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的兄长,燕王李逸成,前几日已自辞朝政政务,打算回封地去做个富贵闲王了。趁着燕王妃的身子还轻,他二人过了中秋便走。”李逸成拿手指敲打着桌面,眼睛斜斜地瞟过去,“朕也会给魏王一个封地,魏王与摇光小姐成亲后,只去封地快活便是。京中的事,便不用管了。”
殷海生愣了下,冷汗涔涔。但他不敢表露出犹豫,连忙扣首谢恩。
不可犹豫,万万不可犹豫。若是稍稍表现出希望魏王留京的意思,那皇上的疑心,便会卷土重来。
他知道,皇上这是要将魏王李皓泽也赶出京城。皇上的这些个兄弟们,个个都去了南天北地,远离权利中心,对宫中龙椅上的事,是想伸手也碰不到;如此,便再也妨碍不到李源宏。
譬如那三王,被发落昆川那么多年,真是碰也碰不到皇宫里的事。虽有人传言他在昆川拥兵自重,可做昆川的头儿,哪有做京城的臣子顺心如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乡下的霸王再横,也横不过城里的员外郎。
李源宏见殷海生战战兢兢地谢恩了,流露出满意之色。旋即他道:“若朝中接连有两个王爷离京,朝臣难免说朕寡情,不顾兄弟手足情谊。这件事得先保密,不得伸张;待燕王走后,再将此事告知天下。”
殷海生哪敢不应下?句句都称皇上圣明。旋即,他便老实地告退了。
待殷海生离开后,李源宏又披了会儿奏折,武安长公主来了。
已是初秋了,天气却还有些闷热。武安长公主亲自提着一道食盒,慢慢地踏了进来。
“武安,你怎么来了?”李源宏搁下奏折。
“马上出暑了,想着皇兄爱吃夏天的绿豆糕,武安便亲自下厨做了些。”她说着,声音有些羸弱。语罢,小咳一声。
“这些自有宫人去做,你何必亲自下厨?”李源宏很是心疼,“叫母后知道了,又要责怪哥哥。”
“宫人做的,哪会有武安亲自做的用心?”长公主笑了笑,面上有一缕病气。她先前在夜里跪久了,回去便发了高烧,又是大病一场。本就羸弱的身子,哪里经得起这样折腾,如今更是病歪歪的,叫李源宏根本不舍得重了语气。
她从红漆食盒里拿出一小碟绿豆糕,又摆好一双筷子,笑道:“皇兄尝尝,味道好不好?”
“武安做的,当然是好的。”李源宏心疼她的身子,催促道,“你身子弱,不可见风,还是少来探望我,免得染了风寒。你赶紧回去歇着养身体,若是想见哥哥了,叫人来请便是。”
“等皇兄吃了,亲口夸了味道好,武安再回去。”她却是不依不饶的。
见一向疼爱的妹妹这般说了,李源宏立刻捉了筷子,夹起一块糕点放入口中,赞道:“香酥甜滑,却不腻味,妹妹的手艺真是好极了。”
看着李源宏的喉结滑动,武安长公主慢慢露出了笑容。她垂下眼睫,藏住了眸间的深意。
——吃吧,吃吧。多吃一点。
——这可是她作为妹妹的心意……
***
依照大楚习俗,新婚第三日,新婚夫妻得一道去佛寺里归缘;有条件的,还得回门瞧瞧,嘘寒问暖。秦檀归缘回门这天,恰好是七夕。
虽想好了要与谢府中的女人们一道过七夕节,可这回门却是不得不去的。谢均因着成婚之事,休了三天朝政,也是要陪着她一道回秦家的。
二人起了个大早,天没亮就到了大慈寺里头烧香。秦檀从前常来这里,倒也是熟门熟路。二人被住持引入庙里,一同跪在佛前的蒲团上,双手合十。
镀金佛身宝相庄严,木鱼咄咄声清心静意。
秦檀正默念着佛言,身旁的谢均忽然道:“檀儿,我第一次见你时,就是在这大慈寺里。”
“嗯?”秦檀不睁眼,语气微惑。
“那时,我与姐姐恰好来上香,便瞧见你一个人来归缘。我还与姐姐说,‘便是这个秦氏,竟敢拒入东宫,而是嫁作了他人妇’。”谢均说。
秦檀睁开眼,瞥一眼谢均,道:“那谢郎可知道,我第一次见你,是在什么时候?”
谢均沉思一会儿,道:“也是在大慈寺?”
