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哪里知道自己长随的内心戏,继续道:“我们的目标是在抵达榆林镇时,新军卫要组建成27个燧发枪兵连,一个骑兵连。另有辅兵连若干。”
保国公说要加快速度,张昭根本就懒得信。如王守仁所判断的,他认为保国公大概率会避战!十万蒙古骑兵,他率领几万步骑,敢上去拼?
这个坑,他出发前就在朱厚照那里埋下。就等着保国公跳进去。
很显然,在离京城比较近时,至少在大同府之前,保国公得做个态度,等到榆林镇那是天高皇帝远,想要拖延行军速度,什么理由找不到?
这对于新军卫而言是好事。趁着在上战场的这段间隙时间,预估有三个月,他要将新军卫的士卒补充到位,并进行训练。
新加入的韩瓒坐在最末尾,脑子有点发蒙。张相公这是算的什么数,什么叫做36个连?到底是多少人?
张昭安排道:“现在,废掉左右营的编制。升庞大郎、王武为千户。你们各自下辖原来的四个连。等新兵到位后,再进行扩编。届时分别下辖9个连。”
按照三三制的原则,一个营下辖三个连,一个团下辖三个营。他实际上是把千户作为团级单位。新军卫的目标是扩充为三个团,即一个师的编制。
当然,新军卫满员的名额是5600人。一个连是140人,一个师27个连才3780人。
所以,还有其他辅助兵种。新军卫这里要有侦察连,警卫连,工兵营,新兵营,后勤营等。
“是,相公!”
庞大郎和王武两人起身敬礼。
张昭对他的两名干将点点头,做个手势让他们坐下,再道:“征兵工作,需要我们剩下的人来抓紧时间完成。老林,你什么想法?”
战兵就是要保持战斗力。征兵自然要由后勤部门来做工作。
林文宁苦笑一声,道:“相公,咱们路过的大小城镇不少,人烟稠密。但本地百姓对咱们不熟悉,谁敢跟咱们新军卫走啊?这事有点难啊。”
他说的是明朝的一个痼疾。
明朝的军队,很奇葩的有“客军”制度。客军在别处行军和土匪好不了多少。府县的文官,基本都是拒绝他们进城休息。本地百姓不信任他们,这还怎么募兵?
新军卫的要求可是招募良家子,而不是招募土匪、流寇入伍。
第一百八十二章 陈康的想法
夏夜里的边关,晚风清亮。远端的景物都被夜色遮掩住。放眼看去只有数万大军的营地。
王武议事出来,身后跟着许澴伟,和等候在外面的李逍遥汇合,一起在晚风回住处。
在新军卫的营地中,许澴伟说话也没什么顾忌,“小二,听相公的意思是要防着朱大帅一手。那孙子给相公落了脸面,八成到宁夏镇后会派我们作为大军前锋。”
王武时年十九岁,一米八的身高,一把络腮胡须,这使得他显的年纪很老,微笑着道:“保大帅要坑咱们新军卫,还是差点。”
李逍遥叫道:“那当然。相公不早说了吗?此人有避战之心,而我们新军卫上下都是要求得和蒙古人一战!”
王武笑着摸摸李逍遥的头,对许澴伟道:“老许,相公让咱们回去发动士兵们一起想想如何征兵。你有什么想法?”
许澴伟比王武年纪要大一些,二十五岁,他是神射手,在京中时和王武相善,说道:“小二,别的法子想不了。还是延续咱们在京中的做法。这一路行来,地方上都有卫所。咱们可以找到当地的卫指挥使帮忙,去募卫所兵。他们虽然只会种地,等到了咱们新军卫再训练是一样的。”
王武眼睛一亮,“嗨,这是个好办法。”
李逍遥作为小老弟,打听道:“小二哥,刚才相公在里头军议是要扩军吗?哈,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混个小旗当当?”
“哈哈!”
王武、许澴伟两人禁不住都笑起来。王武拍拍他的肩膀道:“逍遥,有志气啊!”
