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的都是些没门路,想要走走张皇后路线的没落勋贵。比如,去年被夺禄闲住的平江伯陈锐将其嫡次子,在宫中当勋卫散骑舍人的陈泰派来。
    显然是想抱寿龄候的大腿,重新起复。平江伯陈豫在英宗时是名将,得以封爵,还曾守备南京。这是个很显赫的职位。一般都是魏国公一系担任。
    父亲在战场上挣来爵位,结果传到陈锐这一代就家世倾颓,他能不急么?
    除此辈之外,还有一些京中有实力的商户都被邀请来。譬如,在京中经营钱庄的卢员外。他们都是潜在的经销商和客户人选!
    张鹤龄自然没兴趣在前面应付这些人,将弟弟张延龄留在前院中喝酒,回到他的小轩,招待着悄悄来访的徐智徐公公。
    小轩中烧着炭盆,温暖如春。
    徐智四十多岁的年纪,喝着入口甘润、爽洌的“二锅头”,连日来脸上的阴霾不见,笑着道:“侯爷果然厉害啊!这才几天的功夫就把酒都酿出来?”
    张鹤龄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穿着精美的丝绸长衫,得意的笑道:“这多亏徐公公提点啊!哈哈!”他一分钱都没花就拿到酒方。这事令他颇为得意。
    徐智笑笑,劝道:“侯爷这里卖酒得加把劲儿啊。张昭进献水泥配方给皇爷,英国公那里又多调拨了两个月的给养给他。而且皇爷允许他组建商行经商来补贴军中用度。那个国泰商行已经开业。就在崇文门外卖玻璃镜。宫中还有一个等人高的大玻璃镜,就摆在坤宁宫中给皇后娘娘用。”
    他在宫中,消息非常灵通。
    张鹤龄耳朵竖起来,“玻璃镜子?”
    徐智点点头,小口的抿着二锅头,这酒度数有点高,故意的挑起张鹤龄的兴趣,说道:“侯爷,这玻璃成本不知道多少,但是售价却是非常高。宫中那大镜子,据说要卖一千两银子一个。而国泰商行里一些半尺的方境要买八百文,你想想这里的利润得有多少?”
    他派人去调查过。
    张鹤龄眼睛顿时眯起来,笑道:“好,好!本侯知道了。徐公公,等本侯的白酒和玻璃镜子卖出去,将来少不了你的好处。”
    不管张昭有多么会折腾,能制造出多少新奇的玩意儿,这些东西不都是他的吗?哈哈!哈哈!
    徐智忙拒绝,张氏兄弟贪财的很,怎么可能分钱给他?说道:“咱家谢侯爷美意。我只是是为了将张昭扳倒罢。”
    张昭的粮饷,他大致的算过。只要寿龄候这边给力,足以将其扼杀在萌芽中。届时,练兵受阻,在御前那些文官可有话说的!他这里有个消息,校阅未必是在一年后。而是在最近。嘿嘿!
    张鹤龄见徐智很上道,满意的点点头。一顿酒喝的宾主尽欢,送走徐智后,立即将他的心腹管家张二找来,令他派人去南口村中搞到玻璃配方。
    …
    …
    寿龄候府的品酒会后,很快,京城的地面上就出现新的“二锅头”,冲击着白酒市场。根源直指寿龄候府的酒坊。
    这“乱象”自然被长宁伯所察觉。他们家现在有近半的“收入”都来自高端白酒五粮液。这酒都已是宫中的御酒。
    下午时分,长宁伯周彧在府中和二三清客一起看戏。周管家将情况报上来。
    周彧老者模样,一身青布衣衫,挥挥手,让戏台上的戏班子先停下,也没避讳几个清客,他们都知道张昭,问道:“张鹤龄哪里来的二锅头配方?”
    周管家躬身道:“这老奴就不知道。”
    周彧捻须沉吟一会,对左右的清客笑道:“小年轻做事,还是容易出纰漏啊。八成是张昭的精力都在新军千户所身上,老家却给人钻了空子。重赏之下,有几个人嘴巴严实的?老周,你去问问张昭,要不要本侯帮忙?哼!张鹤龄就是狗肉上不得席面!尽用些没品位的手段。”
    他和张鹤龄恩怨大着。

第一百三十三章 要帮忙吗?
