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娘子她娇心似铁-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

 第三百九十九章 再次轰动了

    娴娘以为听错了,半天没反应过来。

    待反应过来,慌忙又是摆手又是摇头:“我不行的。我没当过先生。而且也没有女先生。”

    “谁说没有女先生,女学里不都是女先生吗?”

    “那不一样。人家都是真正有才学的,我,我就只是在娘家读过几年书而已,别误人子弟了。”

    “你还没有教,怎么知道就误人子弟了?”

    苏青媖本来只是一个提议,现在在说服娴娘的过程中,自己反而更坚定了要把私塾办起来的想法。

    她不知道这个朝代会乱多久,大一统又要用多久时间。她只知道历史上大唐亡国后,到北宋一统,这中间足足五十三年的乱世。

    如果按自然年龄来量化,现代一般为25年到30年为一代人,但古代寿命没有那么长,十几年到二十年为一代人,那这样一算,这五十三年就是隔了两代人了。

    如是按三十年为一世,也差不多两世人了。

    因为世道乱了,科举倒退,大家就都不要读书了吗?

    这一代的孩子,就只能在山里疯玩,等长大再到地里刨土,上山捡山货了吗?当个挣眼瞎?

    “你为什么教思瑞思嘉念书?”苏青媖看着她,问道。

    “我,我不想孩子连个大字都不认识。”孩子的爹是个将军,她不想她的孩子将来只能做个兵丁。

    “我很高兴你这么想,我对我的两个儿子也是一样的想法。那这山上几百将士的家属会不会跟你我一样的想法?也想让他们的孩子能识字,将来也做个有出息的人,让他们的人生将来也多条路?”

    娴娘拧眉思考了起来。

    好半晌,看向苏青媖:“我,我怕担不起来这个重担。”

    “这事你一个人做自然不行,这事如果要操办,也不止我们新更寨有适龄的孩童,这四十五个联寨多的是孩子。一窝蜂涌过来,你一个人做不了这事。”

    “我手里有一个之前开过私塾的老童生,他对开私塾这事熟悉,然后我再找找有没有哪些是读过书,有一些学识在身的,招揽了来跟你们一起。”

    娴娘考虑了良久,才道:“行,不是我一人就行。这样大家平时还能互相商讨着来。”

    苏青媖点头:“嗯。你看看在这些家眷中,还有谁跟你一样,能干这个事的,你再找两三个女的跟你一起,你也不会太孤立,男先生那边我再找几个人。”

    “行。但是……”看了看身边两个孩子,她要是忙私塾的事了,家里的事和两个孩子,谁来管?

    苏青媖随她的目光看去,了然于胸:“你要不在寨里雇人帮忙带孩子做家事?要不我帮你从外头买几个下人回来?”

    “我先跟我娘商量一下,看是雇人还是买人。”

    “好。”

    如果可能,苏青媖也不想为难她。但现在山里认字的人实在太少,她怕找不出几个能当先生的。

    俩人又商讨了一些细节,苏青媖现在还只有一个框架,这个念头也就是她进寨看到一堆孩子无所事事,才冒出来的。

    具体的事体还得再细化,而且现在房舍还没有。

    也急不来。

    二人说好,苏青媖便离开,在寨里转了一圈,查问了大家平时的生活情况,见情况安好,也就放了心。

    又到寨门口看了一下防卫工作。

    现在寨里人多了,女人多,孩子多,防卫工作不容轻忽。见防卫工作做得好,值勤的人也认真负责,便放了心。

    回到家,便一头扎进屋里,做起私塾的策划案来。

    待做好后,便让人把顾宏德找了来。

    “啊?东家要开私塾?”顾宏德满脸不敢置信。

    他好不容易忘掉他是个私塾先生,是个童生的事实,跟着大伙在作坊里工作,闲时上山采茶叶,捡山货,和孙子把日子过得极是乐呵。

    这怎么东家又想起他,要让他开私塾了,还要他全权负责!

