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表哥万福-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批粮食、药材、物资送往龙城灾民收容营,缓解了收容营里物资不足的窘境。
  另外,因刘大根一案背后牵涉复杂,兹事体大,叶枭慈在立案之后,就已经秘密动身前往西安,彻查此案。
  远在西安的韩府,到底不是吃素的,刘大根一案折腾了二十日左右,韩氏族便是消息滞后,也从旁的渠道,察觉了襄平城内的苗头。
  但是,韩氏族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三千幽军精锐,将府邸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武穆王直接下了军令,北境全面戒严。
  所有的水、陆关卡,派重兵把持,不允任何人出入。
  所有的官府驿站由幽军接管,各处塔哨见鸟就射,内外消息均不得传送。
  官府衙门须配合幽军封锁城门,及城内各处关卡。
  违令者,以叛国罪论处。
  整个北境,都进入到了警戒备战状态,武穆王的理由也很充分,由于北方干旱,导致边境一带违法走私者众多,边境冲突日益加剧,战局随时有可能扩大。
  另外辽东一带,收容了大批流民,由于士绅配合国策不力,导致流民安置事宜进展不顺利,流民收容营内,矛盾冲突日益加大,导致不少人伤亡,加之龙城一带,气温升高,处于病菌多发时间,百多万流民,也为北境带来诸多不安定成因,北境不得不及早防范。
  韩氏族心知大事不妙。
  违法走私一事,表面上看和韩氏族无关,但韩氏族与其他士族,明里暗里把持着山陕地区商道,背地里没少暗中与狄人做交易,以获取暴利。
  这可是勾结外邦的叛国大罪。
  收容流民,安置流民,这是朝廷颁发的国策,是需要当地士绅全力支持,如今百多万灾民,还在流民收容营里,士绅敷衍国策实锤了,而士绅敷衍国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流民收容营里,矛盾冲突日益加大,导致伤亡巨大,北境甚至会面临一场,可怕的疫症威胁。
  北境全面戒严,也是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是为了北境的百姓考量。
  百姓们理解了武穆王的作为,不满的情绪却对准了士绅。
  因有谢、白两府,慷慨捐助在前,百姓乃至天下文人学子,少不得也要道德绑架其余不作为的士绅。
  一场针对士绅的舆论、谴责、抨击,在北境轰轰烈烈地展开。
  这几乎是历无前例。
  殷怀玺听了禀报,似笑非笑:“我这人睚眦必报,尤其是喜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千夫所指的滋味儿,也该轮到士绅们好好品尝。”
  乱糟糟的灾民收容营里,今日罕见的安静。
  灾民们虽然衣衫褴褛,但身上还算整洁,精神也瞧着不错,一个个站在空地上默默地等待。
  没过多久,整齐划一的步伐声响起,一队队幽军穿着甲胄,将一车又一车的物资,搬进了空地里。
  很快空地上就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
  流民们激动不已,忍不住交头接耳。
  紧接着,大家就看到年轻的武穆王,走进了流民收容营里,他穿了一身玄色铠甲,显得是那样高大、巍峨,那样不可撼动。
  流民们激动地跪地高喊:“武穆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他们不懂太多礼数,只听戏曲里,经常喊皇上万岁这样的话,表达对一国之君的崇敬,就也想用同样的方法,表达对武穆王的崇敬。


第918章 收容营
  殷怀玺抬手制止了他们的话,让他们起来:“大家都听说过,襄平城内发生的事,韶懿郡主联合谢府,引白府从懿向善,向收容营里捐助了一大批物资,此举带动了辽东一带其余士绅; 也都纷纷慷慨解囊,捐助流民收容营。”
  灾民们激动不已,转口又喊起了:“韶懿郡主千岁!”
