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快穿]听说我是坏女人!-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况下,肯定要赈灾的。可大宋的官员很多都没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概念,基本上都是贪的。不是说好官没有,主要是好官真的太少了,就宋徽宗当政时期来说,好的文职官员除了李纲、陈过庭等人外,就只有个宗泽,能征善战的武将倒是多,可惜不得信任。

    想想宋徽宗执政期间,最受宋徽宗信任的三名宰相,分别是蔡京、李邦彦、王黼,就可以看出宋徽宗年间的吏治有多糟糕了。

    三名宰相除了蔡京稍微有点儿才干,其余的都是靠阿谀奉承上位的奸佞,说起来祸害大宋朝纲的本事和蔡京一样。

    蔡京还知道怕,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可是另外两个就……

    幸好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赵檀。赵檀在颜盈的教育下,明白帝王之道最重要的在于平衡,不可一党独大。

    拿明朝来说,明朝时期的东林党最开始好得很,可是后来一党独大,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赵檀能明白这些很好,至于宋徽宗……仔细想想,也怪不了他,毕竟他从小被培养的方向是艺术家,他的老子宋神宗当初看重的继承人是他的兄长宋哲宗赵煦。谁知道宋哲宗赵煦英年早逝还没有子嗣留下,向太后(神宗皇后)又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为借口,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赵佶为帝。

    真的,宋徽宗的皇位算是白捡的。从小没经过正统帝王的教育,对于所谓的帝王心术肯定一知半解,任人唯亲是宋徽宗所会的另一项本事了。而拖怂哒哒的宋徽宗的福,北宋从繁荣昌盛到毁灭,只用了短短几十年。

    当夜,颜盈舒舒服服的睡了一晚上,连个梦都没有做。

    到了第二天,颜盈陪着宋徽宗用了早膳,便踩着晨露去了金銮殿。此时文武百官已经聚集金銮殿,赵檀拖着肉乎乎的腮帮正在发呆。颜盈一来,赵檀就特别高兴且开心的道。“母后,金兀术那孙子又遣使臣来我大宋,商谈议和之事了。”

    颜盈愣了愣,随即想起金兀术指的是完颜宗弼,逐笑道:“这很正常,只要金国对我大宋窥探之心未死,金国就会时不时派使臣前来商谈议和。”

    有官员犹犹豫豫的开口:“太上皇后,这,其实说明金国皇帝很有诚意和大宋化干戈为玉帛。”

    “化干戈为玉帛?不,本宫倒觉得金国上杆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使臣前来大宋商谈议和,只能说金国所谋甚大。”颜盈在龙椅旁加的座位上坐下,居高临下的看着那开口的官员。

    “行了,让金国使臣从哪儿来回哪里去……等等,把金国使臣给本宫关起来,谁知道是不是打着议和的名头,前来大宋刺探军情的。”

    颜盈这一改口,让站在金銮殿的文武百官齐齐懵了。

    这,这,是不是太不讲伍德了?

    不是故意激化大宋和金国的矛盾吗?

    又有官员犹犹豫豫的开口,说颜盈的吩咐,好像有点儿有违君子之道。

    这回颜盈直接冷笑起来。“本宫是女子,所谓的君子之道与本宫有关系?”

    文武百官哑口无言,这时候赵檀总算开口:“母后说得没错,说不得金国使臣来大宋商谈议和是假,伺机窥探我大宋机密是真。真的该关起来,好好的彻查一番。”

    几位新认命的六部官员齐齐拱手,不约而同的道。“陛下英明。”

    赵檀扯嘴巴露出一抹矜持带点小得意的微笑,又道:“诸位爱卿,金国使臣之事以后莫提。朕和母后今日只想问问诸位爱卿,对江南水患有何解决的良策。”

    朝堂之上顿时变得分外的吵杂,你一言我一语的,都在夸夸其谈。

    颜盈听了一耳朵,越听脸上越冷。片刻后,颜盈终于稳不住的开口道:“开仓赈济灾民实属应当,可这章程并不是随口一说,就想当然去做。怎么赈济灾民,赈济过后又如何安置?麻烦诸位好好动动你们那生锈的脑子,不要想当然就说好吗?”

