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一过来禀报:“下一批流民,经过了初步筛选,预计三日后就可以领取安置物资,安置到指定地点,依此类推,预计五月初,灾民们基本可以安置完毕。”
和预计的时间差不多,殷怀玺蹙了一下眉:“伤病营那边的情况如何?”
收容营里,每天都有不少人伤病,这些人一经发现,但凡与之接触者,都要送到伤病营进行隔离医治,已经形成了小股的疫症。
病者皆是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咳嗽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上吐下泄,身体还会出现烂疮等情况,很容易传染。
好在孙伯对此类病症,颇有应对经验:“此类疫症,属于春行夏交,天气湿热,灾民一路长途跋涉,逃荒至此,身体亏损太甚,对伤病没有抵抗力,体内邪盛正衰,是较为常见的疠疾,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疫,只要发现的早,就能治好,只是此类疫症,都是急症,若是病情恶化……”
后面的话,孙伯虽然没说。
但殷怀玺却明白,病情恶化了不是不能治,只是治疗所需大量,比较珍贵的药材,而且还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得不偿失。
不是不想救,是没法救。
收容营里暂时不缺药材,但大多都是常用药材,好药材依然稀缺,好钢用在刀刃上,虽然很残酷,却也是现实。
另外,收容营里的郎中,大多都是幽军里的军医,人手虽然不缺,但仍然十分紧张,收容营里有数万伤病灾民,在一个、两个人身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很可能就造成,其他轻症患者因为疏于治疗,而导致病情恶化。
殷一道:“由于提早做了防范事宜,也有相关的治疗办法,疾疫并没有扩大,还在可控范围内,目前药材充足,伤病营内的情况,也有转好的趋势。”
但每天,仍然有许多人死去。
“避疫袪毒、驱虫除秽的香药,每日都要将灾民聚集在一起薰烧,早晚各一次,每一顶帐篷,每日早上都要薰烧艾草,洒一遍硫磺拌的草木灰,防治病疫的药,每天每人各一碗,千万不要疏忽……”
殷怀玺有些不放心,又仔细交代了一遍。
流民收容营看似杂乱,但管制上,却是采取了半军事化的管理。
人人都要严格执行。
不服从者,就直接仍到伤病营,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交代清楚后,殷怀玺转话又问:“叶枭慈还有多久抵达西安?”
殷一禀道:“大约还要三日。”
殷怀玺心里有底了,淡声道:“叶枭慈到了西安之后,就将北境士绅违法向北狄走私茶、盐、粮、瓷等交易证据,及士绅敷衍国策,导致灾民收容营里缺乏物资,灾民伤亡巨大,流民收容营里,爆发了小股疫症的相关证据交给叶枭慈。”
第920章 千夫所指
士族违法走私之事,做得十分隐秘,就是当年周厉王,也在这上面下过不少功夫,最后不了了之。
但殷怀玺是什么人啊!
他派了一支潜蛟军,伪装成山陕一带,十万里大山的山匪; 占山为王,专门劫掠过路士绅们的货物,又与其他山匪合作,进一步参与到走私、劫掠的行当里,
最初的时候,周厉王对儿子这种不讲武德的行为,根本无法苟同。
殷怀玺到底还是了解自己的老父亲,为了不被老父亲念叨; 也为了老父亲的发量:“黑吃黑; 总比起掘坟盗墓强。”
周厉王这一惊,简直是非同小可,敢情这小子,不干黑吃黑这一行,就要去干掘坟盗墓的勾当,搞人家随葬品?!
这怎么行?!
北境被称为十三朝古都,是为啥啊?
俗话说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
历史上,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
自此“摸金校尉”在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但掘坟盗墓这种缺德事儿,是能干么?!
黑吃黑地霍霍活人; 总比去活活人家死人墓强吧; 周厉王一边唉声叹气; 一边无奈地接受现实。
唉,都是穷闹得!
