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的策略他看的出来。但不得不说,这有点异想天开。没见本朝的勋贵成国公都在学文士吗?
    武勋们与国同休,子孙享受着荣华富贵,早不复祖宗的血勇。在政治上和文官集团争雄的想法早就熄灭。
    现如今,真正和士人们争锋的是宦官集团。真以为成化朝的大太监汪直在乱整文官吗?后面是天子的默许。
    儿子(王守仁)今天早上出门前还给他说张昭必有脱困之策。但现在看来:一念之差,满盘皆输。
    到底还是太年轻啊!
    …
    …
    李东阳留意到张昭的小动作。
    事实上,此时能站在武英殿中的都是人精,对张昭这“幼稚”的想法都能看穿,区别之在于时间的早晚。
    昨夜里,他族弟带来张昭的答复。
    他问:“宫中鼓声、足球,到底怎么回事?”
    张昭答:“足球是练兵之法。鼓声是宫中倾轧的缘故。”
    他大约明白是怎么回事。张昭大概想通过进献练兵之法在宫中自保。然而,朝中人人都看的天子有振作武备之意,为何无人在此事上投机?
    究其原因,国朝军队的战力下降不比开国之初,如今京营、边军的精锐打不过蒙古人。
    李东阳轻轻的叹口气。年轻人想法是好的,但是没经过官场的洗礼,太过于稚嫩啊。
    …
    …
    谢迁侧身瞪张昭一眼时就看到张昭的“小动作”,心里嗤笑一声,见李东阳有说话的意思,抢先道:“陛下,张昭诱导太子嬉游。臣请将其逐出东宫,夺职、仗责,以儆效尤!”
    李东阳看到弹劾张昭的奏章,就知道天子必定会召见太子当面问询。所以,他根本没有急匆匆的去通知张昭。而是稳当当的叫李教谕居中传话。
    李东阳看得出来,谢迁当然看的出来。他票拟的意见写的重,那只是个姿态。这会真处理的时候,自不会还要求将张昭下狱。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事情到这一步,那已是白刃相博。
    张昭深深的吸一口气,压住心底乱七八糟的想法,靠人不如靠自己,对御座上的弘治皇帝躬身行礼,朗声道:“陛下,臣愿以此法练兵。证明臣所言非虚。”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谢迁总不能颠倒黑白吧?营造大势不成,他也只有博一把!
    李东阳半步脚都迈出来了,这时脑子急转,顺势道:“陛下,既然张昭愿意去练兵证明自己,可令他不再随侍东宫。届时,若兵未练成,证实为虚言,两罪俱罚。”
    李东阳还是有回护张昭的心思。他这是在拖延时间。
    只要张昭出了东宫,谢余姚还好意思盯着他?至于,练兵验收的问题,总归是有办法。他相信张昭敢“献计”,足球应该是可以增加体能的。
    一直站着没说话的刘健走出来,断然的道:“臣以为可行。”谢迁的想法他知道:不能让东宫好武事。但他不想管。
    这并非是没有远见,而是一代皇帝有一代皇帝的喜好。譬如:宣宗喜欢斗蛐蛐。还不是明君?本朝天子独宠张皇后,一样是明君。这是细枝末节。
    而且,等太子继位,他那时早就致仕。自有后来者“约束”太子。英宗皇帝亲征的后果如何,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
    …
    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之上,目光看向兵部尚书马文升,“马卿以为呢?”
    马文升说道:“臣以为试试也好。”
    弘治皇帝点点头,从谏如流,定夺道:“那便如此。”目光落在张昭身上。其实,太子转呈上来的练兵条陈,可不仅仅只是用足球练兵,而是一套练兵的办法。他期待张昭能帮他练出一只精兵来。
    谢迁余光瞥李东阳一眼。心里知道,他被“和稀泥”了。他只达到部分目标。他的本意是把张昭清出东宫,不再和太子产生交集。这样他才放心。
    别看他对张昭提防着,正是因为认可张昭在北虏上的看法、水平,他才会如此。
    张昭心里则是长长的松口气。
    他其实在赌弘治皇帝怂不怂。像嘉靖皇帝就是个怂鳖,他打河套不成,最后将罪过归到首辅夏言身上。这种皇帝,真是看得人想打他啊。嘉靖也确实把明朝搞的一团糟。徐阶在其遗诏里面,写的和罪己诏没两样。那泄愤的!
