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能想到呢?
昌平帝确实是藏得太深了。
与此同时,皇帝原来手握一种“百步之外可喷火杀人之神器”的消息,也无可避免地快速在汴京上下传开。
这些能够远程杀人,威力可怕无比,非血肉之躯可阻挡的武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景安王逼宫失败,当场身亡这一大反转还要来得引人瞩目。
江慧嘉收到消息的时候,也是瞬间一身白毛汗。
比起许多人对所谓“喷火神器”的迷惑,她的反应还要更快速些,当时就明白过来,这些所谓“神器”,必然就是火枪!
她当时刚刚跟宋熠告别,人都还没来得及跨出太医局呢,倒是有宫中内监前来宣她:“请神医速速去见陛下。”
景安王是死了,可昌平帝的情况也很不好了。
来宣旨的内监半点不敢耽误,直接抬着轿子冲进的太医局,一接到江慧嘉就请她上轿。
江慧嘉匆匆上轿,被力士太监们抬着飞奔,一下子好险没给颠晕了去。
她意识到这是出了大事,稍缓过来后立刻询问跟轿的太监。
此内监乃是徐德弟子,他当然不敢怠慢江慧嘉,就捡着方便说的都给说了。
毕竟不论是景安王逼宫,还是景安王身死,这都是不可能隐瞒的大事。
昌平帝自己都巴不得布告天下,说自己是迫不得已才在反击中失手杀死弟弟的呢。他身边的内监都是人精,还能不知道话该怎么说?
末了,这个太监一边感慨了一番陛下的苦,一边又神乎其神地吹了一遍在最后关头定鼎了全局的那种“喷火神器”。
江慧嘉静静听着,心里即便并不觉得那“喷火神器”有多神,可另一种惊涛骇浪却同样在她心中止不住地翻滚。
刚开始,她是这样反应的:“是我在自己不知情的什么时候泄露了火药配方吗?”
片刻她又想:“难道是另有一个我所不知道的穿越者出现了?”
再片刻她才终于反应过来:“不对,火器的出现就一定要穿越者吗?火药本来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啊!”
因为后来清朝的闭关锁国,因为曾经被列强火炮打得节节败退的那段屈辱历史,以至于后来许多现代人都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我国古代的火器必然是落后的。
这部分人大概都忘了,在最初,火药本是华夏古代的伟大发明!
唐朝末年时,火药就曾经被运用在军队的作战中。
江慧嘉又用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仔细思索,才隐约想起,宋朝时期,似乎就已经出现了世上第一件枪械型热武器:突火枪!
她不太确定自己的记忆是不是没有错误,不过唐以后热武器有所发展,这总是没错的。
江慧嘉坐在轿子里,长长吐出一口气。待回过味来,只觉得手脚发酸,心中却满是对古人的敬畏。
她很快又想:“不过,此前代王大军攻城时皇帝不曾将这火器拿出来,后来太子失踪,他也不动用此物,只怕也不只是为了藏底牌而已吧。”
相比起土生土长的,对火器还只觉得十分神秘难解的靖人而言,江慧嘉对这东西的了解当然还是要更多些的。
她一下子就又有所猜测:“火器的发展需要过程,从唐末最开始出现初级的投掷型火器到如今,过去的时间也并不太长。如今这火枪的器型构造肯定还有不少缺陷,要么是很难大规模生产,要么就很可能还是一次性物品。”
想到这里,她倒是心情复杂地有了几分放松。
“我也还是有着怯懦的时候啊……”她暗暗叹口气,默默感慨,“变故太多,我已应接不暇。我竟然也会害怕热武器在这古代世界提前大规模登场,我……没有那么神。”
神医的身份不过是她给自己拉的虎皮,可她真的是神医吗?她成神了吗?
她没有,就算她的医术当真高出时代一部分,她也只是一个医术更高明些的大夫,她不是神。
面对这一桩桩的乱事,她也会害怕自己终有一刻应付失误,而后走向不可测的危险结局。
正如此刻,昌平帝又一次病危了。
她还能把昌平帝救回来吗?如果救不回要怎么办?
