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还是现代社会盐业价格由国家调控,且不再专营了。再有就是现代社会交通便利,没盐的地区,把盐从别处运来当天即达,便利的很。最最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高,盐的产量高,利润薄了。
    而时下要把盐业由专营改为私营不太现实,一放开估计立马就乱套了,没准一两金都不一定能买到一两盐。
    而且现在吕博承的二十万大军还得靠楚州的盐税来养军。
    而交通不便的情况,苏青媖现在也解决不了。
    哪怕他们徐州不缺铁了,也不能搞个火车出来。再说现在各个地方各政权割据,有想法也什么都做不了。
    那就只能提高盐的产量了。
    产量提高了,吃盐难的问题就能得到较大的改善。而且产量高了,盐税也能多收点。
    苏青媖让项尚亲自去盐城呆了一个月,回来听他说了一番盐城的情况。
    心里便有了数。
    时下有各种盐,海盐,井盐,岩盐,湖盐。而海盐要占一半以上的产量。
    而时下海盐的出盐法,还是煮盐法。
    在历史长河里,一直延用煮盐法。
    明代的《天工开物》里还记载了得海盐的方法:“无雨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矛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朝露气升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煮盐不是简单的,把海水舀上来放到大锅里面煮了就得了。
    不是。
    首先要在前一天晚上,把一些松散的东西铺在海边,可以是稻谷杆,或是茅草之类。等夜里雾气升腾,这些松散东西上会附上一层白色的盐雾,然后把这些带着盐雾的东西收集起来回去煎熬,这样才能得出海盐。
    而煮盐法又叫熬盐,熬波。
    可见到了明朝,海盐还是靠熬煮法。
    但到了现代,已不再用煮盐法而是用晒盐法了。
    晒盐法比煮盐法,更环保经济,更节省燃料节省人力,成本更低,且产量更大。
    有更好的方法能得到更多的盐,为什么不用?
    苏青媖自然也是要拿来用的。产量高,就代表利润更大,盐税丰足。而利润大,还节省人力人工,钱不仅不少反增,为什么不换晒盐法?
    古代不管哪种盐,得盐都是需要燃薪熬盐的,盐工极为辛苦。且盐工一直被认为是贱业。唐朝时还因为找不到充足的盐工,多以刑徒充之。
    没人愿意干。可见其辛苦程度。
    苏青媖把晒盐法详细地记录下来,交与吕博承和许汤过目,那二人如获至宝。
    许汤转头就吩咐盐城各个盐场直接弃煮盐法不用,而直接改晒盐法。
    初时,大家还半信半疑,煮盐法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而这晒盐法,闻所未闻。
    要是失败了,将严重影响数万盐工们的收入。
    但没人敢反对。
    一是吕博承武力值太强大,他只要是娘子说的,都奉为圭臬。他自个的娘子难道还能害他?不信娘子的话要信谁的?
    二是许汤手段太过强硬,现在楚州官场大家不敢不听他的。
    两个大佬下的令,敢不听?有几条命敢去跟大佬做对?
    晒盐法得以顺利实施。
 第四百三十一章 长肉了
    苏青媖对楚州的盐场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各方都在紧张地观望着。
    更省人力更省成本的法子,谁不想用?但也害怕失败。
    没想到没用多久,只次月,就有好消息传来。
    用了晒盐法,产量翻了一番!