    而李东阳真的是神队友啊,配合的非常好。他完全搞错。其实,不应该寄希望于武勋集团,而应该直接去和李大佬商量。
    这是经验、教训。
    …
    …
    弘治皇帝把事情定下来,接着讨论张昭练兵的事,毕竟回头是要验收的。
    马文升说道:“既然要练兵,京营中跟着保国公去大同又回来的精锐肯定不算。而三大营和团营剩下的都疲弱不堪,用来练兵也起不到效果。”
    明朝京城的卫戍部队,在明成祖时主要组成部分有两部:京营(三大营)、在京卫所(七十二卫)。每年还有临近京师各地的兵士六十万人来京操练。
    而土木堡后,明朝中枢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只剩下老弱。于谦选精兵立十团营,保卫京师。这之后,京中的军事力量多有变动,现在的格局是:京营、十二团营。
    京营除开负责宫中防御的禁卫,基本都只剩下老弱病残,负责当差与打杂。十二团营目前还有精锐力量,保国公朱晖带去大同的就是这部分精锐。约三四万人。
    在京的卫所早就糜…烂掉,军事功能退化,徒有空架子。像李东阳的籍贯就是金吾左卫。
    保国公朱晖忽而插话道:“马尚书,张昭曾提出预备役,不如让他在九边重镇中组织预备役,顺带着练兵。”
    被弘治皇帝信任的驸马都尉崔元心里笑一笑。
    他知道原因。据说张昭和太子讨论北虏局势时,认为保国公打不了胜仗。原话肯定很委婉,但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位保国公心里不计一笔才怪。
    崔元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保国公所言甚是。”
    他为什么附和保国公?张昭的白酒“二锅头”行销北直隶,日进斗金,而对他这个顶头上司,却是丝毫不表示表示。真以为靠着长宁伯就行?
    张昭一口气还没舒完,局势再变。
    保国公和崔驸马的意思,是要将张昭踢到边境去“练兵”。这形同流放,且安全没有保障。
    形势对张昭而言,在瞬间又变得恶劣起来。他应对了谢迁的“弹劾”,但不想武勋集团在这时捅他一刀。

第一百章 反打脸
    如此紧张的形势,张昭也不去纠结这两位武勋为何突然“翻脸”,脑子高速运转,再次向弘治皇帝躬身行礼道:“陛下,臣申请留在京中练兵。否则,练兵效果如何,陛下何以得知?
    臣绝不做欺君之辈!愿立军令状,一年之内练出一支精兵。并向谢阁老证明足球可以为军中戏,可以增加士卒们的体力,是一种练兵之法。”
    武英殿中的群臣瞬间目光落在张昭身上。
    这里的重臣都是“老狐狸”,就算吃惊也不可能发出声音。全都审视的看着张昭。以一介书生之身去操持武事,在一年的时间内练出精兵?
    这谁会信他能成功?
    “张昭!”朱厚照扭头去看着身侧的青年,感受着他的决心,心中震撼。这并非是对张昭以文人练兵的震撼。他才十来岁,且对张昭的能力颇为认可,没有这种情绪。
    而是,明摆着保国公、崔驸马两人在打压,张昭选择了决然的反抗,在天子面前立军令状!这不屈服的斗志,置诸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令他震撼。
    李东阳颇有些无奈。
    立军令状!这是随便立的吗?他都帮张昭把局面缓和,回头糊弄糊弄就好。但他能怪张昭吗?不能。若非如此,就要被保国公和崔驸马联手踢到边疆去了。
    保国公朱晖和崔驸马就是“随口”打压下张昭。见张昭愿意立军令状便不再继续,免得引起皇帝的反感。当然,届时若兵练的不好,他们可不会客气。
    马文升无声的笑一笑,此人勇气可嘉。对张昭的看法倒是略有变化,奏道:“陛下,张昭所言可行。兵部上个月调天…津卫所兵进京补充团营。可调一千人给张昭训练。”
    弘治皇帝看向三名阁臣和英国公,“诸卿以为呢?”
    四人都无异议。张昭都敢立军令状那还能说什么?首辅刘健作为代表出列道:“君前无戏言。张昭愿意立军令状,那就留在京中练兵。可令其暂时署理该千户所有事宜。”
    弘治皇帝点点头,目光落在张昭脸上,温和的道:“张昭,以一年为期,朕等着看你练兵的结果。若有成效,朕不吝封赏。”
    至此,尘埃落定。
    …
    …
    张昭的结果还是不错的。他身上还挂着八品的勋卫散骑舍人,只是不再随侍东宫。只要,他能在京中把兵练出来,军令状就不是问题。这可是在谢阁老的“攻击”下取得的结果。
    但是…
    张昭要的不仅仅是顺利“脱身”。从他的角度来看,脱离东宫就意味着失败!
