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看着他的铺子天天被山民们挤得水泄不通,也胸闷气堵。
    给他找点事做,使唤使唤一下他。
    丁掌柜没半点犹豫就把事揽下来了。
    没过几天,苏青媖这边就收到了几十只小鸡苗子。
    毛茸茸的,挤挤挨挨,叽叽喳喳叫着,放在几个篮框里送了过来。
    一家人都高兴地很,围着看。小宝和丫丫更是高兴。
    两只小狗被小姐弟俩养成了大狗,已经不好玩了。还是这些小鸡苗子更可爱。
    一人围一边,兴奋地围着看。
    “哇,毛毛的,真好摸。啊,娘,它咬我!”小宝刚伸手进去,就被小鸡苗子啄了。
    大家哈哈大笑。
    “没事,小鸡苗子啄不痛的是不是?它们太小了,要轻轻的,别弄痛了它,它不舒服就会啄小宝啊。”
    “娘,我轻轻的,没弄疼它们。”
    “摸摸就行,别捏。”
    “嗯。”
    苏青媖把一只小鸡苗子抓了放在他掌心了,他又是紧张又是激动,咧着小嘴,高高兴兴地盯着小鸡苗子看。
    想伸手又不敢。目光盯着不放。
    苏青媖怀疑他能看一天。
    “东家……”
    “嗯?”苏青媖看向凌秦氏。
    “哦,谢谢你送了小鸡苗子过来。”
    凌秦氏急忙摆手,这要道什么谢。
    凌秦氏是凌丰谷的儿媳,凌丰谷平时在各山里采药,剩余时间便带着孙子在集镇的医馆里制药抓药,他的老妻跟着在集镇照顾他们爷孙。
    而他的儿媳则带着孙女子芩呆在寨子里。
    经常两边跑。这些鸡苗子便是她母女二人带回来的。
    “东家,丁掌柜那边从外面收了好多鸡苗子放在铺子里卖,我看见好多人都跟着买,我们寨子,要不要也养一些?”
    新更寨老人小孩不少,平时大家手里都有活,不像各寨一样有剩余劳力可以进山打猎。
    而且新更寨的人,原本也不是山里人,没人带着,就是进山也猎不到什么东西。
    要是让老人小孩帮着养些家禽,不打猎的日子,寨里也不缺肉食了。
    苏青媖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凌秦氏的潜在意思,只听见丁掌柜竟做起鸡苗子生意了。
    一拍脑瓜子。
    果然是生意人啊。这举一反三的,太善于抓住商机了。
    山里有不少人家也没有打猎好手的,但养些鸡,他们还是有这个能力的啊。
    为什么她没想到找人从外头收些鸡苗子回来,放到铺子里卖?
    啧啧,又让丁掌柜得了先机。
    虽然钱不多,但是吧,也是商机不是?
    而且能趁此机会,到邻近各县镇村里买鸡苗子,打听着那些人需要什么,没准以后能做些生意,有什么买卖,或是从那边雇些人手什么的。
    都是资源啊。
    她又犯蠢了。
    “行,你跟大家说一声,如果有时间有余力的,想养就养,我没有意见。”
    凌秦氏很高兴,这样她也能养些鸡了,便说道:“好的,那我回头就跟大家说。”
    转眼,苏母带着鲁氏已是把小鸡苗的窝做好了。
    小宝和丫丫小姐弟俩,天天从苏母那里抢过喂食的活,把几十只小鸡苗照顾得周到得很。
    喂水的活也不落下。吃什么都会想到留给小鸡苗子。
    让大人哭笑不得。
    很快春茶便采完。苏青媖便又让大家剪茶枝扦插,种茶树种白蜡树。
    去年佟氏等人养白蜡虫养得好,得了许多白蜡,让苏青媖得了大几万两银子,也大手笔地给她们几人分了红。
    所以这才一开春,佟氏等人早早就开始准备了。
    听说虫种再多些,得的白蜡会更多,几个人都不敢怠慢。
    苏青媖跟了她们几天,见她们手法娴熟,显见去年已是养出经验来了。
    看来今年得的虫种能翻好几倍。
    想到白哗哗的银子能落进口袋,弥补她茶叶上的损失,苏青媖心里忍不住高兴。回头便收拾了好些吃用的东西送到这几人的家里。
    勉励她们。
    得东家看重,让佟氏等人信心倍增。
    而苏青媖安排了茶树和白蜡树的扦插,接着便又带着人摸索着在竹林里种上竹荪,在各山洞里琢磨起香菇的种植来。
    仁州城的铺子里,各种酱卖得非常好。
    去年冬天,哪怕有贼子不时捣乱,铺里还一月有二三百两的盈利。
    琢磨起种菌子,主要是苏青媖想把山里的资源利用上。
    这利用上了,又不想看到哪一天断货,想看着它源源不断的。
    也没经验,苏青媖就提了一个想法,让跟着她的人去摸索。
    菌子,大家都没听过能种植出来的。都是天生天养,大山里找一找,就有。
    苏青媖知道菌子是能培育的,但她没实操经验啊。
    只提了一个想法,便把大家勾得想把这事干成。
    天天在林子和山洞里琢磨。
    一堆人,把竹林里的杂草灌木清除干净,只留下枯竹叶等腐物,给竹荪扩大它的生长环境。
    菌种不知道怎么得,但可供竹荪生长的地方大了,也许它的产量就上去了呢?
