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医她千娇百媚-第4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制药师傅也在紧张赶工,薛湄囤的生药,都变成了可以直接买卖的药材。这些药材,经过了炮制,再也不怕腐烂。
  薛湄全部让人运回京城,分别放在五家铺子的仓库里。
  至于药铺,薛湄仍是打算等腊月初一再开业。她要给甘家时间,让他们一点点看着自己是如何作死的。
  距离开业还有很长时间,薛湄空下来就有点闲了。
  她没事,就在家里给修竹的孩子娶名字,她还想给修竹整脉,看看是儿子还是女儿,被修竹拒绝了。
  修竹:“我不止生这一胎,儿子女儿我都高兴。”
  薛湄:“你打算生多少胎啊?”
  古人讲究“多子多福”,孩子多是兴旺的象征。
  “四胎。”修竹告诉薛湄。
  薛湄:“……”
  她沉吟了片刻,对修竹说:“还是生两胎吧。女人的身体,不是可以无休止生育的。一次生育,损害巨大,两次是极限了。”
  当然,不生最好,从自身角度说是最有利的;勉强熬不过世俗,一次也可;古代环境下,女人地位低下,到了根本不被当人的地步,故而自己控制控制,生个两胎,薛湄也觉得能接受,毕竟世俗不是那么好对抗的。
  非要生三胎、四胎的,将来老了一身病,而古代医疗条件又差,病痛连点止疼药都没有。
  何苦来着?
  再多子多福,也要有命享受。没有健康,一切都是妄想。
  每次想起生孩子,薛湄就会想到表妹奚宝辰。
  表妹已经生了三胎了。
  依照表妹那个容易受孕的体质,皇帝对她又有情分,时常歇在她宫里,不知她这一生要生多少。
  “婢子听大小姐的。”修竹笑道。
  她态度诚恳,可见她也不是非要生四胎,只是个轻飘飘的念头,就像晚上想吃一顿火锅,能吃上自然不错,吃不上也就忘记了,不是非要这顿火锅不可。
  她们主仆俩有说有笑,锦屏从外面进来,跟薛湄道:“大小姐,有客人来了。”
  “请进来吧。”薛湄说。
  “您还是借一步说话吧。”锦屏道。
  修竹看向了她们。
  锦屏便解释:“是稽衍楼的人。”
  修竹这才知晓是大事,催促薛湄:“大小姐去看看吧。”
  薛湄跟着锦屏出了蕙宁苑,却不是在庄王府的客厅见了稽衍楼的人,而是后院一处库房。
  稽衍楼的人行踪不定。这次过来,是给薛湄送一份大礼。
  “楼主让送给侯爷的,感谢侯爷上次送的白药。”来人说。
  薛湄大面积种植了三七,丰收之后,她制成了白药。白药止血有奇效,薛湄给稽衍楼和幽冥阁都送了。
  正好稽衍楼有一位很出色的探子受伤,当时血流如注。
  白药止血,救了那人一命。
  薛湄送了足足十瓶,稽衍楼的楼主便知道此药份量,这次是专门感谢薛湄来了。
  稽衍楼是情报组织,他们的大礼,自然也是情报。
  他们给薛湄的情报,是关于太子在襄城的事。
  薛湄看了,心中跳了跳,感觉局势会得到逆转。
  “替我感谢楼主。”薛湄道,“这真是一份大礼。”
  薛湄能识货,稽衍楼的人很高兴,当即离开了。
  此事她没有伸张,只是告诉了萧靖承和大哥。
  大哥听了,也非常震惊:“太子如此大胆?”
  “我觉得他没这个胆量,肯定是成兰卿替他做主的。”薛湄笑道,“成兰卿这个女人可不简单。”
  “可如何善后呢?”
  “只要明年不发生干旱,不出现兵灾,一切都会平安度过。”薛湄道。
  薛池:“……”
  萧靖承听了,说:“我派人去核实。”
  薛湄立马道:“不可!成兰卿擅长做手脚,一旦你的人被她发现,这个好机会就会错过了。”
  她主张按兵不动。
  萧靖承在这些事上,都听她安排,果然不行动了。
  薛池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不过,他的确在背后站了很久,应该站到前面去了。
  京城今年特别冷,刚到十月,寒风刺骨,湿寒湿寒的气候,让薛湄不敢出门。
  太子去襄城征粮,一个月之后顺利办完了差事,回到了京城。
  征粮很顺利,襄城各处的粮仓也充足,皇帝听闻了,打算下旨褒奖襄城知府。
  不成想,薛池却有密报。
  他没有当着朝臣的面说,而是到了皇帝的御书房,把他知道的情报,都告诉了皇帝。
  皇帝听罢,心中骇然。他登基六十余年,其中亲政就有四十七年。
  这四十七年里,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或许早就发生了,只是他不知道,也正好没出事。
  要不然,襄城上上下下将近一百名官员,如何做到守口如瓶,娴熟如斯的?
