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骑军-第4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职,就和他失去了联系。”

    “一直到汉元793年,飞骑军前师师长奚少生将军殉职,臣奉命重组前师师部,在飞骑军内部闲置名单内发现了许士基的名字。臣一打听才知,原来杨义臣这些年一直没有启用他、提拔他,后来还把他从身边撵走。臣这才把他要来身边,那时他还是中尉军衔。”

    “这些年,他跟着臣东征西战,屡献良策,立功颇多,所以渐渐提拔为了少校军衔。本来,他很适合前师参谋长职务,只可惜,臣的参谋长范明也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还是白堡勇士之一,臣怎么肯能撤换他?所以,臣正打算向太平侯殿下推荐他。”张锐本来就打算向上推荐许士基,现既然同乐问起,他就顺势把许士基的事迹详细地说了一遍。

    同乐听罢感言:“那个杨义臣位居高位,竟无识人之能,真乃蠢材也!此辈早该撤换掉了。”

    张锐连连称是:“皇上明鉴!最后是太尉大人把他调去了预备役。”

    同乐望了一眼张锐,问:“那么,把许士基调去别的部队任职,你舍得吗?”

    张锐虽然舍不得,但为了许士基的前途,勉强笑道:“臣虽是不舍,但为国荐贤也臣的职责。”

    同乐微微点头,说:“你比那个杨义臣强多了。那么,就调他去五十一军团,任骑兵师的参谋长。”

    同乐提起五十一军团,张锐又想起了一人。又问同乐道:“臣想问问陛下,关于五十一军团指挥官的候选人,陛下心里可有数了?”

    同乐呵呵一笑,说:“你可是又想去了?无妨,朕说过,只要你愿意,朕就题名你去。”

    张锐摆摆手道:“臣不才,恐不是最佳人选。不过,臣却突然想起一人,觉得他更为适合这个职务。如果陛下还没有合适的人选,不妨考虑一下。”

    同乐问:“你要举荐谁?”

    张锐道:“原第四军团指挥官杜陵。在平息叛乱中,他去了波斯州任南北波斯州的军事总指挥。后来第四军团不可一日无主将,副指挥官王仲民就接替了他的四军团指挥官的职务。现在叛乱结束了,他在北波斯州已编制完毕了预备役重组任务,臣听说他现在已经返回上都了。臣想,杜陵是员老将,经验丰富,又长期担任过主力军团的指挥官,他一定有能力把五十一军团也是以后的第九军团在短时间重组成型。”

    张锐是从马钰那里听说杜陵已回到了上都,现在成日在参谋部等职务。马钰曾感叹地对他说“一个堂堂的中将,现在还不如参谋部里的一个尉官,成日去求他们,还没得一个好脸。唉!人要是错上一步就全完了,杜陵就是你我兄弟的前车之鉴啊。”

    说实话,张锐挺同情杜陵的。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却无意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过,杜陵人品和能力,都是张锐很欣赏的。虽然他们在北波斯州合作时,曾经闹过一些不和,但后来双方还是和解了。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张锐也想帮他一把。

    同乐是知道杜陵的,对他能力也比较认可。据太尉说,当年在韩擒离职时,杜陵公开宣称,前线统帅除了韩擒能当之外,他不服任何人。为了不影响战事的进行,为了刘炯能顺利的接掌帅位,迫不得以才将他调去波斯州。

    由此可见,他是韩擒的铁杆心腹。同乐不喜韩擒,因此也对杜陵没有好感。参谋部虽然已经上表,提过杜陵任职去留的问题,但同乐从未上过心,有意把他晾着。

    这时,张锐提起来,他也感到杜陵的确是五十一军团指挥官理想的人选。只不过他还有些奇怪,他听说在北波斯州时,杜陵曾经对张锐多次刁难,两人甚至刚一见面就不欢而散,现在张锐怎么会推荐他呢?

    同乐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没有想到张锐言道:“为了大汉帝国的强大鼎盛,为陛下举荐有用之才,臣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尽管臣和杜陵私交不好,但为国举贤,理当摒弃私人恩怨。”

    同乐大为感动,张锐虽然有时显得浮躁,但他坦坦荡荡,心无私念。他能够举荐与自己有过矛盾恩怨的人,就证明他是一个光明磊落之人,是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君子。这样的人实属难得,就连现在的丞相高颖也缺少这样的品质。可惜他终究是太年轻了,又缺乏在朝中供事的资历,否则他完全可以担当太尉之职。

    不过,这更加激发了同乐要培养张锐多接触政务的想法。他已经在考虑,怎么让张锐入手朝廷事务。

    思索中,他忽听杜衡在外面回禀道:“陛下,开远侯的女儿张优璇已奉旨入宫,现在殿外候着。陛下是否现在就传见?”