    至于香菇,苏青媖纯粹是想着把那些山洞利用起来。
    但郭氏等人听了她的想法,却觉得大有可为。天天都带着人在山洞里看光线,看风向。
    都不用挖菇房,这一个个山洞就是天然的菇房啊。
    要是种成了,得有多少香菇酱!
    东家忙,那就由她们来做。
    郭氏便让人进山找了枯木,带有香菇菌丝的,就扛到山洞里养了起来。还分了班次,日夜有人看顾。
    苏青媖见她们干得有模有样,她便不管了。
    因为冬麦要收了。
    山里种的冬麦,产量怕是跟外头良田里种的不能比。
    但它耐旱,好活。又经过一冬雪水的浸润,在大山里活得好好的。在半山腰上,放眼瞧过去,黄澄澄一片,瞧着就喜人。
    收割前,各寨主集中到集镇的活动中心,大家一起统计各寨的亩数,及需要的人力。
    统计好,苏青媖便在新更寨的铺子外面挂上需要麦农的消息。
 第三百零五章 一地两熟
    集镇里,现在不止联寨的人不时跑过来互通有无,查看消息。
    外寨的人,隔着很远山里的山民,也会翻山越岭的来。
    除了买些油盐,也想看看有什么新鲜消息,和可以挣些铜板的活计。
    大家住在山里,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活不下去才进的山。
    没有户籍,没有黄册,没有田地,没有屋没有地契,外面的人,好一些的把他们叫做山民,难听一点的叫他们流民。
    但他们曾经也是良民,也有屋有田有地。
    山里消息闭塞。
    大家躲在山里,先皇驾崩这种事,也是来了集镇,看到挂出的消息才知道的。
    所以远近的山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跑集镇来买一些日用,油盐等物,再顺便看一下是否有新消息。
    等苏青媖这边才把需要麦农的消息一挂出,山里蜗居在各处的山民们立刻闻风而动。
    从各个山头跑了来,男男女女,挤满了集镇各街道。
    新更寨这边早早就从五个前来投靠的,才搬迁过来的寨子里,把劳力请足了。
    劳力一请足,冬麦也开割了。
    山里冬麦开割的时候,苏父和项尚也带着人把仁州城附近六十顷的早稻种下了。
    刚种完,又风风火火赶回山里,因为麦子开割了。
    麦子的产量虽然不如稻子,但因为是第一次做一地两熟实验,能不能成功,对以后的种植关系重大。
    所以大家都很重视。
    裴念虽然没有来,但也早早派人传了口信来,让苏青媖收了麦子,把情况告知他。
    不止裴念,山里人人都在盯着。
    一地两熟,真要弄成了,这哪里还缺粮吃啊。就算一年丰年一年灾年也不怕。
    哪怕山地种植产量再如何少,但两季啊,也及得上一季的产量了吧。
    人人眼冒绿光。
    一听说麦子开镰,个个都憋着劲。
    外寨被选上当麦农的,那是欢喜得不行,一日三餐,包吃住,一天还能得二十五文。
    谁不争着来?