    “东家,我之前开的私塾也不大,就二三十个学童,这,这……”就新更寨主寨就不止这个数了吧,还有隔壁山头的孩子,还有联寨的孩子。

    他心里虽然火热,但是,这么多孩子,他怕担子挑不起来啊。

    “别担心。以前你开私塾,从生源到校舍到教材教具,你都要面面俱到,但现在不需要你统揽,你主要负责给孩子们上课,管理孩子们和管理几个先生就好,其他事体分别有人负责。”

    “那还行。那老朽还是有经验的。那要找几个先生?东家可有人选了?”

    “大概要三个女先生,三个男先生,加上你这个馆长,教习至少要七位。”

    “东家要招女学童?”

    苏青媖斜了他一眼:“女的不配识字?”

    “不是不是,老朽没有这个意思,是听到东家说要招女先生才问一嘴。”

    说完见东家没再说什么,擦了一把汗。好险。

    这山里,哪有什么女人不能出门的说法,多的是女寨主,几十个寨子的联寨会长都是女的,为什么女娃不能读书?

    差点说错话了。

    “那是要分男班女班?”

    苏青媖沉吟了一番,摇头:“分班就不必了,只分蒙学班和初学班。但有点基础的,我怕没几个。”

    二人商定,便开始着手操办起来。

    集镇里再一次沸腾了,今天排队来卖货的人看到了什么?

    收货的新更号铺子外头又挂出了告示。新更号的伙计站在高凳上反复地念着告示。

    一是,要招劳力建学馆,满十六岁以上,50岁以下,男的,一天工钱十五文。包一日三餐。

    二是要开学馆了,满六岁至十五岁,男女均可报名。三年学制,免束脩,每学年只收学杂费用,比如笔墨纸砚、统一的学服,中午的伙食费用这些。若有远路的,可提供住宿,但需交住宿费用。满足条件的均可报名。

    另外,若有功名的,当过先生的,欢迎自荐,待遇丰厚。

    如一盆油浇到热火里,集镇立刻轰动了。

    从早到晚挤满了前来打听消息的山民们,把集镇围得水泄不通。

 第四百章 愿倾全力

    项尚才从天台县回来,又被抓了壮丁,和韦福昌负责建校舍事宜。

    校舍还是建在集镇附近。

    有校场,有马信等人在,孩子们来上课,家长们也更放心些。

    而顾宏德则负责招生,他人才一到集镇,才到负责招生的位置上坐下,就被来打探消息的山民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密不透风。

    联寨的几十个寨主也纷纷涌向集镇的办事中心,苏青媖与他们开了足足两天的会议。

    “会长,真的男童女童都收?”

    “是。”

    “真的不收束脩?”

    “不收。但学杂费还是要收的。”

    “应该的应该的。那不收束脩,先生们的薪资哪里来?”

    “集镇这两年也赚了不少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从集镇的所得里面支付。”

    “会长大义!”声音此起彼伏。

    苏青媖抬手压了压:“你们是怎么看这事的,寨里是什么反应?”

    “我们当然万分支持啊。我们没赶上好时候,做了睁眼瞎,但他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会长带我们致富。现在大家日子都过得好了,自然就想孩子们能有出息。自从看到了会长贴出来的告示后,我们家的门槛都被踩平了,每时每刻都有人来打听消息,我们差点没法出门。”

    “那就是大家都想送娃子们来学习咯?”

    纷纷点头:“愿意的!有个别家里需要娃子们帮衬的,家里腾不出手的,也犹豫不决。”

    “嗯。我理解,不可勉强。也不一定需要读书认字将来才有出路,才活得下去。不可因为这事弄得家里过不下去了。给大家造成困扰。”

    “是。”

    苏青媖知道定是有一些人不会送孩子来的,有各种原因吧,比如路远,比如舍不得钱,又比如家里孩子多的,或者家里有小娃,需要大的孩子帮衬家务的,各种各样。

    就是现代有九年义务教育了,不少偏远农村的孩子也读不上书,更何况是时下这种环境。

    读书识字之后呢?

    山里人可能也没几个是想送孩子去考科举的。而且现在的环境也不允许。即便考上了科举,为哪朝哪个皇帝服务呢?