    长宁伯府上的管家周俊领命,于二月十六日的上午到城北的新军千户所驻地见张昭。
    张昭这里正忙碌。招募合格的新兵和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乙等兵退伍的事情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新军千户所的校场中分批展开新的训练,以老带新。
    新军千户所满员的情况为1120人。但因吃空饷是军中普通现象,所以实际只有800人。十二天的时间,因王武在金吾卫中的口碑,招募到350人。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在京中增设至72个卫所,这几十万军队到弘治年间早就糜烂。但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不可能都转行。譬如李东阳混的好,直接就是阁臣。
    总有些人还是吃军中这碗饭。王武出面招募士卒,在十天时间内就遴选出350人。再加上退伍的50名士卒,新军千户所已经满员,拥有战兵1100人。
    这个人数在冷兵器时代投到战场中,几乎翻不起浪花,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在火器时代可不算少啊。
    弘治十四年,西元纪年是1501年,即十六世纪初。接下来的地理大发现之后,随后数十年,崛起的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其一个步兵团也不过800人。
    按照张昭的编制,一个排40人,一个连队约120人。他拥有将近十个连队的兵力,这已经足够打一场中等烈度的战斗了。
    “向右看…”
    “一二三四…”
    张昭在校场边上看着正在训练的士卒们,新兵们训练队列,老兵们进度快的已经在端着木枪练习排枪战术。
    周俊给张泰平带进来,看着校场上热闹的士卒们,笑呵呵的恭维道:“张千户练的好兵啊!”
    今时不同往日。张昭现在是一个实权千户,而且得到弘治皇帝的看重。注意,这个时候就不是太子朱厚照了。弘治皇帝短时间内连续召见张昭两次,傻子都知道皇帝看重他啊!何况京中这些人精们?
    张昭微笑一笑,拱手道:“周管家,可是长宁伯有吩咐?”他和长宁伯府的来往不算密切,但也不算生疏。去年可是合作一把把寿龄候给坑了。
    周俊笑着道:“张千户莫非还没收到消息?京中已经出现新酿制的二锅头。经过我们府里的查探,发现是寿龄候府的田庄出产的新酒。”
    张昭眼睛眯了眯。寿龄候府?南口村那边确实还没有给他来信。
    这时,小黑胖子张泰平过来汇报道:“少爷,钱总旗来了。”
    “叫他过来。”
    …
    …
    钱宁二十七岁,身姿修长,容貌英俊。他没有穿锦衣卫的飞鱼服,而是换了件青衫,快步从军营外进来,躬身行礼道:“小的见过张相公。”
    周俊心里倒有些诧异。锦衣卫的总旗钱宁和张昭关系密切,他当然知道。当日张昭能顺利的当上生员,钱宁出来作证,出力不小。但没想到钱宁对张昭这么恭敬。
    这不应该啊!锦衣卫的总旗需要尊敬一个千户吗?八竿子打不着啊!不过,仔细想想,心中释然。这钱宁也是个精明人物,怕是听到京中的风声吧:张昭受天子看重。
    张昭微笑着点点头,问道:“你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
    钱宁心里就是一磕碜,微微发苦。张相公眼睛里糅不得沙子啊!
    去年十月份,他因帮张昭脱困,得以入了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的眼,被提拔为总旗,手下管着五十个人。在崇文门收“保护费”收的不亦乐乎。
    他固然是知道,被提升为总旗是沾了张昭的光。因为当时天子直接下口谕调张昭去东宫啊!但是,这人一有权,就容易迷失自我啊。他除开过年时来给张昭拜了个年,基本没来见张昭。
    他当日跪在张昭面前说:“愿追随左右,但凭驱使。”,背叛倒不至于背叛,但是在锦衣卫中他这个总旗混得风生水起,而且有牟指挥使关照,他便不大想在张昭面前来当个小弟。当日,张昭最近也没事吩咐他去做。
    钱宁谄笑道:“张相公,最近崇文门外的白酒市场混乱,有新的二锅头出现,小人赶紧来向相公汇报。”
    张昭早知道钱宁是什么货色!这位舔派高手是个大反派啊!敲打一句,心中晒然一笑。钱宁为什么来?很简单,因为张家的二锅头在京城中的市场是钱宁在做总代理。新酒出现,同样损害了钱宁的利益。
    “这是长宁伯府的周管家。二锅头是寿龄候府生产的。我自会处理。你回去好生照看着崇文门国泰商行的店铺,别让些乱七八糟的人去捣乱。”
    钱宁昂首挺胸,道:“谁敢?相公,你就放心吧!”心里却是暗中揣测,长宁伯府的管家来找张昭干什么?看态度似乎很尊重张昭。这让他想起锦衣卫中的一些传闻。
    张昭受天子看重的消息,官场中人肯定是知道的。但是,那些杂流小官们则未必知道。而京中的那些没有门路的商贾一样不知道。钱宁虽然身在锦衣卫,但他只是个总旗,谁给他通报这消息?