  皇帝从这件事里,又想到了天下吏治。
  吏治已经腐败到了如此地步吗?其他地方呢?
  “朕会派人去查。”皇帝咬牙切齿,“若你诬告,你便滚回封地去吃沙子!”
  薛池:“是。”
  皇帝派了两名心腹大臣,又让魏公公协助,连夜悄悄去了襄城。
  他们带了两百侍卫,个个武艺高强,带着皇帝的圣旨,秘密办差。
  襄城那边,措手不及。
  魏公公虽然位不高、权不重,但他忠心耿耿,又在皇帝身边多年,见惯了风浪。
  他到了襄城之后,一连查了四个大的粮仓。
  正如庄王密报的那样,官府的大粮仓全部都是空的。
  有了证据,魏公公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侍卫冲到了知府家里,拿住了知府,当场处死了一名封疆大吏。
  原本,太监是没有这等权力的,但圣旨让魏公公如皇帝亲临。
  “所有官员都拿下!知府已经就地处决,咱们一笔笔再算账!”魏公公道。
  他这一招非常高明。
  接下来,官员们都不抵抗了,一个个束手就擒。
  魏公公杀了知府,也就是襄城最高官,等于告诉其他官员:“脏水往这里泼,死人不会开口了,你们的过错都有人背,给我老老实实就范。”
  再敢反抗,下场就是死,就是第二个背黑锅的。
  官员们都是精明人,导致襄城虽然人心惶惶,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所有的官员都喊冤枉,都喊自己逼不得已。


第788章 薛湄黄雀在后
  今年楚国风调雨顺。
  然而,位于西北边的襄城一带,却发生了干旱。
  干旱不算特别严重,但小麦收成降了三分之二。
  这次的干旱,属于人祸。
  五年前的时候,襄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干旱,朝廷拨粮赈灾。
  灾情之后,为了解决此事,朝臣们想了办法,让襄城修建水渠,到了干旱时节能调控麦田里。
  在西北的襄城修建水渠,花费巨大,而且工程艰难。
  建弘帝为了百姓能免受天灾,还是咬牙,从国库里出了这笔钱。
  这笔钱到了襄城,官员们并没有依照朝廷要求去修建水渠,而是一层层盘剥。他们从上到下,都拿到了好处。
  就连朝廷监工的人,他们都收买了。
  水渠做的是面子工程,实则从来没修过。
  官员们想的是:“等下次天灾的时候,我或许已经不在此地为官,关我何事?”
  有人不想同流合污,可自己身家性命与家人都在此地。若不是心智真的坚定,很快就会被拉着一起沉沦。
  就这样,襄城上上下下吃得满嘴流油,分掉了修建水渠的钱。而水渠那边,始终没有动工,只是做做样子。
  上苍也一直很照顾襄城,这些年没有再发生干旱,直到今年。
  今年干旱,粮食的收成大量减少,襄城的官员们慌了。
  如果上报朝廷,他们都要吃挂落,从上到下丢官罢职,甚至可能会丢命;如果不上报,今年的征粮怎么办,百姓怎么办?
