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我在内陆的同学,就连生长在海边的同学,也喜欢去海鲜餐馆吃这些菜呢,吃了还想吃。”
姚昌盛心动了,生产队多一项收入分到每个人身上的钱也会多一点,谁不想挣钱呢,他又问道:“但是怎么运过去呢?这些离了海水就容易死,而且就算有水也不一定能活到运到餐馆的时候。”
姚海芸拍着胸脯保证:“这你就不用操心了,怎么运我来解决,你们能捞出来多少我就买多少。”
姚昌盛看她信誓旦旦的自信模样,信了三分,“那好,我这两天有时间了组织大家开个会,有结果了告诉你。”
姚海芸点点头,“爸,你就相信我吧,这事我一定给你办成,保准让生产队的收入翻一翻。”
姚昌盛哈哈大笑,也不知是逗闺女还是真相信,随口道:“我相信你。”
姚海芸知道父亲暂时还没那么相信她的能力,但没关系,她早晚会证明她此时做的决定有多么正确。
跟姚昌盛聊完潜水捕捞的事情,姚海芸才放心洗完澡睡下。
第二天早上她吃完饭从家里出来,想着即将开展的捕捞事业心情大好,哼着歌走在上班的路上,刚走出村口,就看到了前面路口低着头正在踢石子的叶建业,叶建业生得浓眉大眼,嘴唇稍厚,身高有一米八几,常年的运输工作练就了一身的肌肉,肩膀宽大,手臂浑厚有力,站在那压迫感十足,妥妥的硬汉。
叶建业看到她来了,急忙抬起了头,朝她走了过来,“海芸,这么早就去上班啊?”
因为太过紧张,他走路都顺拐了,姚海芸向他笑了下,“嗯,听说你昨天回来的?”
叶建业一只手藏在背后,害羞地不敢看她,脸上浮起了红晕,“是的,这次准备在岛上待一个星期,对了……这个送你。”
“是我在市里供销社买的,觉得很适合你。”
礼物用了一张粉色的包装纸包裹,看着就价值不菲。
姚海芸饶是再迟钝的人此时看着他的反应心里也能猜出什么意思了,但她既然知道就更不能收下他的礼物了,她没接,语气委婉说道:“不不不,这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叶建业连连摇头,又把礼物推了过去,解释道:“不贵的,就是碰巧看到觉得很适合你就买了回来。”
姚海芸语气为难,“建业哥,你的心意我收下了,但这礼物我真不能要。”
“我上班要迟到了,今天就先走了。”
说完,她匆匆迈开脚步走远了。
叶建业等了她十几分钟,刚说了不到三分钟她就要走,看着姚海芸仓皇离开的背影,他心情郁闷往家走。
姚海芸并未把中午的插曲放在心上,她虽然不知道叶建业为什么会喜欢自己,但很清楚她对叶建业并没任何男女之情,在这种情况及时拒绝撇开关系是最好的,无论对她还是对叶建业。
回到供销社,姚海芸一心扑到了她的海产品供给计划上来,活体海鲜运输向来难度高,她在这方面不是专家,不知道该怎么运输才能最大保持这些海产品的鲜活度,思来想去,姚海芸准备给上次给她留了电话的水产研究所打个电话,问问专家有没有合适且便宜的运输方法。
第12章
电话响了几秒很快被接通了,接电话的是上次曾给她打过电话的凌可为,姚海芸听声音认了出来,轻声问道:“凌技术员,现在有空吗?有一些水产运输相关的知识想问一下你。”
“有空,你说。”
“是这样的,我们供销社近期在准备把南营岛的活体海鲜运送到城市里,品种有刺参,海胆和鲍鱼,想问下有没有什么便捷有效的方法能提高存活率?”
“姚主任,这个恐怕不好做啊,你确定真要做?”
“我不懂水产知识,这次来问也是想参考下专业人士的意见,再决定要不要做,以及如何做。”
“刺参的话,我这边不建议做活体运输,主要是活刺参价格上跟干刺参比没有太大优势,营养也不易被人体吸收。”
凌可为继续说:“关于你咨询的海鲜活体运输方法,目前主要以模拟保活法和低温保活法为主,模拟保活需要配备相应的循环冷水机组和氧气罐,主要运用在数量多,且路途较远的运输上。模拟保活法,相对来说简单许多,但也需要有干冰或冰袋来作为辅助,这方面恐怕也不好实现。”
姚海芸听完皱起了眉,“这样啊。”
凌可为顿了下,忽然想到他们采集海胆苗种的方式,声音欢快道:“关于海胆,我们运送海胆苗种倒是有个简易的好方法。”
姚海芸顿时来了精神,“什么?”
