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革委会将焦亮、罗宣带出来审判时,唾沫、石子、土块一起上,砸得这两个头破血流。
“打死你这个死抠鬼,让你克扣我的知青补助!”
“我呸!真不要脸,我们农场穷得只能住茅草房,你那床板底下竟然藏了一万多块钱。”
“两个人加起来贪污了两万多,给我们发知青补助可以发一百年!”
“这样的蛀虫,就应该枪毙!”
“对,让他们吃枪子儿,欺负女性,吸我们所有职工的血,真不是个东西!这样的流氓,就应该枪毙!”
群情激愤,焦亮与罗宣两股战战,仓皇恐惧,面如死灰。
罗宣在看到自己攒了多年的钞票被抄查出来,就已经不想活了。钱就是他的命,他们这是要了他的命啊!
焦亮昏头昏脑,怎么也想不通,明明自己在农场经营多年,又一直没有忘记打点上层领导,什么差错都没有出过,怎么就到了这一步?
至于财务科钱科长、刘丽丽、刘斌,虽然检举揭发有功,但作为从犯也被公安机关带走。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就不是大家所在意、关心的。
现在所有农场职工最为关心的,是新场长将会是谁。
新一届职工大会上,向北以绝对多数投票当选新任秀峰山场长,省农垦局领导当众宣布这个结果,场部空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萧爱云兴奋得满脸放光,拼命鼓掌,一边鼓掌一边对陶南风说:“太好了!向北当上场长,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
江城知青一个个激动得像过年一样。向场长行动力好强!离上次开会才半个月不到,就把焦亮拉下了马,完美。
只要一想到从此以后不用再受罗宣克扣刁难,再没用担心焦亮笑里藏刀,大家就觉得神清气爽。
农场苦一点不怕、累一点也不怕,就怕遇到不良领导让人不舒心。如果是向北当领导,他带着大家一起修路、通车、卖矿,一起致富、改善生活,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努力向前,不必担心被人背后捅刀子,也不害怕被人威胁拖后腿,多好!
越想越开心,江城知青们鼓掌的声音夹杂着叫好、喝彩之声,响彻山谷。
陶南风微笑不语,眼中光芒愈盛,一边鼓掌一边仰头看向站在办公楼二楼走廊的向北。
他面色如常,目光沉稳,站在高处更显得肩宽腿长,如青松挺立。他在一片掌声之中抬起右手,待掌声停歇,表情郑重地说了一句话。
“谢谢,我会努力,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这是对职工的承诺,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陶南风嘴角微微一扬,仰望着眼前惜字如金的新场长,默默在心里说:一起努力,开创农场新纪元!
第30章 媒婆
向北上马; 农场领导班子随之调整。
生于早春三月的陶南风,刚满十八岁便当上了秀峰山农场基建科科长;
原基建科科长杨先勇升任副场长;
原修路队副队长毛鹏接任修路队队长。
陶南风上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展知青点的规划与设计。
分别来自德县、南县、省城、悠州、岳州的两百多名知青; 一共五个知青点; 目前住的还是茅草房。先前雪一化修路队便忙碌起来,陶南风根本顾不上盖砖瓦房的事情。现在接手基建科,准备扎扎实实先从建筑设计开始。
江城知青只有二十个人,一座单面走廊、五间宿舍的砖瓦房建起来快,可三百个知青、五个知青点同时开建; 那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农场现在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陶南风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一次又一次走访知青; 到知青点踏勘; 对照着父亲给她寄过来的《山地建筑施工手册》,最后给出一个折衷的方案——
不拆除重建,原址改建。
茅草房最大的问题是维护结构的问题; 那就先在外围砌土砖; 对屋顶进行加固。
经过陶南风设计的茅草屋顶; 严格按照一层山泥一层茅草的顺序进行铺装; 拍紧压实之后就能保暖、遮雨。再加上土砖墙挡住寒风; 知青们顿时觉得屋子暖和了不少。
虽说不如江城知青点砖瓦房那么精致、阔气; 但住了这么久茅草房的知青们都知足了。
“农场诗人”杜晨哲的诗《希望》被顺利发表之后; 诗兴愈发浓厚; 在新居落成之时还写了一首小诗。
“飞翔——
我的新房子
有一面厚厚的墙
我在这里游荡
风来了
展开梦想的翅膀
飞翔……”
看着手中的诗; 叶勤撇了撇嘴; 瞟一眼杜晨哲:“这一句风来了; 是不是另有他意?你对我们家南风还念念不忘?”
