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宛等人到老叶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半。
  几天不见两只小团子,张喜凤、叶绍行跟叶秀娟那叫一个想念。
  就连拥有了小猪蹄的大房两口子跟叶丽丽,在这几天里也觉得空唠唠的。
  好在,都回来了。
  不过这次回来跟以往不同,焦点变成了叶亮。
  叶亮将带回来的包袱打开,里面是他准备送给家里人的礼物。
  “妈,三嫂,大嫂,秀娟,这是给你们的毛线,我不会织毛衣啥的,你们想要啥样的自己织一下。”
  叶亮掏出四个不同颜色的毛线球分别送到宁宛等人手中。
  宁宛对这样的礼物有些意外,张喜凤等人更是懵。
  “我这啥不缺,花这冤枉钱干啥呀,能退不?”张喜凤纠结地抓着毛线球,嘴里是这么说,但心里却甜滋滋的。
  孩子长大了。
  “退什么呀妈,这是叶亮孝敬你的。而且,这是叶亮靠着自己的双手劳动换来的,很有价值。”
  宁宛帮忙说话,叶亮感激地看了看宁宛。
  张喜凤脸上也带了欣慰的笑容,“自己劳动能换毛线?”
  牛金芳心里同问。
  叶秀娟心里也同问。
  这么好的事儿,还缺人不?
  宁宛把安思宁说的叶亮在那边的日常又讲了一遍,家里人看叶亮的眼神都变了。
  叶亮有些脸热,为了掩饰自己不好意思的状态,他赶紧又去包袱里掏东西。
  这回掏出来一个小盒子。
  盒子打开,里面是三片刮胡子刀片。
  “咳,那什么,钱不够,就买了仨这个,别嫌弃。”
  叶亮眨眨眼,说话的时候有些窘。
  叶超最先表态,“礼轻情意重,你还是个学生,能送礼物就很好了,我的刮胡子刀刚好要换新刀片,你这送的真巧了。”
  “是是,这礼物好,实用。”叶绍行也应声,他还不忘看一眼叶爱国。
  叶爱国也道:“对对,我连刀片都买不起,钱都是你嫂子跟妈拿着,你比我厉害。”
  “去你的,说啥呐。”牛金芳瞪他一眼,倒不是真生气。
  叶爱国嘿嘿笑:本来就是呀。
  一直守在旁边的叶丽丽默不作声,她看了一眼叶亮的包袱,见里面还鼓鼓囊囊的,也不知道放了啥。
  “对了,还有个小玩具,我自己做的,给小猪蹄。”
  叶亮边说边将小木枪拿出来,叶绍行眼睛一亮,“好小子,可以啊,手艺不错。”
  这话说出来一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叶亮掏兜儿,一团大红色纱纱绸头花递给叶丽丽,“我看别的小孩把这个扎头上好看,给你也买了俩。”
  “四叔。”叶丽丽眼圈儿有些热,“谢谢四叔。”
  她接过去,小心翼翼又爱不释手。
  虽说叶丽丽这几个月跟着叶秀娟赚了些小钱钱,但她知道其中辛苦,舍不得花,而且啥也舍不得买。
  而且她自己都发现了,自己变得比之前还抠门儿,也不知道咋回事儿。
  大过年的,本来她打算去市集买个新发卡,现在好了,又省了。
  老叶家人都没注意叶丽丽的心思,叶亮送完了礼物,又去了自己的房间收拾。
  其余人也都重新开始忙碌自己的事儿。
  叶秀娟眼尖,瞧见叶亮那包袱里还有一团毛线。
  不用猜她也知道,那毛线指定是送给张迎春。
  眼珠一转后,叶秀娟来了个灵感。
  她拿着属于她的毛线去了西屋请教。
  “三嫂,你会织围巾不?”
  “围巾?会啊,想要什么样儿的?”宁宛很痛快地回答。
  她之前就打算用这毛巾织点儿东西来着,围巾她跟叶超都有,那些毛线可以给两小只织毛线鞋子绰绰有余。
  叶秀娟不求太难的,就普通的就成。
  织长条形的围巾还真不是很技术的活儿,叶秀娟十分钟就熟悉了。
  随后叶秀娟拿着毛线跟她织出来的一小片成品去找叶亮。
  “四哥,你那包袱里的毛线最好织起来再送,更体面。”叶秀娟开门见山地提议。
  叶亮一讶,就见叶秀娟把自己织出来的给他看,“我会,你看这样行不行,你给我三毛加工费,我给织好,你再送。”
第216章 种地算啥本事
  叶亮眨眨眼,“你织的?”