李逍遥现在还是个乙等兵。距离小旗的距离还远。至少得先混上甲等兵。他挠挠头。就像大家晚间集中学习时说的,不想当千户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
说笑着,到营地里第四连的帐篷处。王武没有进去。
许澴伟带着感慨的劝道:“小二,你要去练拳?歇歇吧。我到卫中来,都不知道多少天没摸过弓箭。”
王武摇摇头,“我是军中第一,拳脚功夫不能丢掉。一日不练手生。你们都先去睡吧。我打一趟拳就休息。”说着,到帐篷后锻炼。月光照出人影。
许澴伟叹口气,回营检查士卒们识字的进度。新军卫以火器为主,他这个带兵的百户时间很紧张。弓箭的功夫都放下来。更别说王武这个副千户的时间。
…
…
张昭的帐篷里,将校们都离开了。只留下新来的韩瓒。他对编制的事情一头雾水,想要请教张昭。
而张昭亦要和他谈一谈。出征前忙的跳脚,而这几天又在行军途中,都没时间。难得新军卫要缀后,倒是多出数天的时间来。
张泰平去打热水。
韩瓒是辽东人,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更兼得浓眉大眼,一副俊美的美男子模样。他站在地图前,讪讪的道:“张相公,你的意思是我要带领一个骑兵连,这具体是多少人?我要怎么招募?”
张昭笑道:“伯圭,坐吧。咱们新军卫,一个连额定是140人。你这个骑兵连就是专职骑兵,现在用来做斥候,和战后追击敌人所用。排枪战术的战果,就看骑兵的。日后,新军卫里的骑兵规模还会扩大。”
百户是连级单位。副千户对应的其实是营级单位。不过,依照惯例,作战时连、团、师这样的分级才是合理的。
韩瓒这才明白过来,禁不住叹道:“张相公,要是能去辽东募兵,以我们卫里的待遇,要凑齐一百多人的骑兵很简单。这沿途要凑齐,怕是有些难。”
张昭心态比较好,道:“慢慢来。”
他懂韩瓒的意思。骑兵,不是说会骑马赶路就行。那叫骑在马上的步兵。骑兵需要会集团冲锋,会在马上砍杀。这才是合格的。
这次去宁夏作战,是燧发枪第一次亮相。他就等着蒙古骑兵往他的阵列上撞。骑兵反倒没有那么急迫。
谈了一会,张昭结束和韩瓒的谈话,道:“新军卫是一支新式的军队。你刚进来,要慢慢的学习,将旧式军队的习气都洗掉。遇事多看、多想。”
“是,张相公。”
韩瓒离开后,陈康跟着打水的张泰平一起进来,笑呵呵的道:“少爷,我不大想再担任卫里的镇抚,想要去带兵。关于募兵的事,我有点想法。”
张昭将手里的《武经总要》放下,这书自会操检阅后,兵部就大力刊行,军中的将领人手一册。他倒了杯温茶,示意陈康慢慢说。新军卫的饮用水全部都是烧开的水。
陈康在张昭面前很放松,扶着长案边沿,侃侃而谈,“少爷,募兵的事情得派出专门的小队到下面的乡村中去进行宣传,而不要和大部队一起。
约定好每旬日的集合地点就行。各个小队自行前往汇合,完成任务后再领饷银出发。
宣传的主要形式,要靠歌曲,谈话,还要和当地的乡绅、里长联络。这需要卫里和府县接洽,开出证明的文书。增加说服力。这沿途两千里,我认为招募三四千人问题不大。”
张昭笑着指指陈康,走过来,道:“然后,再给你个千户当当?”
陈康嘿嘿的笑着,“看少爷你说的,这得听指示啊。”
张昭笑笑,说道:“伯宁,带兵的军中职务不能一蹴而就。不然,将来害了你,也会害了新军卫的弟兄们。募兵的事,我同意你的办法。你从总旗开始干起。”
军校毕业生通常都是从排长开始干起。
陈康兴奋的立正敬礼,“是,少爷!”他早不想干文吏的工作。下连队带兵是他的想法!