纵使她在宋熠面前将话说得再从容,其实她内心深处,也不是没有忐忑的。
轿中,江慧嘉思绪纷飞。
外头众力士也是脚步如飞。
过了禁宫的门,走过一重重宫道。路上,又出现不少纷乱的声音。还有许多,是朝堂上大臣们的声音。
皇帝除了宣江慧嘉,还宣了朝廷所有三品以上要员进宫!
第513章 突破世俗的又一次辨证论治
江慧嘉到达庆寿宫的时候,崔铮等最顶级的一批重臣,已经跪在昌平帝的寝殿里了。
太医局副局判孙太医刚刚亲手服侍着昌平帝用过人参附子汤。
其余还有几名太医跪在孙太医身后,众臣之前的位置。
大家都静默不敢出声。
而用过人参附子汤后,昌平帝的情况并没有好转,他仰倒在床榻上,呼吸急促,喉间“嗬嗬”有声,显然是很想说话,可话到嘴边,却竟都无力组成语句。只有一些凌乱声音,表达他此时的急切。
太子也跪在他床头边,这一次他脸上终于不再是坚冰般的冷漠。江慧嘉进门时,他豁然转头,眼中有了沉痛。
“江神医。”太子说,“来救父皇!”
江慧嘉心微微一沉,果然,她最担心的一幕还是到了。
昌平帝的身体状况又变糟了,之前江慧嘉跟宋熠说,有她在昌平帝摸约还能有两三天生寿。
可她忽略了这些顶级权贵们在面临权利更迭时到底有多能折腾,因为景安王的逼宫,昌平帝情绪再次有了过大起伏。
如此情况下,他别说是再支撑两三天了,就算是江慧嘉出手,昌平帝也未必能够撑过今天,甚至是,要撑过眼下这一刻,只怕都难。
人是一种不自觉就会反复无常的生物,此前,昌平帝虽曾说过不论江慧嘉能不能再为他延寿,都不治罪于她的话。太子也有过类似于“不会怪她”的承诺,可真到了那种要紧时刻,他们就一定不会迁怒吗?
江慧嘉没有答案。
这种事情,不到时候,只怕就连他们自己,也很难有答案。
江慧嘉只是默默在心中咀嚼了一番“来救父皇”这几个字,暗暗思量太子此刻心情。
她想:“至少我必须做到给皇帝抢救出一个能完整说出遗言的时间,希望有此缓冲,太子能找回理智。”
一切心理活动,说来话长,实则不过是片刻间。
江慧嘉来到了昌平帝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伸手先探了探他的脉。
当然,这其实只是做给众人看的。实际上她的天眼早已暗中打开,探看了昌平帝身体状况。
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什么有效用什么,天眼最好用,切脉则成了辅助。
“多器官急性衰竭!”这是昌平帝此刻的病状。
而导致他眼下痰迷,有口难言的,则主要源自于心火上逆。
说白了,还是气的,急的。
景安王的逼宫看起来似乎是早被他有所预料,甚至可以说是他早就张着口袋做好了局,等着景安王往里跳呢。
可景安王真的做了,又因此而身死了,他似乎也仍然十分难过。
人参附子汤为何无效?
因为人参附子汤主回阳救逆,而此刻昌平帝的状况已经不再是以阳气暴脱为主证!
却是以热陷心营为主证。
中医治病有个非常有趣的原则,叫做“同病异治”。
什么是同病异治呢,就是说,病也许是同样的病,但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却可能“证”不相同。
正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所以,有了“同病异治”,又有“异病同治”。
总结就是,用药行针,不看患者得的是“什么病”,而要看他此刻是个什么“证”。
要不怎么说中医易学难精呢,光这一套套的理论,就能把人绕晕了去。
古代信息传播本就不便,许多大夫往往能跟着师父学上一套什么病用什么药,都算是得到大传承了,至于精微理论,体系基础,高屋建瓴……这些东西,就是太医院的太医都不见得人人能弄明白。
真要都能弄明白,眼下这位太医就不会用人参附子汤了,而世上又何来庸医?
灵活运用,这本来就是一个既考验智慧,更考验胆气的高标准。
要有智慧,还有胆气,此时此刻,江慧嘉该怎么做呢?