    苏青媖并不打算勉强大家。

    但现在大家都吃得上饱饭了,条件宽裕,疼孩子的家里,也会为孩子多想一步。而且如果周围人都送孩子去学,自己孩子眼巴巴看着,也会有一个从众效应在里面。

    苏青媖之前看过各寨的人员档案,有多少适龄孩子,她心里是有数的。

    这次开会,又统计了一遍大概有意愿读书的孩子人数,接下来她要安排一堆事,生源人数这个犹为关键。

    建校舍那边很快就招满人了。

    大家一听送娃子上学不收束脩,家里但凡想送娃子上学的,都自告奋勇来帮忙,工钱都不肯要,就跟着上工了。

    娴娘那边在家眷里找了两个人跟她一起当女先生,也在寨里雇了人帮忙做家事。

    她婆婆很开明,一听夫人要请她儿媳妇去当女先生,高兴得很,很是支持,把两个孩子接了过去,只推着娴娘到苏青媖那边领活。

    而顾宏德那边也把男先生招好了。

    本想招三个,但有五个很是符合条件,苏青媖统计了报名的学童情况,估计四十五个寨得有上千名学童。便把五位符合条件的男先生都留下了。

    加顾宏德总共九位,如果上千学童,这九位先生怕是还不够。不过山里会认字读过书的人本来就少,能挑出这九位先生也不错了。将来忙不过来再慢慢找。

    接下来就是书籍的事。

    苏青媖叫来九位先生,问了他们关于教材的一众事体,大家商量了一番,还是决定从三百千开始教起。

    苏青媖之前送青杨去私塾,对时下的私塾学馆教育也做了一番了解。

    时下的蒙童,还是从认字开始。从最开始的“三、百、千”、到《名贤集》、《神童诗》、到《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是第一阶段,先是识字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或者说书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句子短,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而且字很大。

    即使不很聪明的孩子,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就读熟了。

    而句子读熟了,字也就记牢了。

    这个阶段充分利用汉语、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孩童时期记忆力强的特点,也充分规避了孩童时期理解力差的缺点,避免用晦涩难懂的知识,导至孩童厌学。

    这个时期主要是突出孩子们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达到强识强记,达到识字认字的目的。

    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识字教育,第二个阶段才开始进行读书教育。读熟背诵及理解。便是《四书》、《五经》这些书籍。

    与几个先生达成共识之后,苏青媖便想着这些“三百千”从哪里采买。

    这年代的书籍还是挺贵的,而且她一下子买这么多,量大,得找大的商家去帮忙拿货才行。

    苏青媖还在思考找哪里购这么多书籍,是不是要向干爹求助的时候,丁掌柜就找上了她。

    “苏娘子又给山里做了一件好事啊。丁某佩服至极,苏娘子的高义在下自愧不如。”

    “丁掌柜言重了,只不过是看一堆孩子们在家里无所事事,年纪小的也帮不上家里什么忙,想着把他们集中到一起认几个字,不至于做个睁眼瞎罢了。”

    “丁某佩服苏娘子的高瞻远瞩,以后越地在越王的治理下,一定会欣欣向荣,一定会需要不少人才,苏娘子培养好了这些学子,还怕越王缺人用吗。苏娘子现在成了越国郡主,这是实实在在为越国谋百年大计啊。”

    啊,她没想那么远啊。

    就是山里大人在忙,孩子们没人管,在山里撒泼打滚,她看不过去罢了。

    “丁掌柜过誉了。今日来……”被他夸得都不好意思了。

    “丁某听说苏娘子在为学童们的书籍发愁,李管事得了消息,命人送了口信来,说我永丰号愿意帮这个忙,帮苏娘子把学籍采购了,而且只收成本费,不赚苏娘子一文钱。”

    这么好?这么高风亮节?

    苏青媖看向他,面色不动。

    “李管事说了,这几年跟苏娘子合作很是愉快,我们永丰号因为这大青山,也赚了不少钱,成了数一数二商号,也想着能回馈山民一二。”

    苏青媖定定地看着他,丁掌柜被她看得心里发毛,但也不露分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