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治皇帝开口,将今天会操第一名的荣耀授予新军千户所。而且,直接问张昭要什么赏赐。
圣恩在张昭啊!
第一百六十四章 赏赐
正午的阳光落下,校场中二十万士卒静悄悄。高台中,明黄色的伞盖被微风吹拂着。身穿铠甲的锦衣卫大汉将军分列在四周。
此刻,点将台上的明王朝的文臣、太监、武勋们都明悟张昭“圣眷正浓”,眼见着大明朝的一个官场新贵就要兴起啊!同时,他们亦好奇张昭要什么赏赐!
要知道,向皇帝要赏赐是很难的一件事,其中度很不好把握。要的赏赐过份,只会让天子心中不快。要的赏赐太轻,那不是白费力气做事吗?
张昭此时的心情则是有几分释然的放松,又有几分飘飘然。
别看他跟着英国公张懋骑马过来时信心满满,要为今天的“演出”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没见到弘治皇帝之前,总会有几分收着的。这和高考完估分后等待查分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有把握是一回事,总得尘埃落定才心里踏实。
他只看弘治皇帝的反应,心中就踏实,放下心来。他知道他摸准了弘治皇帝的脉!
穿越到明朝来,张昭时常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刚开始徐郎中带来的压迫,后来是警衣卫抓人带给他的震撼,而想要安全,不仅仅是身上要有功名,还要有权位!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张昭审视自身,从来就没觉得他的文韬武略能够超出这个时代的精英们,那么他怎么能脱颖而出?答案是抓住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
想想看,连嘉靖那种赖皮皇帝,都认为蒙古人打到京城是打了他的脸——严嵩的败亡就是从此时而起,那身为明君的弘治皇帝,勤政爱民,边境屡次被小王子、火筛打穿,他不痛恨北虏,不想振作吗?
张昭身为穿越者,他的优势不在于他的政斗水平,不在于他的军事才能。他只是个理工宅男、网文写手而已。他的优势在于眼界、在未来的知识、技能。
这才是他能走到现在的根本原因。
弘治朝的主要矛盾就是对北虏的战争。只要在这件事情上出彩,圣恩、权位都只是等闲。而现在,他心中更加的确认这一点。所以释然、放松。他正走在正确的路上。
至于说飘飘然的情绪,这很正常。自穿越而来,此刻,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巅峰!
帝王亲自垂询,百官关注,赏赐予取予求,麾下士卒凝聚,这不是巅峰什么是呢?
张昭心里爽归爽,还记得他今日会操要达成的三个目的,躬身道:“陛下,臣去年时在御前立下军令状,今日借着会操,特来向陛下缴令。”
张昭根本没接弘治皇帝的话,而是说起另外的事。这略微有点出格。但是,弘治皇帝心情正好,根本没留意,而是微笑道:“方才刘先生,李先生,谢先生,马尚书都认可你的新军千户所,此事算你圆满完成。”
“臣谢陛下恩典。”
李东阳出列,助攻道:“陛下,张昭所部火器犀利,可见管理有法。臣以为不若将兵部的火器工匠都调拨给他,令他每月上缴数量不等的燧发枪、火炮等火器即可。”
明军的火器,远不止火铳、火炮两个产品,还有其他的品种。
李东阳此时帮张昭说话,一个是怕张昭年轻,胡乱开口,好事变成坏事。一个是顺便帮张昭把工匠都要来。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高居在御座之上,看向文臣队列中的马文升,“兵部的意思呢?”
如果是其他兵部尚书,必然不会愿意将手中的火器工匠交给张昭。这相当于把半个装备部交给张昭。而这意味着利益受损。但马文升一代名臣,眼见着燧发枪的威力,自不会阻拦,见皇帝问询,说道:“臣这里留一百名工匠,其余八百名工匠都调给新军千户所。”
弘治皇帝道:“善。”再一次的问张昭,“张卿想好要什么赏赐吗?”
在场的众人无不感叹啊!弘治皇帝这是铁了心要奖赏张昭啊。两次问询,给足脸面。可见,只要张昭不提太离谱的条件,皇帝肯定都会答应。
张昭朗声道:“臣愿为陛下再练一个千户所的新兵。待北虏来犯,上阵为大明杀敌。”
弘治皇帝满意的笑道:“好!升张昭为新军卫指挥使,赐斗牛服,以彰显今日会操头名之功!”
