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相信张昭。
直到二月初四的晚上,张昭在军中夜议后,让林文宁把燧发枪的图纸发下去,这帮工匠才老实起来。毕竟,使用燧石点火的创意足够让这些“行家”震惊。
时至今日,张昭已经顺利的打造出二十几支合格的燧发枪。昨天他就去宫中求见给弘治皇帝。刚刚弘治皇帝派人来通知,准备在宫中见他,叫他带上燧发枪。
春天的中午,暖风习习。路边的杨柳依依。张昭在马边,提笔给婉儿写回信,拿行书飞快的写完,交给吴春时,赞扬道:“老吴,辛苦你了。这件事就等我的好消息。二锅头那边的竞争,你按照我之前交待的策略办。不要着急。”
吴春时四十多岁的年纪,常年在地里劳动,看起来颇显苍老,脸上皱褶很多。这几个月身为张府的管家,开始慢慢的养着,略显白了些。笑呵呵的道:“少爷,这辛苦什么?我懂。你放心,不会叫张记商行占了便宜去。”
寿龄侯府的商业马家号叫做“张记”。经营京中一切能赚钱的生意。不管是否合法。反正只要弘治皇帝没亲口禁止,他们家都做。
吴春时心里其实想提醒自家少爷的。二锅头的生意受到寿龄侯府竞争的影响,采取的是保证现金流,而不扩产的策略。张家蒸蒸日上的势头停止。
可是,这“二锅头”生意是家里除开土地唯一的来源,还有那么多人要养啊。断然是不能出差错的。
但是,少爷交代下来,他还说什么呢?照做就是!老吴很早就是张昭的“粉丝”,对张昭的能力深信不疑!
吴春时说完,瞪马背上的二儿子吴臣一眼,道:“好好做事,别给少爷丢脸。”
吴臣一阵苦笑,回答道:“爹,我知道。”其实,看着父亲的变化,他如何不感激张昭呢?
而他曾经很“愚蠢”的拒绝当张昭的长随,只因为他认为在卢沟巡检司当兵中更有前途。然而,时易世变啊!张昭鱼跃龙门,先中秀才,后为千户。
他在父亲的召唤下,离开巡检司,补充到新军千户所中当兵。而张昭的亲随,在军中都是什么官职啊?庞大郎,副千户(从五品)。陈康,镇抚(从六品)。
就连张泰平那半大的小子,也是军中的文书,受人重视。营中谁见着不笑着叫一声“张小哥”。只有南口村里出来的才会叫他的小名“平安”。
所以,他心里后悔啊。只能在军中闷头练兵。这次张少爷要带人去宫中演示排枪战术,他麾下的十名精锐士卒被挑选中。
张昭笑笑,并不阻拦吴春时训儿子,翻身上马,“老吴,你回去的路上注意。嗯,我们走!”带着军中的士卒,打马前往皇宫中。
吴春时目送张昭等人卷起尘土,消失在大道中。心中感慨万分。去见皇帝啊!少爷如今是青云直上,天高任鸟飞。
…
…
张昭带着麾下的士卒进城。先让他们等在东安门外,他进皇城,再穿过东华门,往北到乾清宫中求见弘治皇帝。被告知,皇帝在玄武门后的万岁山下的校场中等着他的。
第一百三十七章 燧发枪试射
所谓的万岁山就是煤山。崇祯皇帝吊死的地方。从紫禁城出北面的玄武门过护城河,就可以抵达。同时,这里还是宫中禁军操练的地方。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京城中的战斗部队,除开京营(三大营、十二团营),还有两支。
一支是有太监们掌握的御马监。下设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四营。在弘治、正德年间,抽调这四卫的精锐,另组建勇士营和四卫营。巅峰时期有四万多人。
当然,这并非是战兵的数量。战兵只有一万余人。要知道,明初开国时,这四卫最初是亲军卫中选剩下的士卒,作用是用来养马的。到明中期,不少市井游民都混在里面当旗兵。弘治皇帝经过裁撤,依旧有数万人之多。
一支就是皇宫中的禁卫。张昭之前供职的勋卫散骑舍人就是属于这支军队。这支军队主要以锦衣卫为主,有锦衣卫大汉将军1500余人。同时,有府军前卫、三千营、五军营等,共计8300余人。
紫禁城外皇城内的校场就是给宫中禁卫用的。
张昭倒不至于一脸的懵逼,他之前在北花房中跟着王太监学宫中礼仪时,就看到过皇城中的万岁山。从地图上看,北花房基本算正对着的。
所以,张昭折身从东华门出来,顺顺当当的抵达万岁山脚下的校场中。不过这么一番折腾,时间将近下午三点半。
暖和的春日下,校场中鼓声震天,旌旗招展,马的嘶鸣声,军士的叫喊声,脚步声混合着传来。弘治皇帝会同众武勋正在校阅宫中禁卫。御马监也调一千骑兵来。
“这边来!”
