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院里,吕生财抛着吕小宝几回,见他嘎嘎笑得大声,吕生财也乐了。
脸上也没那么冒黑气了,脸上也带了笑。
敢情这小东西还是一棵解忧草啊,啧啧。苏青媖看了小东西一眼,见他咧着嘴笑得开心,抓着吕生财的胡须不放,不禁有些觉得脸皮一紧。这小东西力气大着呢,也不知吕生财痛不痛。
苏青媖拉了一筐菜到面前择着,一边择一边看吕生财和吕小宝。
吕生财逗弄了吕小宝一回,抱着他在怀里坐在板凳上,一脸宠溺地看着他。被揪了胡须也只是龇龇牙,又乐呵呵地随便他玩。
苏青媖看了他一眼:“爹,你今天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吕生财顿了顿:“啊?啊。”
过了一会,见苏青媖不问,自兀自说道:“就是玉珠的婚事。”
苏青媖便不说话了。有父母在,吕玉珠的婚事还轮不到她来多嘴。
吕生财叹了口气:“你妹妹只想着嫁入高门大户,可高门大户哪里是那么好进的。咱家小门小户的,哪里攀得上。再说了,就算人家不嫌弃,可她嫁到高门大户就真的能过上好日子了?你妹妹没经过事,不知道大户人家的规矩,再说她那个性子……到时候被人生剥活吞了都有……”
吕生财絮絮叨叨的。
他把这些说给吴氏和吕玉珠听,吕玉珠根本不听。吴氏还算脑子清明,但她奈不住玉珠三番四次的哭求,心软,合着玉珠在一起脑子又不清醒了。
吕生财把这些倒给苏青媖听的时候,苏青媖偶尔还能附合一两句。让吕生财觉得找到了知已。就抱着小宝越发叨叨个没完。
最后说了好久,苏青媖一筐菜都择完了,小宝都在他怀里睡着了,吕生财还在说着。好在吕小宝一旦睡着,就不太受环境影响,吕生财说着话也影响不了他呼呼大睡。
苏青媖想了想,道:“爹,既然玉珠看不上咱镇上的人家,不如你让博祖岳家那边看看有没有人选。”
苏青媖纯粹是不想再听吕生财再絮叨吕玉珠的事了。吕玉珠既然看不上枫亭镇的人家,就让她嫁到平川县那边吧。如果吕博祖岳家想用吕博祖,应该会给吕玉珠找一门合适的人家。
将来日子过得怎么样,就是吕玉珠的事了。她也管不了。苏青媖不想看吕生财为吕玉珠的事折磨得整日烦忧苦恼的样子。
吕生财听苏青媖这么一说,愣了愣,想了想,觉得这个事托给未来的亲家好像说不出口。
一路思忖着回去了。
回去一说,吴氏一拍大腿说吕生财总算提了个好主意。次日就风风火火地去平川县找未来亲家母喝茶去了。
又过了几天,就听说吕玉珠的亲事定下来了,对方也是耕读人家,乡下有田县里有铺,但就是儿子多,读书有点费银子。听说吕玉珠有田亩做为陪嫁又是县里孙家说合的,立马就应了。
吕生珠还嫌弃不想应,但吕生财压着她,转头就和吴氏跟对方交换了庚贴。
自此,两个儿女婚事都定了下来,吕生财算是了了一大桩心事。走路生风,连到铺子里看吕小宝都勤快了许多。吕小宝也喜欢他,远远见着他,就高兴地两条小肉腿蹦哒着往他那边伸手。
正当苏青媖觉得日子静好,夏风和煦的时候,许少严在一天傍晚匆匆赶了过来。
第一百十四章 盐价
许少严一路风尘仆仆,少了往日几分贵公子模样。
已是日暮时分,苏青媖被吉祥糕饼铺掌柜匆匆叫了过去,就看到这样的许少严。满面尘霜,正一手支着头倚在高背椅上闭目养神。
“你来了。”
“啊。来了。”
“坐。”
苏青媖落了座,看向他:“出什么事了吗,看你这么急。”见他神情严峻,眉间轻拢,心里一紧,怕真是遇上事了。
许少严揉着额头:“盐税重了。我得了消息,抢了一点。怕你没盐用,运了两车到你庄子上了。至于你们日常用的,趁着这段时间消息还没传到这边,你加紧备点货。囤着,有备无患。总归是要食用的。”
“啊?盐税重了?”