孙太医用人参附子汤,应对濒死急救,本不该说他有错。即使今日做了脉案,往后追究查证起来,也不会有谁说他用错了药,导致急救失败。
只能说陛下本就大限到了,人力难救。
更何况,人参附子汤本就是众太医推敲一致后才得以应用的。
这,其实又何尝不是他们自保的一种智慧?
那么,江慧嘉要打破这种智慧吗?
江慧嘉其实无意针对谁,可她也同样的需要自保!
而被架到了神医这个位置上,她自保的标准必然又不能与他人相同。
心念电转间,江慧嘉只对太子说:“殿下,我需为陛下针灸。”
太子道:“可。”
江慧嘉手在腰间一抹,迅速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手指弹动,如射飞花,瞬息间便将昌平帝十指都刺了个遍。
还是她常用过的急救之法:十宣刺血。
昌平帝十指间立刻有颜色深浓的血液流出,旁观众人无不心惊,立即纷纷低头,不敢直视龙体。
十宣刺血或许不算什么,难的是被放血的这位不是寻常人,而是当今皇帝!
皇帝眼看就要命竭了,你上来就给他放血。你这是在救治陛下,还是在刺杀陛下呢?一个弄不好,这可真是要命的。
江慧嘉不怕吗?
其实,她也会怕。
可十宣刺血后,她仍然继续坚定地刺下银针。接下来,行针人中、涌泉、百会、足三里……
片刻间,昌平帝大叫一声:“明灿!”
一下子,他竟直挺挺从床上坐起来了。
随着这一声,众人无比心跳加速,或惊骇,或惊喜。
江慧嘉立刻退开,对徐德道:“请内相赐笔墨。”
徐德忙叫身边小太监奉上早备在一旁的笔墨,江慧嘉提笔写药方:“羚羊角、水牛角、生地、玄参……”
竟全是清热营心药物。
这个药方论理还是要经过太医局论证才可以给皇帝用的,可此时的众太医又哪里敢再去论证江慧嘉的方子?
孙太医捧着这份写好的药方,却是眼巴巴看着皇帝。
昌平帝手抚心口,又缓了片刻,才终于叹一声:“去罢,江神医用药,还需问朕么?”
末了,他也不再问江慧嘉自己还能有多久,只说:“徐德,去取朕遗诏来。”
遗诏!
原来他竟不知在何时,早已写好了遗诏。
第514章 大靖朝继承人的秘密
昌平年在经历了三十三年的起伏变迁后,终于要迎来了它最后的落幕。
遗诏一出,在场众人尽皆伏跪。
还有悬念吗?昌平帝会在遗诏中写什么?
徐德高声念诵:“朕以眇躬,嗣守祖业,先后三十又三年矣。宵旰忧勤,图臻至治,夙夜兢兢,惟恐有负先帝付托……”
“所幸继统得人,亦复何憾!皇太子秦恒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着告于宗庙,百官同佐,即皇帝位!”
最后:“诏谕天下咸使闻知。”
使百官,使众臣,使天下都知晓,朕的皇位要传给太子啦!
没有悬念啊,这果然是传位给太子的诏书。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昌平帝就没有过分毫动摇,他的大位,只愿意传给太子!
可尘埃落定的这一刻,还是有不少人从心底里被激出一股白毛汗。
纵是没有悬念,也无人不紧张。
一个旧的时代马上就要过去,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而这位马上要登基的新君,他到底会怎样治理这个国家呢?
诏书传下,使众臣共同验看,同做验证。
百官众臣齐诵接旨,身为左相的崔铮率先挽留昌平帝:“陛下啊!”
昌平帝勉强靠坐在床头,闻声摆摆手。
他还有最后的时间。
很快,在他的吩咐下,众臣退出皇帝寝殿,独留太子相伴。
江慧嘉也退开了,但她被要求候在门外,以便随时为皇帝施诊。
说实话,江慧嘉是不太愿意蹲守在这个位置的,因为她的五感远较常人更为敏锐。站在寝殿门外的话,她能听清楚里头皇帝与太子的每一句对话!
而这对正在进行着最后权利交接的父子,此时所说的每一句话又都如此惊人。
昌平帝先道:“顺常啊。”
太子秦恒,字顺常。
恒,久远也,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
这个名字,亦如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