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直接提拔他,是怕影响不好。
如果太尉从府中直接提拔他,在京城这么个弹丸之地,肯定很惹眼。也必定会有不少人认为太尉是任人唯亲,为自己提拔亲信。要是遇到办事认真的谏官,很可能还会捅到皇帝那儿去。如此一来,好事都变成了坏事。但如果先让他在外地担任一两年地方官后,再逐渐从地方上提拔起来,那么就不会那么扎眼,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高鸿的头脑太简单,根本没有体会到太尉的良苦用心,就说明他蠢。加之,后来他还恩将仇报,四处损害太尉的名声,说自己在太尉府浪费了十年青春,更加招惹怨恨,不是蠢上加蠢又是什么?他这样没心没肺,不仅真是浪费了十年时间,而且还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死对头。这个对手还是他一辈子也无法抗衡的,能量巨大的团体。
面对这样的敌人,张锐单是想想就感到害怕,高鸿却丝毫不知,还洋洋自得。“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张锐在心里感叹不已,同时也在为高鸿致哀。
高鸿今后的命运已注定,就是他的老子只怕也救不了他。即使太尉还念丞相的旧情现在不动他,以后等他老子不在了,他的命也就到头了。别人不说,单是杨英就把他恨之入骨。可以想象,如果一天他落在杨英的手中是什么样的结果。
张锐正在感叹的时候,在赵公家座席上,贺若弼正对高颖说:“昭玄兄,在成立新军团的问题上,你怎么也不说说话?难道你就眼睁睁看着他们这样乱搞?你以前说的减税赋的政策还要不要执行了?”
面对贺若弼的质问,高颖苦笑了笑。不是他不想争,而是他知道争了也没用。他知道这些是谁的想法,提出议案的虞士基不过是一个传话筒罢了。他能痛斥虞士基,但虞士基身后那人他能说服让他放弃想法吗?
显然不能。太尉平日看起来平易近人、能听劝言,但他与太尉相交数十年,早对太尉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太尉是能接受别人的劝言,可是细心的人也能发现太尉接受别人意见那些事情,都是他没有下定决心的。而一旦他决心已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的意志。
上次在内阁会议上,他猜测到了太尉的心思。知道太尉极力想得到的是什么之后,就肯定自己无法左右战争的走向,同时也确定,太尉在得到它之前,会把战争进行到底。如果鲜卑战争打完了没有得到,太尉还会发动别的战争,一直到达成他的心愿才会停止。
想到这些,高颖长叹一声,反问道:“辅伯,你这辈子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实现了吗?”
贺若弼一怔,他没有想到高颖会反问这么个问题。想了想,老实回答道:“自幼我的梦想就是要出将入相。我早年领兵作战,当过一方战区的统帅,这些年又在内阁讨论治理国家,所以我的理想算是都已实现。”
“实现就好,实现了就好。不像一些人都快入土了还在拼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手段。”高颖满怀感慨地说道。
“你的意思……”贺若弼就算再迟钝,也听出他话中有话。不过心中尚存疑惑,抬眼望着高颖。
………………………………
第二百四十九章 偏执
第二百四十九章偏执
大竞技场内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场的每一个人血脉膨胀,目光专注,脸上泛着亢奋的红光。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此时的贺若弼,非但没有一点热血沸腾的感觉,反而感到背心有丝丝凉意向上窜,如同一条冰冷的蛇正在身上爬行。
高颖的话让他幡然醒悟,原来太尉费尽心机是想进入凌烟阁。再看高颖,正意味深长地微微点头,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顷刻间,贺若弼感慨万千,随即陷入了一段往事的回忆中。
几十年前,贺若弼的启蒙先生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能使你英名永垂百世?什么能让你的后代世代兴旺昌盛?”
