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戴红缨盔的明军将士,穿着布衣系着腰带,跟着将校、军旗一营营的走出军营,往北迤逦而去。
    军营中,其他未被挑选的士卒们看着同袍去征战,各自心思不一。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羡慕、懊悔。他们没被选中。
    明军的士卒待遇非常差,底层小兵的日子过的非常苦。要知道,粮饷都是分平时和战时来供应的。不是所有的团营都可以像新军卫那样敞开吃。
    去征战,就意味着赏赐,意味着军功。就算人头给上面冒领走,该给的银子还是有的。当然,征战还意味着危险!
    第二类心态就是庆幸。
    幸好我们没有被选中。不用去前线厮杀,不会死亡。
    这两种心态自然是以第二类心态的人数多一些。不然,怎么说京营、十二团营逐渐的糜烂,丧失战斗力呢?
    点将台上,保国公朱晖按剑而立,十分的威严。旌旗在初夏的微风中飘扬。路过此地的将校们纷纷向他和阁老们、大司马、英国公等人行礼。
    弘治皇帝没有来。而是将三名阁臣都派来。执掌兵权的兵部尚书马文升、英国公张懋自然都会在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张昭骑着白马,率领着新军卫的将士们从点将台前而过。他在马上向朝廷的重臣们行礼。
    李东阳看着张昭远去消失在红色的洪流中的背影,感慨难言。将军难免阵前亡。战场上的事,谁知道。而他对张昭寄予厚望啊!
    “唉…,子尚,愿你此战顺利。”
    …
    …
    军营外的大道两旁,全部是来送行的家属。明朝的京营都是明成祖时定下来的。大部分人在京中都是有家有口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飞扬。
    张昭亦看到了来送他的婉儿、晶儿。马车前当车夫的是管家吴春时。他已是老泪纵横。
    嘈杂的声浪阵阵,张昭也听不见她们在说什么。挥挥手,做个写信的手势,融入这战争的洪流中。
    (第三卷完)

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
    四月十一日,大将军、总兵官、保国公朱晖率军出征,十日的时间转瞬即逝。
    东宫中,朱厚照在他的寝殿里摆着一张丈许的长案,从兵部要来的军事地图铺在上面。下午的小雨落在庭院中。
    古代的军事地图比较简陋。标有河流、桥梁、城市、高山、驻军等等消息。但是精确度就大打折扣。
    朱厚照这几天没事就拿尺子,炭笔在地图上测量,推测大军的行进。张昭的信使近来大约三天来一回,可以结合着推断。
    “张永,你来算算大军多久能到宁夏镇?”
    朱厚照将尺子、炭笔给长案边的张永,微微皱着眉头。他今年才十一岁,性格跳脱。但涉及到他喜爱的兵事时,颇能沉得下心来。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中国古代的数学,不可谓不发达。当然在近代是被西方拉开距离。九章算术,朱厚照还没入门。
    北虏寇宁夏。这次京中四万大军出征,终点便是宁夏镇。行军路线是由京师直趋宣府镇,再沿九边长城西行。这是张昭来信告知的行军部署。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避免数万大军在中原腹地行军毁坏农田和扰民。这年头的军纪,阁臣们和五军都督府都有数。
    第二,九边的道路通畅,可以增加行军的速度。
    刘瑾、谷大用、马永成等东宫里的大太监侍立在一旁。随时准备满足朱厚照的需求。谈论兵事的张永在长案边跟着看地图。
    张永是个中年太监。一个头两个大。他是从来没想过打仗要学数学。不是提刀子砍人就行吗?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张昭这“看图算数”的办法真的有些用。
    “小爷,京中到宣府约300里,以每日行军四十里的速度算,大军应该已经抵达宣府。但是这地图没标从宣府到宁夏镇有多少里啊。奴婢哪里算的出来?”
    朱厚照极其不满的道:“兵部那帮家伙就是在偷懒。编个地图连比例尺都不会。按照两千里算,大军走过去要两个月。北虏早就抢的满载而归!罢了,老刘你派人去问问王守仁这仗怎么打?叫他递给条陈给本宫。”
    刘瑾谄笑道:“奴婢领命。”
    朱厚照又想起一件事来,喊住要走的刘瑾,问道:“宫里给张昭派的监军张雄是谁的人?”
