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虚明听到动静:“师叔,可有指教?”
“大周朝龙脉已绝。”说完,元机子缓缓地阖上双目,打坐不动。
虚明心头大骇:“师叔,何出此言?武穆王是既寿永昌,君权神授的真龙命格,乃一代明君圣主,他既为天家正统,续大周的国祚,绵延大周国运,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元机子闭目不动:“此乃天机,且看吧!”
虚明顿时冷静下来,师叔的卦相不会出错,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
良久之后,营帐里发出一声长叹。
动乱的消息,传进了虞幼窈耳里,此时她已经回到了锦园春。
与扎莫赫一战,为北境迎来了一段休养生机的宝贵时间,因双方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殷怀玺也实在舍不得虞幼窈留在军中吃苦,在端午节过后,就派兵护送她回了锦州。
虞幼窈不想回来,但也知道,军中的一应庶务,皆已步入正轨,自己留在军中,也帮不上什么忙。
之后的一年多,两人一直处理分隔二地的境况。
虞幼窈自己也没闲着,
辽东接收了二百多万难民,土地多为开荒,十分贫瘠,除了番薯也种不了其他作物。
番薯解决了温饱问题,接下来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北境缺乏物资的窘境迫不眉睫。
虞幼窈与庄上责试种作物的老农们一起研究农书,最终把目光放到了绿肥上。
大周朝重视农商,对提高作物产量的肥料也相当重视。
绿肥就是其中一种,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大周朝比较普遍的绿肥,有苕子、紫云英、三叶草等植物,多生长在南方一带。
虞幼窈在晋代的《广志》中,发现用苕子作绿肥的记载,书中说:“苕草色青黄紫花,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
北魏时,苕子作为绿肥已经十分广泛,据《齐民要术》记载:“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绿肥的效果,与各种粪类同等。
苕子在南方作为绿肥,十分普遍,辽东这边并不见有,主要还是地广人稀,农业也不发达,没人重视这一点。
虞幼窈也发现,南方主要种植的光叶苕子,比较喜欢湿润环境,并不能在辽东一带种植。
之后又在一本《北方地物志》上发现,华北一带有一种毛叶苕子耐寒,耐瘠性很强,适应性较广,对土壤的要求不严,砂土、壤土、粘土都可以种植,且生命力旺盛、顽强,不与其他农作物争营养,兼具改善土壤、肥养土地、保持水土、抑止杂草等优点。
虞幼窈写信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殷怀玺,还在信中感慨道:“果然,人还是要多读书,才能多长些见识。”
若是她一直对农书农事感兴趣,也不会发现华北有一种毛叶苕子,可以在辽东种植?!
虞幼窈当即派人去华北一带,收购毛叶苕子的种子。
毛叶苕子在华北一带如野草一般,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种子的成本十分低廉,在当地衙门的帮助下,几乎没怎么花钱,就收购了一大批。
于是,虞幼窈与州府衙门合作,要在北境全境推广毛叶苕子,并给叶枭慈去信一封,uu看书在信中提及了毛叶苕子的种种好处:
“……秋收之后,田亩荒耕闲置时,间种毛叶苕子,可以耐寒越冬,作为绿肥,养护土地;”
“收获的大量苕子鲜草,可用于畜牧,有了大量的鲜草,辽东一带的畜牧,也可以大规模扩大;”
“大量的肉食、羊毛、鲜奶,甚至牧马,不仅可以尽快改善辽东百姓们的生活,还能供给军中作为军需;”
“如此一来,就可以彻底解决辽东一带物资乏的窘境,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望叶大人三思。”
叶枭慈也是有见识的,总觉得自己身为一州父母官,竟不如韶懿长郡主一个女流有胸襟,顿时心情有点复杂,也有点羞愧。
他忍不住跟幕僚们感慨:“人生三大憾事,一憾海棠无香,二憾鲥鱼多刺,三憾韶懿长郡主非男儿身。”
------题外话------
我老家就有绿肥草莓,走的是高端水果路线,在草莓园里种上苕子,然后把草莓种在苕子里,不用任何无机肥和粪肥,干净,纯天然,绿色,无污染,他们家的草莓园,厉害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每年草莓一成熟,各种豪车,不畏路途遥远,拖家带口来摘草莓,听说还有明星,草莓园不对外开放,所种的草莓都是内部销售,不走市场,这个人就是利用老祖宗的智慧,暴富了~
第1034章 时也,命也
幕僚也是叹赞不止:“就这份济世胸襟,焉知虞氏族,不出第二个“六朝第一相”?”
