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议之人明白,太尉不想换人。加之陷阵军团一直没有开赴前线,所以也就没有坚持换人的意见。可是现在不同,陷阵军团上了前线,虽然一直由副指挥代为管理部队,但终归不是主将。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又有很多人,提出要尽快委任新的指挥官。
这时,又传来士彦的病日渐严重的消息,太尉也答应了这个建议。内阁这段时间,正在商议这件事,也有很多有资格入选之人,在四处托关系准备取得先机。今日太尉听杨素也提起此事,便开玩笑地问他是否也要“举荐”人。
杨素知道大哥的脾性,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不能在这个时候帮人说情,当然马上否认自己是代人说情的。可是他今日来就是为了此事,不说又不行,犹豫一下,又说道:“小弟今日是来问问大哥,是不是朝中的大臣,都能上表举荐指挥官的人选?”
太尉说道“你是朝中的正二品大臣,当然有资格为国举荐人才。只是不知你要举荐的是谁?”
杨素抬眼看了看太尉,小心翼翼地说道:“小弟举荐陆柯。”
太尉闻言脸沉了下来,呵斥道:“他是我的女婿,你怎能举荐他?”
杨素见大哥发火,心反而平静了下来说道:“现在汉军有资格就任陷阵军指挥官的将领中,小弟就想不出,有谁的才能,有谁的功勋能超过陆柯?如果才能不够,就不能把陷阵军团最大的战力发挥出来。如果功勋不够,陷阵军团的将士也不会服气,所以只有陆柯是最合适的人选。”
太尉的脸上稍稍好转了一些,也用缓和的语气说道:“但他终归是我的女婿,你不知这样做,是否会惹人非议。”
杨素一本正经地说道:“小弟是在为国举荐人才,并没有考虑亲疏关系。陆柯去年里,一连立了两次大功,先是乌河城堡而后是白堡,两次战役共歼敌二十余万,这样的功勋足可以让那人闭嘴。还有,大哥不是说你,你的确对自己要求得太苛刻了。如果陆柯不是你的女婿,说不定你自己都举荐他了。现在就因为是你的女婿,就要埋没他的才华吗?”
太尉叹了口气,说道:“身在高位,一些事情身不由已啊。当年老丞相就对我提拔你,很是不满,对人说我是在任人唯亲,提拔的都是亲朋故吏。这样的教训要谨记,免得招惹非议。”
杨素原本不知此事,听说后拍案而起。怒骂道:“那老儿提拔的就不是亲朋故吏了?大哥如果没有拜在他的门下,很可能也提不上来。还有高颖、贺弱弼等人那个不是他的弟子?不是他的弟子,现在也进不了内阁……”
太尉连忙制止,说道:“唉。都是为兄一时嘴快,说起这些是非。好了,好了。这些已是往事了,你我也不要再提了。至于上表推荐的事情,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杨素虽然不再怒骂,但心中怒气还是未减半分,闷闷不乐地坐下。太尉为了安慰他,与便告诉他准备给岳父祝寿的事情。果然杨素心思被转移,开始考虑给独孤信拜寿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杨素像是想起什么事儿,问道:“今年是丞相的七十二岁寿辰。小弟去年听他老人家说,今年过了生辰后便会退休。大哥应该劝劝他才是,他老人家身体还算硬朗,再当几年丞相也是可以的。”
太尉说道:“岳丈年事已高,虽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他老人家也想过几天清闲舒心的日子,我做后辈的也不好违背他的意愿,所以还是顺着他的心思吧。”
杨素问道:“他老人家退隐,位置由谁来接任?”本来这话私下是不能议论的,但杨素却毫不顾忌问了出来。
而太尉也像是没有注意,说道:“我准备推荐高颖接任丞相,他的才能足够。”
“但高大人的位置也很紧要,他走了,谁又来继任?”
“这个我还没有考虑……”正说道这里,门外有家人回禀道:“主子,有客前来拜访,不知是否接见。”
太尉看了看屋内的座钟,发现现在已经是十点过了。心中奇怪,是谁这么晚了还来拜访?问道:“来者何人?”