    刘瑾的性格比较“四海”,在宫中称兄道弟,很混的开,笑呵呵的弓着身子道:“小爷,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陈公公的人。”
    张昭和萧敬亲近。但是萧公公这个人,公心是比较重的。据闻司礼监中讨论派谁监军时,陈公公力主用他自己的人。算是在新军卫中插一手。
    朱厚照点点头。
    刘瑾见太子没有什么吩咐,麻溜的从东宫里派人去找刑部主事王守仁。
    …
    …
    王守仁现在应该叫前刑部主事。他已经将刑部的职务辞掉,准备返乡。
    这段时间在京中和好友们交际,兼之思考“格物”的道理。还有关注即将到来的战事。
    傍晚时分,大时雍坊沐浴在初夏的小雨中。
    王守仁闭门读书,给散衙回来的父亲王华叫过去一起吃晚饭。晚饭后,父子俩在客厅喝茶、闲聊。
    成化十七年的状元王华如今官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右谕德(从五品),日讲官。在宫中讲学、授课的年限最长,圣眷日隆。传言上面有意让他主持今年的应天府乡试。
    这是典型的要培养他作为“储相”。日后为侍郎或尚书时,再主持一次会试,基本上官场上的关系网就构成了。
    在王华之前,有一个翰林官是这样培养的。他的名字叫做:杨廷和。弘治十一年,杨廷和奉命主持顺天府乡试。在国朝,南北直隶并重。此时,杨廷和丁祖母忧在乡,即将起复。
    王华为人宽厚,在官场中的口碑是“老实人”。朱厚照就最喜欢逃他的课。听儿子说起东宫下午派人来问西北战事,他也有些好奇,“伯安,你觉得战事走向会如何?”
    王守仁说出自己的判断:“张子尚有一语说的非常中肯:保国公朱晖并不血勇。今日太子派人来问我,预估大军何时到宁夏镇。以我看来,保国公必定会迁延时日,以避开和蒙古人作战。”
    “咳咳…”王华一口茶水呛到喉咙里,等顺过气来,不大确定的道:“天子如此礼遇加于保国公身上,他不至于如此行事吧?”
    王守仁看着五十六岁的父亲,略带些无奈,所以别人说他父亲老实。天子厚爱是一回事,给天子卖命又是另外一回事。肯定的道:“父亲,他必然会如此。届时,你看他何时抵达宁夏镇就知道。”
    他准备过段时间就回老家,并不会一直在京中等待战事的消息。因为这场战事不到秋后怕是不会有结果。
    王华长叹一口气,忧心国事,说道:“那伯安你的意思是,此战将会一无所获,徒费京仓和边储的粮食、银两。”
    王守仁目光平静,双眸明亮,仿佛带着智慧,道:“那倒不会。有张子尚在,他必然会伺机和蒙古人作战。能打成什么样,这我就不知道。”
    他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和张昭的接触。张昭此人虽然年轻,且只是个生员,但心怀大志,有经略北虏之心!西北的战事,张昭一定会追逐“军功”。
    在科举一途被断绝之后,张昭想要有所建树,只有武功!而军中封侯,还有比战功更有说服力的吗?
    现在,就看新军卫是不是如同会操时的表现那么厉害!
    王华神情郁郁的再叹口气。他信任长子的判断。保国公朱晖该杀啊!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战争已经开始。最终的结果会如何,只能是等待。
    他所担忧的事,新军卫只有一千战兵,这能打出多大的战果来?难道这次还是战败吗?他不甘心啊!