彼时,周厉王要是知道了,儿子将黑吃黑这一行当,做得风声水起,不光靠黑吃黑赚得盆满钵满,还掺合进山陕地区,庞大的走私行当里,与狄人换取马匹、皮毛、各种大周稀缺的宝石等,累积了一批财富,养活了三十万幽军,估计连棺材板板都压不住了。
与此同时,士绅们自以为隐秘的走私行为,在殷怀玺眼里也是无所遁形。
殷怀玺手里掌握了士绅“通敌叛国”的罪证,却按捺着没有动手,就是为了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士绅一锤子钉死。
三日后,叶枭慈抵达西安,收到殷怀玺的证据之后,就在西安县衙设衙,当天就向韩氏族发了公函,传唤韩氏族到公堂受审。
与此同时,韩六公子伙同木管家,谋害平民刘大根,陷害济民堂背后的东家白府;
挑唆刘大根孀妻,当街拦截韶懿郡主的车驾,替夫鸣冤;
并多次买通襄平城当地,一些地痞流氓,恶意散播有关韶懿郡主的流言,污蔑、中伤韶懿郡主的名誉;
试图通过断章取义,陷害韶懿郡主,阻挠番薯推广种植,缓解旱情,令流民收容营引发暴乱、疫症;
敷衍国策,藐视朝纲;
勾结山匪,涉嫌盐、布、马、茶等二十余项违法走私;
与狄人交易获利,通敌叛国;
伪造周厉王“通敌叛国”莫须有罪名;
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
强占民田;
……
等等十几项罪名,不消半日就传遍了西安城。
顿时,满城哗然。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一旦国策推行失败,百多万的灾民,该何去何从?受到流民冲击的北境,又该承担怎样不堪的后果?更甚者担负了收容流民,安置流民,推行国策重任的武穆王,又该当何罪?
武穆王突然下令,全境戒严的行为,突然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与此同时,官府的四榜告示,也在山陕地区大小衙门传开,这时有人发现,当地已经有百姓,试种番薯成功了。
一打听,就知道了,原来韶懿郡主为了推广番薯种植,在北境各地区都买了庄子,经由育苗繁殖后,免费发放给附近的百姓扦插种植。
山峡甘宁等地,虽然受灾较重,但番薯耐旱,仍然有一些依山傍水的山坳、平原地区,是可以种植番薯。
消息一经传出,韶懿郡主的圣善懿德之名广为流传。
而作为中伤、污蔑韶懿郡主的罪魁祸首,韩氏族则被千夫所指。
天下文人墨客,纷纷联名上疏朝廷,百姓自发请愿,写下了万民书,上呈朝廷。
就在这时,叶枭慈并韶懿郡主的折子,也相继送进了京里。
韶懿郡主并未多提,遭韩氏族陷害一事,只提了番薯育苗繁殖的一应好处,第一批、第二批育苗薯藤,已经免费放发灾民扦插,蝗灾防预也在进行,提了流民收容营里,有关防治病疫的一应举措。
还提及,山陕甘宁一带,已经有少数地区,有番薯成功种活,预计只要番薯能长到手指粗细,当地的缓解就可以得到缓解。
这一消息,无疑是振奋人心。
韶懿郡主向天下所有人证明了,在辽东一带推行收容流民,安置流民等国策,是行得通的,并且已经初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朝廷推行国策,是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重大国策。
朝臣们纷纷盛赞韶懿郡主懿范厚德,不负其名。
朝廷当下为了表达,对国策的支持,在京兆、河北、津县一带,征收一笔钱粮送往龙城灾民收容营。
然而,没过两日!
叶枭慈的一纸折子,就在朝堂上炸开了锅,韩氏族陷害韶懿郡主,矛头直指保皇党背后的太后娘娘,乃至皇后娘娘。
保皇党当即不干了,与韩阁老一系,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脖子粗,唾沫横飞。
整个大殿宛如菜市场。
偏前有韶懿郡主推广了番薯种植,懿范厚德,仿佛一个个响亮的巴掌,狠狠煽到了,以韩阁老为首的朝臣脸上,令他们灰头土脸,只能拒不承认,这一切是韩氏族所为,认为这其中一定存什么误会,或者是有人陷害韩氏族。
但是!