    顿了顿,颜盈直接下达命令:“着御史中丞陈过庭为钦差大臣,前往江南一代赈灾。本宫和皇帝允陈爱卿先斩后奏的权利,御赐尚方宝剑。”

    各地皇庄这些年来都在大面积种植粮食,虽然像什么红薯、玉米等物暂时还没有传来华夏,不过退桑田还良田后,再加上往几年风调雨顺,粮食属于丰产,主要国有粮仓基本上都堆得满满的。

    不过江南一代遭遇严重水患,不少房舍都冲毁了,用于储存粮食的粮仓自然也……

    存粮没了,自然要就近从没有遭灾的市县拉粮食赈灾,可是吧,这大宋的官场真的特别复杂,做钦差没有生命的威胁,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的破规矩让外派公干的钦差大臣处处受到掣肘。

    哪怕得‘领导’信任,简在帝心的钦差大臣也是如此。所以这才是颜盈认命陈过庭为钦差大臣,并御赐尚方宝剑,给予先斩后奏权利的最根本原因。

    就怕作为钦差大臣的陈过庭南下赈灾,因为各种莫名其妙奇葩原因给耽误了行程。

    这事儿不是没有,比如说去年终于嗝屁的童贯当初被宋徽宗认命钦差大臣南下采买花岗岩石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事。到最后虽然在朱勔父子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宋徽宗交代的事情,却也为大宋贡献了一位最会大肆搜刮地皮肥自己腰包的奸佞之臣。

    扯远了,总之相比其他各有各奇葩之处的文官,颜盈最信任陈过庭、李纲。他们二人真的是北宋末年难得的好官了。

    颜盈又道:“兵部尚书李纲任丞相一职,当记得将主要重心放在调拨粮草军粮上,本宫料定再过不久,金兵必然卷土重来入侵我大宋。诸位爱卿,我大宋得早做布防准备才是。”

 第72章 成了潘金莲(09)

    金国大军的确会卷土重来; 对富饶的大宋窥探之心不死,又怎么可能放弃在他们看来,已经快到嘴的肥肉?

    只要有眼睛长了脑子的人; 都能看出这点; 偏偏大半的文人墨客都表示金国方面只是开玩笑的,根本就不是有意想要攻打大宋。

    神特么不是有意想要攻打大宋的,去年也就是宋徽宗在位时的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国大军都兵临汴京城外; 不少骨头软的货色都开始打量着要卖国求平安了; 还不是有意攻打大宋?

    单说李纲与宗泽御敌汴京城外的时候; 守城的士兵每天不知道砍了多少人头; 其中不乏赵氏宗亲。如今金国大军才撤退多久; 满打满算不过才堪堪满了一年,就这么快的忘了去年的血雨腥风

    还不是有意想要攻打大宋,特么金国开着大军; 是来大宋境内野炊郊游?

    不怪颜盈每回上朝都跟到了更年期的中年妇女似的,易燃易爆炸。谁t遇到脑子有坑、还坑人不利己,专门坑自己人的白痴; 都会原地爆炸的好吧。讲真,每每颜盈只是换腔调骂人; 真是已经够给面子了。

    很快; 颜盈宣布退朝,不过一天后陈过庭就带着御赐的尚方宝剑; 领一千护卫安全的御林军; 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江南一带赈灾。大约用时两个多月; 陈过庭靠着御赐尚方宝剑; 靠着一千护卫他安全的御林军; 很圆满的完成了赈灾以及赈灾之后安置灾民的工作。

    公元1126年(靖安元年)七月,金国皇帝因为恼怒大宋单方面扣下使臣,刚过初七便点齐兵马,再一次打响了战斗。这一次金兵强渡黄河,准备采取火船偷袭的方式,好打大宋方面一个措手不及。

    可真的能措手不及吗?大宋方面有颜盈这位翻手覆雨、智掌乾坤的太上皇后在,能不料敌先知,事先做好防御工作?所以金兵方面采取火船偷袭大宋的策略,只能宣告失败。

    加固耸立于两岸的塔楼,等金兵到来,直接居高临下的投掷大石块,将火船一艘艘砸沉。

    防守将领依然是官至丞相的李纲。李纲除了在政事上多有建树外,更是一位特别善防守的大臣。可以说自从金兵强渡黄河的消息传来后,李纲便受命加强戒备,日夜都在等着金兵的到来。

    这不,金兵一来,滚石圆木直接将金兵的一艘艘火船砸沉,到最后只有一半夹杂在火船中的船只通过河流上岸。

    随后成功上岸的一半金兵开始用云梯攻城。

    这是古代人打仗攻城的惯用手段。也好准备,滚石圆木、热油热水烧起来,再辅佐弓箭手射出的弓箭,可以说完完全全将强行攻城的金兵压着打。更别说还有百姓们都自发自性的出来帮忙,原本雄心壮志,准备一鼓作气势如虎,灭掉大宋的金兵这次直接被堵在黄河堤岸寸步难行。

