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小娘子目光坚定,低声道:“叔父,我们继续等。我还年轻。镇上的余夫子你多走动走动。我不信他就对张昭没想法。”
    …
    …
    四月一日终于过去。京营会操的结果向四周传播着,激起阵阵的涟漪。其影响将会在日后慢慢的显现出来。
    两日后,张昭在上午时到乾清宫中求见弘治皇帝。他身上有进出宫禁的牙牌,而且弘治皇帝给了他求见的特权。
    此时,弘治皇帝正在和阁臣们议事。大同连年被蒙古诸部入寇。朝廷早就有意修缮大同边防。如今兵部的水泥已经存够量,君臣商议由大同巡抚刘宇督办修建各类碉堡、村寨。调集民夫五万,限期半年完工。
    萧敬把张昭求见的事情说了说,弘治皇帝押口茶,笑道:“他来做什么?叫他进来吧。”
    …
    …
    “(弘治)十四年,四月。军中会操,新军以队列、正步、火器一鸣惊人。上甚喜,加(张)昭为卫指挥使,朝中以圣意在昭。其平步青云,由是而始。”
    ——《国榷》,谈迁

第一百六十八章 请假
    弘治皇帝喜欢在住处,也就是乾清宫西暖阁中召见大臣们议事。
    刚刚处理完修缮边墙的事务,弘治皇帝略作休息,给三名阁臣刘健、李东阳、谢迁赐茶,在这个间隙中将张昭召进来。
    这自然是让一干在乾清宫门房处等候召见的官员们发自内心的羡慕。这就是圣眷啊!
    张昭进来后,按照规矩叩见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坐在铺着竹垫的塌椅中,手里拿着茶杯,微笑道:“免礼。张昭,你今天求见,是有什么新奇的东西或者想法吗?”弘治皇帝这是形成思维定势了。
    张昭心里汗一个,他没准备当机器猫,随时随地的能从口袋里掏出东西来。他按照原定的想法,躬身道:“陛下,会操结束。臣想请几天假回乡中。”
    这个问题其实很微妙。
    张昭原本的新军千户所是隶属于十二团营的。给养由兵部直接交接。现在他的军队变成新军卫,按理说他要请假应该去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
    这两个衙门,一个管调兵一个管出征。都算是直属上司。但是呢,张昭的新军卫名义上的首领是太子朱厚照。所以,张昭特意过来问一问。
    他日后到底算那头的。而其实从他直接找弘治皇帝请假就明白他的心思。他宁愿给弘治皇帝直属。锦衣卫也是卫所啊,不就是给皇帝直属吗?
    弘治皇帝随口问道:“你请假回乡做什么?朕听萧敬说,你会操结束的第二天就安排士卒恢复训练,同时打算在北直隶招募新兵。”
    张昭解释道:“陛下,臣返乡和表妹成亲。”
    这话说出来就令暖阁中气氛顿时轻松起来。李东阳的性格诙谐,笑道:“陛下,这假不得不给。”又问张昭,“子尚,你今日来是想请假还是想请天子赏赐?”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起来。看架势是,张昭开口求赏赐,他就会答应下来。
    张昭看着只有十七岁,在三十二岁的弘治皇帝面前是晚辈,在三个五六十岁的阁臣面前,那更加是晚辈。但他的灵魂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叫他卖萌他实在做不出来。
    他当然也想给婉儿求个封赏什么的。生在这个时代,就无法脱离这个时代的限制。现代社会求婚,钻戒肯定是要的。然后,能有婚房更好。
    而在明朝,女子的荣誉就在诰命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封妻”。弘治皇帝的性格,他大致摸的明白,待人仁厚的皇帝。这对弘治皇帝而言只是一句话的事。
    但是,张昭人情世故还是懂的,这时福至心灵,道:“回阁老,学生是来请假的。”又道:“陛下,臣想请五天假。望陛下恩准。”他也想多请几天,新军那里确实丢不开。