叶枭慈在折子里陈述,韶懿郡主与谢府联合一起,解决了士绅敷衍国策,导致灾民收容营里缺乏物资的窘境,进一步推动了国策,还积极地筹备药材,防治疫症,大力推动番薯种植,明目张胆地向朝廷为懿郡主请功。
韶懿郡主自己上呈的折子里,对自己做的这些事,只提了只字片语,没有半点要向朝廷邀功的意思。
可叶枭慈身为地方官员,却不能欺上瞒下,对这些事情避重就轻了去,一事事,一桩桩他是写得明明白白,有理有据。
仿佛国策能顺利推行,全赖了韶懿郡主和谢府的功劳。
第921章 过河拆桥
这也让韩氏的辩解之词,变得白无力。
这种辩解的话,同时也在北境数万文人墨学子的联合上疏,万民请命的呼声之中,彻底变成了狡辩。
群从的眼睛是雪亮的。
韩氏犯了众怒,也事实事。
病卧在榻的太后娘娘,也躺不住了。
第二日早朝; 就让沈姑姑扶上了金殿:“案件的真相如何,眼下叶大人还在调查,在案件彻底查清之前,韩阁老并朝中所有韩氏子弟,都回府好好歇着去,也别在朝中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端,以免误了朝事。”
韩阁老自然不服; 当即跪地:“太后娘娘此举,实在有所偏颇……”
虞阁老当即忍不住了,怼了他一脸:“你韩氏族,可是西安响当当的名门望族,堪称北境士族之典范。”
韩阁老敏锐地感觉,这恐怕不是什么好话,但这也是事实,他也不能说一个“不”字,一起打起了精神来应对。
果然!
“但是,”虞阁老话锋一转,言辞一下变得犀利:“前有北境士绅联合伪造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周厉王阖府,后有你北境士绅故态复萌,污蔑中伤韶懿郡主,陷害武穆王,北境士绅藐视朝纲法纪,挑衅天家威严,无视皇家体统,欺君犯上; 是为大逆不道; 这也是事实。”
这一番话,直接戳到了韩阁老的肺管子:“虞阁老,你莫要信口开河,周厉王一案,所有涉案人员皆已……”
齐大人截断了他的话:“微臣以为,虞阁老所言甚是,韩氏既然以陕西第一世族自诩,那么所代表的就是陕西所有士族,眼下刘大根一案,受害的是韶懿郡主和武穆定北王,兹事体大,韩氏族在洗脱嫌疑之前,没有资格继续参与朝事。”
朝臣们纷纷附合。
韩阁老一行人,“扑通”地跪到地上:“太后娘娘,我韩氏族世代忠君,对朝廷,对天家,绝对半分不敬之心……”
“住口,”太后娘娘厉声喝止:“韶懿郡主去北境,是哀家并朝臣们一致促成,你北境士绅大肆宣扬韶懿郡主目无纲常,祸乱法纪,是不是也要扣哀家一顶后宫干政,祸乱纲常,牝鸡司晨的罪名?”
韩阁老虽然不满保皇党,借着韶懿郡主的盛名,在朝中无往不利,但也只敢在心里不满,顿时不敢再说半句。
“北方十余地区,皆遭了旱灾,受灾的百姓高达了二千多万,逃荒的百姓达到四五百万,可真正活着逃荒到辽东的,却不足二百万人,龙城正是京三地的门户,眼下正聚集了一百多万灾民,与京兆只隔了一道门户,”太后娘娘声音淡淡地:“流民一天得不到安置,在座的各位就能高枕无忧?”
韩阁老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太后娘娘的意思很明显,百姓们正在受灾,可北境的士绅,却不思捐助灾民,还在忙着争斗。
置百姓死活于何地?
置朝廷法度于何地?
置大周社稷于何地?
太后娘娘沉声问:“敢问诸卿,当初朝廷为什么要颁下国策,将灾民安置到辽东?”
满朝上下,无人敢接此话。
太后娘娘也不在意,只道:“其一,灾民们大肆涌入京兆,在城外集结成势,已经严重威胁了京中的安稳;”
“其二,辽东一带,距离受灾的北方地区较近,灾民们逃荒到辽东,尚有一条活路;”
“其三,辽东地广人稀,可以容纳百万以计的灾民,三十万幽军也能震慑灾民,以免灾民聚集成势,暴乱频发;”
“其四,辽东一带并没有受到旱灾影响,韶懿郡主种出了高产的番薯,可以在辽东推广种植,长远打算,灾民们可以在那儿休养生息;”
“其五,是北境有商道,士绅们手中的物资,可以援助灾民。”
蔓帐里传出急促的咳嗽声,太后娘娘也并没有遮掩。
听着这一声赶一声,仿佛一时半会也止不住的咳嗽,以及蔓帐后面,影影绰绰伺候的人影,朝臣们心思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