见许少严点了头,苏青媖心里沉了沉。
前段时间她才交了一堆莫名其妙的税,地里秋粮都没收,她又交了一笔夏税。说是为了巩固边防,加收的赋税,每亩田地加收二百文。
老百姓们怨声载道。苏青媖捏着鼻子交了。这才多久,盐税又加了?
“加很多吗?”
“很多。能囤就多囤吧。”
“好。”
又说了几句,起身:“那我回了。”
“嗯,我还会在镇上多留两日,有事就找我。”
“好。”
苏青媖心事重重,走在大街上。日落了,好些铺子都关了。虽还未黑尽,但零星开着的铺子里已传来点点烛光,照亮了苏青媖脚下的路。
苏青媖脚步匆匆往店里去。
没细说,只连声吩咐店里的人,连着周婆婆和红袖每个人都出去分散买盐去。而且务必买尽每人每月的份额。几个孩子也都拎着袋子出去买盐去,丫丫也抱着去。
又留了苏父和苏大虎,说了盐价将上调的事。两人神色一敛,转身就到后院赶了牛车,匆匆就往平川县去了。
苏青媖又急匆匆往吕生财的杂货店里去。
好在吕生财还在。小伙计走了,他正准备关门回家,一转身就见苏青媖闪身进来。
“博承家的?这么晚了,出什么事了吗?”
“爹,你店里还有多少盐?”
“盐?咱手里没有盐引,爹从盐商手里拿了一些,不多。只赚个倒手钱。你要啊?要就都拿去。爹明日再去购进一些。”
苏青媖见他一脸平淡,应是没收到消息,忙拉他到一旁悄声说了。
说完,又道:“爹,你留下家里用的,剩的匀我一些。”
苏青媖说完见他愣愣的,又说了一次。
吕生财满脸不敢置信:“青媖啊,这事可开不得玩笑。你从哪里得的消息?”
“爹,你别管真假,反正放在家里也坏不了。”想了想,转身在杂货铺里四下看了看:“爹,糖也给我匀一些。油酱醋还有其他的我也要。”
说完已是在店里找了器皿兀自装了起来。
吕生财回过神来,赶紧过来帮她装……苏青媖装了一大车,让吕生财给她运回店里。又让他帮着搬到地窖。
刚上来,吕生财就见店里的人,连苏青媖那对双胞胎弟妹都抱了一大袋盐巴回来,整个人都傻了。
又见周婆婆的小孙子也咚咚咚地抱了一大袋盐跑了进来,不由愣住了。接着又听苏青柳跟苏青媖说道:“我再抱着小宝再去买一回。”
就见苏青柳又抱了小宝飞快地往外跑了。
吕生财这下坐不住了:“青媖啊,这,这……”
哪知苏青媖没安慰他半分,还问他:“爹,你要不要去平川县进些货?再从盐商手里买一些盐回来?”
吕生财愣愣地看着她,见她无比认真的模样,呆呆地说道:“那,那爹回去套车……”
“大姜你跟着跑一趟。”苏青媖转身就对周大姜吩咐道。
周大姜立刻扶着呆愣着的吕生财大步去了。
“青媖啊,你说咱们要不要囤点粮啊?”
周婆婆这一整晚心惊肉跳,老人家是过来人,盐价也不是没调过,高的时候,一斤盐能抵一百斤粮,还无处可买。导致大家都关着门吃淡食,吃到嘴里都没了味。
周婆婆心里扑扑直跳,还不等苏青媖说话,就拍着大腿招呼着她的小孙子:“红衫啊,快回家拿米袋!”
苏青媖回过神来,忙招呼周红衫和青杨下到地窖里拿了好些米袋和篮筐上来。关了铺子,拎着米袋又带着大伙去了粮铺,很快就搬了一堆米面杂粮回来。
次日,天不亮,苏青媖雇了几辆牛车,亲自到乡下装了菜蔬运回来。
午时,苏父和苏大虎赶着各自的牛车回来,身后还跟着两辆雇来的。避着人赶到铺子的后院,把东西往地窖里搬。半下午时分,吕生财也回了,后面也跟着三辆牛车。
吕生财一夜未回,回来吴氏知道他把银子花了大半,还跳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了半天。
一儿一女马上要婚迎嫁娶了,拿银子进了那么多货,要是卖不掉,哪来的银子给他们置办婚事!