弘治皇帝这个赏赐只有两部分,却是让在场的不少人羡慕的看着张昭。
明代的服饰,规定的很严格。皇帝赏赐给臣子的三大服饰:蟒服、飞鱼服、斗牛服,这通常是被视作一种荣耀!
当然,以在场众人的品级、权位,羡慕张昭能穿斗牛服的人还真是少数。更重要的是前面的赏赐。这可不仅仅是将张昭从正五品的千户提拔为正三品的卫指挥使。
关键在于给张昭的新军千户所升级了啊!国朝的卫所制度虽然已经糜烂,但品级、架构都在那里。弘治皇帝金口玉言,“新军卫”三个字就意味着张昭的千户所升格为卫指挥使司。下辖5600人!和京中的七十二卫是同级的机构。
十七八岁的实权指挥使啊!
张昭本意只是想弘治皇帝再给他扩军1000人就心满意足,毕竟火器部队后勤保证是大问题。他是打算再1000人的辅兵的。然而,弘治皇帝直接大方的给5600人的额度。
这…
张昭再次谢恩,感激的道:“臣谢陛下隆恩。”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一笑,站起来,“卿好生练兵。今日会操就到这里。考校各营候、伯、都督骑射韬略及把总等官骑射之术下午在西苑里举行。陈宽,马尚书,英国公,你们三人主持。”
“臣等遵旨。”
…
…
弘治皇帝起驾回宫,众大臣陆续离开。此时赏赐诸军的消息已经传遍校场。三大营和十二团营的士卒都是高呼庆贺。同时对新军千户所取得会操第一,以及天子对张昭的赏赐的消息都传开。
要说人人都心服口服,那自然是不可能。二十万人呢?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可新军千户所的实力。唯一差的就是战绩!
稍后,张昭晋升和其千户所晋级为卫所的消息向京城四周传递。涟漪阵阵。
第一百六十五章 百态(一)
弘治皇帝的车驾迤逦前行,望城而去。太子朱厚照临离开前,专程过来和张昭说话,“张昭,干的漂亮。本宫期待你的新军上阵对敌的那一天。”
刘瑾、谷大用等太监跟在朱厚照身边。刘瑾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谷大用倒是讨好的对张昭笑了笑。
大太监们没和张昭说话。萧敬即便是心中感慨,这时候也不必去显摆和张昭关系亲密。
三名阁臣落后弘治皇帝半步离开。李东阳给了张昭一个勉励的眼神。
自张昭的新军千户所表现出色,谢迁从头到尾没有再说半句话。要说失败,今天除了保国公朱晖,就算他。他不想看着张昭把太子往“武事”这个方向上引。
吏部侍郎王鏊对张昭比较欣赏,不过亦没有什么表示。
礼部右侍郎焦芳倒是对张昭点点头,算是示好之意。焦侍郎本来是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但皇帝似乎没注意到他。那么,他帮张昭怼保国公,这点人情也是要张昭记住的。不能亏本不是?
兵部尚书马文升比翰林们略微落后一些,他是兵部尚书,还要主持下午的考核。他倒不避讳什么,对张昭说道:“兵练的不错。工匠的事情,你回头派人来兵部交接。”
张昭个人而言对马文升这种名臣,心里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他更喜欢和李东阳李阁老这样的知道变通的大佬打交道。但和马文升接触几次后,对眼前的这位老人很敬佩,这是真正的为国之人,躬身道:“谢兵部大人。”
马文升点点头,带着麾下的文官自去忙碌。
英国公张懋拍拍张昭的手臂,他本来是想拍肩膀的,奈何张昭个头比较高,道:“张子尚,有空闲时到老夫府中喝茶。”
其余的几名勋贵可没有英国公张懋这般直接。其实,某种程度上这种直接也是地位的一种体现。试问,英国公都开口邀请,张昭能拒绝吗?
拒绝不了的。这可是执掌明王朝军权的英国公。兵部尚书自成化朝这几十年来换了多少个?英国公始终是张懋!