  他忽然觉得叶秀娟跟之前不一样了,好像长大了。
  当一个人的行为跟自己记忆里不一样的时候,总会有种恍惚感,此刻叶亮就是。
  “当然,我织给你看。”叶秀娟有模有样地用棒针勾着毛线向前锥一下,向左拨一下,左手棒针上的线很快都被挑到了右手的棒针上。
  不得不说,叶秀娟的学习能力很强。就学了那么一小会儿,外行人叶亮眼里,她就成了专业的了。
  “厉害厉害。”叶亮不吝啬地夸赞,“那你什么时候能织好?”
  “你想什么时候送?”叶秀娟没直接回答。
  她观察着叶亮好像很赞同她的提议,而且对于收三毛钱加工费也接受的很淡定。
  叶亮顿了顿,“明天行吗?明天上午。你今晚上受累,我多给你一毛。”
  呦呵,叶秀娟心里乐呵,“四哥,你也太客气了。你送毛线给我,我都没送你东西,你还给我加钱,我这多不好意思。”
  “没事没事,你付出劳动,这是应该的。”叶亮很明理地回答。
  叶秀娟又说了些漂亮话,叶亮恨不得给再多加点儿。
  但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没敢多承诺。
  就四毛钱,他都得去问三哥借。
  跟叶亮谈妥之后,叶秀娟回了自己的房间。
  中间的编织手法是一样的,她想着等明早上再请教三嫂收边的事。
  叶亮则是走去了西屋门口喊了叶超出来,支支吾吾半天,说起了四毛钱的事。
  能直白地说出来,不像是之前那样偷偷去拿别人的东西,这一点进步值得表扬。
  叶超立即答应借给他四毛,随后转身进屋问媳妇拿钱。
  宁宛得知叶亮要拿四毛钱手工费给叶秀娟,意外的同时又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这个小娟,真是钻钱眼儿里了,看来明天得跟她聊聊,以后的打算。
  不过她也支持叶秀娟问叶亮要手工费,虽说一家子帮忙不用那么外道,不过他们已经商定好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啥不好。
  她给拿了四毛,叶超转交叶亮,叶亮又赶紧给叶秀娟送去。
  递过去那钱,叶亮的视线朝着墙壁上看了看。
  屋里的砖缝没有了,墙壁上贴着报纸,没办法再将钱塞墙缝里面。
  叶亮张了张嘴,似乎是想说什么,终究没好意思讲出来。
  他之前在这里不问自取,还欠叶秀娟一句道歉。
  叶秀娟一直低头忙着织围巾,倒是没注意叶亮眼底闪烁过的愧疚。
  ……
  次日一早,老叶家的人是被饭香的味道勾醒的。
  “小超,做了什么好吃的?”张喜凤最先来了厨房询问,说完话还不忘咽了咽口水。
  这一年来,她跟着吃了不少好吃的,如今对吃没怎么上瘾。
  不过今儿这味儿闻着上瘾,还没看着东西就觉得馋得慌。
  “咸蛋瘦肉蔬菜疙瘩汤。”叶超回答,同时掀开锅盖,“熬了一个小时。”
  “啥?”
  张喜凤一讶,疙瘩汤就疙瘩汤,里面咋还加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听都没听过。
  “妈,快洗漱,一起尝尝。”叶超边说边拿了碗过来盛好。
  张喜凤暂时没多问,立即拿盆子打热水洗手洗脸。
  老叶家的其他人也在这时候进了厨房。
  厨房的两张小圆桌上已经摆好了早饭。
  碗里红黄白绿各色搭配,看上去令人很有食欲。
  张喜凤跟宁宛抱着孩子进来,牛金芳也带着小猪蹄过来坐。
  叶绍行跟叶爱国以及叶亮搬运小摇床车,一个小团子一个。
  三小只躺在摇床车里咿咿呀呀,倒是乖巧。
  “三哥,这疙瘩汤里咋还放了肉啊?真好吃!”叶秀娟尝了一口,忍不住好奇问。
  叶亮也觉得好喝极了,“三哥,这你发明的不?”