    这还只是少少试验,且前期主要是建盐田,培训盐工花去了太多时间,制盐时间就没用几天。
    就有如此的产量。这下不止楚州,整个镇海都沸腾了。
    吕博承高兴地下令,对整个镇海节镇的老百姓,盐价直接下调一半。但为了防止倒卖的行为,每月都有限额。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完全足够用,就是天天腌咸鱼咸菜,都富余的很。
    这下镇海的百姓们吃盐再也不用抠抠索索了,每月不仅不抠索了,还省下了不少银钱。
    老百姓们这个高兴啊。
    于是自动自发就发明了各种盐制的吃食。
    叫化鸡也不用黄泥来包了,就直接用盐来裹,可劲地用,富余着呢。
    而且新吃食还卖到了大街上。好像一夜之间,街上就出了各种盐制的吃食。香飘十里。
    很些人推着一个大铁锅,铁锅里满满当当一个冒尖的盐山,里头裹着各种鸡鸭等禽类,各种肉食,各种蛋类。
    有人买,摊主就敲一角盐块,再往里掏一掏。有盐的热度裹着,掏出来的吃食还是热乎乎的。
    生意特别好。
    郭氏和田氏等人还忍不住到街上买了新吃食回来,给苏青媖吃。因为自她怀孕以来,味口就变得颇有些奈人寻味,总想吃一些新鲜的东西。
    府里从吕博承到一众丫头婆子,到丁大厨人人都在琢磨给她做什么新鲜的吃食吃。
    等郭氏等人把新的吃食拿回来,再跟她绘声绘色描述了一番,苏青媖乐了。
    这不是盐焗鸡,盐焗鸡蛋吗?
    果然老百姓对吃食天生就有智慧。
    现在盐价便宜了,大铁锅家家也买得起了,盐焗生意很是不错,听说现在街上有好多推着大铁锅做这类生意的老百姓。
    还不愁人买,生意好得很。
    苏青媖不禁感慨万分。
    吃了几口,味道还非常不错。吕博承知道她爱吃,自那之后,隔三差五,傍晚从军营里回来,就先到街上给她买各种盐焗类吃食带回来给她吃。
    有时候青杨也给她买。
    但苏青媖也没敢多吃。怕对孩子不好。
    经常是她只尝个味,剩下的都被吕博承包圆了。
    看着吕博承一张脸越来越横向发展,苏青媖很是感慨,看来妻子怀孕,丈夫长胖都是这么来的啊。
    吕博承一边撕着鸡腿吃得喷香,扭头见娘子在盯着他看。
    手停了下来:“娘子,为什么这样看为夫?”
    看了看手中的大鸡腿,以为娘子想吃,递了过去:“娘子你吃。”
    苏青媖把头歪到一边:“我不吃,你吃吧。”
    盐焗鸡的香味直扑她的鼻子,她吞了吞口水:“你要不到外面吃去吧,看你吃我又馋了。”
    “馋了就吃啊,这还有好多。我天天一只鸡,都不知道是我怀孕还是你怀孕。”
    “我不吃。吃太咸了对孩子不好。”
    “啊,对孩子不好吗?那要不我以后不买了?”
    苏青媖舔了舔嘴唇:“就没有只卖翅膀或是只卖鸡爪的吗?非要卖一整只,我又吃不了。”
    “吃不了我吃。不然赏下面的人吃,一只鸡咱还买不起啊,非得让人切开了卖。咱现在有钱,别说一天给你买一只鸡,就是买十只百只,为夫都不心疼。”
    啧啧。这暴富的嘴脸。
    “对,你现在有钱了,就可劲地造,你说从去年到现在,你都发几回钱了?军中也发,府里也发。就不怕哪天引了别人来围攻你啊。不能低调点?”
    “我挺低调了啊。咱府里的人除了自己人,余下的都是签了身契的,拿了钱,他们也不会在外头大肆宣扬。而军中都不用我嘱咐,他们自己就知道抿紧嘴巴。”
    “你是不知道他们嘴有多紧。就跟平时打仗时得了战利品一样,就没人往外大嘴巴的。钱财等物都是偷摸藏的。”
    “而且我也才发了两回。主要是他们跟着我一直受穷,军饷我有时候发有时候不发的,他们也没有半句怨言。现在我有钱了,就想补偿他们一二。而且军中待遇好,他们以后只会更卖命的。”
    吕博承说完,见娘子真不吃,又把鸡腿往嘴里塞了起来,还加快了速度。
    不能让娘子忍得太痛苦,而且他还要给他女儿念书呢。
    “你有分寸就好。现在咱们的情况是改善了一些,但也得为长远计,不能就盯着眼前。而且军中训练也不能落下了。别因为有钱了,就失了战斗力。”
    “那不会。娘子放心吧。我们抓实操抓得紧呢。”
    “抓得紧?”
    “是啊。”吕博承冲她点头。
    苏青媖嫌弃地往他脸上和肚子上扫了一眼,“你看看你的脸,你的肚子,都有肉了,还好意思说操练得紧?”
