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武宗朱厚照。
    别看应州之战,各种史料都是抹黑。但单看这个庙号,估计明朝的文人们心里还是有数的。想想看,“武”这个庙号,都是给哪些皇帝的?
    弘治朝对蒙古部落的战争,那真是苦逼的很。现在很多人面上说煌煌上国,心里估计都在打鼓。
    张昭先给点信心。

第八十三章 初见太子(下)
    听完张昭的话,朱厚照右手狠狠的砸在左手上,神情振奋的道:“我就说蒙古人不可怕。偏偏朝廷里有些人闻边事色变。张子尚,你接着说。”
    十来岁的朱厚照精力充沛,显得颇为好动,喜好玩乐。这种“熊孩子”情绪外露是很正常的。参照历史中的明武宗形象,他此时要是安静、沉稳,那才是扯淡。
    张昭点点头,接着道:“臣的平北虏三策,战略三阶段的观点,殿下知道吗?”
    “我知道。”
    张昭徐徐的道:“现在国朝与蒙古诸部的较量出在战略防御阶段。那么,怎么转变为战略相持阶段。快的办法,就是汇聚九边精兵和京营中的精锐,和蒙古诸部死战。”
    张永在一旁竖着耳朵听,不仅仅是朱厚照的胃口被张昭吊起来,他也一样啊。这时,忍不住讥笑道:“张舍人难道不知道朝廷大军就在边地吗?这算是什么办法?莫不是虚言欺骗小爷?”
    朱厚照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今年四月、五月,火筛部连续入寇山…西。朝廷派遣大军前往御敌。以延绥镇精兵五千,京营马步军三万往大同增援。但是陈锐、许进、金辅三人不敢和蒙古人作战。朝廷追责三人,并令保国公朱晖、太监扶安取代他们的职务。
    如今朝廷大军就在大同镇和蒙古部对抗。所以,张昭这算什么办法呢?
    张昭并不知道插话的这中年太监叫什么名字,洒脱的一笑,“这位公公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们要明确一点,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流血牺牲的!
    国朝有多少军队?蒙古诸部就算全民皆兵又能有多少军队?我不知道边境的战损比如何。就算是二比一、三比一,十万大军,足可以换掉三万蒙古大军。
    只要消灭蒙古诸部的有生力量。那么,战争的态势很快就会进入战略僵持阶段。这就是快的办法。”
    当年侵…华战争,刚开始对面的师团非常精锐。但是,随着中华儿女的血战,以命换命,等到岛…国的新兵都投进来。战争随后就进到战略相持阶段。
    明朝对蒙古的战争,完全可以套用这一模板。拼掉对方的精锐部队,他拿什么进攻、寇边?不老实也得老实。为由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张永一脸的震惊,因为张昭说的太残酷。张张嘴,没有发出声音。他很想反驳张昭。打仗,那是一种技巧,真以为可以换命啊?大军的阵型一崩溃,能被骑兵杀的哭爹叫娘。
    但是,他知道张昭说的是对的。这就像下象棋里面的兑子,兑到最后蒙古人哪里有兵源来补充?战争的态势确实会改变的。
    张昭明着说张永,实际上是在说朱厚照。朱厚照也有些震撼。张昭说的太悲壮、惨烈。想一想,脸上疑惑的表情消失,追问道:“那慢的办法呢?”
    他倾向于慢的办法。
    张昭笑一笑。东宫里的这帮人现在终究是没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明朝对蒙古的作战,再怎么劣势,终究是有来有回。不像亮剑里,那真是苦啊!
    在绝境之中,都是拿命在拼!不用去想死后如何如何,杀一个就是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张昭道:“选良将镇守边境,慢慢的磨。只要多打几个胜仗,消灭蒙古人的有生力量,战略态势就会向我们偏移。”
    朱厚照微微沉思,迷惑的重复道:“有生力量?战损比?”他从张昭嘴里听到一些个新词。
    张昭一一的解答。
    时间飞快的流逝。
    …
    …
    临近中午,谷大用和马永成两人在殿外碰头,往里头看一眼,相互对视着摇头。
    殿内,太子朱厚照正和兴高采烈的张昭坐在小桌前谈论。点心、茶水陈列。张永在旁边聚精会神的听,时不时的附和。刘瑾侍立在一旁。
    谷大用四十多岁,他胆子比较小,苦笑道:“老马,这…”他们刚才还等着看张昭笑话呢。这还看个屁啊!
