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表哥万福-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城是县级城,县衙的知县是正七品,李大人接了韶懿郡主的名帖之后,就有些诚惶诚恐,翻来覆去一整晚都没有合眼,琢磨着这韶懿郡主这会儿不是应该,还呆在泉州养身体吗?怎么就跑到了北境?
  韶懿郡主活菩萨的名声,几乎传遍了大周,流民们吃的东西,是韶懿郡主试种,并推广种植的番薯。
  流民们生病吃的药,也是韶懿郡主捐赈,大周朝有不少文人墨客,写诗赞扬韶懿郡主圣善。
  这样的名声,走到哪儿都是一尊大佛。
  而且!
  李大人近来还隐约听到了一些传言,似乎是武穆王仰慕韶懿郡主圣善。
  流民都是武穆王出面安置,传言是从城外的流民口中传出,武穆王还亲自上疏朝廷,为韶懿郡主请功。
  韶懿郡主来了北境没两天,武穆王也来了,听说武穆王到了连城,连城门也没进,一路快马加鞭到了码头。
  他觉得这传言,多半不是空穴来风。
  虞幼窈在驿站小院的正厅里,见了李大人。
  “微臣连城县知县,拜见韶懿郡主。”一进屋,李大人连忙低头跪拜。
  低垂的眼睛,只能看到韶懿郡主露出的鞋脚尖尖,上面绣了一颗大南珠,光莹流灿,圆润无比。
  南珠的大小,是一等郡主才有的规制。
  东珠和南珠是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家才能穿戴。
  跟据品级的大小,东珠和南珠的大小,也有严格的规制,最好的东珠和南珠,只有皇家宗室里头的贵女才能穿戴。
  虞幼窈是外臣之女,向来不喜显摆宗室爵位张扬,不过既封了爵位,平常吃穿用度上的一应规制,也该跟着摆一摆,怠慢了礼法反而不好。
  虞幼窈安稳地受了李大人一礼:“免礼罢!”
  “多谢郡主。”李大人连忙起身,头还低埋着,瞧着地面。
  “李大人坐着说话吧!”连城四大家明目张胆欺压散户蚕农,垄断柞蚕经营,跟当地的官府也有莫大关联。
  当然了,北境的豪绅,连幽军都不放在眼里,自然不会怕了区区一个七品县官,她也没指望李大人能对抗四大家。
  她需要的是李大人的态度。
  目前看来,她所谋之事已经成了三成。
  李大人连忙谢恩,这才被丫鬟引到了韶懿郡主左下手处的位置。
  有丫鬟过来上茶,他借着喝茶,不动声色地打量了韶懿郡主几眼,十二三岁的模样,却是有孝在身,只穿了一身极淡雅的烟灰,也无首饰,端坐在椅子上,就打骨里头,透了一种令人敬畏的娇贵威仪。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李大人脸色变了,身为连城知县,他对这种脚步声并不陌生,这是衙门里的官兵,所穿的官靴发出来的声音。
  果然!
  殷怀玺掀帘进来,目光在屋里一扫,李大人坐不住了,“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拜见武穆王。”
  殷怀玺淡声道:“既是郡主的客人,便也不需多礼。”
  李大人悄悄松了一口气,谦卑地道了谢,这才低眉顺眼地起身,坐到了之前的位置。
  武穆王在韶懿郡主所居的小院里来去自如,可见这两人关系匪浅,想来那些流言,多半是真的。
  虞幼窈看着殷怀玺,有些惊讶:“你怎么过来了?”
  “今儿正好有空,打算带你去连城走一走,”殷怀玺似有若无地看了李大人一眼,漫不经心道:“既然你有客人,便改日再去。”
  虞幼窈点头:“我在连城有两处养柞蚕的庄子,正打算抽时间过去看一看,只是城外聚集了不少流民,也不好贸然前往,你若是有空,正好与我一起。”
  殷怀玺却是求之不得:“你定好的时间,到时候命人知会我一声。”
  虞幼窈笑着应下。
  李大人坐如针毡,恨不得寻个地缝往里钻了去。
  武穆王来连城巡视灾情,连城只要排得上名号的大家,几乎都下了帖子,想要设宴款待,武穆王都以公务繁忙为由推拒。
  可“公务繁忙”的武穆王,却有时间陪同韶懿郡主,任韶懿郡主“差谴”。
  他也不是傻子。
  韶懿郡主一开口,就提了养柞蚕的庄子,话是对武穆王说的,却是刻意给他听的。
  而武穆王的到来,也不是偶然,很可能是在为韶懿郡主“撑腰”、“做势”,虽然他觉得,依韶懿郡主如今的身份名声,武穆王此举大可不必。
  果然!
