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诗啊!”这人心潮澎湃,随即连忙跑到那“千里耳”身旁,急切地问道,“这诗是哪位作的?真真是大家!”
“千里耳”得意地笑开来,他就知道这个书呆子肯定会问。
原来这四个人自小一起长大,他们就住在丰城,号称“丰城四大才子”。四人对这醉仙楼听闻已久,自从上一次来王城拿下一楼擂台主之后,于是又相约一起来王城,打算这次也停留个把月,最好能拿下二楼和三楼的擂主。如今离月底还有个十几天,他们决定拼上一拼,至少有一个人能上到四楼也是好的。这天是他们到王城的第一天,刚刚四人吃完了饭都在苦思冥想作什么,然而这文英听到楼下动静却突然笔一摔跑下去看热闹,说什么找灵感。
“你不是看不上一楼?”文英调侃道,“不是说一楼无天才么?”
书呆子——权永皱着眉:“我何时说过?”
吴瑕却开口:“哎,我可是听到了的,你别想否认!”
四人中最安静的端木知也点点头,表示两人所言非虚。权永咬了咬唇,然后假装凶狠地说道:“你再不告诉我,我就要把你偷藏的小说告诉文伯父!”
文英这才撇撇嘴:“好了好了,不逗你了。那边靠边的两个人看到没?年轻的那个就是写这首诗的人。”
权永顺着文英的手指方向看去,一眼便看到身着深蓝长衫的肖潇,未束起的披发表示他还不到十六岁。权永有些惊讶地回头看文英,怀疑他是不是在耍自己。不过文英似乎是早就预料到权永不会相信,于是继续解释道:“我亲眼见到的,他走一步念一句,念完的时候正好走到那个挑衅他的人面前。而且听那挑衅的人说,这个少年还是国子监的博士,真真厉害!”
权永震惊了,另外两个人也表示不可思议。他们一向以四大才子自称,其实不过是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小,长相好,又都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参加过会试,虽然没被国子监录取却也拿到了名次。可是现在一个不到十六岁的少年竟然已经是国子监博士?几人都纷纷为这个天才感叹起来。
“真是妖孽啊!”文英满眼的敬佩和惭愧,“枉我们自认丰城四大才子,跟人家一比算什么?我们不如去敬他一杯,也算表达一下仰慕之情。”
几人往肖潇那桌走去,作揖见过肖潇之后便让小二再送上一壶酒,拿起酒杯敬肖潇。肖潇一向不会拒绝别人的好意,于是一仰头便连喝三杯,然后笑着送走了这四个书生。可是肖潇却忘了一件事,那么就是有些事一旦开了头,想结束就难了……
“喝!”肖潇大着舌头,晕乎乎地喊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敬酒的书生也喝醉了,傻乎乎地拍手赞叹:“说得好!肖博士果然是大文豪!”
原本是打算来借酒浇愁的郑白无语地看着眼前的闹剧,不由得开始思考怎么把这个酒鬼给送回家。他虽然知道肖潇是太子的人,可是他不知道太子的别院在哪里啊!总不能送到宫里……
幸好这时一直在暗中保护肖潇的侍卫得到了消息,直接现身抱起了肖潇,然后朝惊慌的郑白说明身份之后便将人带走了,还顺便将账单给结了。少了负担又白蹭一顿饭的郑白高高兴兴地回了家,打算第二天再跟肖潇讲完这醉仙楼的规矩。
“昨天我怎么回来的?”
