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人哪能不知道,当地士绅同气连枝,把持了柞蚕经营,欺压散户,盘剥蚕农,阻碍了蚕业发展。
虞幼窈越过这一桩不提,只道:“连城靠近极北海域,人口远远不如地处河南、山东这些中原腹地,说是地广人稀,也不为过,人力资源上的差距,也是蚕丝产量少的根本原因。”
不光是连城,整个辽省,乃至东北三省都是地广人稀。
人少就代表生产力低下。
生产力低下,农工商就无法发展起来。
北境想要发展,首重人口,想来这也是殷怀玺,不遗余力地收容各地流民的一部分原因。
李大人低下头,韶懿郡主是把整个连城,甚至是东北三省了解透了,所以在她面前,他总有一种无所遁形之感,昨儿晚上琢磨了一整晚的糊弄话,到了韶懿郡主跟前,却是一个字儿也不敢说了。
虞幼窈轻笑:“武穆王收容流民,也有自己的考量,连城有养蚕的天然优势,流民的入驻,会对官府造成一定的麻烦,但对连城也是一个发展的机会,只要效仿南召县,发展人口,扩大养蚕规模,柞蚕一年春、秋两季,蚕蛹可以食用,残渣可喂养鱼、畜、禽,最多一年连城就能安稳下来。”
柞蚕其实是一种吐丝的昆虫,食量很大,不像桑蚕,可以家养。
大多都是放到柞树上放养,因此需要大量人手。
连城养蚕优势之大,足以容纳三十万流民,这还是保守估计。
韶懿郡主不是红口白牙,而是提出了解决流民生计的方法,将接纳流民的一应好处,全部摆在他面前,他要还不接受,那就是傻子。
只是!
李大人有些为难:“郡主圣善,一心为民,下官心中十分佩服,只是四大家那边……”
扩大养蚕规模,触犯的不光是四大家的利益,更是四大家背后上上下下一条龙的利益,他一个七品县官可得罪不起。
虞幼窈了解道:“连城蚕业都由大家把持,四大家出产的蚕丝,优先于军需采买,这么多年来,也是劳苦功高,扩大养蚕规模,解决流民生计的事,我也不好再让四大家出力,李大人要忙着安置流民,也是分身乏术,也不叫李大人为难。”
李大人眼皮重重一跳,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
虞幼窈话锋一转:“不如这样吧,我在连城也有两处养蚕的庄子,就由我牵头,联合当地的散户们一起,形成一定的养蚕规模,互相交流养蚕的经验技术,凡有交流,必有所得,养蚕技术也能长进,蚕丝的产量也能增加,养蚕的规模,也能扩大,养蚕需要大量人手,流民们学了养蚕技术,就可以靠山吃山,靠树养蚕过活。”
“这、这、郡主您……”李大人腿软了,散户们聚一起,足以冲击整个连城的柞蚕经营,这是摆明了,要和四大家对着干啊!
就算这事儿,不需要他出面,可身为连城父母官,他也会受到影响。
虞幼窈等了一会儿,没等他说出话来,就接着道:“散户们的蚕丝,便也不劳四大家劳心劳力地收卖,我与武穆王熟识,便直接交易给幽军,幽军有免盐贡特权,可以自行采买一些军需物资,散户们产的这点蚕丝,还是吃得住的。”
李大人汗湿重衫了,不光要和四大家对着干,还要截了四大家的财路。
要知道朝廷采买军需,都是有定额的。
武穆王接了散户们的单子,可想而知,朝廷的采买就要相对减少,四大家与朝廷的交易,也要跟着减少。
四大家不能再盘剥散户,低买高卖获取暴利。
自家产的大批蚕丝,都要压在手上,就算找到了渠道,大批的蚕丝流入市场,蚕价势必要走低。
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四大家背后的人,就算手眼通天,还能折腾到,手握重兵的藩王头上?是嫌脑袋太多不够砍,还是怕脑袋掉得不够快?