    而联寨的各个寨主每天也都恨不得长在麦田里,急着知道麦子的产量。
    一通知开镰,各寨立刻动了起来,热火朝天。
    从开镰起,到麦粒归仓,不到十天的时间。
    各寨的产量也陆续报了过来。
    有多有少,但大多在每亩四百斤上下。
    振奋人心!
    成了!
    苏青媖惊呆了,这产量,比旱稻要高啊!
    这样一地两熟,亩产再往上窜窜,都有上千斤了!
    这还饿肚子啊?
    一日三餐大白米饭,隔天就油条包子馒头花卷,鸡蛋饼面条烙饼煎饼馍馍饺子,随便做着吃啊。
    翻着花样做,哪里还吃不够?
    大山里直接了。
    谁能想到这大山里不仅长粮了,还长这么多!一地两熟!
    比外面都强!
    “会长,会长!成了成了!”
    “青媖啊,真成了!一亩四百多斤!两季快上千斤了!”
    苏青媖也很是高兴,见各寨主兴高彩烈的,忍不住泼了盆冷水。
    “才四百斤你们就高兴成这个样子,听说别的地方麦子能长到上千斤呢。稻子也能产一千五百斤。”
    “啥?”
    “这么高?会长莫不是在开玩笑?”
    “青媖,你哪里听说的?我都活了大半辈子了,也没听说有这么高产量啊。”
    “就是啊,听说皇庄有专门仆人日夜看顾的良田,亩产也才五百斤。”
    “呃……我书上看到的。”苏青媖说道。
    “嗐,书上哪里做得准。那都是文人臆想出来的。哪里有这么高的产量。”
    “就是。有四百斤我都想找个庙宇去烧香拜佛了。”
    好吧,你们高兴就好。
    苏青媖又跟各寨主商量,虽然裴刺史和干爹那边,只收一季的粮食,但去年冬天得了刺史府和干爹帮忙,苏青媖还是想各寨再缴上一成粮,给二人分送过去。
    不管是于公还是私心,苏青媖都想给二人缴些粮过去。
    干爹那边听说收了好些人,应该是比较缺粮的。
    裴大人管着一州之地,想一州繁盛,安稳人心,也得让治下的百姓吃饱。
    也许能把离乡的人都召回来,再引来一丝外地的人来仁州落户,人一多,民生经济什么的,也才能更好的发展起来。
    “应该的应该的。”
    “对对,我们现在有两季产量了,再缴上一成,还是有多的。”
    “好,我替两位大人谢过众位了。”苏青媖朝一众寨主道谢。
    一众寨主谦虚了几句,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不需要苏青媖道谢。
    苏青媖点头,便又说起来。
    “经过一年的试验,我们一地两熟已是成功了,接下来今年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两季的产量。”
    “各寨回去后,看看寨里有没有种田好手,有办法提高产量的有经验的老农,或是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的,务必要重视,报到会里来,到时大家努力提高产量,让大家荷包再硬实些。”
    “好好!”
    “我就喜欢荷包硬实的感觉。”
    “谁不喜欢!”
    麦子收割后,各寨的晚稻又紧接着种了下去。
    种完稻子,苏青媖便安排人给裴念和马明温把粮食运了过去。
    弄完这些事,又种起其他粮食。
    除了主粮的种植,还是要利用好山里的每一块坡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再种些其它粮食。比如各种豆子。
    冬天还得靠各种豆子发蔬菜,和做豆腐吃。
    自从做了豆腐,收了各寨的豆子后,原来家家都剩余的豆子已是几乎没剩了。
    于是各家又紧着把豆子给种了下去。
    因为山里收豆子,又把大山附近的村子,仁州附近各县镇的庄户都跟着种了一波。
    这东西好种,不挑地,种了还有人花大价钱收,大家便跟着种了不少。
    晚稻种下去后,大家便闲了下来。
    秀儿和苏青柳的婚期也到了。
    秀儿的爹柏通回来后,忠寨主心里的大石终于卸下。
    本来也不想大操大办,但柏通坚持,所以忠寨主那边也热热闹闹地操办起秀儿和柏树的婚事来。
    苏青媖一家都送了礼物。
    两家交好,全家人都去了柏家寨热热闹闹地吃了席,看了一场山里的婚宴。
    不华丽,但质朴,热闹喜气。
    转眼没过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