第二日一早,叶枭慈就张榜将毛叶苕子的好处一一例举,并且表明衙门要与韶懿长郡主一起推广毛叶苕子种植。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辽东都疯了。
在闲置的田地上,洒上毛叶苕子的种子,不用管就能活,不仅可以食用,还能肥地,提高作物产量,养家里的牲畜,何乐而不为?
秋收之后,辽东就掀起了一股种植毛叶苕子的热潮。
效果也是十分喜人。
毛叶苕子是跨冬作物,长得快,到了第二年春季,辽东的畜牧业,明显比年前增长了三成。
毛叶苕子比一般牧草更鲜嫩,无论是牛羊驴马,都更喜欢吃毛叶苕子,吃毛叶苕子的牲畜,明显长得更肥壮。
等到了秋收,大豆的产量比往前提高了三成,高梁、玉米、冬小麦、棉花等作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物产量提高,也带动了辽东一带的农业发展。
北境又展开了一场开荒热潮。
百姓们想得简单,毛叶苕子既然能改善土地,那就让它长满辽东每一寸土地。
绿肥的作用体现出来后,虞幼窈又汇总了农书上其他肥料,如粪肥、骨肥,泥肥,杂肥,土肥等十几大类,推广了比较简单易操作的沤肥法。
如腐熟法、煨粪法、窖肥法等等。
北方农业并不发达,沤肥法在这边并没有广泛应用,但实际上,将相应的肥料,采取合适的沤肥措施,能使肥料的营养更高,提高作物产量。
而此法在大户人家的庄子上,应用得更加广泛。
沤肥法再度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响应。
家家户户都在田地旁挖上几个深坑,将生活中的不同的肥料,按照沤肥法的记载,进行分类沤肥。
推广一个月,就已经初见了成效。
虞幼窈在北境的名声,几乎达到了巅峰。
这一忙活,就是一年多。
虞幼窈心心念念的酒坊,也步入了正轨。
除了大周朝的各种酒类,酒坊里主要酿制高梁酒,以及北狄才产出的各类奶酒和药酒,大部分低价供应军需,少部分才会售卖。
此时,虞幼窈已经年满十六。
随着孝期将满,虞氏族已经多番写信,询问她的亲事,虽没有插手的意思,但关心之意十分明显。
后虞善德来了锦州,兄妹二人时隔多年后相见,皆是唏虚感慨,少不得也要聊一聊,彼此的近况与际遇。
这才得知,当年龙城收容营里的流民安置妥当后,还有一批或受伤,或病重,或得了疫症的流民没有得到安置,加之关中旱情还在持续,仍然有不少流民,陆陆续续逃荒过来,虞善德并没有离开龙城。
“……因外邦之祸,辽东一带涌入了许多有志之士。”虞善德形销骨立,精神却很不错,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袍子,穿在身上显得空空荡荡,一把瘦骨头尽显了铮铮的风骨来。
虞幼窈几乎看到了,高挂在虞氏族学堂里,那幅忠烈公的画像,既钦佩又感慨:“二百多万流民能顺利得到安置,
你功不可没。”
虞善德摇摇,只道:“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
兄妹二人小叙了一阵,虞善德话锋一转:“早前在来锦州途中,遇到了宋世子。”
虞幼窈不由一怔,她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有关宋明昭的消息了,最后一次听说宋明昭,还是谢府要撤离泉州前,收到虞氏族中的书信,信中提及,宋明昭要下放泉州德化县做知县,不日将抵达泉州。
有那么一瞬间,竟觉得宋明昭阴魂不散。
宋明昭是外男,也只因着宋虞两家世交的情份提了一句,看似一笔带过,但虞氏族未必没有,让虞幼窈关照宋明昭的意思。
谢府在泉州的影响力颇大,宋明昭衬来乍到,借着谢府的人脉,下放生涯也会更顺利。
两家是世交,这原本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不等宋明昭来泉州,虞幼窈已经先一步,与谢府一起来了辽东。
虞善德好一阵唏嘘:“宋世子这几年也着实坎坷,在德化上任未久,就被贾州府盯上了,他察觉泉州有异,悄悄送了消息进京,只是……”