    马永成叹道:“小爷看中的人,咱们这些做奴才难道还能怎么样?走吧。”
    两人走到小殿中,奏道:“小爷,皇后娘娘那里派人来,请小爷一会过去用饭。”
    明朝并无中餐,只有早餐和晚餐。但是富贵之家一般都是一日三餐。张皇后就朱厚照这一个儿子,当然宝贝的不行,派人叫他去吃饭。朱厚照日后那副德性,未必不是张皇后早年宠爱、惯出来的。慈母多败儿啊!
    朱厚照意犹未尽,但母后相召,不得不去,站起来,吩咐道:“老刘,日后张子尚可以随时来见我。”再对张昭道:“张…卿真是高才,日后见我不必跪拜。下午我再向你请教。”
    这堪称礼遇!
    小殿中的太监都是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张昭。显然,张昭只和太子见一面,就在东宫中站稳脚跟,立下字号。
    张昭拱手一礼,“臣随时为殿下解答。”
    朱厚照带着随从往坤宁宫而去。
    张昭则是和当值的禁卫们往宫外而去,准备吃午饭。他知道今日履新第一天,大获成功。
    …
    …
    皇宫中的消息向来瞒不住人。消息随后就向外扩散。
    内官监太监徐智在今天并不当值。进入到十一月份,整个京城都进入冬季的节奏。他在京中的府邸中睡的美美一觉,然后到寿宁侯家中赴宴。
    西城咸宜坊的张府中。
    徐太监被张府的管家引着到里面幽深庭院的一处小楼中。登楼而上,就见国朝赫赫有名的张氏兄弟正等在小楼中,连忙笑道:“不敢当,不敢当。”
    张鹤龄时年二十七岁,穿着件精美的长衫,容貌不俗,笑呵呵的道:“徐公公如何当不起?”延请徐智在八仙桌边坐下。令楼下奏歌舞,隔着玻璃窗,欣赏侯府的美景。
    饮几杯酒后,张鹤龄举杯,微笑道:“徐公公,张昭那小子现在如何?”
    他府里的那管事已经被处决。这梁子可算是结下。再者,皇帝姐夫虽然划下红线,但不整张昭,他心里难以消气!
    徐智喝着酒,嗓子有点尖,神态悠然的道:“候爷就等着过几天的好戏吧。”事情,都在掌握中。
    话音刚落,他的干儿子、留在宫中的罗成却寻到候府中来。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走进小楼。

第八十四章 小小的涟漪
    徐智和张氏兄弟正在听曲、饮酒,毕竟是阉余之人就没叫美姬做陪。张府的管家来汇报,说他干儿子罗成有要事要见他,就让人将罗成叫进来。
    这时,见罗成一副惶然的模样,心里便有些不喜,坐在八仙桌边,问道:“什么事?”
    罗成吞口唾沫,稳住呼吸,跪地回道:“干爹,上午时小爷派人来,召见张昭。”
    徐智顿时脸色微变。他刚刚寿宁侯面前说“过几日等着看好戏”,现在你给我说这个?
    张鹤龄神情微沉,他当然意识到计划破产,插话道:“怎么回事?太子怎么会突然召见张昭?”
    罗成看一眼徐智,见他微微点头,便道:“侯爷,听说是今日授课时王学士讲的兴起,劝谏小爷不要接受张昭那套…”
    “哼。”张鹤龄鼻子里重重的冷哼一声。也不知道是对翰林侍讲学士王华不满,还是对徐公公不满。
    徐智自觉有点灰头灰脸。但这没办法,谁想的到竟然会有文官帮张昭呢?都在江湖里混,他是脑子缺根弦才觉得王华是真在“骂”张昭。很明显在“提醒”太子。
    徐智徐徐的开口道:“侯爷,这是意料之外的事。就算张昭被小爷召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被小爷看重。只要他在东宫当值,机会多得是。”
    张鹤龄点点头。徐公公话里藏着话。太子说直白点,还是个孩子。他对张昭很感兴趣。但等见到张昭之后,交谈几次,未必就会继续看重。
    罗成跪在地上,欲言又止。
    徐智情绪不佳,呵斥道:“你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罗成低着头,道:“干爹,我刚出来时听到宫里的最新消息。小爷给了张昭随时可以见他的待遇。”
    啪!
    空气里仿佛有一声脆响。徐智一口气差点没上来,颈脖上一阵血往上涌,狠狠的盯着罗成。小兔崽子,你说话不会一次性说完吗?