第二天一早,肖潇刚到聚贤门便遇到了郑白,于是连忙追赶上去跟他聊天。郑白看着精神萎靡的肖潇摇摇头,随即将昨天晚上看到的情景告诉他。
“太子果然派人保护你了,”郑白偷偷往四周瞥几眼,“说来真是奇怪,那些暗卫都是藏在哪里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
肖潇摇摇头,他也不知道。以前他还想好好了解一下这神秘的职业,按照小说里说的什么房梁啊,树顶啊之类的地方瞅,后来什么都没有发现便作罢了。他也问过刘凯泽,不过刘凯泽只说什么不能砸饭碗,便制止了肖潇的探究。总归对自己没有坏处,除了上厕所的时候担心有暗卫看着不好意思之外,肖潇倒是更多只感觉安全感爆棚。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把昨天没讲完的醉仙楼给你说说,”郑白开口道,“也免得一会儿进了博士厅没有时间说了。”
郑白仔仔细细交代了一番,肖潇认真听着,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两个人聊着聊着便走到了博士厅,荣千秋早就到了,看到两人进门连忙起身行礼。
“说过大家都是算学同僚,不必多礼。”郑白摇摇头,原先他对这荣千秋的戒心不是一般的高,可是相处下来也瓦解不少。经过郑白的仔细观察,这荣千秋真的一点多余的事都没有做过,而且相当的懂礼和知进退,总是会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说实话,郑白都开始怀疑这荣千秋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只是因为敬仰肖潇才来到算学,不然这都半个月了,怎么也该发生些什么才是。
荣千秋听了郑白的话只是笑笑,然后拿起手里的花名册跟在肖潇身后。升堂仪式必须至少有一个博士到场,今儿正好轮到肖潇。原本助教是可去可不去的,像肖潇做助教的时候想省事儿就从来没有去过,但是荣千秋却是不同,几乎每一场都跟着博士前去,真真做到了助教的本分。
肖潇收拾一番,然后两人出门去牌坊前的灵台。他们到时那里已经不少博士和监生聚在一起说话,可是见到肖潇却都闭上了嘴,有些则是一边偷瞄两人,一边掩着嘴向同伴小声嘀咕。肖潇莫名其妙,不过倒是察觉了一丝不正常,于是假装没有发觉地走到自家算学的监生中。
“他们在说老师你昨天去醉仙楼的事,”张毅有些欢喜地向肖潇汇报,“老师真打算去醉仙楼打擂台?那学生们可是也要去欣赏一番才好!”
原来如此。肖潇倒是没想到昨天晚上的事,今天一早便传遍国子监,也不知是哪位做的“好事”。肖潇想到昨个儿气恼的王博士,觉得他不像会宣扬出去的人,于是便问张毅:“从哪儿传出来的?”
张毅一下子便领会了肖潇的意思,叫过几个监生便让他们去相熟的其它学馆打听。不一会儿那几个小子就回来了,给张毅嘀咕一番,然后张毅便汇总一下告诉肖潇:“听说是昨个儿四门学监生休日,有人到醉仙楼吃饭正好瞅到了。他们学馆几乎所有人对老师都很是佩服啊!”
先前便说过,四门馆是教授诗词歌赋的地方,因此在肖潇表现了他的诗词创作能力之后,便纷纷为肖潇折腰了。有些人不免是之前被有心人蛊惑的,逢人便说肖潇其实学问不行,可这次被打脸之后倒是真心实意赞扬起肖潇来,于是这一次升堂仪式才会如此热闹。
“我看这次还有谁敢说老师不行!”张毅兴奋地几乎要手舞足蹈,“他们都在说老师一步一诗,还有那什么诗画同理也是被大家津津乐道。我看老师又要出名了!”
果不其然,肖潇的确又一次出名了,几乎每个监生休日的时候都要去醉仙楼瞅瞅肖潇的诗作、听人讲当日的情景来。最为神奇的是茶楼的说书先生们,往日爱讲些江湖恩怨的他们都讲起了肖潇救安城、解难题的英勇历史。
“这肖潇真这么厉害?”
有那些初来王城的人听着听着便提出了质疑,觉得这说书先生太过夸张。什么“八戒八要”、什么吉他,听起来都奇奇怪怪的,不会是这说书先生为了博人眼球而编造的故事吧?