他忍不住摇了摇头。
虞幼窈却知道,虞宗慎丁忧在族中,三位皇子争储乱政,朝中一片群魔乱舞,宋明昭的一举一动被监视,消息没办法明了传,加之没有实质证据,镇国侯屡次在朝中使力,皆受陆妃阻拦,最终无疾而果。
不然,梁贼也不能轻易拿下泉州。
至于这其中,有没有殷怀玺的手笔,就不得而知了。
虞善德对宋明昭颇为欣赏,又是从前在京中的世交故友,语气之中也透了几分惺惺相惜之意,就难免多提了几句:
“宋世子传递消息未果,便筹谋离开,所幸镇国侯府派了不少暗卫护他安全,他在来德化前,就将身边一部分人隐于暗处,镇国公府也知泉州有异,也悄悄派了高手接应,宋明昭也在梁州谋反之前,顺利逃出了泉州。”
与宋明昭相见时,只字片语却道尽了艰辛与凶险。
离开泉州之后,宋明昭数度遭到劫杀,一时间连京兆也回不得,辗转逃去了浙江,借着南北商道,来了辽东。
不光虞善德唏嘘,虞幼窈也是感叹不已:“宋世子这几年,也挺不容易的。”
淡淡的一句话,透了几分释怀。
虞宗慎很欣赏宋明昭,宋虞两家又是世交,倘若没有那场科考舞弊,uu看书宋明昭提前进入朝堂,有虞宗慎的器重,宋明昭很快就能在朝中立足,待虞宗慎丁忧,宋虞两家在朝中的资源,一定会大力向宋明昭倾斜,不出一年,内阁一定会有宋明昭一席之地。
宋明昭本有大好前程,却终究因一场科考舞弊,走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误了前程。
当真是时也,命也。
虞善德轻叹一声:“我见到宋世子时,惊才绝艳,宛如圭璧的宋世子形销骨立,身上似染了病症,听闻此番来辽东,就是为了求医。”
------题外话------
北宋特别注重农工商的发展,很多沤肥法,都是在北宋弄出来的,并且达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北宋老百姓家家有余钱,男子读书,女子出学诗文、经商、茶、调香,因为有钱,所以中国的文化,在宋朝达成了一个巅峰,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是宋代,香、药、茶这些东西,在宋代也达到了巅峰,普通老百姓家,也懂得制香,烹茶。
不过有句说句,宋代是个喜欢搞钱的朝代,历代皇帝对战事,都是采取消极避让态度,重文轻武也十分严重,为靖康之耻埋下了祸根~现代还有很多人,说岳飞不忠,一心想迎回二帝,死得不冤,但其实,岳飞迎回二帝,只是想要洗涮靖康之耻,打回大宋的尊严。
第1035章 孝期将满
这只是明面上的说辞。
他见宋世子神情有异,只怕这其中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但旁人没有明说,他自然不好出言打探。
但是,不打探就不代表,没有端倪。
虞幼窈也道:“北狄大举入侵,辽东一带来了不少医术高明的仙长,我手里有几张仙长的名帖,兄长拿一张去,改日转交给宋世子,也算是全了两姓之好。”
宋虞两家是世交,虞幼窈在辽东这边的诸多算计,也有镇国侯府一份支持,镇国侯府在武将之中颇有威望,辽东这边的战事还未明朗,镇国侯府对边境战事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朝臣们对此战的支持。
她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虞善德颔首:“如此甚好,”说到此处,他目光闪了闪,似有些欲言又止,最终化为一场长叹:“早前皇后娘娘有心为武穆王赐婚,趁太后娘娘国丧推延之际,把武穆王的婚事办了,否则将来也不知道要怎么拖延。”
虞幼窈弯了一下唇儿,只是笑不达眼底。
殷怀玺是武将,这两年北方战事吃紧,朝廷给了殷怀玺不少特权,加之殷怀玺名声太盛,朝中难免有些不放心,在朝中挑一贵女良配,可以顺理成章地牵制他。
虞善德自然也明白这点,只掠过不提:“朱公公拿了当年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