“我之前在学校实习的时候,跟老师一起去运输海胆苗,因为涉及到上千头海胆,潜水员在一两天内无法采集完,这时我们会把采集好的海胆先放到海区暂养,之后第三天跟当天采集好的海胆一起上船运走,运输过程也很简单,把海胆网袋放在船舷两侧挂着,用草帘遮住,运输过程中一直往上后续番外整理在滋,源峮妖儿污要死药死妖尔浇海水就行了,只要运输时间不超过8小时,这样做海胆的成活率基本在90%以上。”
姚海芸觉得可行,忙追问道:“有更详细一点的运输流程吗?我看看怎么实施。”
凌可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海带,对当时运输海胆的过程只记了八分,但科学是严谨的,他不允许自己自己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当即说:“细节方面我今天帮你咨询下老师,抽空给你写一份运输流程注意表,过两天给你。”
姚海芸打从心底里感激他,“太感谢了,跟你聊天的这几分钟我真的受益匪浅。”
凌可为笑笑,“不客气,宣传水产养殖知识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姚海芸再三道谢,挂了电话,又过了一会儿,她听到外面有动静,刚站起来准备看看怎么回事,姚国旭跑进来喊她:“主任主任,徐队长来卖海带了,就在仓库门口呢。”
姚海芸赶紧起身走了出去,仓库门口,徐胜利带着一帮生产队的人推着四辆木质两轮车,车上摞着满满的海带,在阳光照耀下,海带附着的盐粒子亮闪闪的,颇为壮观。
拼死拼活一年多,可不就是为了卖海带拿钱这一刻,徐胜利脸笑开了花,“海芸啊,怎么样,提前完成任务了,海带给你运过来了。”
姚海芸笑道:“好,先称一下,称完我安排梁会计给你结款。”
徐军把供销社的机械磅秤推了出来,李广平绕着海带走了一圈,眉头微皱,“徐队长,你这盐是不是放太多了?”
“去年就跟你说腌渍要按照比例来,不能放太多盐增加重量。”
徐胜利不认,“我们就是按照比例来的啊。”
李广平随机检查了几片海带,深深叹了口气,“你这,干度也不够。”
自家养殖的海带被这么挑拣,一起来运送海带的生产队队员气不过了,挡在李广平面前:“哪不够了?李采购你别光对我们严格啊?”
“不是为了压我们价才这么做吧。”
“是啊,去年也是这样,你们文湖大队来卖海带就没见你这么挑剔。”
李广平是文湖大队出身。
李广平退后两步,“那是人家文湖大队海带晒得好,谁让你们年年都这德行,屡教不改。”
东沟大队的人唾弃他:“呸,你就是向着自己大队,偏心。”
姚海芸吩咐郑军,“先称吧。”
生产队的人先从第一车开始称,一点点往磅秤上放海带,为了增重,哪怕是漏掉的小片海带也都加上去。
东沟大队还是采取老式的腌渍法,姚海芸劝他:“徐叔,明年的海带你也在沙滩上晒吧,方便点,能省很多工作。”
“是嘞,我听你爸说了,明年我们也在沙滩晒,正在找合适的晒场呢。”
徐胜利眼下最关心的还是海带收购价,急忙问她:“海芸啊,今年的海带多少钱一斤啊?有没有涨价啊?”