说书先生听到有人质疑便眉毛一扬:“客官难道没经历过虏疫?要知道这一次虏疫之所以能这么快平息,可都多亏了这位肖先生!”
“的确,那种牛痘预防之法是从安城传过来的,不过这肖先生的名字倒是头回听说。”
“那是你孤陋寡闻!”有人不服气地站起来,“我从安城来的,肖先生的大名在我们那儿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不是肖先生,我们可不一定能活到现在!”
“就是就是,听说肖先生来王城之后我还想去见上一面呢……”
“可惜国子监咱们进不去哦。”
第151章
这一下没人再说肖潇不是了,毕竟大家都听闻过虏疫的恐怖,对于发明预防之法的人他们哪敢去说闲话?于是众人开始讨论如何去国子监见这神人一面,沾沾才气也好。这时说书先生见时机正好,便笑着对大家说:“肖潇出了一本书,叫做《难题集》。听说只要能解出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全部难题,便能去国子监见他一面呢!”
这茶楼里多是目不识丁的人,一听什么《难题集》便泄了气。不过也有好奇的要说书先生读几道出来,看看他们能不能解。
“那各位客官可是听好了,”说书先生看着紧张的众人竖起了食指,“这第一个问题就是,光的速度是多少?”
“光的速度?”大家面面相觑,连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随后有人皱着眉问:“速度是什么?”
不只是他,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说书先生心想这回恐怕又是没人能解出一道,不过嘴里还是重复着不知多少遍的解释:“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之比,是国子监算学的学习内容。”
“那我们怎么可能知道?”有人丧气地说,“若是能考到国子监,我们又怎么在这里?”
其余人也不禁点头,他们大部分人大字都不识一个,更不要说解这国子监的难题了。而有些自恃有些学问的人呢?他们虽然读过些书,可是对于算学实在陌生。更不要说测量光的速度——
“光怎么会有速度?”有人奇怪地反驳,“太阳出现的时候光一下子便洒下来,何时还需要时间了?”
“可是我去年打开地窖的时候,记得光虽然快,可是射进去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有人摇头,“但是怎么计算呢?路程倒是好测量,可时间——难不成用日晷?”
“净说胡话!”有人又提出不同意见,“那光刷的一下,岂是日晷能测量的?我觉得得用沙漏!”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书先生倒是乐得休息,看众人为这光速几乎吵起来。不过很快便有人放弃了,要求说书先生出个其它的题,算学他们实在搞不明白。于是说书先生翻了翻书,又捡出一道什么哲学难题来:“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再延伸一下的话,如果用原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原船?”
“这道题简单!”有人立刻高声喊道,“自然是在全部换完的时候是不同的船了!”
“那之前换了一半部件的时候还是原来的船?”又出现了一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在换下第一个的时候就不该是原来的船才是。”
“可一个人每天吃的饭都不同,难道这个人便因为今天吃的东西和昨天不同而成为一个新的人了?”又有人摇头。
毫无疑问,这道经典的哲学问题“特修斯之船”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开始众说纷纭起来。而另一头的说书先生则是眉笑颜开地将肖潇的《难题集》包好递给几位买下的客官,心里盘算自己能拿到多少分成。原来这便是书局给肖潇附赠的销售方案,让说书先生将肖潇的《难题集》推销出去,给他们分钱。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买了书的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哎,这这么对啊?太难了、太难了……”
“老师出的真的太难了,”另一边监生们也在抱怨,“光速怎么可能测出来?我们什么时候会学到这里啊?”
光速如何计算呢?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是伽利略在1607年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
伽利略的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的时间。但由于光速传播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实验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对光速进行研究的序幕。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麦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测量方法。他在观测木星的卫星的隐食周期时发现: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它们的周期有所不同;在地球处于太阳和木星之间时的周期与太阳处于地球和木星之间时的周期相差十四五天。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光具有速度造成的,而且他还推断出光跨越地球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