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瑜在府城待了七天, 一直都在走亲会友,过得好生热闹。
其中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或是之前很不熟, 但如今都很喜欢和方探花打交道。
他们提着礼物, 带着笑脸, 方瑜也不好拒绝,就不走心地给几个好脸,随意温和地说两句好话,双方就都满意了。
自古文人多傲气,尤其是有才华又得到了认可的文人。
这些比不上方瑜的人得到新科探花郎的随和招待自然喜出望外, 很乐意说方瑜的话,方瑜也因此得到了个谦逊有礼的好名声。
方瑜本人得到了不少钱财礼物, 他也很高兴。
刘勤书也很高兴。他跟着方瑜一起交际, 借了许多光,就算是他的上官也因为小舅子的关系对他另眼相待。
方老太太就更高兴了。她人生头一次来了府城,虽然在床上养了三天, 但她到底没有真生病。
等到第四天,她坐着马车, 让宜佳和美臻两个孙女陪她出来逛街, 她大孙子还给了她不少钱,十分孝顺地让她喜欢什么就买。
在马车上, 老太太欣喜地拉着四孙女的手说:“好啊!你弟弟要去京城当官了,你丈夫现在也当了官, 四妮你以后就是真正的官太太了。早十年前, 谁能想到, 我们老方家会有这般富贵体面的日子过啊!”
方宜佳笑道:“这都靠了咱们家福娃争气, 还有奶奶您的操持, 咱们家才真正翻了身。”
听四妮这么说,老太太就更高兴了,家里的富贵有她一半的功劳呢,这是家里人都承认的。
“奶,咱们先去绸布庄看看吧,府城的绸布庄可大了!”方美臻活泼地说。
“你啊!”老太太点点小八的额头,叹气道:“都二十了,你双胞胎哥哥都有两个孩子了!你还不愿意嫁人!”
方美臻不在乎地低头玩手帕,大声嘟囔道:“我哥一点也不催我,他还很赞成我这样抄书赚钱养活自己呢,您也就别自己在一边着急了。”
“都是你哥惯得你!”小八是方瑜的亲妹妹,又是龙凤胎,方瑜对她自然不同,老太太也不好深管。
老太太有九个孙女,自然有所偏心。没有大孙子前,老太太最喜欢大妮。
毕竟是头一个孙辈,这孩子又很像她,多些偏爱都是正常操作。
后来孙女一个接一个生出来,却没有男孙,让她在村子里很没有脸面。从三妮方舒怡开始,她对接下来的孙女们就没有那么用心了。
等到方瑜稍长大些,开始读书出息,方家眼瞧着有了希望,老太太才把心神分出来一部分给其他的孙女们。
宜佳和美臻是孙子的亲姐妹,老太太自然要更看重一些。然后就是宜文,她读书识字后就很懂事能干,还一直跟在老太太身边,老太太自然就更倚重她了。
现在,孙子要当官了,老太太也发觉她真是上了年纪,身子骨也不比前几年了。
她想起前两年过世的大哥和大嫂,心里就止不住地害怕和抗拒。
她才享着福呢,可不想闭眼过去,她要长命百岁!
方老太太一直是个很有行动力的人。她想好了新的人生目标,就打算立刻实施计划。
她在府城逛街的第一站,就是去府城里最富盛名的医馆,找最贵的老郎中,给她诊脉保养身子。
节俭了一辈子的老太太这时也不怕花银子了。钱还在,人走了,终究也是享受不着啊。
老太太还特意报出了她大孙子的名头,让医馆的人不敢轻慢她,又让孙女拿笔记下郎中所说的养生方法,拿上药膳方子,买了几种温养补药,打算回家后就好好照做。
之后的逛街里,老太太不让方美臻多买东西,只许她买些吃食和便宜的小玩意儿。
方美臻和现代女性没什么不同,她爱花钱更爱购物,奶奶管她买东西就让她很难受,可是在外面又不能不听长辈的话。
老太太还能不知道小孙女的心思,就把她的道理解释了一遍:“现在看着府城的东西好,可这些东西拿去京城也是破烂货,所以你又何必买呢。还不如省下这钱,等去京城再花。”
方美臻有个聪明的小脑袋,同时还能听进去正确的意见,便不再难受,开始盘算起到了京城后要买些什么。
祖孙三个在外面逛了小半天,下午时才回去。
时间过得飞快,老太太还没出来活动几天,就又要坐进马车里被颠着回家了。
方瑜在马车里待着闷,就没事出来骑马跑跑,累了再回去坐马车。
他现在的心真是闲下来了,人也很轻松,不再像之前头脑总要想着学习和科举。
只有这种时候,方瑜才能发散思维想些有的没的。
他半躺在马车上,感觉有些晃,就想着能不能改进一下马车的构造,让古代的马车旅行变得更惬意些呢?