朝中一些人得利少了,势必会心怀不满,迁怒四大家,四大家还要另外花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打点。
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虞幼窈轻笑了一声:“我此举,也是为了让流民们有个生计,但武穆王吃了散户的单子,四大家难免要蒙受损失,我名下有商船,外家谢府转到了北境,也做丝绸生意,到时候我会出面收买四大家的蚕丝,也能让他们避免损失。”
李大人说不出话来,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794章 助纣为“虐”
可韶懿郡主摆明了说,连城的蚕丝经营,有她和谢府,谢府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人脉,加之韶懿郡主的名声,哪个会不长眼睛去得罪他们?
只要韶懿郡主放话,就没商人敢收四大家的蚕丝。
四大家能怎么办?
还能让武穆王不收韶懿郡主的蚕丝?
就算武穆王不收,韶懿郡主有船有渠道,散户们的蚕丝,她一样能卖出去,四大家拿她没办法。
四大家难道还能将辛苦养的蚕丝,砸在手里不成?
想要出货,就要靠韶懿郡主。
到时候价格,由韶懿郡主说了算,她想让你赚,你就赚,让让你亏,你就是打落牙齿,也要和血吞。
可怕的不是这个。
而是!
韶懿郡主此举,还是站在仁义一面,既让流民有了生计活路,也让四大家免受损失,四大家还有什么不满的?
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四大家胆敢阻挠,百姓们的唾沫,都能将他们淹死,文人的口伐笔诛,都能将他们整死。
韶懿郡主就这么一招釜底抽薪,搞定了四大家。
李大人懂了,李大人也明白了,韶懿郡主这是在逼他表态,顶着武穆王晦暗的目光,李大人还能怎么办?
李大人只能道:“郡主一心为民,下官定当全力支持。”
虞幼窈笑了:“有李大人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四大家未必会将李大人放在眼里,她也没打算李大人能起到什么作用。
联合散户对抗根深蒂固的士绅,势必会为当地的商贸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四大家在连城根基颇深,人脉也不容小觎。
有了官府的支持,她所行才会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当初北境的许多豪绅,是连同了当地的官员,才联名状告了周厉王。
她可是堂堂懿从圣尊一等郡主呢。
四大家就算对她有什么应对,也要先经过官府。
李大人拜别了韶懿郡主,一脚深,一脚浅地离开了驿站。
他一走,夏桃就过来了:“守在门外的护卫说,李大人进了驿站之后,就有好几波人,在驿站外面打探。”
虞幼窈淡声道:“也不必理会。”
她大可不必迂尊降贵,去和四大家搅合了去。
夏桃退下后,客厅里只剩下虞幼窈和殷怀玺两人。
虞幼窈看向了殷怀玺:“旱情波及了大半个西北地区,陕西和山西尤其严峻,这两地地域广阔,人口也相当密集,也算是幽州一带农工商最繁荣的的地区,”她表情有些迟疑:“你收容这么多流民,粮食……”
旱情比较严重的,还是京三省,西北三省一带,东北三省也受到了影响,情况并没有太严重。
可北境大部分物资,都来源于陕西和山西。
眼下陕西和山西不产粮食,东北三省因为地广人稀,农业也不发达,呈现了物资贫乏的局面,殷怀玺收容了这么多难民,粮食很成问题。
一个县的番薯,只能解燃眉之急。
殷怀玺不可能动用自己囤积的军粮来赈济流民,不是舍不得,而是北境时有战祸,先要保持幽军所需。
安排流民养蚕,看似是一条活路,但是流民以丝换粮,粮从何处来?
