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氏族终于老实了。
但东宁王的举止,却遭到了反噬。
不少文人学子,联名上奏朝廷,直指:“高祖大义,追复旧朝典籍,功在千秋,惠之于后人,东宁王毁先代典籍,乃不德不贤之举,此风不可涨,朝廷理应问罪。”
皇上难挡天下悠悠之众口,不轻不重地罚了东宁王三年俸禄。
皇上满意了,下旨让东宁王继续助各府,整顿山东。
除此之外,大周朝这两年的年景也越发不好了。
两年前,整个冬天都没见着几天太阳,雪是从腊八下到了初八,春节过后没多久,又来了一波寒流。
一连半个月的雨雪,倒春寒一持续到了清明节。
南方的早稻烂秧,北方的花生、棉花出现了死苗,生长缓慢的情况。
“十年九春旱”到了去年,又出现了春旱。
“春雨贵如油”到了三月,土壤解冻,冬麦苗返青,却一直不降雨,许多麦苗都旱死了,不到往年一半的收成。
百姓们预感了年景不好,开始屯粮了。
米价开始上涨。
就算户部给米商们下了通告,要求严控米价,可米价依然呈上涨趋势,这才情况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多。
虞幼窈不禁感慨:“国之将乱,乱始于天,先乱于民。”
大周朝积弊犹深,早些年风调雨顺,百姓们日子能过得去,还能维持太平景象,可如今天灾人祸频发,却是冰冻三尺,沉渣泛起。
虞幼窈不想看到这一景象,却也无能为力。
她只能竭尽所能,办好窈心堂,救助更多的孩童和妇孺,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甘薯的培育上,因甘薯是外邦的东西,现在甘薯改名叫番薯了。
虞幼窈轻叹了一声,也不想这些糟心事了。
这时,夏桃领着岳嬷嬷进来了。
虞幼窈面上一喜,连忙道:“嬷嬷快过来坐。”
岳嬷嬷瞧了已经年满十二,再过一两个月,就该十三岁的小姐,身段儿抽长了,瞧着亭亭玉立,长短修齐,纤秾合度,脸也长开了许多,也是含苞待放,芳菲俏露的模样。
便又想到了,当年大夫人的临终托付,不由湿了眼眶:“这一转眼,小姐就已经长大了,大夫人若是还活着……”
说到这儿,她自知失言了,就没往下去,心里头却止不住一阵心酸。
虞幼窈连忙递了帕子过去:“我娘便是泉下有知,也是高兴的。”
岳嬷嬷接过了小姐递来的帕子,抹了泪,一脸欣慰:“小姐说得是,只要小姐过得好,夫人比什么都开心。”
大约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大小姐性子虽与大夫人不同,可为人处事也都精明大方,是个大气又周全的人,眼界和心胸也不窄,事事都能妥当了来,处处都显露出了德行。
这个精明,并非精于算计的意思。
知世故,而不世故,精于人情,而不耽于算计,明于心性,却不随波逐流,待人接物都胸中自有丘壑,不阿流于俗。
岳嬷嬷不禁一阵恍惚:“老夫人将小姐教养得很好……”
像这么大的姑娘家,不是已经定亲了,就是已经在相看了。
但这几年,朝野上下也不安稳,虞老夫人是个谨慎人,也一直在暗中观望,想来也不会太早给好订亲。
这样也好。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她们小姐那是顶有名声才德的姑娘,京里头谁提了吏部左侍郎家的虞大小姐,谁不是竖起了拇指地赞夸?