张昭把姓名、职务、来意报上去,稍后就有一个小太监过来,领着张昭往山腰的皇帝仪仗所在地而去。
弘治皇帝身边跟着禁卫,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全是带着器械的精锐军官。沿着山路绵延而上。半山腰处有一座露台,公卿大臣皇帝都在这上面观看着军中演武。
张昭给小太监带到平台外面候着,看着这盛大、威严的帝王排场。畏惧到没什么畏惧,颇有些好奇。他之前见弘治皇帝,要么在武英殿,要么在暖阁,并没有在户外见过。
少顷,穿着绯袍的萧敬萧公公从里面进来,招招手,让张昭过来,低声叮嘱道:“长宁伯和寿龄侯都在里面,记着,不要在陛下面前提白酒的事。”
张昭这是第一次和萧敬私下里接触。之前,弘治皇帝让萧敬安排制造火器的工匠到新军千户所,对接的是萧敬手下的一个太监。司礼太监身份贵重,自然不可能去干这种杂活。
而萧敬通过同乡王公公,对张昭在新军千户所里的事情了如指掌。张昭信任的副千户王武是王公公的亲侄儿啊!这并非说王小二是二五仔。而是,这些东西都并非什么机密。张昭一没坑人,二没谋反,王小二有什么好隐藏的?
张昭低声道:“谢萧公公提醒。”
萧敬六十三岁的年纪,头发花白,身形微微佝偻着,带点感触的道:“咱家是为皇爷的事着想。张昭,北虏是皇爷的心腹大患,所以你要好好的练兵,不要辜负皇爷对你的期望。其他的事情不要乱掺和。走吧,皇爷还等着的。”
这是他屡次关照张昭的原因所在。萧公公历经数朝,对每位皇帝都是忠心耿耿。
长宁伯周彧和寿龄侯张鹤龄的恩怨,满朝文武没有人不知道。二锅头这事,张昭可以另找办法解决。但绝不能搀和到这两家顶级国戚的争斗中。
否则,必定会翻船。皇爷对太皇太后孝顺,和皇后娘娘恩爱无比,多半会妥协的。张昭一个小小的千户,抗不住这里面的风浪!
张昭再次致谢,“在下明白。”跟着萧敬身后,到视野宽敞的露台中。只见众大臣簇拥着弘治皇帝。放眼看去,不是绯袍,就是蟒袍、飞鱼服。
正好校阅有间隙,萧敬上前禀报。弘治皇帝转过身来,一众大臣们自然是随着皇帝转过身。
除开一帮内廷的太监外,在场的文臣中有阁臣李东阳,吏部侍郎王鏊,翰林学士王华。这可以看做是翰林一脉的天子近臣。武勋中有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保国公朱晖,镇远侯顾溥,驸马都尉崔元。
还有长宁伯、寿龄侯几名勋戚。
张昭上前行礼,“臣张昭参见陛下。”
弘治皇帝抬手示意,温和的笑着道:“平身!张昭,朕昨日看到你的条陈。既然燧发枪已经制造出来,今日正好在这里试枪。诸卿正好见证。李荣,你带张昭下去安排。”
一名老太监出列,应声道:“奴婢遵旨。”
众所周知,明朝的司礼监权力极大。而公公们也是要排座次的。内廷第一大佬,自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通常是皇帝的潜邸时的大伴担任。当然也有另外的。
而座次第二的,便是东厂太监。这是各种武侠剧,历史剧中的反派大佬。这个官职全称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注意,他还得在司礼监中挂号。身上要有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身份。
座次第三的,就是御马监太监。手底下管着军队的。李荣便是以司礼监的身份,监领御马监太监。
张昭亦道:“臣遵旨。”跟着李荣从山腰下来,在东安门将拿着荷枪实弹的燧发枪士卒带到校场中。这时校场的检阅已经结束。安排吴臣率领十名士卒拿着燧发枪,等山腰处弘治皇帝的命令传来,开始试射。
“砰!”