秦檀摇了摇头,道:“非也。”
“那是……?”谢均却是猜不出来了。
秦檀缓缓一笑,道:“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我娘过身之后,我便被送去了尼庵,做了个小尼姑。那时候,我天天打扫庵堂、抄经念佛,过的甚是凄凉。后来有一天,我偷偷爬到墙头上,远远瞧见当年的少年新贵谢大人,正骑着高头大马打从人群里过。”
谢均闻言,微有诧异:“原来檀儿这么早就见过我?”
“是呀。”秦檀点头,“那时的我也不会想到,多年后我会嫁给这个少年郎。那时你当是十九岁,还是十八岁?总之是新入朝为官的时候。”
两人在佛前细细说了一阵,又捐了香油钱,这才出了大慈寺,朝秦家去了。过了午后,两人才慢吞吞地到了秦家,那时候,秦大爷、秦二爷和大夫人陶氏早就等的望穿秋水了。
看到谢家的马车来了,长袖善舞的陶氏率先迎了上来,笑眯眯道:“檀儿和姑爷总算是来了!可盼坏了大家。”
秦二爷秦保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很是高兴。因着女儿争气,嫁入了谢家,近来巴结他的人不少,他自然是满面红光。
秦檀左右张望,见继母宋氏不在,便问了一嘴:“二夫人还在禁闭?”
陶氏拿手帕捂着嘴,吃吃笑道:“不是,是她病了。你爹怕她过了病气给你和新姑爷,就让她待在房里养着,免得冲撞了你和宰辅。”
陶氏嘴上虽这么说,心底却很是不屑——那宋氏压根就没有病,还不是二老爷知道,宋氏和秦檀从前有嫌隙,怕宋氏此刻出来会碍了秦檀的眼,这才把宋氏关起来“养病”。
秦檀对秦家人算不得热络,倒是谢均,有问有答,很是儒雅翩翩,一点儿也无骄纵的样子。秦家上下,对他都是极为热忱。一行人到花厅里坐了坐,闲扯家常。
上了几杯茶后,秦保正与谢均说着话,外头忽然传来一阵琴声。这琴弹的不算好,甚至可以称之为“聒噪”,众人皆寂静了下来,面面相觑。在一片安静里,这琴声显得愈发刺耳了。
陶氏的面色,当即有些不好:“谁那么大胆子,敢在这种时候吵闹?快去瞧瞧。”
几个凑热闹的人探出脑袋去,却见到外头的回廊上,坐着个杏衣女子,鬓边戴朵花,正在抚琴,很是陶醉的样子,正是二房的庶小姐秦桃。
她拨弄了好一阵琴弦,这才发现了众人的身影,急急忙忙起身,羞赧道:“是桃儿不好,醉心于琴艺,惊扰了各位。桃儿这就回去了。”说罢,她抱着琴,楚楚可怜地望向谢均,道,“三姐夫不会怪罪我吧?”
秦保听了,胡子都气的要抖起来。
秦檀回门,家里的庶女便做出这种不入流的献媚之事,真是叫人笑掉大牙。也怪二房没人——宋氏一直在禁闭,秦桃的母亲郭姨娘又是那样小家子气,自然养不出真正的大家闺秀来。
若是这当家的,仍旧是当年的朱氏该有多好!瞧瞧檀儿,便是只被朱氏教导了那么几年,如今不照样有模有样的?
谢均点了点头,道:“不会怪罪。只是五小姐这拨琴的手势不准,弹的调子也多有错漏。若是五小姐当真喜欢琴艺,那便回去好好练练。”
他这话,叫秦桃面色陡然涨红,不知所措。
秦檀微微咳了咳,转身对陶氏道:“听说,长房的四妹妹已相好了亲事,我瞧着五妹妹年纪也渐大了,怎么她的婚事,还没动静?”
陶氏一听,知道是秦檀不高兴了。
如今秦家上下都拿这个三姑奶奶当祖宗,上赶着讨好,她也不想和谢家过不去。于是,陶氏立刻笑盈盈道:“哪儿会呢?我早就帮着相看起来了,和你母亲也多有商量。城西的丁家,家里是行商的,大富大贵,也不怕埋没了你五妹妹。等你四妹妹出嫁了,便该操罗你五妹妹的婚事了。”
秦檀听着,嘴角微勾。
嫁个行商的,那可真是低嫁了。
不过,秦檀可没有心思怜悯秦桃。从前秦保与秦檀恩断义绝,这位庶出的五妹妹可没在其中少出力。当年秦桃污蔑她虐打庶妹时,那副来劲的模样,秦檀今日还记着呢。
秦桃自是不知道,自己的婚事已在陶氏的三言两语下定好了。她羞怯地望一眼谢均,抱着琴施施然回去了,背影一摇三晃,婀娜极了。
陶氏见了,在心里啐了一口,骂道:青楼烟花一般的做派,和个妖精似的,也只有郭姨娘教的出来了!