杜晨哲拼命叫屈:“这里的风; 就是个指代; 你不要想多了。”他现在被叶勤拿捏得死死的,就怕她生气不高兴。
对了,江城知青中的第一个谈恋爱的人,是叶勤。
叶勤看上了杜晨哲的才华,主动追求。杜晨哲感激她帮忙投稿,感动她热情似火,虽然未来不知道在何方,但两人书信传情,正式建立起了恋爱关系。
春天来了。
秀峰山的树开始抽新芽,杜鹃开始打花苞,连青苔都绿油油的。空气中浮动着甜甜的香味,农场进入农忙季节。
向北傍晚忙完回家,两个媒婆一起上门来。
向北家是1948年春天从跑马镇迁到南坡村(后改为南坡大队)向家坪,一家三口,人口简单。
这里山区的房子多是夯土砖、茅草屋顶,向北复员归家后翻修老屋,盖上小青瓦,一进三开带灶房、茅房、鸡窝、猪圈的宅子在村里算是独一份。
媒婆是来替向北说亲的。
田媒婆一张巧嘴死人都能说得活转来:“向北现在年青有为,才二十六岁就当上了农场场长,这可是国家干部啊。俗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这回给你说的绝对是打着灯笼也打不着的好姑娘。不仅人长得俊,干起家务来也是一把好手,村里村外人人夸赞,是个过日子的好对象。”
柳媒婆殷勤地凑近来:“向场长现在位高权重,再说亲那可是好好挑挑。村里的姑娘哪里配得上向场长哟~我这边有个好姑娘,是南屏镇小学的老师,年青有文化,她愿意嫁到农场来。”
向北母亲梁银珍也很瘦,圆脸盘,看着和善可亲,她腰间系一条深蓝围裙,听媒婆天花乱坠,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都好。”
向北还没表态,父亲向永福干完农活从屋外走进来。向永福看上去足有五十来岁,身材干瘦矮小,略有些驼背,满脸皱纹,麻布夹袄,身后背个竹编背篓。
向北迎上前,帮父亲放下背篓,父子俩一高一矮,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媒婆上门是好事,向永福看了两个媒婆一眼,听她们叽叽喳喳说完,慈祥地看着向北:“北啊,你心里是个什么章程?”
向北摇摇头:“不找。”
向永福犹豫了一下,接过老伴递来的旱烟,吧嗒吧嗒抽了两口,没有表态。
田媒婆与柳媒婆交换了一个眼神:“咱们坐下来商量商量嘛,彩礼钱都好说,关键是姑娘真不错,又都相中了向北,要不你们先相看相看再说,行不行?”
梁银珍显然也有些意动,轻声开口:“北啊,要不咱先看看?”
向永福从屋檐下扯了两串干红辣椒塞到媒婆手里,客气地说道:“咱们家向北当家,麻烦你们跑这一趟,向北说不找,那就不着急,请回吧。”
等媒婆离开,向永福叹了一口气。
“北啊,你今年十月满二十六,同村常贵、常春兄弟俩家,小时候经常和你打架的两小子,现在他们的娃娃都能打酱油了。我们年纪大了,你就真不想成家吗?”
