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子外,韦福昌眨巴了几下眼睛。
    仰头去看,今日晴空万里,冬日里难得的一天暖阳,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
    韦福昌在外头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见屋里两姐妹不再说他了,才走了进去。
    看了苏青柳,得知她这些天过得好,吃得好睡得好,便放下心。
    苏青媖见大家都没回来,又抓着他,给他列了条子,让他去给新更寨的大伙发过冬的物资。
    除了这次猎回来的肉要分,还要分给他们过冬的衣被,和各种吃食,和日常杂用。以及年终的福利钱。
    等苏父苏母苏大虎等人回来的时候,发现几个小的,都没回来。
    连青杨青杏都没跟着回来。
    一问,才知道,和寨里的孩子们一起到食堂去吃大锅饭了。
    今天寨里热热闹闹得,像过年一样。
    小孩也被感染得兴奋不已。
    比青杨小了一两岁的项佳、顾思明、虞阁等人,这次没能跟去冬猎,围着青杨兴奋不已。
    “苏哥哥,过了年,我们可不可也去训练场学功夫?我们也想学功夫,也想跟着大人进山打猎!”
    青杨被一群半大的孩子围着,便也跟着去了食堂吃大锅饭。
    顺便也看着几个外甥。
    青杏在寨里也有同龄的小伙伴,一群小姐妹也高高兴兴地一起吃饭。
    弄得苏青媖哭笑不得。
    年节临近,等项尚从仁州城里把马明温和裴念给的回礼带回来时,顺便也带回了苏青媖让他采购的东西。
    今年粮食又获得丰产,山民们都能吃饱了,卖山货也攒下钱了,总得有些娱乐节目,丰富一下山民们的文化生活。
    城里现在乱的很,就是太平的越地,仁州城里,都好些年没办过花灯节了。
    苏青媖一是想给家里几个孩子添些热闹,二是想给山民们添点生活的乐趣。
    三呢就是如今她有条件了,今年蜡花丰收,她忍不住留下好多。
    便让项尚从仁州城里购回许多彩纸,她准备领着家里人和寨里人做起灯笼,在集镇那边办个游园新春灯会。
    今年有蜡,不心疼。去年也想搞的,但碰上山匪攻山,计划不得不终止。
    今年得给大伙们开开眼界。
    等苏青媖把事情一说,新更寨全寨沸腾。
    大伙多是北方逃难来的,哪能不知道元日灯会。
    虽然之前家里也穷,但也有幸听过见过的。不过这都好些年没见过了。
    现在寨主说要在寨里在集镇办元日灯会?
    太好了!
    大家立刻围到苏家,问他们能帮着做些什么。
    郭氏一直在大户人家里呆的,哪里没听过没见过灯会。灯笼都会扎好多种。立刻自告奋勇帮着苏青媖做起分工来。
    砍竹子的,劈竹条的,扎灯笼的,糊彩纸的,画图的,什么都有。
    苏青媖又把几个文化人叫到一起,顾宏德,项尚,韦福昌,青杨,等人,让他们画图,想灯迷。
    私塾先生顾宏德,自进了寨子,一直觉得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料此番被苏青媖叫来,立刻如鱼得水。孙子才一磨墨,文思就如泉涌,那些灯迷立刻跃然纸上。
    而且苏青媖没想到,这老头画画还很有一手。让他给灯笼画各种图案,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苏青媖看了看他,觉得放这么一个老头去采山货,摘茶叶,是不是有些浪费了?
    不然明年让他发挥一下余热?
    小宝是头一次见,那叫一个兴奋。
    这里蹦跶一下,那里蹦哒一下,不会做,就是事事都愿参和,小嘴都合不拢。
    天天拉着苏青媖问元日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到元日。
    大宝拉过他解释:“元日就是正月初一日。那一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叫元日。每年的这个时候,长安城里都有灯会,好多条街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各家商户也挂了灯笼,在灯笼下都挂了灯迷,猜对灯迷的就有奖励。”
    “哇。很多条街吗?那要做好多好多灯笼才行咯。哥哥,你看过吗?”小宝都没看过呢。
    大宝点头:“我只看过一次。”
    “哇!那我也让娘把集镇的几条街和新更寨的路上都挂满!那样一定很好看!我这就去让郭婆婆多做一些!”