    无非是他本身比较会结交朋友,听到一些个传闻、风声。那他最近得来的勤快点啊!
    周俊和钱宁拱手致意,算是给足面子,见张昭和钱宁聊完,道:“张千户,我们伯爷派我来传话:你需要帮忙的话,可以打招呼。”
    周管家这就是话术了。
    长宁伯周彧的意思是给寿龄候张鹤龄添点麻烦。他们俩新旧国舅爷的关系不佳!但到周管家这里,就是张昭如果请求帮忙的话,可以开口。
    请求帮忙,那是要付出代价的呀!张昭一个千户凭什么指挥长宁伯府?上次长宁伯府帮忙,张昭就把那张名帖(人情)给用掉。
    张昭婉拒道:“多谢伯爷美意。暂时不用。”
    周管家、钱宁两人疑惑的离开。搞不清楚张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搞事的可是弘治朝的顶级勋贵寿龄候。
    这位在弘治朝是出名的滚刀肉。最大的惩罚大概就是被张皇后骂一顿,其他的屁事没有。哪怕罪名是他的家仆杀人。张昭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不卖酒?
    当晚,张昭写了一封信,派刘二狗送回到南口村中。

第一百三十四章 谁比谁傻?
    二月二十日,惊蛰已过。北国大地已经回春。
    南口村中,来提酒的经销商似乎人数要少了些。张府大院东面的酒厂中,往日来搬运白酒的马车能排到大路中去。为此,在青龙镇中负责销售的董叙、董朗父子都来到村中。
    在仲春之时,青绿的桑树下,来自北直隶各县的提酒的商人们各自小声交谈着。
    “哎,老汪,京中出现新的二锅头你听说没有?批发价只要二十八文钱一斤。比知行商行这里还要便宜两文钱。听说他们的定价还是四十文。”
    “卖酒的地方就在卢沟镇中。听说提酒的地方在香山脚下。”
    “你去吗?我在这里提最后一批酒就转过去。市场上供不应求啊。拿到酒就是银子。”
    “暂时先不考虑吧。毕竟和知行商行合作的还不错。”
    如何应对新的“二锅头”出现,张昭给婉儿、吴春时、董朗等人做了细致的安排,无非就是竞争!主要集中在销售管理,成本管理两个方面。
    在张家的“二锅头”占据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有品牌,有渠道,难道还会死掉不成?
    这是不可能的发生的事情!整体的二锅头市场还远未达到饱和的状态。只不过,弘治十四年知行商行的利润可能会下降。
    目前南口村酒厂的生产能力达到月产酒四万斤,利润约在1000两银子左右。张昭占八成股份,剩余两成股份为董朗所有。除开家里的各种开销,张昭每个月都有七八百两银子的纯利进账。
    张昭的应对方式是:保持现金流,停止扩大生产。这不是从商业的角度来决策的,而是从官场的角度来决策的。因为…
    南口村的小河边,张家护卫队的队长姜承业正在和一名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交谈着。
    这中年男子约三十多岁,方脸大眼,中等身量,穿着件普通的长衫,看起来颇为精悍,道:“姜老弟,你真的能拿到玻璃的配方?”
    经过几天的牵线、试探,双方此时已经进入主题。
    姜承业不爽的道:“牛哥,你这话问了多少遍?我说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实话和你说,除了我别人也不可能拿得到玻璃配方。烧制的工艺都是分开的。只有吴管家一个人知道配方。我负责护卫,能翻看他的书信。懂吗?”
    牛哥满意的笑起来,砍价道:“但是,你要一千两银子未免太多。我拿不出来。”
    姜承业嗤笑一声,拍拍衣服上的灰尘起身,“没银子你在这儿说个机八?”
    牛哥被骂的一懵,看着姜承业走进酒厂中,琢磨着,骑马回香山脚下的田庄中找管家张二。
    …
    …
    香山在仲春之时,风景秀丽。
    山脚下是大片良田。基本都被权贵们的田庄瓜分掉。距离香山两里路的侯府田庄中,在寿龄候张鹤龄面前颇有脸面的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