贺若弼回答不出来,先生语重心长地讲道:“进凌烟阁,才能成为人上人;进凌烟阁,才能被后代永远铭记;进凌烟阁,才能确保子孙后代永世流传下去。凌烟阁,应该是你毕生追求的目标。”先生说话时充满感情的声音、神往的表情,深深烙印在贺若弼幼小的心灵。打那以后,他便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进凌烟阁。
先生又说,想进凌烟阁,首先要刻苦学习。你可知道,每年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帝国少年,少说也有万人。你不努力就无法超越那些有同样理想的人,甚至只能望其项背,最后失去成功的机会。所以,要想超越别人,达成目标,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
当贺若弼成功超越了绝大多数同龄人,稍显得意时,先生又提醒他,现在不是往后看的时候,你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别忘了,还有不少远在你之上的抱有同样理想的前辈。这些人,往少了估算也上百万。想在百万人中脱颖而出,没有坚定的意志、杰出的才智、不懈的努力,想都别想。切忌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通往目标的路很艰辛、很漫长。
先生的这番话,强烈地撞击着贺若弼的心灵。他时刻谨记先生的教诲,用它鞭策自己,努力、进取、向上、超越。贺若弼本就天生聪慧,加之后天刻苦,在十一、二岁时,他的才学已在京城小有名气。宇文护听说他的名字后,特意召见了这个神童。
宇文护与贺若弼交谈不久,便喜欢上了这个聪明、睿智的少年郎,当下把他收为座下弟子。贺若弼也正是通过宇文护的关系,正式接触到了帝国上层社会。并通过与“帝国精英”们面对面的交流,逐渐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而后,又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对仕途的理解。
渐渐的,贺若弼已不再把读读得再好,也不能实现他进入凌烟阁的目标。看看启蒙先生以及教导过他的其他先生,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品学兼优的帝国名士,每个人的才学都比宇文护强。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地位与宇文护相差甚远。
由此,贺若弼认识到,现在学习知识,是为以后能用得上。关键不在于如何拼命地读书,而是要懂得今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学有所用。通过灵活运用所知所学,把公务处理得漂亮,同时积累经验、扩大人脉、提高名声,以求高升。
这不妨理解为,今后要把自己学识卖出去,卖得好,就能像宇文护一样,身份、地位不断提高,最终能名至实归,进入进凌烟阁。反之,学识卖得不好或是无人问津,就只能如一般的官吏和自己的启蒙先生一样,终身厮混在官场下层,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上。
贺若弼决心要把自己的学识卖个好价钱,遍寻途径,发现帝国最看重军功,也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最佳途径。于是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帝国军事学院。
在军校期间,他比别人更刻苦,更用心,为今后的飞黄腾达储备足够的才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的努力就得到了回报,他荣升中尉,又一次超越了同期中的绝大多数人,又一次站在了前列。
在部队服役初期,他第一次感到超越别人是件困难的事情。在部队晋升与官府一样,只能按资论辈,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才混到上校军衔。眼看着光阴荏苒、岁月流逝,目标仍然遥不可及,贺若弼悔恨交加,暗地里不知落过多少泪水。军功固然很重,晋升的机会固然比官府快捷,但他时运不佳,当时是和平年代。
当时,帝国内外环境都相对比较平静。没有战争,军人就没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贺若弼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白白虚度光阴。偶尔遇到帝国发生一两处小型叛乱,许久不战的帝国军人们如同饥肠辘辘的猛虎嗅到美味的食物一般,都想扑上去大啖一番以解饥渴。
食物有限,填不饱众多猛虎的肚腹。贺若弼所在的军团运气不好,连塞牙缝的机会也没有争取到。正在贺若弼心灰意冷之时,上天有好生之德,幸运之光忽而降临,第一次突忽叛乱发生了。
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贺若弼的机会和运气犹如久旱逢甘霖的小草、青藤一般,迅猛地生长、蔓延起来。第一年,他便跨入了将军行列。第三年,成为了主力军团的指挥官。第五年,他进入战区统帅部任参谋长。平叛的最后一年,原战区统帅忽然因病去世,本应是第一续任者的张熙又陷入是非之中,朝野上下一致反对他接任统帅之位。于是,贺若弼恍如做梦般,成了执掌数十万帝国大军的战区临时统帅。
不可否认,贺若弼军事才能非常突出,从领兵作战,到谋划战略、最后到执掌全局,他都表现出应有的水准,因此后来被评为当今四大名将之首,而他的运气却比他的才华更加突出。
战后,他作为战区最后一位统帅,同时还因为这个职务还是代理的,所有的责难都砸向张熙,所有的荣耀都落在他的身上。凭借指挥平叛这条功勋,他便有了进入凌烟阁的资格。吏部在次年,正式向内阁递上题名报告。
贺若弼当知道自己被题名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切过往依次在脑海中回放。与突忽作战前几乎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目标,战后却奇迹般的来到眼前,感觉真像在做梦。(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他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连续一天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所有的努力、艰辛都没有白费,早年定下的目标,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理想,眼看不久就要实现,怎能不激动万分?