    小宝哇哇完,就蹦蹦跳跳跑了。
    苏青媖把大宝拉了避人处,叮嘱他:“大宝,以后不可跟人说起长安的事,记住没?”
    “跟弟弟也不能说么?”
    “不能。”
    见苏青媖神情严肃,大宝忙用小手捂起嘴巴。
    苏青媖怕吓着他,又柔声道:“弟弟还小,说漏嘴就不好了。这是娘和大宝的秘密,好不好?娘会守好秘密,大宝也会的,是不是?”
    大宝把手拿开,一本正经地朝她点头。
    “大宝和娘拉钩。大宝保证不再对别人说了,弟弟也不说。这是大宝和娘的秘密。”
    “乖。来,娘和大宝拉钩。”
    母子二人拉钩,保证一定守好秘密。大宝看了看这个娘,笑了。
 第三百五十四章 有新的生意
    等把灯笼做好,因离元日还有些日子,苏青媖便把各式灯笼都收进库房。
    要是现在就挂上去,每天都点上一回蜡烛,不说她心疼,苏母都会打残她的。
    几十文一根的蜡烛,天天点了几十上百只来玩,骂她败家还是小的。
    估计会和苏父两人一起扛了剩下的蜡烛连夜去永丰号卖掉。
    天气冷了,整个寨子都在猫冬。大家都闲了下来。
    苏青媖又有些闲不住了。
    自从她在越地的那百来顷良田产了稻后,越地其他地方也跟着种上稻,得了丰产,她们山上的旱稻价格就低了许多。
    旱稻的口感肯定是比不上水稻的。
    但在山上开梯田,蓄水,在山上种粮,尤其不容易。本来就肥力不够,还得防鸟兽糟蹋,日夜还要安排人去查看。
    比平地种水稻要辛苦数倍。
    但付出跟收益不成正比。
    苏青媖是有些不甘心的。
    山民们没田没地,好不容易在山上开了梯田,种了粮,现在越地太平了,各个州城种了粮,得的粮多了,山上种的粮卖不上价了。
    苏青媖是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
    如果把这些旱稻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加工成米线卖,会不会比单纯卖大米收益更好呢?
    苏青媖之前在枫亭镇卖过行军、行商及旅人们的方便携带的食品,各种干菜,脱水过油的果干菜干,也卖过油炸的面条,和许少严那边合作得很是愉快。
    她也赚了不少钱。
    而现在北方仍然是战乱不断,南方也是各势力割据。
    如果有一些方便的食品卖给军中做方便的军粮,和行商及一些旅人,可不可以呢?一是与人方便,二是可以让旱稻价格提高,让山民们多得些收益。
    想到就做。
    苏青媖便让苏大虎和苏父等人,去山洞里挑了几担旱稻回来。
    便在寨子里又开了一个米线房,试着研究了起来。
    等把米线做了出来,在家里尝试了不同做法,汤米线、干拌米线、炒米线、过桥米线、小锅火线……吃了几顿,家里人人拍手叫好。
    大宝小宝尤其爱吃。
    兄弟俩嗦了一根,滋溜吸到嘴里,还相互比赛谁吸得快。
    最后半截米粉带着汤汁甩到兄弟二人的脸上,拍打着他们的小脸,二人眼睛都眯了起来,还一副享受的模样。
    看着吃一碗粉,脸上就弄得脏污的兄弟俩,苏青媖嫌弃得不行。
    “好好吃!再这样吃,以后不给你们做来吃了!”