  这段时间,收容营里发放的粮食,正在逐日减少,灾民们每天只发一餐的食物,原来每人一顿至少能吃七分饱; 忍一忍这一天; 差不多就过去了,好歹还有活头。
  可现在一餐的食物,都是清汤寡水,免强填一填肚子,管不了一个时辰。
  灾民们也知道,北境当地的士绅们,把持了大部分资源,却不肯捐助灾民,收容营里仅有的粮食,还是韶懿郡主联合谢府捐助的,可一两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管不了收容营里百多万人的嘴。
  灾民们怨声载道,紧迫焦虑的气氛无声无息地蔓延,每天都有许多人,因为饿急了眼睛,而陷入焦虑癫狂,与人大打出手。
  武穆王加紧了巡逻; 却仍然无法控制事态的蔓延。
  每天都有人躺在血泊里,被巡逻的战士拖走,紧跟着就有人,提着水桶过来,将地上泊泊地鲜血,擦洗干净,以防止病菌蔓延。
  参与打架斗殴的人,也会被战士抓走,再也回不来了。
  情节较轻的,会被送进山里做苦役。
  情节严重的,会被当场处死。
  官府的小吏,每天都在核实,收容营里灾民们的户籍情况,从中筛选出身体情况良好,并且拖家带口,身世清白的灾民,加紧灾民安置事宜。
  并且极力地安抚灾民:
  “别害怕,武穆王已经上奏了朝廷,朝廷会向附近的河北、京兆、津县等地的大户人家征集粮食……”
  “别担心,韶懿郡主和谢府,也在想办法筹集粮食,大家都听说过,谢府捐了大半身家,想要带动其他士绅捐助物资……”
  “大家再忍一忍,武穆王已经过来了,灾民的安置,也正在加紧安排,灾民安置的地点,或多或少都有韶懿郡主、谢府、武穆王府,及幽军其他将士的产业,到了安置地点,你们可以凭着户籍,向他们寻求帮助,他们会帮助你们在北境安身立命……”
  “大家一路历经了千辛万苦,逃荒到了龙城,眼看着就能过上安稳日子,可不能轻易放弃啊!”
  “已经得到安置的灾民,都已经在安置点养上了柞蚕、开荒种上了番薯,有些甚至安排到,韶懿郡主和谢府的庄子上做活,日子过得好着呢,你们再坚持坚持,很快就轮到你们了……”
  “……”
  灾民们靠着镇守的战士,负责安置灾民事宜的官府小吏们的安抚和鼓励,这才咬了牙熬了下来。
  没想到,他们真的熬到了粮食,等来了希望。
  一时间,灾民们热泪盈眶。
  殷怀玺笑了,再次制止了他们:“你们眼前的这些物资,都是辽东士绅们支援流民安置的物资,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物资,我们的流民安置,这才得已展开,你们这一批等在空地上的灾民,都是提前筛选出来,确认下一批安置的灾民,从现在开始排成长队,等待领取安置物资。”
  听到自己马上就要得到安置,不少灾民当场激动落泪。
  但也有一部分灾民,心生惶恐。
  “要把我们安置到哪儿去?”
  “我们都是逃荒过来的,没钱也没地,今后该怎么过活?”
  “安置物资能领多少?今后该怎么办?”
  “……”
  殷怀玺听着灾民们七嘴八舌的话,也不急着回答,流民们被困在收容营里这么久,情绪需要发泄。
  足足过了一刻钟,殷怀玺这才道:“安置物资规定,每人五斤粮食、五两盐、一些防病避疫的药、一尺布头……”
  灾民们渐渐安静下来,仔细在心里盘算,心里渐渐安心了一些,到了安置地方,暂时搭个草棚,一家人节省着,差不多也能过个把月的安生日子。
  “三个月内,每月可凭户籍,到衙门领取一定的粮食补助,具体多少粮食,视官府具体发放而定,官府的粮食来源于朝廷赈济,及士绅捐助,有多少会一厘不少地发放给,包括你们在内的所有灾民。”
  灾民们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甭管补助粮有多少,至少武穆王和官府,没有把他们丢到安置地点,就不管他们死活,辽东一带气温升高了,官府补助一些,山里也能挖到野菜,好歹饿不死人了。
  该交代的,都交代清楚了。
  灾民们自发地开始排成了七队,亲朋好友站在一起,因武穆王在场,幽军虎视眈眈,灾民们都老老实实的,也没人敢插队闹事。
  接着,就有几个穿着官府官服的小吏,开始进一步核实灾民的户籍。
  “姓名?”
  “小人马大春。”
  “年龄?”
  “三十六岁。”
  “家里还有什么人?”
  “小人的妻子……”
  “原籍?”
  “河北泰泽县保安镇……”
  “识字吗?”
  “不识字。”
  “精通什么技艺?”
  “收容营里教了养柞蚕的技术。”
  “……”
  问完了之后,小吏用绿颜料在马大春的户籍上画了一片树叶,指着不远处的绿色大旗道:“去有绿色大旗的地方等着。”
  马大春看到不远处,分置了五张大旗,有绿、黄、蓝、红、黑等,忍不住问:“我们这批灾民不是安置到一起去?”