  就在他们焦头烂额的时候,知府堵住了几位知情人的嘴。
  成兰卿的密报,在太子达到襄城之前,探听到了这件事。她和太子提前秘密到了襄城,打了当地知府一个措手不及。
  “……我也不想与诸位为难。这些年年景好,今年缺少的粮食,明年丰收了补上。至于水渠,就留下给一任知府为发愁,不是很好吗?”太子说。
  这是成兰卿教给他的。
  太子抢到了这个任务,是想要表现一番。若是襄城出了这么大的事,太子一点功绩也没有,还可能受襄城牵连。
  他后悔死了。
  早知道让小九来,还能坑他一把。现在,受坑的是太子自己。
  成兰卿也没想到太子时运如此不济。
  不过,她要做的是帮太子弥补。
  太子除了自己,还有两名辅官。
  “……襄城乃是西北第一大城,城中富户多如牛毛。不如跟他们借粮,先填上粮仓,同时让太子殿下运走去年仓库的陈粮。
  待我们走了,再把粮仓里的粮食还回去,你我都不用担责任。”成兰卿在一旁,对知府道。
  太子的征粮有了;官员们也过得去了;只是官府粮仓暂时空了。
  空一年罢了。
  虽然官粮没有了,但百姓和大户手里还有余粮,不会造成大饥荒的。
  只要太子不追究,这件事根本就不严重。
  太子为了这次征粮能顺利,做出功绩给朝廷和皇帝看,当地官员为了自己的性命和乌纱帽,一拍即合。
  跟着太子的人,都看到粮仓里满满的粮食;而太子要运回去的粮食,也不曾缺斤短两。
  两下满意。
  回去的路上,太子还是有点担心,但成兰卿说服了他。
  “……你看襄城的官员干得这般娴熟,就知道他们不是头一回欺上瞒下。到时候皇帝逼问,你便说你什么也不知。
  一旦事情败露,我会派人替你杀几个人灭口,保管事情推不到你头上。”成兰卿道。
  太子终于心安理得。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早入了稽衍楼的眼睛,他们还告诉了薛湄。
  薛湄又让薛池密报给了皇帝。
  太子那边还没办庆功宴,皇帝就派密使去了襄城。
  接下来的半个月,奏章不停飞入宫廷。
  首先,襄城的确空了官粮仓,但好在粮食市场稳定,百姓与商户手里都有余粮。只要明年不发生天灾,就不会出大的乱子。
  其次,襄城的百官们一口咬定,此事是知府做主的,他们被威逼利诱。而太子知情,也搀和其中。
  为此,还有人证。
  太子震怒。
  成兰卿也略感措手不及。咬出了太子,再派人去刺杀证人,已经晚了一步。但她还是得这么做。
  满朝武都惊呆了。
  这样大的吏治腐败案子,还是本朝头一回。
  朝廷再次给襄城派钦差,彻查此事。
  指证太子的那位官员,莫名其妙死在了牢里。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没有了人证,太子这个事就有点扯不清。
  而太子极力喊冤。
  “……那人证是假的,他要陷害儿臣。背后指使他撒谎的人再将他灭口,儿子连对峙的机会都没有了。父皇明鉴!”太子哭道。
  这么一说,倒好像有点道理。
  但皇帝心知肚明。
  朝臣们也替太子说话,请皇帝明察。
  一年多的试探,皇帝已经起了换太子的心思,只是新太子人选他还没想好,故而就让这货继续坐太子位。
  “人已经死了,现在你也百口莫辩。”皇帝对太子说,“罚你在东宫闭门思过三月,无事不得出东宫半步。”
  朝臣们听到了这个惩罚,都有点懵。
  有人觉得,这件事影响重大,皇帝不废太子,已然是对太子很维护了;有人则觉得,禁足三个月,对储君而言就意味着“死刑”,太子再次被废是迟早的。
  众人各有说辞。
  皇帝派了五皇子纪王和薛池一起,前往襄城审理此案,顺便重新估量水渠的造价等。
  “将来的太子,定是这两位王爷中的一人。”
  “总不至于是庄王吧?他可是身有残疾。”
  “他不说,谁又能看得出他残疾?”有人反驳,“就他这样体面的,比正常男子更气派。”
  没人说残疾就不可以继承大统。
  当然,畏畏缩缩被朝臣们不喜,就难说了,可庄王并没有这样。
  不过,五皇子那一派肯定要就此攻击庄王的,毋庸置疑。
  薛池又出公差去了。
  薛湄留在了庄王府,偶然去陪袁芩逛了逛街,又陪同她拜访了一些高门大户,剩下的日子,薛湄都在准备药坊开业。
  这个时候,薛湄也想起了成兰卿。
  “不知道成兰卿这次要如何挽回损失了。”薛湄有点幸灾乐祸。
  她居然在裴家见到了成兰卿。
  太子被禁足了,成兰卿却没有。她这个侧妃的身份太好用了,既不用受太子牵连,又能让人明白她在太子心中份量,代表太子的时候更加名正言顺。
  人家早已把一切都筹算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