  武穆王话锋一转,就道:“你与李大人谈事,不介意我在场吧!”
  “武穆王请随意,”虞幼窈摇摇头,接着就转了话:“今儿商议之事,原也与武穆王有些干系,听一听也是无妨碍。”
  李大人额上冒出了冷汗,四大家掌控了连城及周边一些小县的柞蚕经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虽然是连城知县,但四大家根深蒂固,朝中有人,难免民大欺官,他是想管也管不了,韶懿郡主若想要从中分一杯羹,这不是为难他吗?
  虞幼窈看向了李大人,微笑道:“北境大多地区都遭了旱灾,逃荒人数多达两三百万之多,连城是北境少有受旱灾影响较轻的地区之一,这是李大人治地有功。”


第792章 必承其德
  李大人也不好贸然开口,最初的紧张不安过后,他暗暗瞧了武穆王一眼,心里开始琢磨着武穆王和韶懿郡主的关系,突然又想到了一桩传闻。
  韶懿郡主得了一张,从海外传进国内的香药残方,经过研究,做了一种很厉害的膏油,为表哥周令怀缓解腿疾。
  膏油通筋活络,活血化於颇有奇效,韶懿郡主又研制了一种天泽香丸,二者相辅相成,内调外养,令周令怀的腿疾有了好转。
  那位周表兄与武穆王交好,武穆王跟前有一位神医精通针术,三管齐下竟然将周令怀的腿治好了。
  之后,又用此法治好了武穆王的腿。
  这才有了武穆王,上疏朝廷为韶懿郡主请功之事。
  事后韶懿郡主种植番薯一事,在大周朝闹得沸沸扬扬,风头一度盖过了武穆王。
  等武穆王巡边,视察行走于北境各地区,大家这才后知后觉,武穆王的腿恢复了,消息随之传出。
  只是武穆王的腿能治好,也是韶懿郡主之功,外面谈论最多的,还是韶懿郡主。
  且不说,武穆王是不是真的爱慕韶懿郡主,两人渊缘很深,这点毋庸置疑。
  李大人不搭话,虞幼窈也不在意:“我这一路从泉州过来,途经了不少州省,流民的大量涌入,导致许多地方暴乱频发,连城能维持如今的安稳局面,虽是武穆王在城外设了收容营,收容各地逃荒而来的流民之故,但安置流民一应事宜,都是由官府出面,李大人也是功不可没。”
  李大人连忙道:“这是下官职责所在,下官不敢居功。”
  官府只会赈济自己治下的灾民,那些逃荒过来的流民,不在他们职责范围,当然可以放任不管。
  他也不想收容流民,这么大一批人,这么多张嘴等着吃饭,谁管得过来?
  可武穆王发话了,还派兵过来协助官府镇压流民,连流民的粮食也都由武穆王出了,他是不想管也得管。
  “李大人果然心怀百姓,”虞幼窈微笑着赞了一声:“当今天下,能像李大人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官,已经不少多了。”
  被戴了高帽,李大人非但没觉得高兴,反而更加诚惶诚恐了,顿时连话也不敢说了。
  虞幼窈恭维了李大人几句,便切入了正题:“据我所知,城外收容的流民已经达十三万之众,流民的数量还在逐日增加,眼看着就要进入春耕生产,可大批的流民,没有田地,也没有活计,就不能填饱肚子,养家糊口,武穆王是挪用了军晌救济了灾民,整个北境几百万灾民,想来再多的粮食也经不起消耗了。”
  这也是李大人忧心的事:“郡主所言甚是,流民逐日增加,一旦粮食消耗殆尽,大批流民聚集在城外,肯定是要闹事的。”
  人太多,官府也镇压不住。
  他不担心流民的死活,但是他担心自己的乌纱帽,也担心自己的小命。
  虞幼窈查过李大人,也知道他不是什么一心为民的好官,和四大家狼狈为奸,贪脏枉法的事没少做。
  只是这人还算识趣,只要有利便可驱使。
  她继续给李大人戴高帽:“李大人一心为民,想来也不想看到,城外暴乱频发,饿孚遍野,尸横千里的惨状。”
  李大人能说什么?李大人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边流着冷汗,一边应是。
  若韶懿郡主直接提了,要在柞蚕经营上分一杯羹,他还能以连城士绅猛如虎,他也无能为力,一脸鼻涕一脸泪地向韶懿郡主诉苦,把“苦戏”做足了,把这事糊弄过去。
  可韶懿郡主直接戴高帽,就让他有力没地儿使了。
  虞幼窈:“李大人应是知道,我是外臣之女,却受皇恩浩荡,封了韶懿郡主,懿字从心从德,既封从懿,必承其德,故武穆王要在北境推广番薯种植,我应武穆王之邀,过来协助一二,希望番薯缓解北境的灾情。”
  这也是对外的说辞。
  番薯是她试种成功,具体只有她最清楚,武穆王要在整个北境种植番薯,缓解北境灾情,关乎整个北境千千万万的黎民,换作谁也要谨慎。
  请韶懿郡主过来帮忙,也在情理之中。
  韶懿郡主受皇恩浩荡,也愿为朝廷尽一份心力,故而不辞辛苦远来北境,也是顺理成章。
  一句话听完了,李大人已经是汗湿重衫了:“郡主大义。”
  北境为什么还能维持眼下的安稳局面?