    同乐这才拉回思绪,传旨道:“传她进来。”
………………………………

第三十九章 六灵公主

    第三十九章六灵公主

    张锐看见六灵人还没进来屋,先在门外探了个脑袋进来张望,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被传进门后,非但没有向同乐跪拜,还好奇地打量着同乐皇帝。

    女儿如此冒失,张锐深恐同乐怪罪,冷汗直往为外渗,轻声喝道:“放肆!还不下跪叩见陛下?”就算这小丫头没有面见圣驾的心理准备,但读过那么多书,起码的礼节理应知道。平日挺机灵的一个人儿,怎么今日偏偏犯了糊涂?

    “民女张优璇叩见陛下,恭请陛下万安。万岁!万岁!万万岁!”六灵听见父亲的呵斥,这才像是梦醒过来,急忙跪下来向同乐行五拜三叩头礼。

    “起身吧。”同乐免了她的叩拜礼。见她起身后,仍在偷眼瞧自己,神色也怪异。同乐以为她年龄小,初次面圣心里害怕,于是用开玩笑的口吻安慰她:“你别害怕。朕虽然是皇帝,但也你的舅爷。见朕就如见长辈,只要你不淘气,朕是不会凶你的。”

    六灵稚声稚气地回答说:“民女没有害怕,只是有点奇怪而已。”

    同乐饶有兴致地问:“你见朕有什么好奇怪的?”

    六灵回答说:“民女正是知道陛下是民女的舅爷,所以民女先前一直以为陛下是须发皆白的老人,就如民女的爷爷一样。”

    张锐在旁边一个劲儿的冒冷汗,对女儿猛使眼色,叫她不要乱说话。可六灵像是没有看见似的,继续道:“民女见到陛下时,才知陛下原来这么年轻,单从样貌上看,就如同是爹爹的兄长一般。所以,民女才惊讶错愕。”

    同乐放声大笑。虽然他的年龄比胡公张逸小很多,但样貌却不像六灵说的那么年轻,须发也有些花白。但人总是爱听恭维话,特别是在年龄大、身体状况不佳时,最爱听别人称赞自己年轻、有活力,同乐也不例外。而且这话是出自一个幼童之口,显然是她的真心话,同乐龙心大悦,对六灵的亲切感倍增。

    同乐笑罢,又对六灵说:“朕召见你不是为了公务,只是聊些家常话。所以,你不用过多拘谨,就以家里的称呼,称朕为舅爷吧。”

    张锐又在旁边猛摇头,生怕女儿不知深浅地答应。幸好这次,六灵像是看见了他的示意,回话道:“陛下乃一国之主,家事也就是国事。因此,民女即便要按家里的叫法称呼您,也应该称您为陛下。”

    同乐又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你这个丫头啊,很会说话。”他仔细打量了一番六灵,见她明亮的大眼睛里透着一股聪明劲儿,而且举止大方、对答如流,完全没有紧张、怯懦之态,心里更加喜爱。

    遂而又问:“朕听说你,三、四岁时就能颂背《诗经》?可有此事?”

    六灵回答道:“确有此事。”

    “你现在可还都记得?”

    “都还记得。”

    于是,同乐抽出几首诗经中比较难的几段,让六灵背诵。令同乐惊讶的是,他刚说出诗歌的名称,六灵就用又快又脆的音调,把整段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同乐兴趣更加浓厚,又随口出了其他几篇文章考六灵。令他大为惊异的是,无论什么文章,只要他说出文章名称,六灵皆能颂背自如。同乐大为感叹,这个女孩儿真不简单,不仅记性好,而且博览群书,堪称神童!

    他还想再考考六灵,忽见桌案上有一份修建“大光明寺”的草图,心里忽然有了主意,说道:“朕还有一道谜题要考考你,你可愿意?”