成国公朱辅本来也有这个脸面,但是他的嫡次子和张昭闹的不愉快。所以,他并无表示。
其余几名勋贵自矜身份或者其他的原因都没和张昭交谈,或面无表情或笑笑,各自离开。
保国公朱晖被礼部侍郎焦芳当面打脸,脸都快要抽肿了,要不是弘治皇帝在场压着,不想让自己的爱将难堪,朱晖只怕要找个地缝钻下去。此刻,等着他前面的英国公、成国公、镇远侯离开后,立即拔腿就走。
心里自然是将张昭恨的更深。
张昭并不知道他不在场时,保国公朱晖是怎么被焦芳摩擦的。只看保国公的脸色大致可以猜的出来。心里也没在意,往点将台下走去。
保国公朱晖的军事生涯简直是个耻辱!今年蒙古诸部还要入侵,弘治皇帝还是会派朱晖领军,但是此人和平江伯陈锐一样避战。然后,谎称捷报,为麾下将士请赏。
这做官的本事简直是一流。但是首辅刘健、兵部尚书马文升两个可是明眼人,直接扣着弘治皇帝的封赏令,执意不允。
弘治皇帝最终赏还是赏了。他天子的脸面岂能不要?但他心里是明白的,随后再也没用朱晖领军。结果到正德朝,朱厚照又用了一次朱晖,发现他还是个菜逼、口嗨众。这才让他彻底歇菜。没有领军大将,朱厚照改为亲自上阵。
张昭从点将台下来,正要回新军千户所。这时,驸马都尉崔元“恰好”在陈泰等人说话,微笑着打着招呼,称赞道:“张指挥使今日可谓出尽风头,少年英杰啊!”
陈泰几人都是默不作声,仿佛没看到崔元对张昭的“示好”。
张昭其实并不清楚驸马都尉崔元对他的意见。崔元只是在武英殿上提了一句而已,他哪里知道内幕。拱手道:“崔都尉过奖。”
崔元三十出头的年纪,长相清秀儒雅,哈哈一笑,道:“本朝的武将品级提升确实比较随意。但张兄弟从正五品升到正三品,连升数级,依旧是可喜可贺啊。你身上还挂着勋卫散骑舍人的衔,何时请我们这些同僚喝酒啊?”
明朝的驸马基本等于和官场绝缘。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宠信。崔驸马当日不爽张昭不来拜码头,这时见弘治皇帝看重张昭,他自然是要改变立场。
张昭敷衍的笑道:“都尉大人客气,改日一定请。”他傻了才会去大宴“同僚”。干这做事会在大佬们眼中减分的,留下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和驸马都尉崔元扯几句后,应付了陈泰几名“同僚”的恭喜,张昭骑着白马回到位于校场西端的新军千户所。他刚一抵达,士卒们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大人威武!”
“新军卫万胜!”
正在离开校场的三大营、十二团营的士卒们都看到这一幕。各自看法不一。奋武营这里,周豫骑在马上,对麾下的几个都指挥道:“这下是把新军卫的军心都给凝聚起来。只要再去战场上走一遭,那就是军魂。”
“嘿,大人,他们肯定免不了。前些日子不是说边疆的北虏又开始蠢蠢欲动吗?”
…
…
张昭带着新军卫回营,犒赏,放假自不必说。此刻,京城城南崇文门外的清江楼中,国泰商行的经销商大会正陷入僵局中。
并非所有的经销商都愿意如陈夕凤那般,将白银换成大明新军发展银行的银票。
银票,说的好听点,可以叫做货币。但在大明朝的商人们眼中,这就是“白条”。明朝自开国起就发行宝钞,结果如何?纸币的信用在明朝早就破产。
没人肯信。
除非是像历史中的金本位货币那样,把纸币和贵金属联系起来,可以自由兑换。
大明新军发展银行的银票当然可以随时兑换。只是此刻陈康给经销商们介绍时说希望他们信任国泰商行,暂时不要兑换。这不就是“白条”吗?
清江楼二楼的包厢中,陈康和新近来京城准备接手国泰商行的董朗两人额头上都有些冒汗。包厢中全是之前议定好的经销商。来自宁波府的赵安也在其中。
赵安诚恳的道:“陈掌柜,非是我等不通情理。贵号的玻璃镜子绝对可以大卖。其他的玻璃制品作为工艺品一样很有市场。但是我们不能将银子都留在贵号这里,我们做生意也要周转的。”
情义归情义,生意归生意。谁不担心国泰商行倒闭啊?那银票捏在手中如何兑现?
“就是啊。”
赵安这话引得众经销商一片附和。
陈康和董朗两人已经被逼的有点招架不住。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