方瑜开始回想现代看过的资讯书籍,只可惜现代的“她”是个正经文科生,还有点文艺,平生最爱读的书籍种类就是小说。
所幸看了不少古代穿越文,他恍惚间记得,有一个古穿里写得是在马车上加装弹簧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只可惜人家没写在马车的什么地方上装。
这就好比于数学学渣知道原始公式,可一遇到稍微拐弯的考试大题时,还是麻爪的模样一样。
知易行难啊!
方瑜无奈,最后只好把改造马车这事先放到一边,转头开始想起家里的妻女来。
这才回家半个月,就又离家半个多月。好不容易哄到手的大女儿会不会又不认得他了啊?
走了几天到家后,方安成小朋友果然不负爹望地忘了他。
方瑜无法,只能清退下人,四肢着地变身大马,让妻子扶着大女儿玩到尽兴。
冯婉和奶娘一起哄睡了安儿,回到卧房,就看到方瑜呈大字瘫倒在软床上。
“咳咳!”冯婉靠着丈夫坐下,抚摸着他的胸口调笑道:“还有力气了嘛,晚上可还有我呢。”
“小样儿,还反了你了呢!”方瑜翻上身去,活力满满。
一夜的辛勤劳作,外加上路途的疲乏,方瑜这天终究没有早起,搂着冯婉一觉睡到吃早饭的时候。
等到小两口刚吃完饭,方瑜教安儿背了首诗,冯婉就抱着佑儿坐在一旁听。
等吃过了午饭,方瑜和冯婉就去了老太太那边请安。结果到那边才发现,老太太有点感冒。
“我喝姜汤都捂完汗了,晚上就能好!”老太太不想承认她病了,她还想跟着孙子一道去京城呢。
大妮和方宜文已经劝了一上午了,可也没犟过老太太的固执。方瑜来了后说了几句,就好使了。
“现下刚入了秋您就得了风寒,要是往北边的京城去肯定更冷,您身体能受得住嘛。”
其实大妮和方宜文也一直再说这个话,只是老太太不认,最后还得孙子来劝。
“那行吧,我明年快到夏天时再过去。”老太太现在可惜命了,还贴心地嘱咐方瑜:“路上多带些炭火,没事多抱抱汤婆子,再让你媳妇多给你带些厚衣裳。对了,你还是快点动身往京城去吧,再晚就更冷了。”
方瑜一一答应下来。
老太太和孙子叨叨一遍还不放心,又对孙媳妇说了两遍。
冯婉早就把这些都准备好了。她问了出过远门的大嫂和二嫂,将所有要准备的东西都带充足了。
临行前的忙乱和别情就不提了,方瑜特意单独找时间和方宜文谈了谈。
方宜文本人是很希望能去京城看看的,只是她不想太麻烦弟弟。
毕竟都是嫁了人的姑奶奶了,虽然弟弟不在乎这些,可还有弟媳呢,又是住在人家娘家的宅子里,她不可能跟去。
还有就是,她儿子程彦之再过两年也要下场科举了,必须要留在原籍参加考试。
方瑜还让宜文帮她照看家里,定期给她写信,尤其是有关老太太和他爹的事,无论好坏,千万不要瞒着他。
他特意给宜文留下一笔寄信的专项资,这也算是另一重保障,保证他可以更全面地把控方家大小事。
农历九月二十,县城大门外一队人马整整齐齐,在方家人、冯家人和刘家人的泪目远送下,一路向北去。
路上走了一个月零二十三天。因为怕孩子受不了,所以走得比正常赶路要慢。
除了妻女,方瑜还带着方美臻和方乐妍。其余的还有护院家丁十人,丫鬟五人,年轻奶娘一个,中年厨娘一个,从乡下新买来的丫头小子共五人。
这还不算雇来的镖局众人。
所以方瑜这搬家的阵仗着实不小。
十一月中旬,方瑜他们才抵达京城,直接入住京城冯宅。
这里留守的下人早就收拾好了,就等着他们入住。
冯骞是这么嘱咐女婿的,说家里的宅子就安心地住,不用着急攒钱买个小宅子。有那个钱和精力还不如花在仕途经济上,多结交些朋友,和上官也要打好关系。
方瑜知道岳父不是在说客气话,就真心谢过岳父,打算先缓两年,等找到靠谱的赚钱路子后,再一气儿买个合心意的好住宅。
作者有话说:
压线更新!
