北虏策,小爷会有兴趣听?回答没有,那就扫了小爷的兴。”
    …
    …
    张昭平视着朱厚照。他的身高比朱厚照还高,这样的平视还是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
    根据他脑海中的历史印象,正德皇帝是最讨厌规矩的主儿,什么东西都要反着来。异常的叛逆。所以,他没必要在这里装什么“循规蹈矩”。
    张昭早上进皇宫,刚听王公公说完把他压着学礼仪的幕后主使者,接着又是“收获”刘瑾的“敌意”,再接着,给朱厚照出个难题。这真正意义上的履新的第一天,正是磨难重重!
    但,趟过去就是。
    张昭从容的道:“有。”
    朱厚照顿时兴奋的道:“哦?那你快说。我也想了几个办法,看看能否跟上你的思路。”
    张昭无视周围看来的各种目光,侃侃而谈,“这要看殿下要什么样的办法。是要立即有效果,还是要徐徐图之。是要一劳永逸,还是要反复蹂…躏。”
    “这都怎么说?”朱厚照胃口被张昭吊起来,一边思考,一边问道。
    张昭解答道:“臣之前有些观点在京中流传,想必殿下是听过。和蒙古诸部的战争无可避免。而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比拼的是国力。
    以我朝的国力,想要灭掉蒙古诸部,这是必然能成功的事!关键在于我们想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若是打完蒙古,百业凋零,中原各处烽烟四起。这便不行。
    所以,对蒙古诸部的战争有轻重急缓不同的策略。”
    张昭先灌朱厚照一碗“鸡汤”。
    明朝初年的两位皇帝,那真是各种吊打蒙古不解释。名将蓝玉捕鱼儿海,一战尽墨蒙古王公!而明成祖朱棣六征漠北,蒙古人望风而逃。但是,土木堡之变是明人心中的痛啊!
    朱棣死后几十年,鞑靼人都打到京城来,且把他重孙给捉住。不知道他知道了会不会气的棺材板都压不住。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全面处在下风。成化朝出了几个名将,但说实话没有打的蒙古伤筋动骨。真正将蒙古人打疼,打的数年不敢南望的,是眼前的这位。
    明武宗朱厚照。
    别看应州之战,各种史料都是抹黑。但单看这个庙号,估计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