梁银珍也劝儿子:“你要是喜欢文化人,刚才媒婆说的老师不是很好吗?你可不能当了点官就迷了眼,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回到家中的向北明显很放松,坐在竹椅上,靠着椅背伸长腿,一副慵懒模样,浅浅一笑:“妈,我心里有数。”
向永福是个勤快憨厚人,平时除了吃口旱烟,没什么爱好。秀峰山土地贫瘠,就适合种玉米、土豆,还有……烟叶,他抽的旱烟就是自家种的。
听到儿子说心里有数,向永福憨憨一笑:“有数就好,有数就好。你十六岁当兵,这么多年不在家,我和你妈白天晚上都揪着心咧。现在回了家,天天能看到你,满足了……”
听向永福说到这个,梁银珍的眼圈便红了,撩起围裙擦拭眼角的泪水:“我和你爸每天提心吊胆,就怕你打仗出点什么事。人活着就好,活着就好,结不结婚、生不生子,妈不强求。”
向北听到父母半点不勉强自己,双手交叠置于脑后,抬头看着屋顶那一片亮瓦。傍晚阳光透过这一片明瓦投射进来,映出橙色光芒,仿佛陶南风那一双眼睛,流光溢彩。
他认真地看着那一片瓦,嘴角渐渐上扬,声音也变得轻快起来:“放心吧……”
至于让父母放心什么,向北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心里藏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个子高挑、漂亮能干、善良勇敢、单纯大方,她力气很大,她不爱说话,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她有文化、有抱负、有理想,她懂建筑、会盖房、会修路,她不会困在秀峰山农场这一方天地,她会走得很高、很远。
炸山的那一幕在眼前闪过。她踩在自己肩头,纤细胳膊挥舞着铁锤,却有千钧之力,仿佛神灵一般。
如果能够成为托起她闪光的那个人,即使被踩在她脚下,自己也甘之如饴。
她在农场一天,就护她一天周全。
守在她身边,看着她不断地向上,一直走到自己够不着的地方。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难道眼睁睁看着她远离?想到这里,向北目光变得坚毅:若是舍不得,那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力!
到了晚上,向永福看到老伴从床脚樟木箱最底层翻出一个红布包,脸色就变了:“银珍啊,你把这个拿出来做什么?”
梁银珍抬手摩挲着红布包,眼中带着深深的怀念:“你说咱们家北,到底像谁?”
向永福摇了摇头,声音变得很低很低:“像他亲妈吧。”
梁银珍将红布包紧紧贴在胸口,眼泪扑簌簌往下落:“我那妹子,也是个胸有成算的,不让她干革命,她非要去。偏偏连革命成功那一天都没有看到,只拼了命送回来这么个宝贝。”
向永福走到她跟前,搂过她肩膀,安慰道:“不要去想了,现在已经是新中国,反动派已经被打倒,咱们家向北长到这么大,还当了兵,我们对得起革命咧……”
梁银珍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妹子干革命,死了;妹夫干革命,没了音讯;咱家向南跟着他小姨,才十六岁就被杀了,人人说他是慷慨赴死,可是我心里痛!
妹子还我一个向北,可我还是硬着心肠送他当了兵,差点死在战场上,我这心啊……我只想守着向北,看着他高高兴兴活着就行,我不想当官,也不想发财,我只想看娃娃活着!”
向永福抬手帮她拭泪,轻声道:“你莫吵醒了娃,现在都好起来了,咱不搞革命,咱就在这向家坪种地。这里谁都不知道我们的过去,不用怕、不用怕。”
作者有话说:
《飞翔》这首小诗是我的闲来之笔,大家看着玩儿。
向北的身世会在后面揭晓,现在还不到时候~
第31章 穿书
修路队日夜奋战; 一丝也不敢懈怠。
道路从山上开始一点点向山下推进,眼看着只剩下最后五里路,修路队队员们一个个主动加班; 延长工作时间; 恨不得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利用起来。
越是看得到希望,心情愈加迫切。
陶南风将茅草房修建工作交给胡焕新,反正制土砖、压茅草的技术他都娴熟,自己则和萧爱云一起继续加入到修路队工作中去。
虽说当了基建科科长,但陶南风更爱在施工现场工作。
摸得到、碰得着; 每一锄头都能锄出一方土;每一铁锤都能凿出一块石,看着道路在眼前一点点成型;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直到这一刻; 陶南风才真正理解父亲为什么总不在家里,因为他也对这种感觉着迷吧?
小时候父亲忙于工作,幼小的自己与继母、陶悠朝夕相处; 那个时候自己觉得被排挤; 对父亲生出一丝怨气。可是现在; 相隔千里、书信相联; 心中的那一点点怨气消散于无形。
夜里; 煤油灯下; 陶南风会给父亲写信。
“您送来的《山地建筑施工手册》非常实用; 我照着设计图改良了一下; 现在茅草屋顶不会再被风刮走; 也不会漏雨; 很有些野趣; 附图于后。”
父亲回信:“小图已转给此书作者秦为清; 你秦叔叔听闻此书对你有用; 心中颇为欣慰。待此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