…
…
天明时分,保国公朱晖率领着大军拔营前行。一队队的士卒们从新军卫的营地前走过。新军卫则是停留在原地,派出信使和后军联络。
但这只是表象。
半日后,数十支征兵小队,以班为单位,带着干粮、饮水、文书、饷银等物资,向四面八方散开。他们将会给新军卫带来新鲜的血液,使其成长。
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个团
四月十一日,大军从京师出发。四月二十一日抵达宣府镇西。
在保国公朱晖率军先行之后,张昭派信使和后军的都指挥刘宁、御史王用联系上。在宣府西面的怀安卫停留五日,再于六日后抵达四百里外的大同镇。
大同镇是九边重镇,人口众多,经济繁华。有一件事大约可以说明大同镇的繁华:大同的名妓在北地很有名气,可与扬州瘦马相当。
城中有藩王代王,亦有大同巡抚治理地方。
张昭行军至此,朝廷早就行文至大同。张昭只需要和大同总兵府交接文书即可。
额外说一句,明朝的边镇军事体系和京营、卫所都不相同。军官的称号各不相同。譬如大同,设总兵官一人,驻大同镇城。左副总兵一人,分守参将九人,游击将军二人,守备三十九人。
这套体系的是由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职务构成。然而,各职务却没有品级,不固定人数。完全依赖于军镇下辖的城池的数量、大小。
和大同总兵府文书交接后,又给巡抚衙门送去文书,请求在大同镇购买米面、盐等军需。随后,新军卫八百余人的主力驻扎在桑干河岸。后军的辎重队伍陆续前来。
河边连片的军营中,夏日的暮色徐徐降临。张昭打量着训练回营的士卒们。
新军卫的士卒体能超过团营一大截。张昭是掐着时间,落后保国公朱晖所率的大军一天的行程抵达大同镇。新军卫在这里将会有四天的时间休整,并训练。
接下来是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赶到约两百多里的太原镇。
太原镇并非是太原城,而是指的偏头关。从大同府沿着桑干河,走应州、朔州、宁武、偏头。
新军卫并不需要前出偏头关,到太原镇的治所地。而是直接在宁武关交令。然后,可以经由神木到榆林镇,行程约500里。到了榆林镇,基本就是算进入西北的战场。
张昭缓缓的沿着河踱步,军营中飘荡着饭菜的香气。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衫,苍茫的暮色笼罩着山峦。
“平安,有征兵的小队回来吗?”
张泰平这几天累的嗷嗷叫,他自带了一匹蒙古矮马,否则还要更惨。十一岁的年纪在军中确实苦啊。驻营后,他拨了一个新兵来当勤务兵。可算是松口气。
“少爷,哪有那么快?咱们都是急行军。一天有70里路。他们那些新招募来的菜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速度?”
张昭失笑的点点头。他有点急了。
这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保国公朱晖必定会在抵达榆林镇之后,将担任前锋的奋武营换下来,改派新军卫担任前锋。
所以,他必须要在担任全军的先锋时,招募到足够的兵源。增加新军卫的战力。以确保在困境中有足够的自保能力。
这并非是说招募来的新兵在两三个月内的行程中就可以训练成新军卫会操时那样的精锐,这不现实。但让他们担任辅兵,或者作为预备兵源进行补充,这是可以的。
…
…
夜幕中,张昭沿河转了转,回营帐中去吃晚饭。他不知道的是,各个征兵小队正在不断的向大同镇汇聚。
如果能在地图上标注,就会看到一个个的小红点,正如同百川归海般的顺着乡、县中的道路、官道,往大同镇聚拢而来。
十二天的时间过去,新军卫的征兵小队们即将“满载而归”。
当日,征兵的办法是由陈康和许澴伟两人提出来。所以,两人各自带着数十个以班为单位的征兵小队在大同府的各县、乡中征兵。许澴伟则是负责招募卫所兵。
当新军卫的主力停留在原地五日时,他们已经在大同盆地中深入乡县中。
陈康并没有将手下的征兵小队都带在身边,而是发散开。他带着两个班,共计24人,从蔚州向西,抵达灵丘县。此时,他麾下已经招募到200人。
清晨时分,灵丘县外的一处山坡上,陈康拿出地图,看着四周的山峦,顺口问道:“还有谁没回信?咱们今日就要返回大同府。”
“去下面乡里的方贯还没给信。”
陈康道:“我们不能再等他了。让他自行往下一个汇聚点宁武关而去。我们折返去大同。去叫弟兄们起来,开始赶路。”
“好。”
在陈康深入县乡招募士卒时,往北走的许澴伟去各卫所中招募的工作也进行的很顺利。
五月初五,已经抵达大同左卫的许澴伟并不打算返回大同镇。这是走冤枉路。而是带着李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