    两人被训了一顿,这才老实了。
    小宝是一直欢脱,大宝本来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这才多久,也被小宝带得跳脱了起来。
    寨子里又得了一样新的吃食。自从在大食堂给大家做了米线后,大家都围着苏青媖让她多做些。
    这么好吃又方便煮食的米线,大家都想囤点猫冬在家吃。
    苏青媖一看试验成功了,立刻带着寨里的女人把米线房风风火火开了起来。
    做好后囤了很多在寨子里,又送去了集镇的饭馆里好多。
    才两天过去,项珍和丁掌柜就相携着来寨里找她。
    项珍是让她多做些,铺里已经有不少山民在问了,都想买。而且小饭馆一天送去的量也不够,要求加大送货量。
    而丁掌柜是又看到了商机,想跟苏青媖谈合作。
    苏青媖做出来米线自然是要卖的。
    借着永丰号把米线卖到各个地方,让山里的水稻旱稻卖上高价,让山民们日子过得更好,是她一直致力想达成的目标。
    寨里都是用土法及人工制作,所以一斤米只能出一斤半米线,而晒干后只得半斤干米线了。
    那米线的价格得是米价的两倍才能打平。还要加上人工,而且这里面工序也多,也复杂。
    卖得便宜了不划算。
    苏青媖便把这些跟丁掌柜说了。
    丁掌柜本来是想压压价的,没想到听到苏青媖说了这一通,又听说要这么多工序,也不好再压价。
    想着米线确实是方便储存,方便携带,又方便煮食的食物,如果大量购进,再通过永丰号向各个地方售出,应该很有市场。
    量一多,利也就大了。
    便一来一往地跟苏青媖商讨起米线的价格。
    苏青媖想着他们永丰号要销往各地,这里面成本也不少,而且卖与百姓市场,也不好提价太多。
    最后只以原山米价的三倍价格售出。
    即便售价不高,但对于苏青媖来说,也比单独卖山米价格划算多了。
    提高了山米的价格,又利用了多余的人力,寨里山米卖上价了,新更寨的寨民们分得的利钱就多,日子自然也就好过了。
    而如果永丰号那边米线能卖得好,苏青媖再向四十五个联寨把多余的山米购回,加工成米线,那么联寨的山民们的日子,也会跟着过得更好了。
    丁掌柜跟苏青媖订了一万斤米线,要求在元日前做好。
    苏青媖算了算每日的出产,应了下来。
    现在米线房里,人工不缺,一天晒出上千斤干米线不是问题。等大家把工序做熟练了,每日的产量还会更高。
    离元日还有一月,完全能交货。
    应了下来。
    丁掌柜很是爽快地把钱付了,背着苏母给的各种吃食,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苏青媖拿到钱也很高兴,虽然也才三百两,但这才是头一批货。她相信以后会卖得更多的。
    元日前要交一万斤米线,寨里又忙了起来。
    好在人手有余,郭氏把寨里手脚勤快的男人女人招来一批,做了分工,各流水线就这么开干了起来。
    小宝和大宝这下又有得玩了。天天跑去米线房那边看晾成一排又一排的米线,像染房晒布一样,一排又一排。
    看着很是壮观。
    但考虑到卫生问题,不让闲杂人等靠近。
    小宝这孩子也聪明,领着一群孩子站在半山腰上往下看,不时拍着手,跺着小脚,哇哇直叫。
    每天都乐此不疲。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
    快四周岁了,上窜下跳的,把大宝都带得跳脱了。
    苏青媖忙过几日,回家一看两个儿子又不见人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儿教育
    苏青媖站在门口,朝米线房方向扬声叫唤:“大宝,小宝……”
    “咦,娘在叫我们!”小宝愣了愣。
    寨里就是这点好,哪家父母想叫孩子,站寨里喊上一声,整个寨里都听到。孩子们便立刻飞一般地跑回家。
    听到苏青媖的喊声,晒米线的寨民笑着看向小宝等孩子们所在的方向。
    “小宝,你娘在叫你啦,还不快回去!晚了,你娘该打你屁屁啦。”
    晒米线的有端着湿米线的,有正在架杆子的,有正在往架上摊晾的,都看向小宝那边。笑着看他的反应。
    米线房的众人都知道有一群娃子天天在半山腰看他们。
    孩子也不捣乱,就看稀奇,有什么不给看的。
    被大家一逗,小宝仰着头:“我娘才不会打我们呢!”但话虽是这么说,心里也挺忐忑。娘都叫他们了,不敢不听。
    立刻转身去拉大宝的手:“哥哥,快,我们快回家!”晚了,没准娘真会打他们屁屁。兄弟俩手牵着手,二人一溜烟往家里跑。
    像被狗撵了一般。
    让米线房的人看着不由得发笑。寨主的这两个儿子真是太好玩了。
    小宝脚下匆匆,边跑边大声应道:“娘,我们回来啦!”
    兄弟二人一路飞跑,半点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