    仅仅不到一个月,寸步难行的金兵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无奈选择败退。可惜这回败退可不像一年多前撤退那么简单,以韩世忠、岳飞、林冲等将为首,率禁军百万直接堵住了金兵的退路,仅用时三天四夜用大宋理宗开庆年间就研发出的突|火|枪,将金兵尽数扼杀。

    随后百万大军兵分三路,以批量生产的突|火|枪开路,渡黄河直奔金国老巢。而这一战,哪怕有李钢作为后勤人员、及时调拨粮草,用时十年才将建国不到百年的金国给灭了。

    这个时候,赵檀那小子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帝王,独断乾坤。而这时颜盈已经还政于赵檀,心血来潮之下带着居然还没有死的宋徽宗,以富绅的身份回了清河县。

    犹记当初颜盈与银瓶告别之时,曾说过或许有一天会来清河县沙枣村,来寻银瓶。

    只是物是人非,一晃就是二十多年过去,身份上更是天差地别。改名李瓶儿的银瓶是年轻守寡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寡居的寡妇,而颜盈则是……

    “怎么想到这儿来了?”宋徽宗不解的问。

    颜盈:“夫君不是曾问过妾身是哪儿人吗,妾身其实是清河县人士。”

    “嗯?”宋徽宗略显诧异:“祖籍清河县人士?”

    颜盈点头,头上簪着的金步摇随着动作不停的摇晃。

    “是啊,清河人士。”顿了顿,颜盈突然有了述说自己这辈子身世的心情。“妾身在家排行老六,上有五个哥哥姐姐可惜都没有养活。底下还有一双弟妹,倒是都养活了。后来在妾身七岁的时候,妾身那考了一辈子功名却只考中个秀才的爹爹去世,母亲没有能力抚养三个孩子,就把妾身和妹妹卖了。”

    宋徽宗这下子是真的诧异。“你怎么不跟我说,瞒了我这么多年?”

    “怎么?嫌弃妾身曾卖身为奴过?”颜盈笑问。

    宋徽宗摇头,语气很温柔的道:“怎么会嫌弃娘子,我只是心疼没有在娘子最无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

    颜盈:“……”

    “十六岁遇到夫君,难道不是在最美的年华遇到最合适的人?”颜盈顿了顿,继续将‘身世’说下去。“妾身被卖去高大户家做了使女,专门伺候高家的当家夫人李氏,妹妹则被卖去了王招宣府中做使女学习弹唱。后来听说那王招宣暴毙而亡,府中一干侍妾奴婢都给卖了出去。”

    宋徽宗:“还有呢?”

    颜盈顿了顿,就将当初刚刚穿来高家遇到的倒霉事儿,经过艺术加工说了出来。

    宋徽宗:“……”

    莫名同情那高老爷是怎么回事?

    “嗯?”颜盈危险的眯起眼睛:“夫君你说什么,妾身好像没听清楚。”

    这时候宋徽宗才发觉自己不知不觉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宋徽宗赶紧补救。“娘子听差了,为夫只是说那什么高老爷该死,贪花好色将主意都打到了娘子的身上。幸好娘子厉害非凡,才没有让那高老爷成功。”

    说着说着,宋徽宗甚至表露出要把清河县高氏一门阖家发配的心思。

    颜盈:“…如今神机营的奋勇将军武松便是清河县人,妾身打算回清河县走走时,就让秋雪去问问武松。武松告诉妾身,这清河县高家早就不复存在,如今清河县数一数二的人家,乃是李家。就是那位受妾身鼓动和高老爷闹和离的李夫人的娘家。”

    李夫人和离归李家,只在娘家住了一年就嫁去吴姓的官宦人家做填房。据说次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那高老爷听闻后,又羞又恼,直接就给气死了。当初438告诉颜盈这些时,颜盈真的好不惊愕,足足喝了半斤竹叶青才缓和过来。原因无他,只因为纠缠颇深……

    这么说吧,李夫人二嫁的夫家姓吴,有一小姑子姓吴唤月娘,便是那《金梅瓶》中,西门庆的正室。再加上改名为李瓶儿的银瓶被爹娘以百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西门庆做小妾,你说这关系……是不是纠缠颇深?

    而且最值得讽刺的是,没有了她‘潘金莲’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