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启使劲干咳,阻止那个脾气暴躁的壮汉官吏。
  说什么呢!人家长平君给广陵的好处,你就拿着,揭穿干什么!
  朱襄无奈地一笑:“不是资敌。你们也看到了,秦国有再次一统天下之势,楚人将来也是秦人。先把底子打好,将来我回来时才轻松一些。”
  在场楚国官吏皆脸色煞白。
  朱襄轻叹道:“广陵离中原遥远,你们对天下大势可能不是特别清楚。”
  他对着西边一拱手,道:“自秦昭襄王以来,秦国就已经有吞并天下之势。如今秦国兵锋暂缓,只是因为秦国不是为攻城略地而出兵,而是为天下一统而出兵。每一处打下的土地,都要让黎民百姓归心后,再打下一处。”
  朱襄扫了在场楚国官吏一眼,道:“你们虽然对中原情况可能不是特别了解,但南秦三郡离你们只有一条江水。以前这里是吴越之地,后来被楚国攻占,现在归于秦国。世事轮转,即是如此。”
  焦匀抱着剑瞥了那几个想要和朱襄争论的楚国官吏一眼,想要出声的人立刻噤声。
  长平君虽是仁人君子,秦军可不是。
  当李牧攻占广陵时,可没少杀人。
  那壮汉支支吾吾道:“但你把粮食送给项将军,不就是资敌吗?”
  陈启赶紧拉住壮汉,道歉道:“长平君,这是个粗人,别听他胡说!”
  朱襄摆了摆手,道:“一县之粮,给了他又如何?吃不到几日。不过你们还是想办法把粮食保下一些吧。广陵城粮仓本就已经空了,就等着这批水稻成熟。若楚国军队把粮食全抢了,你们就辛苦了。”
  朱襄说完,没有再等这些人说话,让他们退下。
  焦匀将陈启等人送到门口,回来后问道:“真的把粮食送给他们?”
  朱襄平静道:“人心都是肉长的,知道谁对他们好。秦人来广陵城之后给庶人分田,教导庶人种植,眼见着快收获了,楚军将粮食抢了,你说他们还会对楚国归心吗?”
  焦匀道:“朱襄公看到的是庶人的心,不是士人的心。”
  朱襄摇头:“士人的心也是肉长的。他们就算平时看不到庶人,但当周围一片欣欣向荣,突然变成了地狱,他们也会心痛。再者,秦国还未在广陵城周围分田,最肥沃的田地,都是那群士人的。若粮食被抢,他们损失最为惨重。”
  焦匀问道:“朱襄公确定项燕会劫掠?”
  朱襄淡淡道:“哪国军队攻城之后不劫掠,不说楚军,秦军也不例外,兵过如篦。”
  攻城后劫掠是提升士气,奖励兵卒的惯例。能约束兵卒的将领不仅少之又少,即便将领有心约束兵卒,还得给兵卒提供足够多的非劫掠也能拿到的奖励。否则将领约束兵卒劫掠,就会造成军队哗变。
  即便是后世公认较为爱民的李世民,征战的时候都是“就地取粮”。
  大唐初年后勤搞得一团糟,五陇坂之战的地点离京城不过一百里,李世民的兵都无粮可吃,“举军失色”,著名哭包李世民又气又饿哇哇大哭。
  这样的后勤,初唐将领不就地取粮都没法打。
  大唐初年并非真正的乱世,隋文帝的治理成果仍旧还在,在唐太宗时期隋朝所置粮仓都是满的。这种条件下打仗都得劫掠保证后勤,战国时代这样的粮食生产力和运输能力,就更不用想什么部队纪律了。
  李牧率领的军队现在不劫掠,也只是瞧不上那点东西,所以故意做一做高姿态,减少楚人抵抗而已。
  所以朱襄对项燕所率领的楚军没有任何期待。
  看看项羽其人,就知道楚国的老牌贵族是个什么模样。
  焦匀道:“即便没有这些好处,朱襄公也不会毁掉粮田。”
  朱襄瞥了焦匀一眼:“就你话多。不过我会布置好,不会资敌。”
  焦匀心道,朱襄公看来对那楚人说他“资敌”很不服气。
  焦匀跟随朱襄许久,待的还是朱襄常在的厨房,朱襄知道焦匀对他很了解,看见焦匀的表情,就知道焦匀在心里促狭他。
  别看焦匀平时面瘫似的,其实心理活动特别活跃。
  朱襄转移话题:“浮丘随蒙恬去打探项燕消息,怎么还没回来?这人也是,跟着蒙恬去干什么?”