    …
    …
    夜幕徐徐的落下。大军刚过宣府的地界。军营中,张昭刚将写回去的信封口,一名士卒进来汇报道:“张指挥使,国公爷请诸将到主帐中议事。”

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
    整个大军的位置,此时位于宣府镇偏西的官道上。军营中篝火点点。初夏的晚风习习。
    张昭带着长随张泰平和刘二狗,跟着信使往大军主帐而去。
    此次保国公朱晖率4万精锐增援三边,所率诸部并没有缩成一团行军,而是分前后三批,依次行军。
    这是大军行进的客观规律造成的。想想看,四万大军人吃马嚼,沿途的粮食、水源如何保证供应?全部都会吃光、喝光。路上就算有石头,几万脚下去,估计也该差不多粉碎。
    而且,官道的宽度无法让军队展开队形行军,必须排成队列才得以通过。
    这些因素都会限制行军。
    保国公朱晖作为宿将,这点本事还是有的。充作前锋的奋武营一万人已经先行开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并为后续部队准备粮草、饮水等。
    保国公率中军主力而行。辎重部队在最后。张昭的新军卫是跟在中军行动。
    行军路径在第一次作战会议时朱晖就吩咐下来。大军沿九边重镇而行,迅速向西。路过的重镇分别是: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
    在军营中一路走来,壕沟、鹿角、拒马、望楼等等野外宿营设施齐全。一派宿将风范。保国公能“糊弄”住很多人,还是有点东西的。
    张昭一身青衫直裰,身上没有带任何武器。径直进中军大帐中。他学的是主席的做派:平身不带一把枪,打遍天下无敌手。
    张泰平和刘二狗在外面等着。
    中军大帐中,除奋武营都督周豫外,其余四个营的都督都已经在帐中的沙盘前。这次援军的组织架构就是五个团营,外加张昭一个新军卫。
    监军苗逵亦在大帐中,他坐在官帽椅中喝茶。
    保国公长身美髯,穿着铠甲在沙盘上首的位置,颇具威严。听的张昭向他见礼,微微点头算是回应。轻轻的点一下沙盘。四名都督都纷纷坐回去。
    张昭敬陪末席。十二团营的都督,是正一品的武将。这个职位很多都是以侯爵、伯爵来充任。张昭这个卫指挥使才只是正三品。
    保国公道:“固原的史总督又发来急报,套虏入侵韦州、环县等地,抢掠军民。本官决定加快行军速度,已经急令奋武营在二十日内赶到太原镇。中军亦要在二十五之内抵达太原镇。
    你们回去后向各都指挥将军令转达到。逾期不到者,休怪本官不讲情面。张昭,你的新军卫基本都是步卒,而且你还在沿途募兵,新军卫跟随后军行动。你在一个月之内要到太原镇!”
    “末将等尊令!”
    朱晖道:“都下去早点休息吧。”
    苗逵看了张昭一眼,慢悠悠的走出去大帐。都说保国公和张昭不和。这几日保国公表现的很好啊!现在还主动照顾张昭募兵,将其留在后勤部队行动。嘿嘿!
    都督张安落后一步,在中军大帐中等一会,见人都走光。悄悄的笑道:“大帅,怎么把新军卫留在后面,照我说,新军卫如此精锐,应当为先锋嘛!”
    张安是朱晖的老部下。四月初一会操时,他的大佬可是被张昭狠狠的落了面子。
    朱晖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还是板着脸,神情没什么变化,缓缓的道:“急什么?”
    张安哈哈一笑,“卑职明白。”告辞离开。
    …
    …
    张昭回营后,召集新军卫百户及以上的军官们在他的帐中议事,传达保国公朱晖的军令。
    在新军卫中的监军张雄亦得到通知,他约三十来岁,方脸小眼,客气的和张昭见礼后,笑呵呵的坐在一旁,看着庞大郎、王武等人进来,尽量不显得碍事。
    别的太监出宫当监军,那是相当嚣张的。军中的总兵、都督都是捧着他们,该给的好处一定会给到位。为的不就是在监军的密报中在御前说几句好话吗?
    但是,张昭的新军卫地位特殊。他来之前,陈公公就已经叮嘱过。此行,以镀金为主,不要生事。真闹起来,张昭在御前比他们这些个内侍更有份量。
    张昭将行军地图摊开在长案上,看着自己麾下的将校们:王武、庞大郎,吴臣、冯无忌、孙启栋、许澴伟等八个百户。外加刘二狗、林文宁、陈康,新加入的骑兵连百户韩瓒。
    “保国公要求我们新军卫缀后,和辎重营一起行军。在一个月内抵达太原镇。所以,趁着这段时间,我们的征兵工作必须得加快!”
    张泰平看看上首角落坐着的太监,感觉膈应的慌。少爷这是在说保国公回头要坑新军卫,所以我们得尽快加强实力!但没法明着说出来。多个太监,议事都不痛快!
    张昭哪里知道自己长随的内心戏,继续道:“我们的目标是在抵达榆林镇时,新军卫要组建成27个燧发枪兵连,一个骑兵连。另有辅兵连若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