    废话,一个生员走仕途,走文官路线,那等着沉沦下僚吧!一辈子就干八品、九品的杂职官。而走武将路线,张昭没有武艺、家世,能混出来?
    张昭朗声道:“臣谢陛下隆恩。臣请陛下恩准,以太子为这只新军的首领。臣只专注于练兵。”
    马一哥虽然发话,兵部会调拨士卒给他。但是,练兵不仅仅是要兵源,还要军需、军饷、驻地。这些都需要去沟通,扯皮,索要。而看情况,五军都督府会为难他。
    他需要一个旗帜挡在前面,应付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张昭说得明白,弘治皇帝当了十三年的皇帝心里也清楚,但略微踌躇。他儿子的性格他还不知道?挂这个名,只怕会天天往练兵场跑,荒废学业。
    朱厚照见弘治皇帝金口玉言确定对张昭的“处罚”,心里正轻松。这时听张昭这么说,顿时心里乐开花。这就是张卿给他说的帮他捞点好处?正合他意!当即,抢着道:“父皇,儿臣愿意。”
    英国公张懋禁不住微笑。太子确实贪玩。保国公朱晖、驸马都尉崔元亦是含笑。
    谢迁看着这一幕,心里的怒火陡然起来。这不是他最担心的局面吗?走出来,高声道:“陛下,臣以为不妥。太子这个年纪,正当读书之时,岂可分心军务…”
    谢公尤侃侃。
    就在谢迁正要引经据典说服弘治皇帝时,张昭忽而出声,厉声道:“谢阁老这说的什么话?太子提前接触军权有何不好?当年宣宗皇帝为太孙时亦有幼军旧例。
    莫非,军权握在你手里便是好吗?这天下是朱家之天下,还是你谢迁之天下?”
    许你谢迁“攻讦”我,还不许劳资做十五,扣你的帽子?没那好的事!
    说着,张昭再对弘治皇帝慷慨激昂的道:“微臣不才,得陛下恩准练兵。当每日在军中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样的军队才有灵魂、信仰。
    陛下国事繁重,臣不敢劳陛下视军。则此重任非太子不可当。”
    张昭这番话,显然是在把大帽子往谢迁头上扣。但确实戳破一层窗户纸:这天下究竟是朱皇帝的天下,还是文官集团的天下?
    明朝到弘治年间,文官集团的力量很强大。弘治皇帝执政十三年,若没点体会,那是不可能的!
    御座上的弘治皇帝没有出声。他御极十三四年,当然知道现在不到表态的时候。
    谢迁则是气的七窍生烟,手指着张昭,咬牙切齿的就要反驳。
    刘健微微皱眉。阁臣一体。他作为首辅,不能任由谢余姚给张昭喷。而翰林院的王鏊、王华亦是微微皱眉。
    英国公、保国公、崔驸马三人则是继续开启“观战”模式。这小子胆子挺大的!
    马文升、戴珊两人沉默着。这是张昭和谢迁的个人恩怨。那御史是谁的人,大家心知肚明。
    这时,李东阳出声呵斥道:“放肆!御前也是你咆哮的地方吗?还不认错?”
    傻子都看出来李东阳在回护张昭。没错,张昭骂谢迁在法理上是没错的。废话,御史们骂阁臣的多了去。但是,在皇帝面前大声音说话,这叫御前失仪!
    这个罪名,皇帝砍你的头都算正常的处罚。
    张昭领悟到,抢在谢迁说话之前,向弘治皇帝道:“臣情绪过激,请陛下治罪。”
    弘治皇帝微微颔首,对谢迁道:“朕知谢先生忠贞爱国,为皇儿的学业殚精竭虑。这支新军以幼军的旧例,挂在东宫名下。操练归张昭负责。这样可好?”
    皇帝又是表扬,又是商量的态度,给足面子,谢迁能如何?躬身道:“臣遵旨。”军权这东西确实有点敏…感。
    弘治皇帝安抚好谢迁,不理苦着脸的朱厚照,对张昭道:“朕同意了。你好生练兵。”说着,带着大太监陈宽、萧敬离开武英殿。
    陈宽临走前看张昭一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