家人回答道:“是虞世基,虞大人。”
太尉与杨素相互看了一眼,立马明白了虞世基来的意思。于是杨素道:“那么小弟暂且回避。”太尉点点头,让他去了内间。对门外道:“请虞大人进来。”
家人出去后,太尉整理一番衣装,缓步走到院子前等候。好一会儿,才看见虞世基跟着家人走过来。虞世基一见太尉在院门前等候,急忙上前施礼,说道:“怎敢劳烦大人远迎,都是下官的罪过。”
太尉含笑拉住他,说道:“虞大人太客气了,有客来访,出迎是礼节。里面请。”说着拉着虞世基走进屋内。
家人们上了茶,太尉挥手让他们都退下。虞世基见屋内只有两人,便跪倒在太尉的脚下,说道:“请太尉救命。”
他的这个举动倒是把太尉吓了一跳,错愕好一会儿,才起身去拉他,说道:“虞大人,你这是何意?快快请起,有话好好说。”
虞世基趴在地方不肯起来,哽咽着说道:“请太尉一定要救下官,否则下官不敢起身。”
太尉拉了他几把都没有拉动,只好说道:“好,好。我答应了,你起来说话吧。”
虞世基这才起身,满脸是泪,样子很狼狈。待他重新坐定,太尉问道:“虞大人,你的话是何意?你是朝廷大员,除非犯了国法,谁敢要你的性命?”
虞世基一边擦着泪,一边说道:“还不是那些戴玉强那般人。他们指责下官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要联名上表皇帝治微臣的罪。”
太尉早就知道这回事儿,戴玉强是续吴孟明之后的清流领袖。最近这一段时间,就在积极联系,说要上表治虞世基等人的罪。听说他们给虞世基罗列的罪名有四十八条,足足写了数万字。太尉感到好笑,别说四十八条,只要在其中坐实几条,虞世基的脑袋就要搬家。
虞世基开始也没有把戴玉强等人联名上表告他当回事儿,他知道以前吴孟明去西苑就要皇帝治他的罪。结果呢?被疯虎给骂得吐血身亡,皇帝非但没有责怪疯虎,事后还赏赐了他。由此可见,皇帝应该不会因为他强行征集捐款而怪罪他。
可是最近数日虞世基感到不对劲了,越来越多的舆论都在谴责他。到处都听到骂他的声音。而且朝中的大臣们,也渐渐开始与他疏远。眼前的情景,他曾经在史书上读到过。四十年前,平叛结束前举国上下都是声讨张熙的声音,难道这种结局如今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只因战事还未结束,所以只听到文人们闹腾的声音。可是平叛结束后,不仅是文人,连朝中很多大臣都一致把矛头对准张熙,把他说成吃人的恶魔。张熙命好,是世袭家族的家主,又是皇帝的姐夫,所以他不会以死谢罪,自己辞职就了事。
可如今,他却没有这样的好命,家族既不显赫,身份也不高贵。在朝中连靠山也没有,要是真出现张熙当时遭遇的情景,最好的结果是处死他一人,也可能会株连全家。他当初敢于大胆强征捐款,一是看准了皇帝准许他这样做,二是,想借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再往上爬一截。只要能筹到钱,能让军费充足,可以不惜手段。
现在想想,才觉得自己当初太过天真。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平叛结束后,就意味着不用再捐款,也就意味着自己没有用了。如果舆论大到连皇帝也无法忍受的时候,很有可能拿自己开刀。
虽然戴玉强发起的联名表上,不止弹劾他一人,还有一个“恶名昭著”的张锐。但张锐出身世家,也是皇帝亲戚。大不了他也学其祖,卸职回家就行了。单剩下一个没身份、没靠山的自己,后果可想而知。
朝中大臣们对他越来越疏远,更加剧了他的恐惧感。左思右想,觉得自己还是要在朝中找个靠山才行。而且这个靠山必须要有当靠山的实力,放眼朝中只有太尉最符合这个条件。而且,最初是太尉提出的募捐办法,也是太尉保举他担任募捐的差事。吴孟明在西苑骂谏的时候,顺带也骂过太尉,所以太尉应该理解他、同情他。于是虞世基就决心跪求太尉救命。
太尉安慰道:“老夫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原来是这事儿。你不用担心。你的功劳陛下都看着眼中,记在心里。皇上圣明,不会轻信妄言,你只管放心。”
虞世基不放心,说道:“下官听说这次有一百多位有名望的学士,在联名表上签了名,而且他们还联系朝中的大臣签名。下官只是一个无用之人,那里是这些人的对手?”