能进凌烟阁,是何等的荣耀,他意气风发、傲气冲天,在他眼中,鲜有能与自己比肩之人。大有放眼天下,谁人能敌的意味。正是胜利冲昏了头恼,言语不慎,他才在宇文护的酒宴上说出品论天下名将的那番话来。
于是,他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最终没能如愿进入凌烟阁。他后悔、愤恨、不甘心,通过各种途径尝试进入凌烟阁,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这个目标在宇文护去世后自己放弃了。因为他看到了,帝国内最具权势的人、世人公认是近几十年来对帝国贡献最大的人、皇帝最信任的人,直到死去也没有能得到这项殊荣,那么他没有得到也不足为奇了。
这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凌烟阁里只有六十一人了。除去开国时的四十八英豪,为什么三百多年来只有十三个人能取得这项殊荣,在凌烟阁内享受世代供奉。
从三百多年前算起,与自己有过同样理想的人到底有多少?他算不过来,至少上亿吧。上亿的人向着一个目标进发,为什么只有十三个人到达终点?贺若弼以前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现在是他该思索的时候了。
仔细想来,他与恩师都失败在一个环节上。他的两次题名,恩师宇文护的三次题名,都失败在世袭家、王族投票环节上,最终与凌烟阁失之交臂。这个环节不仅是他与恩师没有迈过去,也是从前乃至将来无数英雄豪杰倒下去的槛。
这个环节难在何处?会把这些一路经过无数磨难,见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英雄豪杰们给绊倒呢?关键还在圣祖定下的一条规定。
按圣祖制定下的规矩,进凌烟阁必须要经过帝国世袭贵族投票,在取得八成以上赞成票后才能通过。换句话说,题名人要在帝国的六十一个世家以及三个王族中,至少要取得五十二人以上的支持才行。
这些世袭贵族们哪个不是身份尊贵、地位崇高之人,他们吃穿不愁、用度丰厚,一些家族甚至数代皆无弟子出仕,百事不求人,要取得这他们的支持,是件非常不简单的事。
首先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与他们周旋,培养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其次,要摸清每家的利益所在,不能有丝毫触及。最后,还要把他们整合起来投赞成票。每一项,都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能取得进入凌烟阁题名之人,必是朝中重臣,平日事务繁忙,谁又能有大把的时间去与世家家主们联络感情?在京城内的世袭贵族到比较好办,无非是多花点时间,少睡点瞌睡,耗上两三年的时间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是绝大多数世袭家族的家主,都世代生活在自己的领地上,并没有出来做官,即使出来做官也不一定在京城。帝国幅员辽阔,各家主天南海北各异,单是每家去上一次,没一年两载无法走遍。这样算下来,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他们都结交成知己、好友?
这还不算几十个世袭贵族,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各异。也许刚取得这个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又得罪了其他家族,两边逢迎的结果,则有可能两个都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