  焦匀道:“他会多种吴越语言,比蒙恬更容易探得消息。”
  朱襄叹气:“好端端的一个儒士,不留在我身边帮我处理文书,总爱往外跑。”
  焦匀心道,儒士和处理文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师承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儒士都喜欢乱跑。
  朱襄抱怨了几句,又叫了一批楚国士人进来,继续交接工作。
  第二日,浮丘黑沉着脸回来,还带来了几个衣衫褴褛,但头冠仍旧端正的士人。
  浮丘开门见山道:“朱襄公,项燕屠城了。”
  朱襄手一抖:“什么?!”
  浮丘带来的人跪在地上,哭着将事情道来。
  最初项燕遭遇了抵抗,入城后说城民帮助秦国,背叛楚国,于是准许全军劫掠屠杀一日,以儆效尤,并放火焚烧了城池。
  如此行为后,秦国攻占的城池立刻发生了哗变。城中居民本就不服秦国,他们担忧被项燕屠城,所以想在项燕来之前赶走秦军。
  秦军或许早就接收到了李牧的命令,表现得很克制。
  他们迅速将人手撤离,带走一半粮食,然后开仓放出剩下一半粮食,撤回到长江南岸。
  楚人本以为秦人已经撤走,自己一定安然无恙,但项燕入城时仍旧纵容劫掠。
  “若只是劫掠便罢了,他还命令我们举家搬离,内迁三十里!”那楚国士人失声痛哭道,“若不从者,皆判投靠秦人获罪,或处斩,或为奴!朱襄公,内迁三十里,我们怎么活,活不下去啊!”
  朱襄收在袖口的双手握紧。
  内迁令!
  没想到项燕居然做出了如此残忍的决定!
  不,这不是项燕一人能决定的。一定是楚王和南楚君共同的决定,是楚国高层士大夫共同的决定!
  内迁令啊……朱襄闭上双眼。
  项燕此举,在战略上很正确。
  最著名的内迁令,当属顺治年间的沿海内迁令。
  当时清朝无水师,为避免台湾的郑成功与沿海臣民勾结,也为了给清军迎击郑成功留下足够的纵深,顺治下令,鲁、江、闽、浙、粤等省沿海百姓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南楚国的内迁令,与此类似。
  楚国见识到了秦国舟师之利,知道就算秦国现在退兵,也不过是权衡利弊后主动退兵,并非真的没有胜算。
  在江边与秦国舟师争夺,楚国胜算很小。与其将长江北岸几座城池留给迟早会回来的秦国,成为秦国舟师掠夺的补血包,不如毁城内迁,在陆地上坚壁清野,层层设卡。
  秦国如果要攻打南楚国,就只能先上岸,再长途行军。途中行迹不仅在层层堡垒的瞭望下一览无遗,秦军沿路得不到任何补给,补给线也会拉长。
  那时楚国只需要依托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即可。
  这在战略上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任何错误啊。
  战国各国打仗时多采用坚壁清野,在激烈争夺的城池之间驱赶庶人,烧毁农田村庄,不准垦荒耕种,以增大敌人攻打时的补给压力。
  南楚国的内迁令不过是加强版的坚壁清野而已。
  “先带他们去休息,将这件事提前告知陈启等人。”朱襄深呼吸,恢复平静。
  浮丘面露悲哀道:“是,朱襄公。”
  跪地恸哭的楚国士人没有恳求朱襄什么,只是哭着随浮丘离去。
  他们能恳求朱襄什么?难道恳求随朱襄南渡吗?
  待人离开后,因惊讶而站起来的朱襄跌坐在椅子上,单手扶额。
  焦匀叹气道:“不愧是项燕,此举真狠。”
  李牧将军吞并楚地的策略并非着眼于一城一地,而是依托南秦逐渐恢复的经济和朱襄公的名声,不断向长江北岸辐射影响。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李牧将军采用的就是“上兵伐谋”。
  项燕此举虽粗暴,却也是破解李牧将军“上兵伐谋”的最好策略。
  焚毁长江北岸码头城池,内迁楚人三十里,隔断南秦对楚地的影响,李牧将军此前诸多布置都作废了。
  内迁楚人会造成诸多灾难。项燕打完这一仗后就会回楚王身边,南楚君不能将他推出来抵挡内迁楚人怒火。所以项燕自己会安然无恙。
  而南楚君肯定会将怒火引向秦国。正因为有秦国的危险,沿江楚人才能不得已内迁。楚人不敢憎恨能杀他们的南楚君,也无法憎恨已经离开的项燕,只能加倍地憎恨秦国。
  秦国通过贸易战和李牧放粮、朱襄声望编织的攻心一计,全部前功尽弃。
  狠,是真狠。
  不仅是让楚人生灵涂炭的狠,这一对策也又狠又准地击中了秦国的布置,给秦国灭楚战略狠狠一击。
  “我想自己静一静。”朱襄扶着额头道。
  焦匀点头离开。
  踏出门扉时,他回头看了一眼。
  朱襄的身体微微颤抖,似乎在竭力忍耐什么。
  焦匀仰头看天。
  沿江楚人内迁三十里,民房农田皆焚毁,他们吃什么,住什么?