    啧啧。
    吕博承手下一顿,低头往自己的肚子上看了看,用手捏了捏,果真能捏一层肉出来。
    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娘子,我真长肉了?”
    “你自己不是也看到了吗。”
    吕博承手里的肉顿时不香了,把手里的肉立刻扔到盘里。
    可不能长肉。一长肉就跑不动,跑不动就会被人追杀,而且搞不好长枪也抡不起来了。
    若他出了闪失,他的娘子,孩子们可怎么办?
    “来人,把东西收了。”吕博承立刻扬声叫下人进来收拾。
    又舔了舔嘴唇,回回味,但不敢再往肉肉那边看了。
    夫妻二人从此也克制住了口腹之欲。
    而楚州得了新的制盐法,经济越来越蒸蒸日上。但盐工不缺了,缺记数记账的人员。
    时下各政权割据,科举停置不前,武馆倒是开了不少,但私塾关停的倒是越来越多。读书无用,还费银子。就没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去读书,跟过去一样十年寒窗的。
    导致现在楚州想找能记数记账的人都极缺的很。
    不止是盐场,矿场那边也极度缺乏能记账记数的人。
    苏青媖跟吕博承、裴湜商量了一番,吕博承便做了一番决定。
 第四百三十二章 政令
    吕博承先是要求原来各州各府各县的私塾,有条件的可以重新开馆。
    当然并没有强迫。
    这事也强迫不来。
    另外,又在徐州开了一间由官府举办的学馆。专门培训预备官员。教授一些官场上所需的学识和为官经验之类的东西。
    之前来应征,但还未达到条件的,扣除掉人品实在不行的,比如应财这种。
    先是送女人,见女人起不了作用,又把花颜抛下,自个跑了。
    除去这类人品不行的之外,其余人都邀请他们到学馆里入学。费用由徐州衙门全出。
    培训好之后,会根据学员们的表现,安排他们到各州各府县入职。
    除此之外,该学馆还把正入职的各州府官员,每年定时在诉职的时候,到学馆回炉培训一段时间。
    此政令一出,镇海各州县又了。
    原本十年寒窗只知道埋头读书,以求一朝跃龙门,改变自己改变门楣的读书人,几乎可以说,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除了读书做账,什么农活都干不了,科举停滞,这些人在家里呆着,几乎跟个废人没差了。
    百无一用说的就是这些书生了。
    但现在私塾要开了,可以应征去当先生啊,或者自己也开一间私塾,收几个学生。
    每月也能挣上些养家银子的。
    各州府的书生们,立刻了起来。
    后来再一打听,听说徐州开了一间官员预备学馆,只要符合条件的都可入学,而且免收束脩,连吃饭住宿等费用都由官府出。
    听说将来学好了,还分配工作,直接就当官了,最差也能入官府当个杂役,领上一份公粮。
    那叫一个群情。
    镇海辖内各地书生纷纷往徐州赶。
    而老百姓们得了消息,也是止不住的激动。
    原来还觉得读书无用,现在哪里是无用。是太有用了。徐州、楚州各地张榜招贤,没点学识的人家都不要,最后录用了许多各个地方来的读书人。
    便宜了外人。
    这哪行。
    读书!必须读书!一听私塾开了不少,立刻把家里的孩子都送了去。
    现在镇海太平了不少,之前官府张榜求贤,福利待遇那么好,大家艳羡得眼冒绿光,但苦于胸中无墨,失了机会。
    如今兜里银子也有几个了,都愿意送孩子过去念两三年书,认个字,将来没准也有一番造化呢。
    再说了,肥水总不好老是流到外人田里去。
    于是,原本各州县停掉的一些私塾学馆,又纷纷重新开立了起来。
    那叫一个热闹。
    而原本因为被涮下来,在镇海就职无望的人,心里正伤心失落着,大老远辛苦跑来一趟,现在却被涮下来了,简直无颜回去。
    可现在却听说由官府开了一间官员预备学馆,招他们入学,可以免费培训他们,不收束脩,吃饭住宿还免费,将来还会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他们分配工作,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岗位任职。
    这些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