第119章 探花郎无脑吹捧
毕竟本朝有规定, 除了皇帝嘉赏,其他所有人等在京城只能拥有一处房产。
这应该就是古代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了吧。
京城冯宅里留下来的人还算肯干,将方瑜临走前交待要收拾好的屋舍都打扫齐整了。
方瑜和冯婉没有住主院, 毕竟是客居, 只让人收拾出来东跨院, 也尽够一家人住了。
至于宣北会馆送过来的五个女子,方瑜一早就和妻子交待过了,说先当平常丫鬟使,过一阵子看看人品,问问她们的志向, 到时候再给个好去处。
冯婉听丈夫如此说就很欢喜,正常女人哪有乐意看到自己丈夫养小妾的。
她也了解方瑜心中对女子的怜惜, 乐意帮丈夫做善事, 让那几个可怜婢女有个好结果。
夫妻两个顺利在京城安居,又是心意相通,力也往一处使, 很快就在京城的小官社交圈打开了局面。
方瑜受岳父的教导,早早回到京城, 开始和翰林院众位官员打交道。
像张之青、柳恩和方瑜这样的一甲进士, 直接就是正式的翰林官,说出去都很有光彩, 虽然才是七品小官,却属于天子近臣。
而其他的二甲三甲进士, 经过朝考后, 才会择一部分优秀的人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当然了, 庶吉士也很清贵, 但却是个临时性岗位, 还要定时参加考试,到了三年之期就被被重新分派官职。
方瑜身上银子带的充裕,又不用花钱租赁那小宅院住,自然有闲钱多与翰林院的各位侍读、侍讲进行深层次的来往。
冯婉比方瑜更上心,和这些人家的女眷来往时言谈举止都十分妥帖,还特意留心了这些人的喜好禁忌,平时多说好话赞语,手帕交那是越来越多。
而论其中最与她交好的,当属状元张之青前半个月新娶的小妻子了。
这位小妇人圆脸杏眼,身材高挑,说话做事都很有气势,乃是当朝兵部尚书家的九千金。
冯婉和这位新任张夫人身份差距过大,按理说这两位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冯婉却靠着给张夫人讲她路上的新鲜见闻初步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这一日,冯婉应邀去张府赏花,下午才回来。方瑜这天正好没事,便陪着两个女儿一起玩。
应酬了大半天,冯婉也累了,回来就靠在丈夫的怀里,连喝了三杯茶。
“嗓子累到了?今天又说了许多话吧。”方瑜挺心疼妻子,搂着冯婉说:“张之青的媳妇就这么爱说话啊?”
冯婉不觉得累,还很精神地和方瑜八卦道:“她也是个可怜人,从前在娘家也不受爹娘的重视。家里孩子多,又是个庶出,虽然看着是比咱们这些人出身高,当姑娘时却不敢在自己家多说话,可不是憋坏了嘛。”
人啊,都是爱背后讲些别人家的小话,哪怕是新科探花郎也不例外。
方瑜和冯婉挤在一处,亲香地说话:“兵部尚书到底有多少个孩子啊,按理说幼子幼女在父母那里多少能多得些看顾吧。”
冯婉一提这事就笑了,给丈夫科**城里有名的兵部尚书王演丞:“这位大人出身京城官宦世家,从小就有神童之名,十七岁就考中进士,是本朝年龄最小的进士。”
“娶的呢也是当时吏部尚书的嫡次女,仕途上也是一路高升。只不过他这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色,世人都说是风流。”
冯婉挑挑眉,一脸不认同地说:“这位王大人府上姬妾婢女成百,王大人的管家每月还要特意出来采买美貌少女。坊间更有传言,说王大人不可一日无女。”
“这话肯定有点水分,不过王大人膝下确实充盈,如今长成娶亲的儿子就有七个了。我听张夫人说,不算夭折的,她娘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