姚海芸声音遗憾:“今年一块零两分一斤。”
徐胜利低下头,分外不解:“不是,这价格咋越来越便宜呢?去年还能卖一块四毛五呢,今年马上连一块钱一斤都卖不到了。”
“一年不如一年了,我记得前几年价格高的时候还能卖一块六。”
渔民们听到这个价心里都有点沮丧。
每年供销社对于各类水产品都是统一定价,其他人无权提价或降价。
姚海芸摇摇头,“没办法,这是国家给我们定下的收购价。”
徐胜利连连叹气,“哎,现在鱼价也降了,海带还这么便宜,可怎么活啊。”
姚海芸不知道说什么安慰他。
一捆又一捆海带送上称,姚国旭在一旁拿着笔记录,花了半个多小时,总算把东沟大队送来的海带全都称完了,姚国旭算完朝姚海芸走了过来,“主任,一共是871公斤。”
一公斤是2。04元,姚海芸算了两遍,跟徐胜利说:“徐叔,一共是1776。84元。”
徐胜利点点头,姚国旭跟徐胜利一起去了梁丽洁办公室,等候结账。
八九月才是海带大收购的开始,姚海芸走进仓库,检查了下刚刚收入库的海带。
徐胜利拿到钱出来跟她告别,“海芸啊,今年供销社有没有收的价格比较高的水产品,我寻思等海带收完了,带队员去海上多捕点。”
姚海芸想了想,温声回:“大部分都在降价,海参降得比较多,前年是十一块两毛五,今年降到了八块钱一斤,干鲍鱼降价也比较厉害,不过对虾相比前几年涨了不少,从1959年的三毛六一斤涨到现在的一块钱一斤,这个价应该还会维持几年。”
徐胜利对此也有同感,“对虾这几年确实涨了不少。”
“看来今年秋捕要努力了啊!”
他又有了奔头。
送走徐胜利,姚海芸回到办公室坐了下来,陈兴海把信递给她,“主任,你的信,刚刚玲玲送过来的。”
姚海芸一看寄件人是余思诺,瞬间想起了当时毕业两人的约定,她忙疯了,都忘记要给好友寄信了。
姚海芸把信封拆了,逐字逐句读了起来,信件很长,足足有三张纸,信里余思诺写了一路去供销社报到的不易,她住在供销社分配的宿舍里,吃不惯当地的饮食,主任也不是很好相处等等。
姚海芸提笔想回信一时又想不到该从哪里安慰她,一时半会儿肯定写不完,她犹豫了下,把信放进了包里,打算回家再写。
供销社上六休一,想到明天就是休息日了,姚海芸打算下午上班前开个短会,便把大家都叫到了办公室。
她轻咳一声,缓缓开口:“这次会议主要是跟大家说一下以后供销社进货制度改革的问题。”
“我知道咱们供销社过去进货比较混乱,除了主任,采购,售货员有时也能进货,但目前来看,这种三头进货的方式不仅让供销社的商品造成了积压,也给我们的工作和供销社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综合考虑以后,我决定对当前的进货制度进行一个彻底的改革。”
“第一进货权集中,从今以后,除了主任和采购部,任何人无权进货。第二实行进货有计划,库存有定额,入库有验收制度,不在进货计划内的商品一律不准入库上架,超出库存定额的商品不准随意增加进货计划,验收必须有主任和保管员签字。第三每两周一个小盘点,一个月一个大盘点,不定期突击检查,按时反馈过期、破损商品,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李广平听傻了,这都啥啊。郑军也愣住了,两周一个小盘点,还突击检查,让不让人活了!
第13章
按姚海芸这一套改革,采购还是采购,采购权还在,但这个权利从此在双脚捆上两个名为采购计划和库存定额的锁链,对李广平来说可是彻底断绝了他捞油水的渠道,会议桌上他的反应最大,姚海芸刚说完就立刻表示反对,言辞恳切道:“主任,你来供销社还不到一周呢,这改革未免太激进了,完全不给我们适应的时间啊,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工作量。”
姚海芸饶有兴趣反问:“哦,激进在哪?”
李广平勉强说出一个理由:“就什么进货有计划,入库有定额,这种数据哪能说那么准确啊,总不能人家来了我们没东西可卖。”
“我刚开始让你整理的进货数据你整理好了吗?就算没整理完,整理了这么多天也该清楚这几年供销社大致的进货情况了吧?但凡你多去门市部逛逛,跟姚玲玲和武镇川聊聊,就知道到底哪些货好卖,哪些货不好卖,哪些货年年月月都是这个销量没怎么变过。”
姚海芸声音坚定:“我跟你强调一遍,这是供销社的进货计划而不是你们采购部员工个人的喜好计划,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岛民服务。”
李广平这下没话说了,临近海带收购节点,接下来的工作会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