  内迁三十里后的那片土地又不是无主的。
  就算楚人不抵抗内迁令,乖乖随南楚军队迁徙,他们能活下来多少?
  这一点,一千多年后的顺治朝沿海内迁令研究能给焦匀答案。
  沿海内迁令在康熙台湾一战后作废。根据明代《嘉靖太平县志》与清代的《嘉庆太平县志》的人口对比,处于内迁范围内的太平县已经结束了内迁令一百多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稳定地人口增长,人口数量也仅仅是嘉靖年间的一半。可见沿海内迁令对百姓的摧残。
  这段时间也有不少清朝官员写下怜悯百姓的诗歌,描绘沿海百姓内迁的惨景。
  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财产就是房屋、土地和粮食,就是地主能带上些金银细软,留下的财产也是大头,而普通老百姓根本没什么金银细软。
  房屋农田烧毁,他们踏上内迁的道路时,与流放何异?途中老弱者死伤无数。
  顺治年间其实比南楚还好些。
  顺治当时已经入主中原,幅员辽阔,所以在内迁时划定了迁徙区,如果内迁的沿海居民能活到迁徙地,有田有地,再熬到粮食成熟,总归是有条活路。
  但南楚国就这么点地,内迁的楚人能去哪里?
  朱襄放下扶额的手,铺开纸张,磨墨写信。
  他这封信不是写给嬴小政,也不是写给李牧,而是写给项燕和南楚君。
  他在信中询问,楚人内迁后有何措施,是否给他们已经安排好活路。
  如果没有……如果没有,请项燕和南楚君放楚人南下求活!
  朱襄重重下笔,力透纸背。
  ……
  李牧还未从南越回到吴城。
  现在消息流通不畅,李牧得到燕国出兵的消息时,项燕已经出兵。
  李牧虽然经过判断,知道楚国肯定会出兵,所以立刻往回走,但也需要时间。
  嬴小政急得每日都要在渡口上背着手逛一圈,见到秦人官吏回来,就上前问一声“舅父舅母可好”。
  在得知舅父舅母非要把广陵城的事处理好之后才回来,嬴小政气得想自己划船去对岸,把舅父舅母绑回来。
  李斯和韩非一左一右把嬴小政死死按住。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是真出了什么事,楚人把朱襄公和太子一锅端了,他们该怎么办?
  韩非语出惊人:“朱襄公名声大,即便被俘,楚人也会礼待。”
  李斯骂道:“韩非,你可闭嘴吧!”
  韩非疑惑:“我没说错。”
  李斯骂道:“闭嘴!”
  韩非看向嬴小政已经充血赤红的眼睛,情商上线,乖乖闭嘴。
  虽然他心里仍旧委屈。
  他没说错啊,朱襄公夫妇肯定不会有危险,顶多被请去陈都做客。他这是在安慰太子。
  嬴小政把按住他的李斯和韩非推开:“赶紧去问老师走到哪了?让老师亲自把舅父舅母捆回来!”
  韩非抬脚迈出一步,回头:“真捆?”
  嬴小政咆哮道:“把舅父捆回来!把舅母请回来!只捆舅父!”
  韩非提着下裳小跑离开,决定亲自去找李牧将军,可不能把话传错了。
  嬴小政气得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右手握拳使劲砸桌子。
  李斯赶紧给太子顺气:“太子,夫人与朱襄公同在广陵,朱襄公即便想自己冒险,也会先将夫人送回来。若夫人未单独回吴郡,就证明广陵并无危险,朱襄公也没想过去冒险。”
  嬴小政粗声粗气道:“希望舅父能有自知之明。他留在广陵又能如何?他难道还能守城?他连我君父都打不过!”
  李斯:“……”这话就不是他该听、该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