    首辅刘健这时眼睛微微亮了一下。真话、假话,到他这个境界,看一眼就知道。为“五天假”来求皇帝,张昭这可以算得上勤勉。一般状元、翰林们回乡的婚假是半年。减去往返的时间,也远超过张昭这五天假期。
    弘治皇帝赞许的点头,道:“朕许你十天的假期。你等会去和太子说一声。届时叫他代朕去参加你的婚礼。”
    嚯。
    旁边的几名大太监嘴角都抽了一下。这真是天大的恩典啊!让太子去参加张昭的婚礼。这传出去那帮皇亲国戚要羡慕死。
    张昭愣了一下,他还能说什么?感激的道:“臣谢陛下厚恩。”
    …
    …
    从东宫里出来,张昭神情还有点恍惚。朱厚照对去南口村参加他的婚礼很兴奋。一路返回新军卫中,召集军中将校议事,安排他接下来离开几天的工作。
    中午时分,庞大朗、王武两个副千户、吴臣、孙启栋等八个百户,负责学校的百户冯无忌,负责后勤、军法的林文宁,外加重新归队的陈康,刘二狗、张泰平众人在大堂里围坐了两桌。
    军中的厨师卖力气的炒了七八个硬菜。放了孜然、花椒等调味。猪肉、鸭子、鸡肉的味道都是十足。酒是上好的黄酒。千户府的大堂中气氛热烈。
    庞大郎主动道:“相公,你在六号结婚我们新军卫虽然忙碌,但总得有代表要到场。我留在卫里守着,其他的兄弟去村里喝杯酒再回来,不会耽搁第二天的训练。”
    张昭想一想,道:“行吧。就这么定下来。现在说接下来卫里的时间。训练咱们是要抓的。兵源我看京城中难以再找到4000名良家子。把范围扩大到北直隶。尽快募到新兵。这事小二,吴臣负责。”
    王武和吴臣两个起身领命,“是,相公。”
    张昭再道:“老林,你那边要尽快将营地扩建,容纳足够多的士卒。我看后勤区隔壁的村落八成不会同意动迁,咱们的营地干脆往西山那边绕过去。尽量保持成片。”
    林文宁的小妾来了,这段时间虽然忙,但看着反倒精神了些,笑道:“相公,你放心。我知道的。不会饶命。”
    张昭点点头,安排道:“伯宁,工匠的人数增加到1100人,外加招手了有300多名学徒。要尽快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班子。工匠的头,也会补充到咱们这里开会。”
    陈康笑呵呵的道:“少爷,这事我办完了就可以提前回村里吧?我怕董元明和吴管家忙不过来。”
    这话也就陈康能说。他和张昭的关系非常亲近。张昭于他而言,即是老师又是主公。
    张昭笑笑,“你可别糊弄。村子里的事,我自己会处理。乱不起来的。”
    冯无忌一副过来人的模样,劝道:“相公,这可说不准。结婚时人都是木头一样听摆布,你哪里还有精力去管人?更何况太子殿下还要去。
    照我说,警卫排要带回去。再叫老林找老关系,在县里请几个老成的吏员,帮着梳理局面。再还要人掌总。工匠的事,我帮着照看几天,叫陈伯宁跟着你回去。”
    冯无忌这样一安排,就显得老练、合适得多。众人纷纷应和。
    张昭从谏如流,答应下来。他其实没考虑那么多。单身狗没结过婚啊。反正婉儿就在家里,花轿大约会从村里绕一圈。他真没觉得到时候府里会乱糟糟的。
    吃过午饭,张昭带着警卫排四十人,骑着马,刚出军营,就见一名青年书生迎上来,在马上拱手道:“可是张子尚当面?”

第一百六十九章 道旁遇圣人
    张昭勒住雄壮的白马,在马上客气的拱手回礼道:“正是在下。”说完后,打量着这个书生。
    此人约三十岁许,穿着青衫直裰,容貌略显清瘦,颌下有着胡须。看起来文质彬彬,让人颇有好感。但他骑在马上腰板挺直,张昭这段时间和武官们混在一起久了,只看一眼就知道他身怀武艺。
    中年书生显然没料到张昭这么客气,自我介绍道:“在下刑部主事王守仁,刚从京外公干回来,听闻张朋友在京中会操中练的好兵,特来一观。”
    按照京师现在流行的观点,张昭现在正是站在人生的顶点啊!连成国公朱辅都是打算暂避锋芒!精兵在手,十七岁的卫指挥使,圣眷正浓,足可纵横弘治朝啊!
    但是,于张昭个人而言,固然是享受此时的“高光”时刻,但要说飘飘然,那真的很难。那个穿越者会因为得了一个正三品的卫指挥使就欢喜的找不到北的?