  小吏点头:“自然不一起,懂养蚕技术的,就安置到山多林密,开了蚕场的地方,你们到了地方,可凭户籍到附近,韶懿郡主名下的蚕场,免费领取一定的蚕卵养蚕,收获的蚕茧七成归韶懿郡主所有,三成归自己所有,到时候会签契,同不同意全凭自己。”
  马大春不禁一愣。
  小吏连忙解释道:“你们可不要觉得,韶懿郡主收得多,要知道蚕场是韶懿郡主花了大价钱买得,你们是在她的蚕场养蚕,蚕出了问题,还能蚕场里的蚕农帮忙处理,天底下哪有没这么好的事?!”


第919章 灾民安置
  马大春连连点头,教灾民养蚕的蚕农,大多都是韶懿郡主名下蚕庄上的蚕农,他们早前就提过这些。
  小吏语重心长道:“郡主不会亏了你们,柞蚕丝价格不便宜,若能养好,便是三成也够你们家过上好日子; 不信你问问,辽东一带其他蚕农,哪个有这样好的待遇?”
  马大春连忙道:“小的明白,这阵子听蚕农们说过,士绅们不干好事,蚕农们辛苦养蚕,都不够糊口,是韶懿郡主联合散户蚕农,和外来商户们一起; 向士绅施压,重新定价了柞蚕的价格,并签定了保价契子,保证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恶意打压柞蚕茧的价格,欺压蚕农。”
  “今年辽东一带的柞蚕价格,与大周朝其他地区基本持平,连城一带第一批蚕茧差不多出来了,许多蚕农已经和韶懿郡主的蚕庄签了卖买契,大家都能卖上了好价钱呢。”
  养蚕的过程中产生的蚕蛹,这可是好东西,不光自己可以吃,还能用来畜养牲口、家禽,这些都归他们自己。
  只花些劳力,就能得三成,这还是韶懿郡主对他们格外照顾。
  甭说是七成; 就是九成他们也愿意。
  小吏面色稍霁; 点点头。
  马大春连忙又道:“小的就是奇怪,学了养柞蚕的,就分到了开了蚕场的地方,那其他人呢?又该怎么分?”
  小吏见后面不少人,都伸长了耳朵在听,也没有一点不耐:“学了打渔的,就分到沿海、河、湖一带,就是那边的蓝色大旗么,什么也不会的,就分到荒地较多的地方,去开荒种番薯,韶懿郡主在自己的庄子上,进行了育苗繁殖,番藤的数量多、管够,还免费发放给灾民,灾民们到了地儿,直接去村子里登记领取,之前安置的几批灾民,都已经开荒种上了……”
  这事官府在辽东各个大小衙门,都张贴了榜文,收容营里也听说过,也是彻底把心放到肚里头去了。
  武穆王、官府,还有韶懿郡主对他们,这些外来逃荒的灾民,都有了妥善的安排和照顾,大家伙再熬一两个月,番薯藤出来了,也不用再过朝不保夕的日子了,一时间大家纷纷赞讼,韶懿郡主圣善仁德。
  甚至还有不少人,当即唾骂起了,那些曾经污蔑中伤韶懿郡主的人,直言北境的百姓,是不是都是大傻子,韶懿郡主做了这么多好事,竟然还有人骂她,他们这些灾民,就不信那些泼脏水的话。
  殷怀玺只看了一会儿,就回到了营中。
  这一批流民拢总有二十万,根据不同的户籍情况,分到不同的地区,将一地的灾民,除亲朋好友外,尽可能地打散,避免分到一起后聚众成势。
  灾民们领取了安置物资后,明儿一早,幽军就会护送他们到指定的地方去安置。
  接下来三年,灾民都是官府重点关注对象。
  当地官府,会对当地灾民,给予一定的扶助,但一旦他们本身触犯了律法,也将受到比原本律法,更严厉的刑罚。
  这一点在灾民们落户之前,官府就和灾民们交代过了。
  倘若不同意在辽东安家落户,官府也不勉强,也言明了,等灾荒过后,会将他们遣返到原籍所在地。
  殷一过来禀报:“下一批流民,经过了初步筛选,预计三日后就可以领取安置物资,安置到指定地点,依此类推,预计五月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