  不全是武穆王的武力有多厉害,而是番薯能让流民活命。
  去年,因为番薯是头一年正式种植,可供扦插的番藤也有限,所以种植规模,大多集中在襄平一带。
  这一个县的番薯,却缓解了整个北境的旱灾,救下了两百多万流民,朝廷封了韶懿郡主,那是实至名归。
  (注:古代一个县,相当于现在一个市,我国是改革开放后,才颁了县改市的政策,襄平是辽东首县,占地很广,相当于省会城市。)
  流民有吃的,自然就安份了。
  产量高、耐旱、胞腹、耐饿。
  番薯对旱灾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韶懿郡主是禀承大义来了北境,这哪儿是一尊大佛啊,分明是一尊金灿灿的大佛,哪轮得到四大家造次?
  得罪了韶懿郡主,也要问问北境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答不答应。
  虞幼窈轻笑了一声:“到了连城之后,得知连城一带山林多,耕地少,便是有番薯,也没有足够多的耕地,粮产不足,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想来李大人也十分为难。”
  李大人不想说话,却不得不开口:“郡主所言甚是。”
  殷怀玺唇儿微勾,觉得很有意思。
  李大人一走进屋里,就完完全全被她牵着鼻子走,毫无招架之力,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就只有被人拿捏的份。
  虞幼窈不置可否:“我这儿倒是有个主意,不知李大人可愿听我一言?”
  李大人不想听,但李大人不能不听,他干巴巴地扯嘴角,笑得比哭还要难看:“郡主请、请说。”


第793章 郡主圣善
  虞幼窈端起茶杯,低头喝了一口茶:“连城地貌与泉州类同,也有八山一水一分地的说法,大半山林,都是天然生长的柞树林,因此连城自古就有养柞蚕的传统,许多蚕农都是以养柞蚕为生。”
  终于来了!被韶懿郡主兜了好大一个圈子,心力交瘁的李大人,反而有一种尘埃落定,终于松了一口气的轻松感。
  韶懿郡主说什么,听着就是了。
  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在武穆王的眼皮底下,还能玩得过堂堂郡主?
  若韶懿县主是为了谋私利,他还能应对一二。
  可人韶懿县主高风亮节,是为了城外的十几万流民,他若是不识趣,难不成还要等着,流民冲进城里来和他干仗不成?
  识时务为俊杰啊!
  想通了这一点,李大人放松了一些:“连城养蚕是从汉代就开始的,家家户户都种了柞树,家里养了柞蚕贴补家用,只是……”
  后面的话他没说,虞幼窈却心知肚明:“我之前听闻,武穆王寻了精通养蚕的人,教导流民养蚕技术,我觉得此法甚好,只是眼看春蚕就要开养了,养蚕的技术学会了,这蚕该怎么养,也该拿出一个章程。”
  李大人积极搭话:“依郡主之见?”
  虞幼窈微笑道:“河南南召县被称为柞蚕之乡,但其实辽省养蚕的优势更胜河南,其中以丹东为最,连城其次,但无论是丹东,还是连城的养蚕规模,蚕丝的出产量,都不如南召县。”
  李大人哪能不知道,当地士绅同气连枝,把持了柞蚕经营,欺压散户,盘剥蚕农,阻碍了蚕业发展。
  虞幼窈越过这一桩不提,只道:“连城靠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