吕生财也没解释。他心里也是惊疑不定。不过好在他进的东西都是能放的,哪怕年景再好,也不会太贬值了去。
接着吕生财就一日三趟往镇上溜达,米面粮油店进得尤其勤。卖盐的地方也是一日去三回。
而苏青媖跑吉祥铺子跟许少严见了两回,每回都谈很久。等许少严走后,她又特地去了一趟庄子里。吩咐所有成货先不动,制好就放到地窖封存,等她吩咐,不可妄动。
刘庄头恭敬地应了。
苏青媖也隐晦地提醒刘庄头让庄仆们和佃户们存些盐。
刘庄头心里惊得直跳,苏青媖一走,急忙打发了庄里所有人上平川县里买盐去了,佃户也都隐晦地说了。有些人听话买了囤在家里,有些人没听。
在桥头村的苏家和上河村的吕家也都囤了一些盐后,苏青媖也陆续又囤了一些,又把庄子里的粮食也运回来一些。
如此过了几天,枫亭镇的盐价,悄悄地从原来的一斤二十文,涨到二十五文,又很快涨到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原来一斤盐能换四斤粮,现在一斤盐能换二十斤粮了。
价格涨得飞快。街上到处都是排队买盐的人。
第一百十五章 有点慌
苏青媖每天都往枫亭镇上走上两三回。每一回出门都会看到排着长长的队伍买盐的人。
渐渐地,盐铺开始限量了。
有些人大老远赶来买盐,拖儿带女的,刚排到自己,就被告知没盐了。顿时跟天塌了一样,一屁股坐在地上就哭嚎了起来。哭声凄厉,让人不忍闻。
有些人聪明,转身就扑向各杂货铺,各食铺,买各种酱,咸菜,酱菜,咸鱼等等。
苏青媖的店里,所有的泡菜咸菜酱菜被人抢购一空。
还有人聪明的,不再盯着盐价,开始往粮铺购粮。导致粮铺的粮价也跟着悄悄涨了一波。布铺也是,也有人开始囤布了。税收除了银钱,粮食,还可以棉麻绢等布匹认缴。
钱掌柜的布铺迎来了最大客流。每天他都笑眯眯地,收钱收到手软。但掌柜娘子反映过来后,也限量抬价了,被人指着鼻头骂。她也不惧,叉着腰站铺内跟人对骂。
让镇上的人看了好一波热闹。
整个镇上都有一种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弄得人心慌慌。
上了一年私塾的小青杨对这一切很是困惑,和自马师娘走后,没人再教着念书的小青杏凑在一起,坐在铺子门前的台阶上,看着街上的乱像,嘀嘀咕咕。
晚上姐妹几个回了院子。夏日炎热,几个人在院里纳凉。
小青杏抬头问道:“姐姐,盐很难得吗?为什么卖得比粮食还贵?”
苏青媖见兄妹俩都目光灼灼地看着她,笑了笑,道:“是啊。盐比粮食难得。粮食是每个地方都能产,产不了水稻可以种麦子,种不了麦子可以种高梁种小米种大豆。总有办法找到吃的。但产盐的地方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而且制盐的工艺也不成熟,出盐少,再加上交通不便,运过来不容易就卖得贵了。”
小兄妹俩若有所思。
想了想,小青杨又问:“那为什么之前一斤盐能换四斤粮,现在盐价却涨了这么多,是盐变少了吗?”
“我知道我知道,是不是物以稀为贵?”小青杏大声跟着说了一句。
苏青柳和苏青媖都笑了起来。
这孩子自马师娘去后,没人再教她读书了,就跟着小青杨学。小青杨每次从私塾回来,就教她认字,背文章。小东西现在也能磕磕绊绊地读一些简单的书籍了,偶尔会蹦一两个成语。
苏青媖道:“不是。是因为盐税重了,盐价才跟着涨了。”
“盐也要交税吗?”
“是啊。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为了维持国家运转,国家就要收各种税。不只盐要加税,就是酿醋的,造纸的,做酱的,都要交税。姐姐开店也要交商税,家里的田地也要交税,咱收了粮食也要交粮税。”
“我知道。还有户税丁税!”
小兄妹对这两个税印象深刻。因为户税前段时间他们两个姐姐都因为分户而交了户税,小青杨和吕小宝也交了丁税。
让小青杨怀疑了一次人生,还以为他自己成丁了,是个大人了。
“姐姐,为什么卖盐的那么少啊,要是多开一些铺子不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