陕西和山西受灾太严重,连地都荒了,番薯肯定是种不活,只能在东北三省种植,但东北三省耕地很少。
北境看似安稳。
但虞幼窈在连城逛了一圈后,就已经了解了,安稳背后存在的隐患。
除非殷怀玺是想……
虞幼窈陡然想到了,对谢府出手的梁王,眼睫轻轻一颤,浓长的眼睫下垂,将掩中的惊涛骇浪尽数掩去。
殷怀玺把玩着手中的黄琉玉蟠龙扳指,漫不经心道:“大周朝最大的宝通钱庄,就是以山陕为首的北境豪绅们合力经营,他们以山陕为中心,在北境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帮,雄踞北境,连朝廷都觉得棘手。”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的一种庞大的人脉同盟,有规模的商帮,涵盖了一个地域,几乎所有有头有人的商贾,牵一而发动全身。
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
大周朝早期,朝廷为了巩固边防,抵御外邦,在山陕一带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一系列国策,强边御外。
山陕一带的商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西北地区两大商道,西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输茶、贩盐、销烟,并形成了山陕联盟。
因为北境商人,生意横跨区域多而广,两地的巨头商贾联合开办了宝通钱庄,以便于多地区贸易往来。
这是雄踞大周朝的一方巨强,朝廷胆敢对盘踞东南沿海一带,掌控海上贸易的谢府出手,却不敢招惹北境商帮。
周厉王一家的惨祸,便有这方面的原因。
狗皇帝借着周厉王一案,大肆屠杀北境豪绅,也有削弱北境士绅势力的原由。
想到谢府宛如丧家之犬,狼狈地逃离泉州,以及噩梦里,谢府被梁王和宋明昭一步一步逼上绝路的画面!
“你要对士绅下手吗?”虞幼窈有些心浮气躁,却没办法指责什么,因为她现在做的事,就是在助纣为“虐”。
也许,她比想象之中更了解殷怀玺。
进了连城之后,打听到武穆王教导流民养蚕技术,她就隐约猜到了苗头,后来去连城街上逛了一圈,心里就已经有了定计。
甚至没有和殷怀玺商议,就给李大人递了名帖,引李大人过来拜见。
不需要殷怀玺开口,他想要做的事,她已经开始做了。
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的默契。
殷怀玺既不否认,也不承认:“我在北境设了流民收容营,以防流民作乱,维护北境安定,是职责之内,毕竟北境常有外敌滋扰,攘内才能安外,北境地广人稀,物资贫乏,生产力低下,粮食短缺,教流民养蚕技术,也是希望他们将来扎根北境,能多一条活路。”
虞幼窈轻抿了一下唇儿:“你想让士绅接纳流民,帮助流民在北境安家。”
第795章 死不足惜
安置那么多流民,需要庞大的钱粮支持,殷怀玺拿不出来,就要把屠刀挥向了士绅。
本质上,他的行为和梁王没什么不同,都是为了求财,求粮。
可梁王是为了一自私欲,殷怀玺却能让流民活命。
可活命的背后,依然是为了将北境掌控在手中,发展一个安稳,且强有力的后盾,为将来逐鹿天下做准备。
殷怀玺却道:“武官不能干政,有关流民的安置,还要看官府怎么安排,其余的也不该我插手,以免落人口实,至于这条路子,到底能不能活命,也要看官府和当地士绅,肯不肯给流民一条活路。”
虞幼窈想到了连城情况,就明白了殷怀玺的意思。
果然!
殷怀玺看向了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谢府尚且知道天下之财,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论是水患还是旱灾,都积极联合交好的商贾,一起组织民间赈灾,一南一北两起天灾,朝廷起到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民间救济的作用更大。”
他敬重谢老太爷,乃至谢府每一个人,不全是因为他们是虞幼窈的外家人,更是因为他们值得敬重。
以谢府在东南沿海的影响力,想要组织一个,类似北境商帮的庞大商盟,也不是做不到。
但是!
谢府很清楚,中原腹地之财,皆取自于大周百姓,商帮势力太大,最后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
谢府注重海上贸易,将他国资源带回大周朝,反哺大周,而赚钱的钱财,也都积极修路铺桥,赈济百姓,襄助朝廷。
北境商帮成立最初,也是大力发展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商路赚他国之财,可如今北境士绅豪强,盘剥百姓,已成常态。
这是商帮势力太大,商帮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应发展需求,把控了当地资源,当地资源潜力过度销耗,生产力达到了极限,难免会盘剥百姓,最后整个北境,进入了内耗状态。
虞幼窈有些不是滋味:“重农抑商是国策,商比农贵,反过来欺压百姓,也会导致生产力低下。”
自古就没有农欺商,只有商欺农,而农才是生产力的第一力量,粮食才是根本。
大周朝的生产力并不足以支撑,任由商贸自由发展,周厉王的死,就是商业过度发展造成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