太尉闻言低头深思,虞世基以为他也不肯救自己,又跪下放声痛哭道:“如蒙大人不弃,救下官一命,下官愿意一辈子做牛做马报答您!”
太尉长叹一声说道:“老夫不是不想救你,只是在考虑我的处境。咱们都是一路人,他们上表弹劾你,暗中也是冲着老夫来的。”
虞世基心中顿时轻松下来,他从太尉的话中听出某些含义。也顺着意思说道:“还是大人考虑得周全,他们整倒下官之后,一定会把矛头指向太尉。”
“你起来吧,现在咱们是在一条船上,今后同舟共济,才能渡过危机。”
“是,是。下官从今以后尽听大人吩咐,如违背誓言,全家不得善终!”虞世基爬起身来对天发誓。发完誓后,他还是不放心,问道:“不知大人有什么良策化解此事?”
太尉满脸轻松地说道:“你刚才不说现在自己无用了吗?只要一直有用,就可以免遭祸事。”
“一直有用?”虞世基喃喃自语。突然间,他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大人高明啊,下官佩服之至!”心想,既然太尉想让战争一直继续下去,那么我就会一直平安无事。
虞世基长舒了一口起,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太尉府。杨素从内间转出,对太尉说道:“大哥,这帮鸟人真是可恶之极,不如我们想个什么办法,把他们一窝端了吧。”
“不可,人言可畏。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能下手。”太尉像是下定决心,对杨素道:“陆柯的任命很快就会落实,你带我给他稍个口信。只要平叛结束,就让他在那边找些事情做。还有,让陆柯多动动脑子,不要首先挑起事端。”
“放心吧,小弟一定转告。”杨素心想,不就是在本方多屠些村庄,装成鲜卑人干的吗?这些事情陆柯完全能够胜任。
“你再帮我写信给刘武周等人,让他们尽量劝谏韩擒不要在今年内发动总攻。明年开春后,再攻打柳城。还有,所有突忽官员一律全家斩首,整个战事争取在明年夏天之后结束。”
杨素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拖延平叛战事的目的,是确认鲜卑人已经和罗马人交上手。届时,我们再从背后给鲜卑来一下,就够他们受的。兵不厌诈,这边给了鲜卑人援助,让他放松戒心。同时,做出鲜卑人首先挑衅的假象,世人也没有话说。
杨素心里估量着,这次跟鲜卑交战,要耗费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看来没有数年功夫,不可能结束。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兴许什么地方又要出乱子。只要一日不安宁,就一日不会有危险。
他刚想告辞回府,突然太尉问他:“处道,你看让虞世基担任御史大夫之职可好?”
………………………………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串联
第一百九十一章串联
最近张锐有点烦,不是因为军务,而是因为后方“倒虎”声四起。这次闹腾的人不在少数,听说已有好几百帝国知名人氏,联名上表弹劾虞世基。不知是不是他们觉得弹劾一个人不过瘾,顺带着把他也一道弹劾了。
弹劾虞世基的罪名有四十八条,弹劾张锐的罪名有三十九条。他们把白堡之战中所有阵亡将士的性命,都算到张锐的头上,张锐气不打一处来。倘若说他中了突忽人的计他还能够接受,但要把白堡战役期间一万多汉军阵亡的责任全部算在他头上,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在交战中阵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以一万多名汉军的性命,换取叛军十余万人,还加上夺下一个战略要地,怎么算都是汉军大胜。功劳忽略不计,却紧紧盯住汉军阵亡人数不放,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如果白堡战役中没有游骑拼命,伤亡汉军的人数可能不仅仅是以万计,恐怕要翻上若干倍。
他的罪名中还有什么擅自屠戮部下。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当年他杀黄涛是为了正军纪,也清楚黄涛罪已致死。现在为了扳倒他,又有人把这些早有公论的陈年旧事翻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