“砰!”
试射结束后,燧发枪的各项数据被测出来送到弘治皇帝的手中。稍后,张昭再次被召到露台中。文臣武将们的脸上都带着兴奋,但皇帝没开口前他们有问题都得憋着。
测试的数据出来。这种燧发枪使用燧石点火,无惧雨天。且有效射程比军中装备的火绳枪更远,足以和弓手相当。这个数据就非常的亮眼。(注1)
弘治皇帝微笑着道:“张昭,做的不错。朕当如何赏你?”
第一百三十八章 奖励
露台上的文臣武将们本来就想问问张昭关于燧发枪的问题。如果造价低,可以量产,这真可谓国之利器啊!这时见弘治皇帝询问要什么赏赐,目光再热切几分。
李东阳捻须而笑。他倒并非为一种新式的火器出现而高兴。而是看到更深的东西。
从天子召见张昭时的话,以及今天的场景,可以推断两点。第一,天子对张昭比较信任。特别是在新军千户所的事务上,信任度非常的高。
张昭昨天递了个条陈上来,天子今天就让张昭在御前试射燧发枪,这还不够信任吗?
第二,天子对张昭印象不错。
火器制造、试射,这在工部、兵部都有相应的旧例。大概派个员外郎就当场验证完事。而天子却愿意亲自看看。
而且,今日天子身边都算是亲信的大臣。就算张昭在御前试射燧发枪失败,也不会有御史在朝堂中呱呱叫。
张昭很坦然的接受着弘治皇帝的“肯定”。他知道燧发枪必然能成功
这不是说他在新军千户所中都试验过很多次,心里有把握。而是说燧发枪的前景会被弘治皇帝和武将们看到。
燧发枪比之火绳枪的先进之处,就在于点火的设计上。
那么,这个设计会导致什么呢?排枪战术的出现!火绳枪因为需要使用火绳点火,而士卒们身上又都带着瓶瓶罐罐的火药,明火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火绳枪的队列有间距。
因而,在早期的战术中,火绳枪需要配备其他兵种来一起作战。
但是燧发枪没有这个限制啊。一排排的燧发枪兵并列在一起,就算燧发枪的精度不高,扇形面的火力覆盖对敌人可以造成强有力的打击,进而统治战场。
排枪战术,现在弘治君臣肯定是不知道的。这需要在军事实践中才会认识到。
所以,张昭为确保成功在燧发枪上做了改动。他的燧发枪并非是滑膛枪。而是直膛枪。
决定燧发枪的射程的因素,并非是点火方式。而是两个因素,第一是密封性。当然,点火方式的改进,令密封性有改进的可能。第二,膛线。而其中螺旋的膛线比直膛线的射程更远。
张昭的这些燧发枪并非制造的非常精密,而是普通铁器锻造出的大路货色。所以射程和弓箭相当。否则的话,直膛枪的射程是要优于弓箭的。
当然,这是他要求的。要大量生产燧发枪,就必须要求“通用性”。太精密的锻造会降低产量的。当然,后续在炼钢技术提升后,可以进一步提升燧发枪的各种性能。
一种可以和弓箭射程相当的轻便火器,自然会引起皇帝和大臣们的重视。这显然是可以增强明军的战斗力。
张昭躬身行礼,道:“臣的新军千户所只有二十名工匠,想要装备整个队伍需要大量的时间。臣希望陛下能将兵部和工部制作火器的工匠全部交由臣来管理。臣有办法提高工匠们的生产效率。
届时会定期向兵部的武库司上缴一定数量的燧发枪、火炮等火器。若臣逾期未上缴,臣甘愿受罚。”
想要什么,张昭早就想好。他要工匠啊!否则,新军千户所何时才能装备的上燧发枪?
再者,明朝的工匠管理水平是出了名的烂。为什么明朝的火器在军中应用发展的缓慢。就是因为工匠们在制造时偷工减料,不肯用心,良品率太低!
所以,前方的将士拿到火器之后,并不肯用。士兵们是靠武器吃饭的,生死都寄托在这上面,谁想拿一个不可靠的武器作战?
任何穿越者到明朝,废除掉工匠的“匠籍”是必定要做的。没有这一条措施,很难提升整个社会的制造水平,特别是兵器装备上的制造水平。
但是,张昭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不会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