是宁可晚许,也不能错嫁。
第539章 生存的希望
岳嬷嬷想着大夫人,临终之前对小姐前程的忧心,暗自垂下了眼睛,改天要寻个机会,好好跟虞老夫人说一说这事。
虽然她只是一个奴婢,但有大夫人临终托付,只要不是太过份,一些话,也是能说得的。
虞幼窈笑着点头,便也不提这伤感的话题了:“嬷嬷今儿特地抽空过来,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
她名下大部分嫁妆产业,都是岳嬷嬷帮着打理。
这几年来,她对旗下的产业,做了不少整改,也都因为有岳嬷嬷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也遇到了不少难题,都得益于岳嬷嬷多年的经验和手段,帮着一一解决。
如今她名下大部产业,因为和镖行挂勾,又和表哥合作了浙江海上贸易的生意,是越做越大,几乎都处于盈利状态。
这一切,岳嬷嬷功不可没。
当然了,还有娘千挑万选留给她的那些忠仆,个个都功不可没。
岳嬷嬷拿了帕子,按了按眼角,这才道:“是关于番薯的试种,小姐很重视番薯的培育,庄子上的人,也不敢怠慢,用不同的土壤培种了两年,番薯确实不挑土质,旱涝保收,只要多花些心思伺候,产量也都不错,但结果出的果实,还是要偏小一些。”
说完了,她就吩咐带来的人,打开了一个小箱子。
里面摆了十几个番薯,是从不同土壤里种出来的,上面也都标注了土质。
虞幼窈一眼瞧去,个头上也没太大区别,她以绢帕裹了手,将各种土壤产出的番薯一一拿起来瞧:“个头相差不多,也就是能适应各种环境。”
岳嬷嬷点头:“土质松软偏沙质的土壤,卤盐地也好,产量要更高一些,一棵植株最多能结5个果实,不过大多数三四个,个头也要较大一些,土质偏硬一些的,产量要减少一些,一棵植株上最多结3个果实,个头也要偏小,土质湿肥反而不利生长。”
能适应沙土,卤盐地生长,虞幼窈眼睛一亮:“口感呢?有区别吗?”
岳嬷嬷道:“松软一些的土质,口感会更鲜甜多汁,其余土质也不差,无论生吃,还是熟了吃,味道都不错,最主要还是耐饿。”
正是因为如此,岳嬷嬷对番薯试种很上心,甚至还亲自接管了庄子上的试种田。
这几年年景不好,今年又是个春旱年,冬麦的收成,也就不指望了,番薯经过了两年的培育,习性也都模清了,倒是可以大面积种植。
这东西,产量不算顶好,可最大的优点是,不挑土,旱涝保收,果实还顶饿!
岳嬷嬷看出了这其中的利害,所以才会过来寻了小姐。
虞幼窈这下真激动了,十几个番薯个头都不大,甚至比山芋还要小一些,产量虽然不低,但其实也不算太高。
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适应各种土地。
虞幼窈略一沉思就道:“今年又是春旱年节,这都二月底了,还没下一滴雨,想来冬麦收成不上,早稻的收成也要大减,没了冬麦的收成,四到七月正是青黄不接,百姓们只能吃野菜咽糠了,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挨饿,便是熬到了七八月,稻米收了,可这点收成,怕也不够一家人嚼用,到了下半年天气冷了,连野菜也没得吃,不知道又要饿死多少人!”
这原也是岳嬷嬷想说的话,没想到却让小姐说出了口。
小姐能说出这话,就不是那种养在深闺里,不通庶务,不知民间疾苦的娇小姐了。
小姐有善心,更有善德。
所以,岳嬷嬷心想盘算的事,索性也不开口了,打算先听听小姐怎么说。
果然!
虞幼窈话锋一转,就问:“庄子上有多少番薯?”
岳嬷嬷笑了:“这去年试种了不少,都晾干了外皮,搁在通风的窖里头,仔细保存着,每天都会派人将坏掉的,清理干净,以免坏了一颗,烂了一窖,大约也五千多斤。”
种出了番薯后,便也知道这是好东西,小姐本身就十分重视,自然也要多种一些。
虞幼窈点头:“如果大面积种植,能种多少田亩?”