    有,那就是脑子进水。
    别管在现代社会是什么工种、地位,穿过500年的时光而来,眼界还是在哪里的!帝王将相,千古兴亡事,那都是看过,知道的。
    说的光正伟岸一点,他来明朝不是为当一个正三品的卫指挥使的,对不对?而是要挽救明王朝的历史命运,再开拓四方,让华夏之族屹立于东方。
    说的纯粹一点,一个正三品的指挥使,在真正的官场风波里又算得了什么?他现在只是个官场新贵而已,要真把自己当做大爷,那估计离死不远。
    所以,张昭并无什么倨傲的做派。而此刻听到这位中年书生报出的名号,张昭愣了下。
    我去!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后面巴拉巴拉一堆介绍就不用说了。如果读明史,不知道王阳明那绝对是不合格的。
    但是,在我大清修的明史里面,竟然对王阳明没有浓墨重彩的书写。搞的好像明朝都是些酒囊饭袋,活该亡国。唯有我大清帝王将相,雄才大略。人才辈出,风采风流。
    譬如有什么圣祖执掌江山六十年,比如有十全老人到处留书法,写诗。修编了四库全书。
    啊呸!
    要说见历史名人,张昭穿越过来快一年大部分都见过。这时震撼的脑子当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对历史中华夏民族的“巨人”,他保持着尊敬。
    “心学”的光芒照耀千古。它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张昭翻身下马,拱手道:“在下见过王前辈。不知道王前辈是要和在下谈论,还是想去军营中看看?”
    张昭和王守仁一开始就以读书人的礼节在打招呼。这个时候,张昭称呼王守仁为前辈没有任何问题。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就是唐伯虎舞弊的那一科。时年三十岁。
    此时还只是刑部主事负责审案,而不是日后的心学创始人、一代军神的王守仁对张昭的礼遇颇感诧异。当红的“炸子鸡”如此客气,他也不是不懂礼数的人。身手矫健的从马上下来,直爽的道:“张兄,你我平辈论交吧。我是特意来找你问问新式的战法。”
    张昭心里一笑,感受到“圣人”对新事物的痴迷。听说阳明先生在新婚当天,还和道士谈论养生术,静坐忘归。第二天才被岳父找回去。他也不急着回南口村,和王守仁在军营前的大道边找个柳树遮阴,谈论起燧发枪的排枪战术。
    王守仁在军事上的天赋毋庸置疑,这位比朱厚照还牛逼!朱厚照的应州之战是硬仗。而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完全是以弱胜强,妥妥的军事家。
    王守仁听张昭叙述,不时的插几句,谈了一个时辰,他大致搞明白,一针见血的道:“如此说来,排枪战术只能击溃,而不能彻底的消灭。新军卫需要配备大量的骑兵。”
    张昭点点头,“是的。我现在还差骑兵将领。而且,后续还会配备炮兵为燧发枪兵阵列提供火力掩护。”
    王守仁捻须沉吟着,断言道:“张兄,这种战术必定会改变当前的战术。新军卫如果能上战场,必定会表现出色。你的平北虏策我研究过,莫非这就是你说的上策?”
    他作出如此断言,是因为听朋友说过新军卫的射击“表演”。按照张昭的说法,主要不被蒙古骑兵冲垮阵型,其杀伤力可想而知。
    王阳明十五岁时就去居庸关、山海关逛了一个月,专门研究军事。对北虏的事情非常了解。
    张昭由衷的道:“王兄厉害!”牛人就是牛人。只从他说出燧发枪兵四个月就可以练成,成本比弓箭手低,立即就联想到他的“平北虏策”上。
    王守仁笑了笑,拿起柳树下不知道何时由张昭的亲卫们摆好的小桌几上的茶杯,咕咚咕咚的喝着。
    张昭告辞道:“王兄,今日道左相逢,相谈甚欢,就此别过。我后天初六成亲,还望王兄不吝薄面来喝杯水酒。”
    王守仁微微有些惊讶,这才反应过来张昭是要准备回家结婚的,还专门陪着他在这里谈论军事,这人情很大,想一想,点头道:“好。我届时一定会到。”
    张昭拱手,辞别还未成长起来的大宗师,翻身上马,带着亲卫们往京西的南口村而去。归心似箭。
    …
    …
    张昭返回南口村后连着几日忙的脚不沾地。上面并无长辈操持。幸好将陈康带在身边,又走林文宁的关系,请了宛平县中相熟的老吏来帮忙,一应礼节才没出什么差错。
    四月六日。新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