    张鹤龄则是心里堵的慌。他刚准备继续的,结果听到这么个消息。这种待遇,说明太子非常重视张昭。但是,他如何甘心?
    徐智缓了缓,燥得慌,勉强的拱手道:“侯爷,咱家还有事,今日就到这里。”他哪里还有脸在张府吃酒?带着干儿子迅速的离开。
    …
    …
    中午时分,内阁中的大学士、中书舍人、书吏都纷纷从文渊阁、内阁库房中出来,往东华门外去吃午饭。
    谢迁刚出内阁重地,就有一名中书舍人告知宫中的情况。谢迁微微皱眉,略微放缓脚步,等到从里面出来的李东阳。
    内阁大学士事务繁忙,且各有公房,需要有人跑腿、传话。久而久之,得阁老看重的中书舍人就是其文秘。谢迁吩咐留意张昭的消息,所以其文秘立即来告知。
    “于乔…”李东阳笑呵呵的拱手致意,眯着眼睛看看冬日和熙的太阳,站在文华殿前的广场中,邀请道:“一起去十里香中小饮数杯?”以他的智商,当然猜的出谢迁专门在等他。
    谢迁比李东阳小两岁,但看起来身体好太多。而且风度翩翩,颇有人臣威仪。和其貌不扬的李东阳站在一起对比太明显。点头道:“行啊。”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宾之兄,太子今日召见张昭,他说的那些话,你知道了吧?”
    李东阳微笑道:“嗯。于乔对边事有新的想法?”他给张昭划的红线,张昭并没过线。
    见李东阳在转移话题,谢迁摇摇头,感慨的道:“宾之兄,我总感觉将其调到太子身边是一个错误。唉…,去喝酒吧。”他亦不想和李东阳闹僵。
    张昭很明显就是战争份子。有他在太子身边,就算有李宾之划的那两条红线:第一,不准因私欲鼓动大军出塞。第二,不可鼓动太子亲征。但他还是忧心忡忡!
    李东阳笑着说起十里香中的美酒:五粮液。
    他对张昭今天的表现比较满意的。没有当着他的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至于谢于乔担心的事,这根本不是张昭的问题,而是太子喜好边事!
    …
    …
    乾清宫。
    弘治皇帝的住所在西暖阁。而吃饭的地点一般都是在乾清宫的东暖阁。根据史料记载,他死前就在西暖阁召重臣,托付后事。
    午饭时分,弘治皇帝刚刚在西暖阁中召见完重臣、吏部尚书马文升后,到东暖阁中吃饭。
    他和张皇后虽然过的是民间夫妻般的日子,但是皇帝吃饭是无人能同席的。而且,还有各种细节上的规定。
    弘治皇帝比较“老实”。等到后面的皇帝,像万历、天启,这两位就从来不用御膳房的御膳,而是要宫中的大珰们请客。吃的舒爽又尽兴。
    饭后,弘治皇帝照例赐膳,然后在东暖阁中坐着喝茶消食,同司礼太监萧敬闲聊。
    萧敬是一名老太监,时年六十二岁,因熟习各种典故,又善于鼓琴,为人正派,上下敬服。深得弘治皇帝的喜欢,称之为“顾问”。
    弘治皇帝是个白胖的中年人,三十一岁的年纪,神情温和,说道:“萧敬,太子今日和张昭的对答,你怎么看?”
    张昭今天和太子谈的有点“深”,立即被刘瑾报到弘治皇帝这里来。
    萧敬站在御座旁边,恭敬的道:“皇爷,张昭这个人品行尚可,言论却充满暴戾之气。但非如此,不足以说明兵戈之凶险、残暴。”这话的意思是在给张昭说好话。
    谁都没想到,王公公和萧敬有关系。
    弘治皇帝笑着摇头,他哪里是要追究张昭的责任?而是张昭说的“轻重急缓”之法对他颇有些启发。
    现在北边的局势很严峻。朝廷大军在大同和火筛部交战。而据闻小王子部又要回到河套地区。
    当年,他反思对蒙古作战连年失败的原因,有两点纠正。第一,整顿边备。第二,启用名将王越。弘治十一年,据有河套。而如今王越已死,再无良将。他只能用保国公朱晖。
    “你啊…。朕知道他。去把奏章拿来吧。”
    随着弘治皇帝的表态,张昭进东宫后激起的小小涟漪就此平息下去。

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
    “履新”第一天成功后,张昭接下来的日子步入正轨。每日清晨出门到皇城禁卫在皇宫中的驻地,东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