岳嬷嬷略一盘算,就道:“目前最好的培育方法是,将番薯发了薯芽的部分切块,然后放在温水里浸泡,在受切的地方,裹一层草木灰,防止虫害,再将芽块,埋进一条一条整好的田陇里,田陇里要洒上草木灰,防止土里虫害,如此一来,一个番薯,大约能切一到三块,五千斤番薯,至少能种上万亩地。”
这是保存估算,真正种下去,肯定不止这些。
小姐名下的田庄,少说也要上万亩,这也只是一些不错的良田肥土,像差一等的沙土地,又何止上万亩。
虞幼窈心里有底了:“之前我不是安排表哥从前的老仆,在庄子上负责新种的试种吗?这五千斤番薯,给他们三千斤,他们自己会处理,另外两千斤,就在我名下,挑了适合种植的庄子里种。”
本就负责新种的试种,他们肯定也知道怎么种。
这两年年景不好,北境的日子也越发艰难,番薯的推广和种植,也是刻不容缓,三千斤番薯不算什么,可这也是一份生存的希望。
岳嬷嬷只当,这三千斤番薯是要放到周表少爷名下的庄子上试种,也没多说什么。
虞幼窈凝眉看着手中的番薯块:“外邦的物种,到了大周朝多少会水土不服,大部分都种不活,少部分便是能种活,也是半死不活,没太大成效,番薯算是最大的例外了,一种到大周的土地上,就成活了,还能结果,没有半点水土问题,还能适应各种气候,土壤,这说明番薯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这样看来,这番薯还真是大有作为。
这果实结得太小了点,产量不差,也不高,若能在不挑土质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些产量,再国内大面积推广……
番薯的试种,还需要更多的尝试。
只是,这也需要时间。
现在当务之急,是在这五千斤的有限番薯上,尽可能的扩大一下种植规模。
第540章 夜皎皎兮既明
虞幼窈心念微动:“《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上,都有关于扦插种植的详细记载,番薯的生命力很强,或许可以试一扦插,通过扦插来提高种植。”
剪些植藤,对番薯的生长也没什么影响。
岳嬷嬷有些惊讶,却也颔首道:“倒也可行,薯藤扦插到土里,肯定是能活的,就算不结果,地里种上东西,也能养一养地,免得地闲得久了,土质会越变越差,而且薯藤的嫩叶,没长成的薯根,也可以食用,老叶可以喂家禽、猪牛,也不会浪费。”
去年六月庄子上就发现了,断了的薯藤埋在土里,也是能活,株藤长得倒是好,只是薯根又细又老,口感也不太好。
虽然有不少树木,花木,果木等,都能阡插成活,但长在地里的农物都是一年一收成,没见有哪个能阡插成活。
水稻也不算是阡插,只能算是带根移插。
就没人想到要去阡插,也没和小姐提这事,没想到小姐自己生出了这想法。
庄子上都养了不少家禽猪牛,每年也要舍去不少草料,小姐这一提议,倒是可行的。
虞幼窈笑了:“既然能种活,而且也不浪费,就把闲下来的地都种上。”
岳嬷嬷点头:“番薯最迟三月中旬,就要种到地里去,四月到五月,植藤发了,就可以试着剪下来,扦插到土里去试种。”
虞幼窈思路也开了:“这两年年景不好,庄子上一些土质偏差的地,也都空了不少,番薯种起来也容易,阡插也不费力,有不少农户,因为年景不好,也都闲在家里,可以雇人过来干活,有一份收入,对他们也是一份活路,能种活多少,是多少。”
地闲着也是闲着,农工也都是现成的,薯藤也不是全无用处,没道理不大面积种。
岳嬷嬷点头应下了:“好,等我回去了,就安排下去。”
虞幼窈笑了:“又要辛苦嬷嬷了。”
此时,虞窈并不知道,她这一举止,却在无形之中,找到了番薯的最佳种植方法,大大提高了番薯的产量,一手推动了番薯的推广种植,救下了无数因天灾人祸,而穷苦的百姓们。
岳嬷嬷一走,春晓就过来了:“小姐,老夫人请您过去一趟。”
虞幼窈整了衣裳之后,这才带了春晓一起去了安寿堂,才走进屋里,便听到内室传来了一阵啼哭声。
“哇啊”的哭声,断断继续,伴着一声声抽噎,哭得人心都要碎了。
虞幼窈连忙掀了帘子:“明弟怎么哭得这样厉害?”
虞老夫人见她进来了,也是一脸无奈:“方才还是好好的,忽地一下就哭了,没拉没尿,也才用了一些羊奶羹,也不像饿了,怎么也哄不好,不如你过来哄哄看,明哥儿打小就亲近你,每回到了你身上,就是他姨娘也抱不走。”
前年四月,何姨娘顺顺当当地产下了一子。
时隔九年,虞宗正再得一子,虽然只是一个庶子,却也十分重视,将一早就挑好的名字送去了族里,请族里德高望重的族老,帮忙挑个合适的名字。
族老也知道,虞府大房子嗣单薄,便是一个庶子,也确实该重视,最后圈了一个“明”字,还写了一段话:“夜皎皎兮既明!”
点出了,“明”之一字的由来。
虞老夫人看了之后,悠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