  之前吃的疙瘩汤都是纯面粉做的,没有加过别的东西。
  今儿这么一吃,稀奇又美味。
  叶超跟宁宛对视一眼,随后他道:“不是我发明的,很早的时候就有。只不过后来大家的日子过的紧,没多少吃上白面的,也没那么多的讲究,就不这么做了。”
  “我这也是那天无意间看见一本食谱上记着,就想着做一下,反正简单方便,喜欢吃的话,以后我常做。”
  虽说现在的冬天,但家院子里有个迷你大棚,里面种着一些反季节蔬菜。
  今儿这疙瘩汤里放的油菜跟西红柿就是院子里摘的。
  咸蛋黄是张喜凤腌的鸡蛋里抠出来的,蛋白也在疙瘩汤里打散做熟了。
  “好吃好吃,老三你这手艺真不赖,你大哥这辈子是赶不上了。”
  牛金芳三两下就扒拉了一碗,说完话,她看了叶爱国一眼。
  叶爱国立即拿起她的空碗起身去盛新的。
  都忘了什么时候,老叶家吃好吃的饭菜也如此自由,谁吃都管饱。
  叶超笑了笑,看向宁宛。宁宛接过话茬儿,“大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大哥种地就是一把好手,咱家院子里这些菜都是大哥种的,你看长的多水灵。”
  家里的蔬菜种子都是张喜凤在种子站买来的,宁宛想在空间拿的时候已经晚了。
  不过叶爱国勤劳,打理的每一棵菜涨势都相当喜人。
  “种地算啥本事啊?是个村子里的人都会,我都会。”牛金芳一点儿不觉得拿得出手,但她也知道叶爱国不是学做饭的料,没有求叶超教。
  叶爱国也不恼,端着疙瘩汤回来,坐下继续吃。
  他心里想着,牛金芳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有功,能谦让就谦让,说两句又不掉块肉。
  宁宛心思活络,倒是觉得接下来的日子里多给家里人启发启发,是时候让大家找找各自的人生目标了。
  还有两年的时间改革开放,提前定好目标,利用这些时间做足准备。
  有句话不是说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嫂子,别小看了种地。种地是门手艺,就好比有的人种的地产量高,有的人种的产量低。会种跟会种地可不一样,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宁宛认真说着,牛金芳听着也来了精神。
  别的她不懂,但宁宛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发话了,那就是真的,她信。
  再看叶爱国的时候,牛金芳嘿嘿笑,“没想到种地还成了你优点了。”
  叶爱国挺了挺腰杆,神气劲儿也上来了。
  “不是我吹牛,你问咱爸,种麦子移苗的时候,我做的最快最好,咱队里就没一个赶得上我的。”
第217章 哎呦,使不得使不得
  叶爱国说完,牛金芳啧啧道:“哎呀哎呀,夸你两句还喘上了。”
  “嘿。”叶爱国笑出两排大白牙,随后低头继续吃东西。
  大家围坐桌前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地吃完早饭。
  叶超还要去上两天班,二十七才能休息。
  今年的二十七跟往年不同,牛金芳的娘家妈没来找茬儿。
  上回的事过了一年,也不知道老牛家咋样了。
  老叶家的人没过问的,当初生小猪蹄,老牛家那边没被抓进去的亲戚愣是没一个登门的。
  也因此,牛金芳寒心,再没在老叶家提过家里任何人。
  爆竹声中,老叶家的三小只过了人生中第一个春节。
  正月十四这天下午,宁宛心血来潮,拉着张喜凤做起了元宵。
  江米粉做元宵皮,黑芝麻花生做馅料,婆媳俩“滚”出来一盖顶又白又圆的元宵。
  当天先下锅煮了点儿,跟汤圆不同,元宵的汤是白色不透明的,但吃上去更有咬劲儿。
  馅料自己做的没那么甜,清甘喷香,好吃的不得了。
  要不是担心不好消化,牛金芳都能吃上两大海碗了。
  正月十五。
  城里有踩高跷玩龙灯的,宁家贤宁知渔嫌乱,主动在家给看着仨孩子,老叶家人还有宁简舟一大早就进了城。
  除却他们之外,其他村子里的镇子上的人也都结伴进城去看热闹。
  县城的几条主街上人山人海,有些个头儿矮的只能瞧见乌泱泱的人,但跟着大家的步伐还是相当起劲儿。
  李师傅知道年轻人喜欢热闹,主动去给叶超替班。
  人群里,叶超跟宁宛走在一起,因为人太多,“被迫”紧挨着。
  “来了来了!高跷队来了!”
  人群里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嗓子,众人纷纷伸长了脖子去看。
  宁宛刚好站在最边上,能清楚瞧见远处走过来的高跷队。
  高跷队里除却踩高跷的之外,还有玩龙灯的,扮小丑的,扭秧歌的等等,大家都是穿着大红大绿或者大花的衣裳,脸上的红脸巴涂的很夸张。
  那些人的动作也是摇头晃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