谢均与秦檀在秦家用了晚膳,这才告辞离开。
出府时,天已经黑了,因是七夕,大街上十分热闹,一片鱼龙光舞、灯彩如昼。虽然是晚上了,但拜织女的庙里,人流还是络绎不绝。大姑娘、小媳妇们,都是鬓边簪花,满脸笑意。偶尔彼此遇见,就窃窃私语,娇滴滴的声音飞遍四野,聊什么的都有。
“姐姐,你与洪家那位公子,可是好事将近呀。”
“若这第二胎是个女儿,那你便是儿女双全,福气满满了。”
“听说了吗?‘龙凤不可全,大楚江山定’。近来的街头巷尾都在传,也不知是谁说的……”
织女庙前有个小集市,许多摊贩支了铺子在卖小玩意儿。谢均想凑这个热闹,便停下了马车,在集市上随便走了走。这一走,便走到一个卖灵符的老婆婆跟前。
那老婆子见谢均穿戴的好,知道这是有钱人家的老爷,立刻开了口,滔滔不绝地卖起东西来:“这位老爷,老婆子这里有各种开了光的灵符!您瞧瞧,给夫人买个,当份心意?”
谢均很感兴趣:“哦?都有什么符?”
老婆婆和献宝似的,一个个介绍:“譬如这个,是财源广进的灵符!谁家买了,那一定是财源滚滚,满盆金银;这个,是文曲星升,家里的读书人一定能高中,不是状元,就是榜眼;还有这个,是诸事如意,世上万事万物,没有什么不顺心的……”
秦檀也停下脚步,在摊子上随手拿起一个灵符,问道:“那这个符呢?我瞧它长得挺好看的。”
老婆子露出神秘的微笑,说:“哦,这个呀!夫人可真是好眼光,这个叫做‘阳宫神符’,是保佑您夫君威武勇猛,常青不老,夫妻二人恩爱永沐的灵符!当然,也是开过光的,请的是大慈寺最德高望重的方丈……”
秦檀:……
威、威威威威威武勇猛?
常、常常常常常青不老?
秦檀急忙道:“不了不了,不买这个了。”
谢均伸手拦住她,道:“老婆婆,这个阳宫神符,我买了。”
秦檀:……
怎么回事!
第75章 凤凰梧桐
龙凤不可全; 大楚江山定。
不知何时; 这句童谣; 飞遍了大楚京城的街头巷尾。儿童嬉闹之时; 口中常有哼唱;便是那青楼妓子; 也时会慢吟浅唱一句; 好似这是什么时髦的调子一般。
渐渐地; 这句话传入了宫中,落入了贾太后的耳中。
说者无意,可听者有心。旁人只当是个时兴风气; 可贾太后听在耳里,却是心惊肉跳——旁人不清楚三王的事情,可她这个做太后的; 却最是清楚不过。
龙凤不可全; 传唱的难道就是她的那对亲生孩子,武安长公主与李源宏?
贾太后听着这则童谣; 心底愈发地不对味了。她虽从来不信鬼神天祥之说; 可人上了年纪; 免不了患得患失、寄情于神佛。因此; 她的一颗心便渐渐动摇了起来。
——若是武安的存在; 当真会威胁到皇帝的江山;那她便只能忍痛割爱; 抛下武安了。
一连数夜,贾太后难以安眠,在床帐里辗转反侧。御医接连送来安神汤药; 可贾太后却依旧无法入眠; 终日精神憔悴。不过小半个月的功夫,鬓边添了不少华发。
终于有一日,贾太后坐不住了。
她对菊姑姑道:“哀家便替皇帝狠心做了这个抉择罢!下旨传三王回京,恢复他晋王的封号,令他与王妃罗氏团圆。就说,当年是长公主冤枉了他,让他赶紧回京城来,不要留在昆川了。”
菊姑姑满面忧虑:“可是三王若是回京了,定会说出长公主的事儿。三王是那样的性子,他受了九年的苦,一定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届时,长公主又该怎么办?”
贾太后额绑白布,哀哀倚在床上,神色憔悴:“还能怎么办?只能亏欠武安一些了!这总比让皇帝坐不稳江山要好。”
菊姑姑又道:“太后娘娘,您说这歌谣,会不会是三王派人放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武安长公主?”
“他哪儿有那么大的能耐!”太后摆摆手,道,“要是他当真有这么大的能耐在京城散布流言,那罗氏早八百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