    六灵丝毫不惧,颇为自信地回答道:“请陛下出题。”

    同乐想了想,说:“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水尺一,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燃,除却双钩两日全。”

    张锐以为同乐让女儿猜谜只是简单的两三句,没有想到同乐竟出了个这么难的。他也从未看过有类似的谜题,自己一头雾水,也为女儿捏了把汗。

    六灵一边扳指手指,一边回答:“一人堂堂是个‘大’字;二曜同光是个‘明’字;泉水尺一……泉水尺一?泉水需要挖土,尺一是寸,那么就应该是个‘寺’字;二人相连是个‘天’字;不欠一边是个‘下’字;三梁四柱烈火燃。。。。。。嗯,应该是个‘无’字;除却双钩两日全是‘比’字。加起来就是‘大明寺天下无比’。陛下,民女猜得可对?”

    同乐没有想到,自己出的这道谜题,仍然没有难住六灵,她边思索边就说出的答案。同乐对她更是刮目相看,赞叹道:“实在了得!天下聪慧过人之人自古有之,但今日朕才亲眼见到。”

    六灵毕竟年纪小,得此夸奖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对于同乐皇帝的夸奖,她还是没忘记谦虚一番:“谢陛下夸奖!民女自幼受母亲教诲,也就读了几篇诗书,与父母相比,民女哪里算得上聪慧。”

    同乐这才想起来,张锐的夫人是女状元出身,又问六灵:“你母亲曾考得状元,你可有信心,考上状元?”

    六灵信心十足地说:“倘若民女说不想考得状元,那是在欺骗陛下。民女曾向父母保证过,一定要考得状元。”

    同乐见她的认真劲儿,不由得又笑了起来,说:“好,好。如果你能考得状元,那你们一门就连续出了两个女状元,此举也会成为我朝之一大盛事。”

    六灵突然撅起嘴说道:“可惜民女的父母不许民女现在去应考,说是民女没有到十二岁的应考年限,不然民女明年就能考上状元。陛下,您能不能通融一下,让民女参加明年的应试?”

    同乐还没有说话,张锐猛然插嘴道:“不行。”

    同乐奇怪地问张锐:“张爱卿,这是为何?难道是担心她考不上?”

    张锐回答道:“臣以为,臣女明年去考,应有七、八分的把握能考上。只是臣女现在还年幼,生活上还需要人照顾,即便考上状元,臣也不放心让她只身来上都念书。所以,臣与贱内商议过了,还是晚几年考更合适。”

    同乐也觉得有理,又对六灵说:“你父母所虑也对,你年纪尚小,还是晚几年再考。这几年,你可以多游历游历,长长见识。”

    六灵无奈地点点头,而后她又想起一桩事,问同乐:“陛下,不知大光明寺在何处?它既然得陛下赞誉为‘天下无比’一定壮观非凡,民女很想去看看,长长见识。”

    同乐迟疑了一下,说道:“太后逝前崇仰佛教,一直想在上都修建一座寺庙。可惜,当年朕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事情。现今,天下已定,朕决定要完成太后的这个心愿,所以准备在上都城中修建一座大光明寺。只是现在这个寺院还没有开始修建,你想参观,至少也要等上好几年。朕向你保证,你以后来上都读书之时,一定能看得到。”

    张锐以前并没有听说太后信佛,此时又偶然见同乐手腕上挂有一串佛珠。心想,正所谓,病急乱投医。同乐很可能在久病不治的情况下信了佛,为了给自己祈福,才要去动工修建这座大光明寺,只是假借太后的名义罢了。

    佛教,此时在老州还不算盛行。但同乐信佛,并修建了庙宇后,张锐可以想象佛教会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盛行起来。

    他在心里感慨,一些事物,即使是在不同的世界里,也有它的发展规律。佛教的衍生就是如此。人需要在心灵上有所寄托,就需要信仰。

    佛教比道教更提倡仁爱,并宣扬往生,因此注定会吸引更多的人信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原地区佛教将蓬勃发展。

    他独自想着心事,同乐和六灵还在继续聊天。同乐问六灵:“你说,在大光明寺的主殿匾额上,应该提什么字?”

    六灵侧头想了想,回答道:“可取圣寿殿。”

    同乐若有所思,喃喃念道:“圣寿?圣寿!”

    六灵以为他没听明白,又说道:“是取‘圣寿无疆’之意。保佑陛下,保佑大汉朝圣寿无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